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导读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
2、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自主阅读。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
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
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于1991年首次以挪
威文在挪威出版,199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
二、介绍作者
乔斯坦·贾德,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的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万册。现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90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
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以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三、概括主要内容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张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
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
来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中
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
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诺克斯终
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
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
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
少校艾伯特·纳格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
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诺克斯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
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地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对上帝(艾伯
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
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诺克斯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
所在的世界。
四、学生自主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归纳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分析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
1、苏菲·阿曼德森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中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伯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伯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普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诺克斯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2、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
所做的事。艾伯特·诺克斯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伯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诺克斯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3、席德
席德是艾伯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晢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4、艾伯特·纳格
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伯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诺克斯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5、苏菲的妈妈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晢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考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诺克斯警
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归纳作品主题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
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
他们的世界是艾伯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
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诺克斯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
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且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
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
真实的哲学给子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
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
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
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的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入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
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
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的结局。
四、学生自主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