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用者取直,无用者弃之作文

来源:爱go旅游网
有用者取直,无用者弃之作文

篇一:2014高考作文备考:泥土与金子(有用

与无用)

从“无用”中发现“有用”的价值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解说词。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的财源。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点的好东西。”而既然放错了地点,就不妨重找个地点放,谁找准了这个地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率的灯丝材料,做了一千两百次试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取笑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两百次。” “不,”爱迪生反驳道,“我证明了一千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大科学家以“无用”的材料作为无可辩驳的反证增强继续实验探索的自信。 正所谓“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

“失败”就是一种“高明”。关键是,你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于是他找到一户农家,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时,提出一个要求,他想跟着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地使他成为富翁。 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的人、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

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所以我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这样才会将生命推向极至。 莫被有用遮望眼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

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说不定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却是最无用的。

白岩松常引用的例子:8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其中2名博士、5名硕士,还有21名本科生,去一家大型企业求职但无人成功。因为企业老总觉得:这些学生面试时都很自我,面试结束后,没有一个毕业生主动打招呼说”再见”、“谢谢”??或许他们每个人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看似有用,但却没有基本礼仪与社会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不是合格的人。 零点公司曾经做过的一个“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责任感、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想象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例如,重视责任感的中国公民只有30%强,处于世界各国的最低点。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l0个百分点。

中国古人是“通识教育”,未认字前,先背诵三字经,无非仁、义、礼、智、信五条。这就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不断的社会底线与价值观原点,守住了仁、义、礼、智、信,也就

守住了个人良知与社会正义。只可惜现代中国人,即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得了托福,入得了官府,说起这五个字,也是哑口无语。

记得,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王安忆作了题为“教育的意义”的发言,提出了一个“有用与无用”的问题,

她建议同学们“不要尽去想着有用,而要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那么我们的社会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否做了一些无用功?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也许有时做人比做学问更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切莫被“有用”遮望眼啊!!!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的?可是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所以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发人深思的。

无用是为有用,有时需要无穷的魄力。孔圣人,人们都广知他先进非凡的思想,但人们却往往忽略他周游列国时那滚动的木车轮下的热情,那是孔子的魄力。若是他当初轻易被功利的国君们挫败,便一切理论皆化作尘埃。所以,孔子正是以这种魄力留下思想的种子,以这种魄力成就中华璀璨的儒家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无用之用!

人的视野有宽窄之分,而那些井底之蛙只能“枪榆枋而止”,将无用之用埋在井底。目光狭窄的人看到眼前蝇利,便死死抱住,对他们而言,有用无用的区别在于眼前是否实用。而视野辽远者如陶潜,若那五斗米当真为有用,那折腰便是为了饱腹,纵使今后肚子果真饱了,而腰却怕是再也挺不起来了。然而他最终选择

了远方的南山、秋菊、垂柳与诗酒,若这些是无用的,那他又何以易安,何以怡颜呢?站在高山之巅,与明月清风相映,则眼中万物皆为不可少的有用,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时的精神有为,是无用让我们理解了何为最本真的生活,何为最自由的灵魂?

六百多年前,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用三四年时间完成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在当时,人们也都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几百年过去了,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而《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却在2011年成了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可见无用也会有朝一日变为有用的,所以我们要重视无用的价值。

重视“无用”的价值,就应当“风光长宜放眼量”。众所周知,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竟成大用”!

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设有商学院和法学院,可是普林斯顿却没有。每隔20年,他们都要讨论是否设立这两个学院的问题,但每次的答案都是“不”。他们放弃了这两个几乎是最赚钱的学院,却大力发展艺术系,这种做法是纯粹出于满足学生需要的目的。在

校长雪莉·迪尔曼看来,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相当重要,因为这些修养会伴随人的一生,而就业只是暂时的。

所以面对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要相信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也相信无用之用才更能使支撑这个社会的灵魂更加澄澈,如春水般安详美好。 篇二:有用者,即是才 有用者,即是才 高三(12)班郑 喆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枝,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为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对于人而言,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关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讲得好:“个子矮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吹!”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

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日益壮大,的确,作为一个明智能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不顾关羽为敌军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对反对,曹操坦言:“仁义之将,关云长大有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生的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之人”。不久之后的“面北自刎问我主”印证了这一切。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专业人才。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才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1

篇三:【语文】2013高考作文素材:读无用的书(考前押题66) 【语文】2013高考作文素材:读无用的书(考前押题66) 【金题回放】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书,跟钱、权与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一种是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

或对升学、应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助,但可养心。读什么书,这(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有用者取直,无用者弃之作文)是个人趣味的问题。(《百家讲坛》易中天语)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次作文评讲重点】

1、新材料作文类型、命题特点及其审题方法 2、留心处皆素材

3、作文的语文味和文化味

4、写出“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展示“我”的视野 5、对照思维及辩证思维 【阅卷场学生例文精选】 道是无用却有用 王胜男

这是一个拥有《人间喜剧》的年代,我们却出不了巴尔扎克;这是一个拥有《百年孤独》的时代,我们却还没有马尔克斯。或许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有用之书”,看似有用却庸碌无为,“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有用,令人不得不读。(开篇不俗,活用素材,文学气息浓厚。)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读《凡

尔登湖》,可以明了为何梭罗穷其半生,陪伴在湖畔的平和和宁静;我们读《战争与和平》,可以懂得最终胜利的他们有着怎样一腔热血和柔情;我们读《史记》,可以从中看到人性与文化,以史为镜,照亮未来。《般若心经》中有句话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看上去存在的事物是不

存在的,而看上去不存在的事物实际上又是存在的。这难道和读书不是一样的吗?“世界上开满的,不是邪恶之花,而是庸碌之花”,一些书籍能教你谋生,教你得权,却无法教予你智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权倾势去,钱财两空。读书读的是思想,读的是心灵,读的是智慧。这样我们才得以修身养性,增益吾辈之所不能。(读书十二载,文章阅无数,留心处皆素材,深刻处见思想。更多的同学却是心中有“米”,却难见炊烟,煮不成一锅熟饭。作者笔下素材信手掂来,切合题意,运用得当。不足之处:分论点和分析不大一致,“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没有体现。此也为多数同学写作通病。)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论语·述而》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狐妖鬼怪描写得淋漓尽致,成就一部神作——《聊斋志异》。那里面有讽刺当权者的小故事,也有歌颂人性美好的传奇。君不见肉食者鄙到处有,却无曹刿为之谋;君不见官虎吏狼欺民甚,松龄斥之无痕迹。《聊斋志异》看似只是一部鬼怪小说,故事诡异而充满奇思异想,实则却将当权者虚伪的面孔揭露无遗,大快人心,同时发人

深省。“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其“无用之书”,道是无用却有用。(论点、论据、论证大体一致。作者视野开阔,语言运用娴熟。)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如同一颗种子,你只有细心浇灌,用心扶植,才能看到其茁壮成长,读懂有用之处。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读了一两遍看到的是表面上的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只有读多几次,细心揣摩,才能看到那其中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而是像一棵大树的根基般深沉、复杂。有对人际关系的体现,有对诗句的品味,还有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批判和鞭挞。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多读多思考,自然就能懂得那无用之处深藏的道理。(从如何读无用之书角度展开。)

道是无用却有用,“无用之书”让人修身养性,“无用之书”发人深省,“无用之书”更需要我们耐心品味揣摩。 其实“无用之书”才是真正的有用之书! 评分:52分

【点评】:对材料写作主题词把握准确,切合题意。主要围绕“会怎样”“怎么做”角度展开行文。结构清晰,规范。素材运用娴熟,活用素材、化用素材,精当而得体。语文味、文学味浓厚。不足之处:第二自然段分论点和论证分析不一致。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张明霞

北宋的张载曾这样说自己读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纵访古今,无数的文人志士为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而博览群书修养德操。可现如今,书却被分为了“有用”和“有用”两类。难道,“无用”的书真的无用吗?(引用名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我认为,绝非如此。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的书,使我们精神更加丰盈,人生也更加圆满。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读书分为三种境界,读书,使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使我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使我们于那灯火阑珊处寻得至真挚的感悟。这里所读的书,便是“无用”之书。“无用”的书,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绮丽多彩的文化,培养我们的品格,并于关键的人生路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样的书,便是大用之书,故无用方为大用。(无用的书,如何使我们精神更加丰盈,人生更加圆满,可以更具体一点,分析略显空泛,缺乏论据的有力支撑。)

“无用”的书会愉悦我们的精神,以思想和哲学的乐趣启迪人生。在“无用”的书中,我们看到了酾酒临江、横塑赋诗的曹孟德;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谪仙;看到了满怀壮志呼啸而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看到了梭罗于瓦尔登湖畔垂钓那一天的星河。在“无用”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它刺激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丰愉我们的精神,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我们的人生。(活用素材、化用素材,技巧娴熟。)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这样批判当代的大学生,称他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代人过分追求“有用”是密不可分的。“有用”的书使许多人得到了所追求的权、利,但它使我们思维模式僵化,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去追求模式化的成功,但这样就真的有用吗?(钱理群的例子很有力度,但作者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展开。可惜!同时为何追求权、利,会导致思维僵化,费解,缺乏逻辑。)

“无用”之书是一壶酒,取天地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河边的岸芷汀兰,披上唐朝的霓裳羽衣,再由贵妃纤纤的素手包装,经历千秋万代的洗礼,沉睡于地下。开封之时香飘四溢,喝的人酐畅淋漓,岂不快哉!(文采飞扬,增色不少)

就按照罗素所说的,要多读点无用的书。以纸墨间的书香馥郁,赶走功利方块的铜臭,还读书人一片真正的清新,以无用为大用,幸哉!

朋友,你今天读了什么书呢? 评分:52分

【点评】作者具有较好的写作基本功,阅读丰富,视野开阔。行文主要围绕“会怎样”的角度展开,结构清晰。不足:片段分析的能力仍需加强,说理的逻辑仍需提高。 致不喜“无用”之书的弟弟 李锐敏 亲爱的弟弟:

你近来好吗?

让我猜猜放假在家的你正在做什么,在玩电脑吗?在预习功课吗?还是和伙伴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反正不是在读书,读那些无用之书。的确,你不是不喜欢读书,你总热心于书店中寻找诸如学习技巧以及学科竞赛的书籍,你也乐于去购买厚厚的论据大典、高考作文选来帮助你过语文作文这一关。你只是不喜欢啃那些厚似砖头的中外名著,不喜欢那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道理”,因为百无一用,因为枯燥难耐。

与你生活在一起,整天捧着大部头的我没少听你训话,接受你具有独立思考的成果,以及貌似证据凿凿的思想教育。现在能否也请你停下你的忙碌,耐住你的反驳辩词,听我说一说我的心底话。读书,特别是那些无用之书,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愉悦与平静,一种由作者文字中传递过来的人生感悟与人生信念,一次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听起来很玄是吗?但事实是,这样的经历宝贵而又美妙。

试想,一位双腿残疾,行走不便的年轻人,面对自身的限制,又要面对失去亲人失去依靠的孤独悔恨,他的绝望与灰暗可想而知。但他却在不幸中站立,用信念站立,将所有苦涩难言都凝结在文字中,你难道不想去聆听他的挣扎与反抗,不想随他走进那个赋予他新生,赐给他勇气,带给他思索的园子,去看一看他所说的隐藏在衰颓之中的生命与希望吗?聪明如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谁,一个在你论据大典中高出现率的人物——史铁生。但那

些寥寥的概括无法给你以真切的印象,更无法令你真正受启迪,你要走进他的世界,即使有些字句实在深刻难懂,但在不断的翻阅中,你会慢慢悟了。

还有我买给你的生日礼物《雾都孤儿》你看了吗?狄更斯的语言并不艰涩吧?可有打消你对外国文学的恐惧之感?在读的过程中,你的心也随着奥利弗的经历颠簸不己吧?你一定也为他最终战胜罪恶收获美满人生而击节喝彩吧?奇怪的是,当你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你却忘了问为什么,忘了“指责”这些无用之书耗费时间而又枯燥难耐,你只是很安静地读着,情绪被牵引而忘我地读着。

读书的确会给人带来快乐,带来久远的影响。但前提是你愿意进入那个世界,愿意推开那扇虚掩的门。而其中的价值,阅读过程中你便不知不觉地体悟了,并且铭记于心了。好了,絮絮久已,我只是想告诉你,若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狄更斯的书,到我房间吧,你会有惊喜。祝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你亲爱的姐 2012年11月 评分:52分

【点评】在几乎全是正儿八经、审美疲劳的议论文一统天下的考场,看到一封情真意切,富有生活气息的书信,虎躯一震!形式的新颖,文体的创新固然为本文增色不少,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才是本文的制胜之道。在作者的笔下,有情感,有思考,

有逻辑,没有板起面孔教训,而是循循善诱,说理渗透其中,这样的文章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当然,如词句的使用更精当一点,扣题更紧密一点,那就更好了。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谢爱银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何不读可以启迪智慧的书呢? 走进新华书店,装有畅销书的货架前总是人头济济,甚是热闹。货架前的人或翻卷沉思,或托着腮帮沉醉其中,或甚至干脆翻都不翻,挑上几本便急匆匆地向柜台走去。走进一看,什么《人际交往如何畅通无阻》,什么《公务员考试》,什么《减肥秘笈》??哎!都是些有用的书啊!

当然,这些畅销书还真有用,它可以为我们的成功垫上垫脚石。可从长期来看,这些书真的于我们有益吗?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埋首于题海里奋笔疾书,标准的鸵鸟姿势,是我们高三学生的常态。我们在题海里挣扎、徘徊、茫然前行,为的是高考。然而当我们空闲时坐在大榕树下,手捧一本《周国平语录》,确是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刻。

翻开一本好书,墨香沁人心脾。走进书中,我们和书中人物一起探险,一起哭,一起笑。合上书本,逸兴遄飞,遐思依旧,内心感到很丰盈。洪荒宇宙中,人不过是一根脆弱得不堪一击的苇草,但他会思考,因此任何强大的外在力量都击不垮他强大的内

心。芸芸众生,皆为利来,那些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人心中的利字当头。读久了,人会因利而感到心累的。读书与做人,皆为一理。在这个精神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能坚持做“精神上的贵族”,陶醉于一本好书之间,坦然于物质的清贫,那么他真是内心丰盈的人。这样的人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于最荒凉的沙漠中也能安然自得,因为他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精神的源泉。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季羡林一生勤勤恳恳,淡泊名利,朴实真淳,把精神世界的超脱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高山仰止,令我们尊敬不已。

我们中的一些人,每天疲于奔跑,甚至生命,皆以世俗的要求作为自己的目标。夜深人静时,他们也没空翻开一本好书,认真研读。腰缠万贯的人未必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幸福。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心灵深处的安宁与满足,是读好书之后的恍然大悟。

作为一根会思考的苇草,我们应做精神上的贵族。一杯香茗,一本好书,其香也深远,也醉人。 评分:50分

【点评】本文作者关注现实,思考生活,展现了其较好的写作功底。语言精当,时有妙句。但考场作文,是带着枷锁在跳舞,你的舞步不仅要优雅,还要合乎规范。本文开篇尚能围绕“有用的书”“无用的书”展开论述,但慢慢就转换成“读好书”了。把“读无用的书”理解为“读好书”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学生升格例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