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 “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 “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
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 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 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 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
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 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
(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材料二: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
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 述了一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 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 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 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 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术……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 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 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
子产嘲笑、 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
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
(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
B. 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的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C. 《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
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
D. 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们两人都关注社会底层。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但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
B. 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C. 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 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则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
3. 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 B. 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 C. 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 D. 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
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5. 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堂唢呐(节选) 王祥夫
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 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 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 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 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 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
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 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 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 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
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
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
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 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 一些东西,先垫补垫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 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 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 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 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 些钱我都出了。
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 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 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 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
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
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 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
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 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
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
村子里现在是很少办这种大吃事了,村子里把这种全村人参加的宴叫作大吃事。桌子也从祠堂里搬了出来,这些桌子平时都放在祠堂里边,漆了明漆,办大事的时候才会被搬 出来。现在它们又被搬出来了,被放在河里洗刷干净了,在村街上被摆成了一排。这就让 村子里有了某种过节的气氛。不少人都从外边回来了,除了宝树家的亲戚,远远近近的乡 邻们也都赶了回来,其实他们都刚刚离家才不久,因为春节刚刚过去。虽然忙,但他们都 想回来看看五十年前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
宝树的瞎子伯父名字叫天堂,这好像不是人的名字,但不少人还记着这个名字。天堂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因为村子里原来有个教堂,天堂的名字是那个比利时神父给起的, 比利时神父的坟还在教堂的后边,是个很大的土堆。不过教堂现在不在了,只有四堵高墙 在那里立着。墙可真是太高了,上边平时总是落满了野鸽子。这个教堂的西边还有个石头 砌的酒窖,神父的葡萄酒就放在里边。神父当年种的葡萄现在可是都没了,那片地荒着。
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
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 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 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 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 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
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配呢?和当年被 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 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 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 消息,谁也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 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 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 团圆了。
宝树的奶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 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
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 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 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
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 (选自《中国作家》,2021 年第 6 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标题既点明了人物、事件,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
B.亲戚们和村里人并不同情天堂的遭遇,而是为母子分别多年却没能相见而伤心。
C.村里人想好好吃一顿庆祝天堂回家,故宝树与父亲在办大宴这事上达成了一致。
D. “公家人”是对公职人员的称呼,两个公家人的出现是为了采集血样做亲子鉴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多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 B.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正好,妈
做的鞋”看似是重复,实际上蕴含着兄弟二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 C.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家的期盼。
D.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瞎子伯伯回家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8.作者说:“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的留白部分。(6 分)
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
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诚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 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
(《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文本二: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 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于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汉书·高帝纪》,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B.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C.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D.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善沛令”指与沛令交好,“善”与《鸿门宴》“(项伯)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含义相同。
C.“素易”意思是平时轻视,“易”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的“易”字含义不同。
D.“固多”意思是本来就多,“固”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项籍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项
羽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惧怕他。 B. 项籍观秦始皇出游时曾自信地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高祖观秦始皇出行时曾羡慕地说,大丈夫就该像秦始皇这个样子。 C. 《史记》和《汉书》都长于“记人叙事”,文本一和文本二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手
法,凸显了传主鲜明的形象特点。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B. “边柳挂乡愁”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乡愁的沉重。
C. 颈联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
D. 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
15. 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3)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
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 , ”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可以大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
( )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 )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 也让人洞悉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 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
《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外。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 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 )。 17.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 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C.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 打他两个嘴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就像冲动冒失的哈姆雷特。但是, ① , 环境、条件、机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只有性格相似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着相似,其实不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 ② ,比如,有的人性格看似暴戾,③ ,就像《雷雨》中的鲁大海;有的人性格看似和善,骨子里却阴毒奸诈,就像《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 21. 下面是某校《雷雨》话剧表演的构思,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字。(4 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将传统文化经典注入时代潮流,聚焦《尚书》《论语》《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 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故事: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藏匿于壁中。
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力量。
学校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 B
“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曲解文意。由原文“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可知,原文是说“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不能据此认为有“德”者都会去探 寻宇宙人生的根源。 2. 答案 C
“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错误。由原文“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可知,指出雨果改变了 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这不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3.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肢体畸形残缺之人通过追求真和德能成为精神崇高的人。子舆正视自然的丑陋外表,乐观地面对人生,他外表丑陋但精神崇高。
4. ①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③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5.(1)相同点:①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②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不同点:①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②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大意对即可)
6.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错,小说标题“天堂唢呐”,“天堂”既是宝树瞎子伯伯的名字,也代表奶奶去了天堂;而“唢呐”是宝树伯伯吹给去世的奶奶的听的,应是表达瞎子伯伯天堂对在天堂的娘的思念。
B. “亲戚们和村里人并不同情天堂的遭遇”错,从“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
了”,人们为了迎接天堂回来办“大吃事”等可知,亲戚们和村里人都同情天堂的遭遇。
C. “村里人想好好吃一顿庆祝天堂回家”与“宝树与父亲在办大宴这事上达成了一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7. 答案 B“心理描写”错,文中通过肖像描写“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动作描写“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语言描写“正好,妈做的鞋”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但没有心理描写。
8. ①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②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
③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④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⑤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
【解析】 所谓留白,是绘画中的概念,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篇小说是作者追求好小说留白艺术的体现,小说中的留白部分就是没有写清楚,让读者去想象的地方,梳理这部分情节即可。
如文中只交代天堂“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是留白;
文中有“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是留白;文中说天堂是“瞎子”,那么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留白;
文中写“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
天堂出了车祸”,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是留白;
文中写“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是留白。
9. ①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解析】常见的叙述方法涉及叙述顺序、人称、线索、表达方式等。阅读这篇小说可知,小说采用主体顺序、中间插叙的叙述顺序来写这个故事。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宝树的伯父回来了,写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写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写伯父在奶奶坟前吹唢呐等,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写;而中间插叙了宝树伯父六岁时被人贩子拐走,宝树爷爷为了寻找儿子出了车祸,后来公家人来给奶奶采血寻亲,奶奶做鞋等。两种叙述方式的使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章是从宝树和宝树媳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如“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等,采用第三
人称叙述,以宝树、 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 在叙述中多采用对话,如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与宝树父亲的对话,“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宝树父亲和宝树伯父的对话,“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 正好, 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以“唢呐声”作为线索,如开头“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
没停过”“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 哭”“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这“唢呐声”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10. 答案 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
“令有重客”作“闻”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 AC;
“主进”,掌管收贺礼事宜,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令诸大夫曰”,
省略主语“萧何”,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D。 11.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12.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的能力。
A.“项籍……他的父亲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错误。从原文“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来看,被秦国将领王翦杀害的是他的祖父。 13.
①高祖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 ②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①“因”,趁机;“狎侮”,戏弄;第二个“坐”,通“座”,座位;“诎”,谦让。
②因,依靠;敝,损害;知,明智;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 所以姓项。
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乱说话!这是要
灭族的!”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多,(以他的)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也全都畏惧项籍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 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 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文本二:
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到壮年时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吏,当泗水的亭长。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 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
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 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
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 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 徒都放了,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14. 答案 C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边塞远客的不得志。“裘” 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 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岑参毫无疑问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个“敝裘”很明白地说 出
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15. ①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 出人意料。②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 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16.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17. 振聋发聩 抽丝剥茧 匠心独运
(第一空, 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分析,此处强调即使在今天,《雷雨》在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方面依旧有唤醒人们的力量,故应填“振聋发聩”。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 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第二空,语境 是说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一步步、细致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故应填“抽丝剥茧”。抽丝
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 次。第三空,语境强调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故应填“匠心独运”。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 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
18. 答案 C(例句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B.破折号表插说。C.破折号表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D.破折号
表中断。)
19. 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画横线句子错误有:一是“虽是……也”关联词使用错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 后面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把“虽是……也”“既是……也是”。二是“导 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句式杂糅,“导致……”与“……的根源”杂糅,且“导致”侧重 于结果,“造成”侧重于起因。句中侧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为“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 剧的原因”。)
20. ①命运并不都与性格相关 ②又与人的品质不一致 ③心地却非常善良(第一空, 前面阐述性格影响人的命运,由“但是”可知,后面应当形成转折;再联系“环境、条件、机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可知,这里可以填“命运并不都与性格相关”。第二空,这里在谈性格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先说“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但从后面例子来看,阐述的是性格与人的品性并不全部相符,因此可以填“又与人的品质不-致”。第三空, 此处是说人的性格与品质有时不一致,所填句子与“性格看似暴戾”相反,再结合鲁大海的性 格理解,可以填“心地却非常善良”。)
21. 我校《雷雨》话剧节拟定于 3 月 16 日举行,活动包括宣传工作、组织工作两部分。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以及在学校网站、校广播站报道;组织工作需要联系大礼堂,安排每班准备一个节日参赛,最后评出 6 个奖项。
22. 参考立意:(1)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2)做好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3)
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永流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