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楼宇智能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解决目前高职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的方法。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learning field curriculum system of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constructed three stages alter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e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esent vocational building intelligent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人才培养;工学交替;三阶段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alter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three stag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3-022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成为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还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楼宇智能专业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智能化技术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对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留得住、用得上”的智能化高技能人才需求逐年上升。我们通过对浙江省楼宇智能专业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专业人才依旧缺乏,同时还存在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不高,学生跳槽频繁等问题。主要原因为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课程体系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衡量学生职业能力等情况。 2 三阶段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通过对本院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本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智能专业的自身特点,我们重新完善了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双证融通”的教学理念,具体如图1所示。
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岗位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通过先专项、后综合、最终实现学生顶岗工作的目的,内容编排上遵循阶段式上升、螺旋式递进的方式,培养主体上加强了企业的参与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还构建了与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是专项能力培养阶段,包括通识学习领域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学生通过在企业和学校中进行的认识实习和课堂教学,完成从事智能化技术各项专项能力的学习和训练。通识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高等数学、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
势与政策等课程,既达到大学阶段需要具备的人才素质能力学习基本要求,保证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通识知识学习要专业需要相匹配,在通识课程要渗透专业思想,使通识课程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训练学生识图、计价、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专项技能的为目的,主要包括楼宇设备分析与检查技术、民用建筑设备工程计划与实施、民用建筑供电与安全、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计划与实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计划与实施、电气控制系统计划与实施、民用建筑照明系统计划与实施、民用建筑电气施工与维护、民用建筑通信系统计划与实施等课程。与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所有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中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课程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要求学生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
能力拓展学习领域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拓展课程,职业技能拓展课程,职业技能竞赛课程,第二课堂教育等课程,主要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潜能,是为拓展学生今后职业迁移而设置的一类课程,由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群,共建专业通用平台课,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对于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有重要意义。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在校内和企业完成综合性实务教学,完成从事智能化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按照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该阶段我们采用学校——企业——学校交替进行的培养方式。主要通过智能化综合实训、智能化工程综合管理、工程综合模拟实训、现场综合实习等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现场问题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在工程实践中继续深化刚刚构建起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然后再将在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带回学校继续探索解决,并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完善其职业能力结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在学校以教师指导为主;在现场由企业师傅指导为主,教师辅助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解释。教学用工程现场的选择由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根据教学要求共同选择,以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第三阶段是顶岗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在相关企业工作岗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从事实际工作岗位应具备的心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学生走向社会,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阶段。顶岗能力培养主要是在企业完成,采用学院管理为主体,企业和学院共育、共管的教学方式。该阶段是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必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安排严格按照生产任务与学习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业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以企业师傅和企业管理者直接指导为主,在顶岗实习环节要求教师要加强检查、巡视和指导,随时跟踪、记录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学校通过规范完整的表单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监控。 3 三阶段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在对楼宇智能专业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楼宇智能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在人才培养各阶段的角色、作用及地位,进一步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融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加强了学校在顶岗实习阶段的监督管理职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传统学科式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通过三年来的应用,三阶段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效果,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明显,具体效果如下: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协作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越强,在用人单位越受欢迎,越能在社会竞争中得到更多机会。教学中我们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学校校内实训场所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同时对操作规程和施工规范也有了进一步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内涵,为学生踏上就业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自己的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了学生过分注重老师讲、老师下的结论的影响。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通过调查学生各项能力提高情况如图2所示。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紧贴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促进招生就业。目前,新模式下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已顺利毕业,由于学生就业时已在用人单位完成半年的顶岗实习,在专业技能、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更显成熟,而且学生在学校已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98.8,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一届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达成100%,专业对口率达98%,较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明显提高。 4 结束语
总之,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具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对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适时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妮妮,余志强.楼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西建筑,2009,12(36):213-214.
[2]秦益霖,高志宏.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8.
[3]刘兵,刘辉.楼宇智能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学学院学报,2007(6):12-14.
[4]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100-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