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吉林延吉市

来源:爱go旅游网


吉林延吉市: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加快建设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东邻朝鲜、俄罗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东北亚经济圈腹地“金三角”内中方的支撑点,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是一个以工业、商贸、旅游业为主的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沿江、沿海、沿边开放城市。全市幅员1748平方公里,现辖6个街道、4个镇。人口50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占58%。

近年来,延吉市紧紧抓住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沿边开放和东北振兴步伐加快等发展契机,以加快建设吉林省东部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吉林省县(市)第一,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荣誉。

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不断扩充县域经济总量

强市必先强工,力促工业提速增效。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精”的产业发展之路,全力构筑技术进步、产业集群、融资担保、创业服务、人才保障平台,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聚集,大力构建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机械为支柱和优势的新兴工业格局。

2.培育支柱企业。以“026扶持工程”为重点,在资金供应、项目安排、土地调配、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全力支持延吉卷烟厂、哈尔滨啤酒(延吉)XX

1 / 8

X等20户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培育税收大户。近年来,延吉工业实现总量翻番和效益激增。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户,总产值完成110亿元,增加值达到53.11亿元,增长2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8亿元,增长13%。

3.狠抓项目建设。以“030后劲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30个重点工业项目。2008年,重点组织实施了娃哈哈启力饮料、2台20万千瓦机组延吉热电厂、年产万辆客车生产基地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工业投资完成35.5亿元,增长50.4%。

4.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目标,投资15亿元加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冶金工业园、建材工业园、能源工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主,特色园区为辅的园区开发模式。2008年,全区入驻企业达到22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3.4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9.3亿元。

5.推动民营经济腾飞。全面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充分发挥全民创业孵化基地、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在创业项目、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创业场所、信息咨询等方面加大力度,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扶持。2008年,民营企业发展到3679户,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35亿元,增长32%;实现税金9.1亿元,增长31.6%。

二、努力推进开放开发,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坚持把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开放带动取得了新进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1.不断创新开放举措。着力推进贸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贸易层次由传统贸易向双边正规贸易转变,合作方式由单纯的商品贸易向合资合作转变,市场范围由单一的韩、日地

2 / 8

区向东北亚及欧、美区域转变;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和推动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有效地扩大了延吉在图们江及东北亚地区的影响;精心打造了 “延吉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韩国IT论坛”等一批开放载体,外贸总量和效益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9亿美元,继续保持每年20%的增幅。

2.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采取政策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民族特色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大招商、招大商;专门成立市级领导包保的7大招商机构,给予经费保障,并明确引进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的硬性任务。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54个,到位资金21.9亿元,同比增长1.5倍。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利用朝鲜族特有的人缘和地缘优势,努力拓宽劳务信息渠道,及时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发展对韩、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务经济,不断积累民间资本。2008年,全市劳务收入实现8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96.57亿元,增长29%,有力地助推了经济发展。

4.积极推进“延龙图”三市一体化进程。按照“同城规划、同城建设、同城管理、同城待遇”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加快对外通道、水利、能源和产业园区等促进三市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日前,国家发改委已将延龙图一体化编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并确定为重点区域,延吉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正逐步凸显。

三、大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不断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

服务业是极具发展潜力和关联度大、牵引性强的新兴产业。延吉市把服务业作为县域

3 / 8

经济主导产业和经济新引擎进行培育和发展,走出了服务业带动型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1.突出抓好旅游产业。围绕“山水风光、边疆特色、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等朝鲜族特色优势,编制并实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精心推出独具民族品牌的精品路线和精品景区景点,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会展型转变,并成功举办“延吉中国北方旅游交易博览会”,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消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繁荣兴旺,2008年,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4%。

2.着力培育IT产业。立足打造具有延吉特色的IT外包服务中心,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IT产业办法》和《延吉市扶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暂行规定》,在IT人才培训和引进,以及厂房租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的中韩软件产业园,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118家企业入驻园区;投资总额85亿元,占地面积220公顷的IT新城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并开始施工,IT产业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逐步凸现。2008年,实现产值24.3亿元,增长46.2%。

3.统筹发展服务业。积极抓好商业网点和各类专业市场规划,着力推动批零贸易、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升级,全市亿元市场达到12家,百货大楼、国贸大厦进入全省百货零售企业前20强;大力推进以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软件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57亿元,增长27.1%。

四、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两委”带动、农民主动、社会联动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新产业、培

4 / 8

育新农民、建设新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着力培育壮大以蔬菜、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为主的多元化优势产业,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160公顷,经济作物达到1750公顷;全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23个,不断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大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致富“的新型农民,切实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发展,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2008年,实用技术、巾帼创业、劳动技能等培训人员达3.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15600人,实现自主创业188个。

3.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抓好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全年投资481万元,完成428户新居工程建设;投资2228万元,完成三个镇中心广场、30.26公里村路、6处垃圾中转站和10个村屯人畜饮水工程。

4.大力实施“强镇强村”建设工程,切实提升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在全市四个镇中,以“强镇富民”为核心,开展争创“省十强镇”活动,在全市54个行政村中,以新农村建设“五好”为核心,开展争创“市十强村”活动,不断提升农村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贡献率,全市涌现出2个省“十强镇”和2个省“百镇建设工程”推进镇。

五、着力推进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5 / 8

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良好的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

1.着力打造功能完备的硬环境。按照构建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定位要求,坚持“国际化、一体化、特色化、人性化、最优化”原则,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总体服务功能。累计投入30多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城市道路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制定实施《延吉市城市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开展以规划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绿地管理、物业管理、数字管理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城市秩序明显好转;延吉机场获批国际空港,开通了十几条国内航线,具备年30万人次以上的通关能力,现在延吉市交通、通讯方便快捷,已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畅通的立体交通运输网。

2.着力打造服务高效的软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将原有的473项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270项;建设开通了吉林省首家官方诚信网站——诚信延吉网,成为公众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兴边富民等叠加政策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在行政服务大厅设立急事特办服务中心,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特事特办,实行一条龙服务,靠优惠政策和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感化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投资吸引力。

3.着力打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编制实施《延吉市2008-2012年民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年度《民生行动计划》,仅2008年,投入10.5亿元,完成138件民生实事。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实现0.92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8%,空气环境优良级天数保持在321天,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次;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荣获“创建

6 / 8

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和“全国科普示范市”等荣誉称号;社会秩序保持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超过97%,被评为“吉林省平安县(市)”。

六、倾力推进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内动力

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创新机制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动力。

1.创新工作机制。建立“12+1”工作机制和“1+4”工作责任制,除党政一把手以外的12位市级领导每人包保一条战线和4个重大项目,每个月要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县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了多位一体的县域突破推进格局,为推动县域经济提速快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2.设置专门机构。抽调得力人员组建县域突破办公室,赋予县域经济工作综合协调和调度之功能,加强了县域经济综合运行监控,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3.落实工作责任。把县域经济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政府与“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事事有着落。

4.强化督查问责。坚持实行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制度,成立由市委领导任组长、人大和政协领导为副组长的县域经济督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的全程督查,定期考核,奖惩兑现,保障政务工作高效畅通。

《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镇村体系规划(2009-2030)》 等建设规划和《城

7 / 8

市近期建设规划》、《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