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着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于描绘、想象,巧于比喻、修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的。“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这些准确的描画、细腻的夜毕现与我们面前,何况还有奇妙想象化成的精彩比喻呢?远天零半的白云在月光里“亮的现出异彩,象美丽的贝壳一般”,而临水妓楼帘缝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眨眼”……
如果说平伯先生描写的是现实,那自清先生描写的就像梦境了。
两位大师能以同一题目写文章,足见他们的胸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