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 康先琼沈应兰(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摘要: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中分析了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同时提出了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4;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0155(2015)04—0104一O1 互联网(Intemet)是21世纪最伟大的科技事件,从 根本上颠覆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试,据中国互联网数 据资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 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 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从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一个庞大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何 利用好网络,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 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 舞人”的任务,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 一个重要课题。 1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正面影响 1.1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大学生的传统学习中,以书本知识为主,在教师 的讲授下进行学习,不懂的知识也只能通过去图书馆 和咨询老师得到解决,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 的学习不再完全依赖于老师,而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大 英百科全书进行知识的学习,不懂问题可以通过网络 进行查阅,可以通过相关的论坛得到解决,书本的知识 一般是一些相关成熟,并且有些是过时的知识,学生在 网上可以学习到一些先进的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 习,个性特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1.2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大学教育以教室和实验室为主,以教师为 中心进行学习,有了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后,学生的学习 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依赖于教室和实 验室,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学习,微课、慕课的 大量开发,使得在学生通过手机就能进行学习,学生通 过网络也能参与知识的讨论,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 之间当面的讨论。 1.3网络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地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 要事件,能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范畴,了解国家政策的动 向,增强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度。促进大学生养成正 收稿日期:2015—02—11 作者简介:康先琼(1977一),本科毕业,助教,研究方向:高 等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沈应兰(1973一),本科毕业,助教,研究 方向:高等职业思想政治教育。 l04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4网络的应用能促进大学生就业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一般是通过学校的就业办的推 荐或者去人才招聘会,网络的发展以后,大学生可以通 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企业也愿意通过网络发 布相应的招聘信息,这样,大学生通过网络这个手段, 可以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大学生学习过 程中,能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 了方便之门,学生不再来回去人才招聘市场,通过网络 就能提交相应的应聘资料,通过网络面试等。能有效 促进行大学生就业,据IDC在2013年对包括北京在内 的十五所大学生就业调查中,大学生通过网络就业由 2008年1.56%发展到2013年的23.97%。 2网络大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1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处事态度的消极化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严重改变的大学生的处事态 度,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以更多的形式进行,因此网络 的发达,大学生更喜欢网上的交流形式,因为网上交流 更方便,不受时空限制,在网络的虚拟交往中,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被数字、字符所代替。对大学生来 说,可以在网上找到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东西,空虚的心 灵得到了满足,这样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逃避责任和 负担的“港湾”。一些人整天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这样他们就会忽略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以致 对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抵触思想,这样就要 使得大学生只愿意在网上找到快乐而不愿意回归到现 实中,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使得“网络上瘾症”、“网 络孤独症”等网络疾病的蔓延。据美国心理学年会报 告有关研究统计,上网成瘾者的比例约占6%,依次类 推,至少有400万中国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网络 成瘾已成“社会病”。 2.2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缺失社会道德责任感 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蔽性,其对传统的社会道 德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网络上由于缺少外界的约束, 使得大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的欲望,加上网络中不健 康的页面,使得大学生容易在网上迷失自我,从而消极 对待社会,社会道德责任感滑坡。根据对北京五所高 校的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 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 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下转第107页) 围绕煤炭运输基地建设运力强大的重载煤炭运输网 络。其不仅符合地方煤炭企业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 战略运输发展同时发展重,此外发展运输一体化始发 直达或阶梯直达均是煤炭运输长期发展趋势。 4.6实施大客户战略 实施大客户战略地方铁路战略实施和扩大再生产 的重要举措,其不仅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其 可以发挥品牌优势,扩大品牌效应,带来铁路运输的良 性循环。 4.7地方铁路一体化协作 地方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必须做好彼此的协作与沟 通。可以建立特殊条件的调度模式或应急预案。特别 是在煤炭运输紧张的情况下,各部门应在一定的规范 条件下,协调统一部署煤炭运输方案,进而提升整体煤 炭运输效率,减少成本浪费及流失。 5煤炭运输车辆发展趋势 煤炭运输车辆的应用和发展对于铁路煤炭运输的 影响至关重要,发展单元列车,列车编组长,载重量大, 运行速度适中是煤炭运输车辆的发展趋势。 5.1发展轻量化车体技术 发展轻量化车体技术可采用货车使用铝合金车体 技术以及合金材料,其不仅可以增加货车容积和载重, 同时使得车辆轻量化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在车斗设计 上采用高边敞车代替漏斗设计,进而降低车体重量。 5.2推广EPC电控制动技术 EPC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减小制动系统空气传递的 延迟,扩大列车运输能力以及车辆的安全性。其控制 技术的优越性可大大降低制动系统的磨损和磨耗,提 升车辆的使用寿命。 5.3采用分散牵引技术 采用分散牵引技术的列车机组可有效加大列车编 组,该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20%的机组遍量,此外在运 送同样货量的货物时,其可以减少列车车次及运营成 本,使得经济效益显著。 5.4推广径向转向架技术 推广径向转向架技术可有效避免传统转向架通过 曲线时前后轮对保持平行的趋势形成车轮和钢轨之间 的冲角,进而降低车轮和钢轨侧面的磨耗,降低车轮对 钢轨的横向力,减小运行阻力。进而提升列车的使用 效率,提升铁路运输的整体效率。 6结论 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上看,煤炭行业在今后相 当长的一段时问仍是影响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铁路运输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煤炭 运输行业依然扮演主角。针对我国地方铁路在煤炭运 输中的不足,大力发展铁路重载运输、优化铁路运输效 率、建立信息化物流服务平台和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是 解决现阶段铁路煤炭运输问题的手段,同时发展现代 煤炭物流系统,优化煤炭铁路运输建设、发展新型列车 装载及动力技术以及重载化、直达化发展是我国地方 铁路煤炭运输的发展新趋势。 (责任编辑:陈凌霄) (上接第104页)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 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 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3大学生利用网络应对措施 3.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大学生是担负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只有 利用好网络,从网络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从网络中 学习大量的知识,健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抛弃网络中一切不健康的东西,用强烈的约束力约束 自己在网上的行为,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做网络的俘 虏,善于利用网络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尽可能利 用网络帮助别人,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3.2加强大学生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 自我克制能力也称为自控能力,个人对自身的心 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 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 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 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首先应当有高度的自觉 性,对网络的利用应当有正确的目的,是为丰富自己的 知识,了解时事政治,与自身的专业知识发展服务的。 同时大学生应当培养自己的更多的 、趣爱好,这样就 可以减少上网时间,在现实中尽可能多的进行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严格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从网络走向社会,多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等。 这样才能真正地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合 格的大学生。 3.3大学生应摆正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 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倘若 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 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 因,问题总会解决的。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 到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无端郁 闷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托于虚拟的网 络世界,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想和信念是人生 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 辉煌的人。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央党 校出版,1991.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1. [3]黄核成.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青年文化, 2012,12:69—71. [4]陈瑞雪.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数字化 用户,2013,6:198. (责任编辑:陈凌霄) l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