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泸化中学 毛世平
内容摘要:矛盾是万事万物都存在的。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鲁迅深谙其哲学的思辨性,将矛盾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创作之中,充分体现了鲁迅作为社会批判学家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的使用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内容的构建等方面。
关键词:鲁迅文章 矛盾 对立统一 思辨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占有绝对优势,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自嘲》《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等,不一而足。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作为革命家的精神和品质,作为思想家的敏锐和深邃,作为文学家的情志和理趣,而且还能够洞察出他作为社会批判学家的哲学思想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发展变化之中,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鲁迅先生在创作中也深谙这一点,并且在作品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散见于鲁迅作品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表达的矛盾性值得读者斟酌玩味。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思想交流的工具。因此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其使用必须做到简洁、明了,不要让人产生误解,甚至费解。其次语言的使用必须做到得体、连贯,在此基础之上才谈得上更进一步的形象生动和富有文采。如果语言表达意思不明了、不清晰、不流畅,存在着诸多语病,那么就无从说展示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了。例如:张生同学到现在还没来,大家断定他大概是生病了。此句就让人难于理解。前文用“断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后文又说“大概”却是一种推测,前后文自相矛盾,这就难以判断了究竟张生迟到的原因是生病了,还是别的什么。又如:由于高新技术的采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三倍。其中的表意也存在问题,价格比三年前降低肯定是比三年前少了,但为何又出现一个倍数关系来。此类语言的运用就存在着前后矛盾的语病。可是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语言表述,却看不出它是一种语病,相反其中包含的思想意蕴还很深刻,值得认真细致的去揣摩。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里的“似乎”“确凿”一个表推测,是不肯定的语气;另外一个则是肯定的语气。而这看似矛盾实则各有其内蕴。“似乎”表明因时事隔太久,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不是很深了,但追忆起儿时的生活的确又有那么回事,往事历历在目,所以才用了肯定的语气。同样在《孔乙己》一文中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与前文一样并不矛盾,“大约”是对孔乙己遭遇的一种推测,而“的确”则是联系全文,“到现在终于没见孔乙己”,孔乙己的死是肯定的。由此看来作者矛盾语言的运用并不显其矛盾,而是矛盾思想的辩证体现。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实则是文学大师的神来之笔,极佳地体现了鲁迅匠心独运之功效。
二是人物形象的两面性启迪我们反思社会,哀主人公之不幸,怒角色人物之不争。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例如孔乙己、祥林嫂、豆腐西施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他们都有不幸的身世和遭遇,让人同情而;他们的不争也让人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本身就是鲁迅的生花妙笔带给读者的感情共鸣。而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种人物的两面性来剖析社会弊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作者在塑造其形象时就非常典型地运用了矛盾的笔墨。试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结合全文可以知道“穿长衫的”是有钱人家,他们到咸亨酒店喝酒,是“温几碗酒,叫上几碟荤菜,到柜台里面坐着喝”,而“站着喝的”却是“短衣帮”。孔乙己穿的是长衫,属于有钱人吗?他
站着喝酒,是短衣帮一类的穷人吗?不是的,他既属于长衫主顾,又不属于短衣帮。他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矛盾人物,其矛盾的两面性不仅鲜明地体现在其外在的形象和行为上,而且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思想性格上。孔乙己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鲁迅正是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外在和内在的矛盾来揭露封建社会的弊端和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教育对人的毒害的。这正是鲁迅先生冷静地思考社会、辩证地分析现实、客观地解剖人性的结果。同样的,悲剧人物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也何其多也。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祥林嫂身上,或者说在祥林嫂一类人的身上也正体现了这两种时代的思想。祥林嫂从婆家出逃是一种维护尊严的抗争,但到了鲁镇做工她反满足,实则是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撞香案抗婚也可以看成是一场捍卫人格尊严的斗争,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但她至死不嫁的思想有深深地打上了“饿死是事、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夫死从子”等封建伦理观念的烙印。至于她对灵魂、地狱的有无提出大胆的怀疑则表现了她对神权统治提出了挑战。同时最后又有以捐门槛的方式把死后留全尸的希望寄托于迷信。凡此种种都足以表现祥林嫂这类悲剧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由此看来辩证法的指导思想,矛盾分析问题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理性的思索,精心的构思与创作是其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震撼力的法宝。
三是文章构建的矛盾性教会文学初创者的构思和技巧。这同时也是文学大师鲁迅作品取得成功具有很强可读性和耐读性的根本所在。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内容的构思构建上也充分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为表达主题的需要,鲁迅先生在创作时兼顾了正反两面的不同内容和同一内容的正反两个方面。这样通过内容的对比叙写,文章的主题就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内容即是如此。文章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二者形成对比关系,同时又统一于一体。可以这样界定,就表现主题而言。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是作者向往的,渗透着作者欣喜赞美的情感,是正面的内容。而《三味书屋》的生活却是枯燥乏味的,是作者厌弃的,属于反面的内容。同时写三味书屋也写到了两面,即枯燥的一面和快乐的一面。三味书屋里带有浓郁封建色彩的布置和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在作者的匠心里属于批判的对象,是反面的内容:而三味书屋后面那个园和儿时的作者在课堂上听寿镜吾老先生读书以及绣像的事儿却是快乐的,是属于作者正面描写的层面。由此观之,矛盾的两面既相互对立,又和谐统一。这正好印证了辩证法中的矛盾哲学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构思上的技巧是欲扬先抑,在写阿长的内容上也就相应地包含着先否定后肯定这一对矛盾的思想感情。文章写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等,作者是憎恶她的,讨厌她的,但同时阿长又心地善良、慈爱乐于助人,作者对她又是喜爱又是敬佩。所以才在文章结尾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强烈地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这种构思技法对于文学初创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篇目,鲁迅的文章是一种写作的范本或模式,执教者不妨从这方面去下功夫,指导学生作文。
在鲁迅的文章中其他方面的对立统一还有很多:《祝福》中的“可恶,然而”体现的是鲁四老爷的心理矛盾;《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的对立统一;《记念刘和珍君》中有对革命青年的赞美、崇敬和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揭露和批判的对立统一,还有对烈士的歌颂、怀念和不主张革命者徒手请愿的内心矛盾,更有“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矛盾;《拿来主义》中有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主张与批判即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矛盾;《友邦惊诧论》中有“他们不惊诧”与“他们就莫名惊诧了”的友邦人士奴性十足的矛盾。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鲁迅在创
作中、在思索分析中渗透的辩证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哲学。因此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典范篇目,我们不仅要从中接受其思想内容的教育,更要学习其中的观察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