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冒顶等事故时有发生,若不能及时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有可能造成二次塌方,这样,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风险和经济损失。提出一套系统的标准化塌方治理流程至关重要。本文以安康香溪隧道塌方冒顶治理为例,总结了一套塌方冒顶治理的标准流程。
1.工程概况
香溪隧道位于陕西省安康市香溪洞风景区,横穿香溪洞梁,是安康环城干道江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里程K1+400~K1+590,长190米,连拱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28米,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以全风化千枚岩和强风化千枚岩为主,围岩为V级围岩。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采用\"新奥法\"复合式衬砌;隧道照明采用高压钠灯光电照明,通风方式采用自然通风。
2.香溪洞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 气象
安康市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7℃,1月份平均气温3.1℃,7月份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41.7℃,10℃的積温4986℃。无霜期253天。年平均降水量786.22mm,多集中于7、8、9月;1983年降水量达1109.2mm,7、8、9、10月达769.9mm。每年均蒸发量1200~1500mm,相对湿度多在60~80%之间,风速小于1.5m/秒,风向以偏东南风为主。平均日照1812.6小时,夏季日照时数最多,秋季最少。常有旱、涝、暴雨和高温热害等灾害天气。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于汉江南岸低山~丘陵地带,位于汉滨区金川村所辖的黄土梁,洞线通过地形最高点海拔320.2m,南端288.50m,北端307.30m,北高南低。南部属于药王沟北坡,北部属于黄土梁北坡中。地貌单元可划分为侵蚀剥蚀型低山缓坡地带。
2.2.2 地质构造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及勘探成果,隧址区未发现断层等不良地质体及物探异常带存在。
2.2.3 地层岩性
构成场地的地层由下志留统的千枚岩组成,按其风化程度,钻孔内只控制了全风化层和强风化层的上部,现分别叙述如下:⑴全风化千枚岩S1m:灰黄色,极破碎,呈土状,性软,用手可轻易捏成碎沫,冲击可钻进,镐锹能直接开挖,风化节理裂隙十分发育。根据钻孔资料和物探资料,该层厚度在15.50~30.00m,钻孔地段直接出露于地表。⑵强风化千枚岩S1m:灰黄~浅灰色,破碎,岩石的产状可以判别,冲击钻进困难,回转钻进时,孔口返水呈深灰色,进尺较快,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将岩石切割成不规则的几何体,呈碎块状,采取率较低,柱状岩芯较少。钻孔内没有控制到底界线,根据相邻场地资料,该层最大风化厚度在20.00m左右。据地表调查,在北洞口以北地表范围内,千枚岩顶部存在有0.30~1.50m的粉质黏土,该土具弱膨胀土的特征。
2.2.4 水文地质
南洞口位于药王沟的北坡中,该沟沟道狭窄,汇水面积小,流水量也小,洞口高于沟道水面,高程相差大于5.00m,即使发生洪水,地表水也不会影响到洞口的安全性。北洞口为一三岔路,东西向是香溪大道,北为建材路,周围无沟道。在所施工三个钻孔中,均未发现裂隙水。而在北洞口即与香溪大道接连段的地表上,在千枚岩与粘性土界面上,存在微量的积水,但不会影响隧道的正常施工。
3.隧道塌方冒顶的发生及原因分析 3.1塌方冒顶的发生
进口正洞掌子面里程施工至K1+484,K1+481拱顶偏右1m部位,两榀拱架出现下沉变形,喷射混凝土逐渐开裂,下沉量不断增大,临时竖向支撑受到破坏,沉降明显增大,变形范围逐渐扩大,喷射砼掉落严重,松散围岩从破坏初期支护处滑落,从掌子面至二次衬砌6m范围初期支护全部变形,最终被压跨发生坍塌冒顶,塌方体涌入隧道内部,地表处形成直径约20m的圆锥形塌孔。
3.2塌方冒顶的原因分析
冒顶和变形严重与地质有直接关系,该段围岩松散、破碎、无自稳能力,含水量大,全风化千枚岩遇水迅速软化,围岩压力很大,在强大外力的压力下,造成初期支护变形,特别是沉降变形严重,围岩随着初期支护的变形,松动圈范围
逐步扩大,围岩压力进一步增大而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塌方冒顶。另一方面,该段上方覆盖层土体不稳定,为堆积土,有向右侧下滑倾向,加之隧道平面线型在该段由平行山脊逐步过渡到横穿山梁,偏压非常严重,核心土外涌现象严重。
4.塌方冒顶治理方案 4.1塌方冒顶治理流程 4.2地表防排水
沿地表坍塌面施工环向截水沟,防止下雨坡面水直接汇集坍塌部位。现场预备好彩条布,一旦下雨马上覆盖坍塌部位。
4.3塌坑周边封闭
对塌体周围裂缝进行处理,防止雨水顺裂缝渗入塌体。沿坍塌坑坡面设置垂直于坡面的小导管,通过注浆加强地表塌体四周整体性,防止塌体扩大和裂缝扩展。
4.4洞内塌体注浆固定
从隧道起拱线至拱顶,设置水平小导管,单根小导管长度为5m,共布置2环,靠近端部1米范围内不钻眼,并对小管道注浆,以固结松散体。(具体布置见下图)。
4.5地表塌坑注浆
地表坍塌范围内,采用小导管进对塌体行注浆,方向为竖直向下,间距为1m×1m,钢管上部2m范围内不钻眼,小导管长度为地表至初期支护外轮廓线。
4.6超前支护
沿二次衬砌内轮廓线环向施作超前小导管,双层布置,交错布置,小导管长5m,靠尾部1m范围内不钻眼。
4.7二次开挖
超前小导管施工完成后,对塌方体重新进行开挖。二次开挖时调整和优化了开挖顺序及支护参数,确保再次开挖过程中施工安全。
4.8二次衬砌
该段初期支护完成后,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尽快对该段进行二次衬砌,防止初期支护再次变形侵入设计二次衬砌轮廓线内。
4.9塌坑回填、地表封闭
当该段二次衬砌施工完成达到设计强度后,安排人员及机械对地表塌体采用砂砾进行回填,同时预埋注浆管,表层填筑粘土封闭地表,防止雨水下渗。
5.结论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塌方冒顶处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治理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隧道塌方是隧道施工中经常可能遇到的事故,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就隧道塌方冒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塌方冒顶处再次开挖的施工安全。与此同时,应加强施工中的监控量测,及时反馈信息,优化支护参数及开挖顺序,减少和降低隧道塌方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加强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东林 《注浆加固技术在浅埋暗挖隧道中的应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