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篇一: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

(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

【考题解读】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诗歌为材料的形式,出题新颖,且选择的诗歌平实易懂,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太多的障碍,让考生容易入题,写作空间较大,联想的宽度和角度比较多,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用诗歌简练的语言反映深刻的内涵,是今年语文作文题的点睛之笔。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和思维都比较跳跃,但这首诗导向明确,诗中出现的?自由??扎根?等关键词,以及?不能??拒绝??我愿?这样有明显感情倾向的字眼,能让考生较快找到切入点。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能让考生将更多的时间发挥在写作上。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思辨性较强,这一特色也得到了全国认可。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给材料作文?,但延续了?闽派语文思辨性?的特点,思辨性强、写作空间大,考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的理解来立意布局。可以反映出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那么,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呢?

一、紧扣材料,准确审题,把握主旨

诗歌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当代诗为材料,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结果)。考生可以通过?由果溯因?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人先表达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鲜明。诗句语意晓畅明了,这两层意义:一是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明确告诉考生没有了?引力?的?自由?是不可取的;二是不能接受这种无引力的?自由?(为了更好地活着),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底层。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二、抓住关键,品味意象,发散思维

总体上领悟了诗歌的主旨后,就要注意抓住关键,品味诗中的意象,而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义、象征义等)是写好?诗歌型?材料作文的基础与关键。诗中?流星?与?树根?这两个意象是审好题、挖掘材料的内涵的关键。考生若能洞悉材料中的?树根?与?流星?的特质,就能领悟出:?树根?虽然明显受制于地球的?引力?,似乎不那么?自由?,但却能根深叶茂、充满勃勃的生机,而失去地球引力的?流星?却飘忽不定、无所依附。可以说,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考生由这两个角度引申发散,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写作切入点。

1.从?流星?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引力无时无刻地约束着你?、?适当的约束与无依无附地飘行的辨证关系?、?莫让‘自由’遮慧眼?、?天下无绝对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担当责任?……

2.从?树根?的角度:考生可以选取的立意有?美好生活,需要脚踏实地?、?人生因实干而不同?、?若要成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更要深深地扎进地层,汲取营养,孜孜不倦?、?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 2

3.从综合的角度:人内心必须有所依存,绝对的自由,只会使心灵在真空中失重,面对未知的浩瀚宇宙,产生恐惧;人生应该要的追求,实实在在的才是归依,不能被所谓的?自由?诱惑。?仰望星空?,给人提供了另一个精神的维度,让灵魂超越宇宙空间;?扎根大地?,则呼唤?自由价值?的回归,不做无根之浮萍,不建无基的楼阁。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扎根大地。考生如果从?人要有高远的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世事纷杂,要会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等角度入手,也是很好的写作立意。

4.从?流星?逆向的角度:诗人惊恐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这种担忧不正是对当下缺少?自由?价值,缺乏?自由?精神的一种写照吗?那些选择了接受?自由?,甘愿化作流星,在宇宙中随意来去的人,不也能够领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风景吗——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

……

可以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从诗歌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入手去悟,才能由表及里,透过表层意义,探究到它的深层内涵,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悟,才能使文章既能具备应有的思想深度,又能拥有内容的与众不同而脱颖而出。这是?诗歌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

意的突破口。

三、最佳切入,彰显思辨,感悟人生:

考场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写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意义点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作者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比如,考生如果从诗的后半段入题,写追求、坚守、信念、扎根、底线这样单方面的文章,立意就比较普通,不够出彩。考生如果能够从全诗着眼,写到?仰望夜空与立足脚下??自由与坚守??避免浮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立意会更深刻。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定作文中心(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意义点?),即可构思作文。

【优秀作文】

最朴素的根有最美丽的梦

一考生

顾城为什么愿意变成?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呢?因为地层里是最朴素的根,它有众多的根

须,蜿蜒曲折,遍布地下,如若不是有它们的支撑,大树何谈大树,一如草芥。

根在地层的痕迹你不会看到,它朴素无华,始终努力着默默着让树枝繁叶茂,让树身姿完美!

我们也有自己的根。

我们自己的根就是内心朴素的品质。拥有内心朴素的品质,通过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

根是最朴素的,因为它拥有的只是在黑暗中也能摸索前进的勇气,在泪水与汗水的灌溉下也能茁壮成长的个性;人的品质也是最朴素的,因为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浮躁,不喧哗,只是在泥土中摸爬滚打,才显得充盈、明媚、美丽而且强大。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始终把跟扎在那片黑土地上。他穿着水田靴,两腿沾满了泥点子,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身子瘦小,后背微驼,脸色红黑,双手布满伤痕,比田间的劳动者更像劳动者。正是因为他具有最真诚最朴素的品质,为了杂交水稻,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才让梦想化为了现实。

根是最朴素的,即使在喧闹的城市中也能保持丰富的安静。人的品质也是最朴素的,它朴素得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只是在自己那逼仄的空间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加油。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后来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她朴素得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庭的艰辛,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正是因为她具有最真诚最朴素的

品质,在她身上发出了圣洁的光芒,才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结出红硕的花朵。

在天地之间,我等一如草芥,怎样才能立足于这世间?唯有拥有一个强大的根,朴素的根,忘了自己却能被别人记住,古之圣人不都如此?如此,抑或可达逍遥游的境界,不借外物,只凭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根。

绿荫浓蔽是每一棵大树的梦想,可是真正做到的,只有那些根系强大的。树根与树不是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两种美的联系,树根的美是树的美的基础,像树根一样的美才是最永久的。

最朴素的根有着最美丽的梦,人亦是。

【点评】

作者能很好地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思维去关注、感悟、品评,进而提炼出写作的新视角——?最朴素的根有着最美丽的梦,人亦是?。与众不同的立意,匠心独运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标题,富有诗意的开头,旗帜鲜明的观点,考生为自己的作文创造了多处亮点。

最值得称道的是,本文诗意隽永,富含哲理。你看,绿荫浓蔽是每一棵大树的梦想,可是真正做到的,只有那些根系强大的。树根与树不是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两种美的联系,树根的美是树的美的基础,像树根一样的美才是最永久的。作者由此及彼,由树及人,富有思维的深度,更彰显了思辨的色彩。可以说,本文不仅语言灵动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更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一篇上乘之作。

4

【篇二: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点评】

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点评

题目: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泉州五中 沈曦林点评: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

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福建已经连续四年出这种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

【福州一中 王兆芳】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现代诗为材料,先表达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不新,考生可以不必“惊恐”。

不过,从题目所选用的这段材料来看,有几个问题尚需斟酌:

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为流星吗?首先,任何物体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许假设,但流星恰恰是某优游状态下的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牵引而脱离原有轨道,划过天空,为我们所见,才称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成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语义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实,并非一对相反的概念。“自由”和“限制”相对,如诗中的“引力”的牵制所示;而“扎实”和“轻浮”相对,如诗中的“漂浮”所示。这样本诗的主题就包含了是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而“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一句就逻辑不清了。

其三,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庄子不就在追求一种“无所待”的“御风”

境界吗?所以,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让那些不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畏葸不前,有强人所难之嫌。

等等。

本题选用一段现代诗为作文材料,本来可以使国人为之一亮,希望在无趣、无情的高考试卷上留下一点久违的诗意,不料,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诗歌,不仅极其浅白、缺少诗味,而且还有学理上的缺陷,令人难以卒读,哪里还能写出什么诗意呢?

【南安市诗山中学 洪培欣】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仍延续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这对考生临场审题能力的检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用的材料为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地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从审题上看,找准最佳切入点要有整体意识,并能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和词语,从而领悟其内涵和主旨,再进行拓展和挖掘。从整体上看,诗人对“会成为流星,无依无附地在天宇漂浮”感到恐惧,因此要“拒绝这种自由”,把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而,从关键词看,应落在 “扎根大地”上。这样才能体现诗人的思维。

因此,可以选择的角度有:

自由的代价与规则;

成功需要束缚;

根深才能叶茂,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

没有绝对的自由。

反向立意也是一种选择,诗人惊恐失去“引力”会变成“无依无附”的“流星”,这种担忧不正是对当下缺少“自由”价值,缺乏“自由”精神的一种写照吗?那些选择了接受“自由”,甘愿化作流星,在宇宙中随意来去的人,不也能够领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风景吗?

还可以从从自由和坚守入手。“仰望星空”,给人提供了另一个精神的维度,让灵魂超越宇宙空间;“扎根大地”,则呼唤“自由价值”的回归,不做无根之浮萍,不建无基的楼阁。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扎根大地。只要是从诗中产生出的感悟和联想,应该也是可以的,应该给考生更宽泛的理解。

这类作文要求考生要能用辩证的态度去思索人生、思考世界。个人认为,不必用科普的角度去纠缠诗人的科学素质,保留一点诗歌的文学性和浪漫色彩,不要让浪漫变得太现实化。

【薛章辉】“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好,涵义深远,考生可写空间很大。”薛章辉老师说,从审题上看,最佳切入点是深刻领会材料的内涵和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挖掘、拓展,找到写作切入点。

如何写才有可能拿高分?薛章辉老师举例说,抓住内涵主旨是关键,“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等。

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考生必须对作文内涵、主旨进行比较深刻的揣摩、研究,才能找出写作的切入点。从考生考后的反馈情况看,大家都能较好地把握这一点。

【著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题材很好,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

“文章是主体情感的体现,不是只有观察生活就够了。”孙绍振对记者说,一味地模仿现实不好,太写实的内容,会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的惯性,窒息考生的想象力。

【雾满拦江】:

这篇作文的直线思维,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最要紧。浅一点的这里是自由的法则与代价,或者说自由更多的隐喻着制约。深一点的是直线思维拓展——直线思维拓展就是最好的创意与突破——要点是不做无根的浮萍,要学厚重的大地,厚德载物。

【网友怎么说】

另有许多网友提出,这篇作文与此前一次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十分相似,人究竟要仰望星空,飘飘飞起,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成?

也有网友提出,落叶归根是一个很好的选题,谈到人不论流浪到何方,终归要回归最初的那一片土壤,不论是具象的,抑或是心理的。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

福建还有自己的诗人,像舒婷,她的诗句,也可以拿来做文章。今年选择诗歌是一次突破,但选的句子不够好,这是一种遗憾。

【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有记者问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我答:如同这连绵的夏天的雨,忧郁极了。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三是思想浅薄之至。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总的印象:勉强给60分吧。唉,高考学生作文呵,让我拿什么拯救你?

看了一年又一年语文高考作文题,让我更加坚信:当下孩子没问题老师有,老师没问题出题的有,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呵。高考出题者再这样年复一年的下去,不毁掉中国语文教育才怪!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语文本来面目,找到出发原点,教真真实实语文,考真真实实生活!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 陈成龙 】

“从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仍然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陈成龙老师说,从审题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词语,进行挖掘、提炼,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选择最佳切入点。

陈成龙老师认为,这种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至少能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但把握主旨仍是关键。比如,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要有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想成就一番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等。(东南网)

2013福建高考作文访谈

【主持人】:海都网的网友大家好。今天是2013年福建高考的第一天,上午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后,作文题目也随之出炉,今年的作文题,是根据诗人顾城的一首诗来写作。

那么,今年的作文题难不难?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怎么写才能拿到高分?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三位嘉宾来到海都网演播室,跟大家一起探讨高考作文的话题。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他们是: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著名作家陈希我老师,福州三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张璐。欢迎三位的到来。

【主持人】: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今年的作文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顾城的诗歌是这样的:“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地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主持人】:想请教一下老师,这个题目对考生来说难吗?

【王立根】:今年这个主题其实关键是后面这句话“扎根大地”,这样学生在审题上比较容易,福建省这几年出题的套路,一个是对一些材料哲理的思考,第二个就是文化,从文化方面来看材料。主要是审题,搜索材料的关健词,“仰望星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变成流星?最后答案才告诉我们,我要扎根大地。这几个要素排在一起,这里有个要求就是感悟和联想,一

定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自己的联想。这个题目我们国家是比较擅长的,是文学青年写得比较多,文科班可能写得更好,能够激化他的写作冲动。

【陈希我】:我觉得这个题目相对比较容易,表面上是一首诗歌,因为这些人都没有诗歌,实际上是一回事。还有一个顾城作为农民诗人,实际上我觉得这首诗歌很直白。可能朦胧诗很多时候也很好理解的,所以学生只要抓住诗歌的意向,地球失去引力,树根深深扎进地层,把这些抓住还是很好写的。

【主持人】:张璐老师有非常丰富的一线的教学经验,您怎么看呢?

【张璐】:我觉得只要经过高考训练的孩子应该会比较容易,福建省这几年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我觉得作文角度更宽泛一些,我觉得从刚才老师讲的从深深扎根地层这个角度来说会更深入。如果从流星的角度,比如读完顾城的这首诗,可能并不赞同这个理念,可能去选择做流星,非常光芒非常短暂,但是可以去开创属于自己的能力。这可能不是非常安全的角度,但是可以写出其他孩子本身具有的热情。或者可以从自由和坚守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去平衡这二者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只是提到这首诗的感悟和联想,可以给学生更宽泛的理解。

【王立根】:我觉得这个题目出得还是挺好,联想的宽度和角度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真正意义的存在,还有蜕变的极致,还有神圣的舍弃,要舍弃。

【主持人】:我们海都网发布了作文题以后,也有不少的网友进行了回馈,请老师点评一下。有一个朋友写的是人生需要努力和奋斗,生活需要动力,还有写脚踏实地,写了理想和奋斗的关系,还有朋友写的是感恩或者拒绝随波逐流,老师觉得可以吗?

【王立根】:其他好象还可以沾边,感恩好象不太沾边。

【主持人】:那总得来说这道题是凸显了学生不容易离题或者偏题,如果想要高分的话,还要做到哪些方面呢?

陈希我:一般文学作品都是歌颂一些比较正的价值,“自由”这个加引号我觉得可以做文章,这个自由可能不是民主自由,是“飘”,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切入谈精神或者脚踏实地,我们现在人经常喜欢跑到农村去找到根,从这方面切入可能会更好。

【王立根】:这个题目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不好的离题。第二个情况就是在一个层面上多数是这样,学生的论点论据没有层层深入,多数学生是这样的。稍微好一些的,了解这个事物的情意,了解到了以后,最好的就是对这种情意的原因进行分析,那就跟别人不一样了。最好的就是有深度的思考,这样就会出亮点,会震撼。多数就是论点、举一些材料就这样了。特别是脚踏实地啊,仰望星空啊,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新意。

【张璐】:我觉得如果是想拿到高分的话,我们很难在高考的作文当中看到真情实感的文章,打动人心的。我觉得要拿到高分内在的感情和真诚要有。另一个角度就是逻辑思维的层次感,很多孩子写议论文的时候只是堆集材料,这个时候如果能体现思维的逻辑性,你的文章就会突出。第二个我个人比较喜欢学生的作文当中能够有实在的依据。前一阵子我们在讲作文不是文字游戏,其实作文不仅仅是逻辑思维文字,我们希望孩子文章当中有时政的关注,能够尝试用自己的文章面对社会和时代,有为民请命的那种情怀。

【王立根】:学生往往是不懂得的题目,就引经据典,结合现实的思考,真正的思考要有真挚的情感,因为这个材料诗意化,跟往年的高考作文不太一样,这个材料本身就是一首诗,诗人的忧愁,那种情怀要理解,有真实的情意在里头。

【主持人】:那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新意和亮点。

【王立根】:我们那个材料是没有观点,让你自己去体验观点,今年这个还不是新意,是倒退了,顾城写的这首诗都不像顾城写的。但是有个文学色彩,有个亮点“诗意”,适合于文学

情感,适合于鉴赏,有美学造诣。

【主持人】:陈老师从作家的角度怎么看?

【陈希我】:不要看表面上是一首诗歌,我也不相信这首诗是顾城写的,也许是顾城写的败笔,反而这首诗让我们中学问评,中学的语文教材里面基本上是三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或者一流作家的三流作品,学生有个感受就是是不是以后学生只会读三流作品。

【王立根】:这个主流就是官方也高兴,学生也高兴。

【主持人】:三位老师就是觉得这个作文题目没有把顾城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陈希我】:对,有点搞不明白,朦胧诗有的很明白,有的很浅显,很好懂。

【主持人】:有的网友提出今年的作文题跟2多0年北京的作文题有点类似,北京的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有的学生说就用这个题目套题写这篇文章,可以吗?

【王立根】:套题等于是抄袭,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这样出的,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如果学生去背诵的话那就等于是抄袭,那是不允许的。

【主持人】:有网友认为这个题目出的遗憾的地方就是跟北京的题目有点相似,容易套题。

【陈希我】:学生看这个题目可能要看撞题,如果撞到一起,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撞到这个范文也不能完全抄下来,可以根据这个结构来写。

【王立根】:一百道的优秀作文你能背诵下来,那也没有什么关系。

【主持人】:怎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才算得上是好的题目?

【王立根】:看到这个题目有写作的冲动,调动他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靠他的阅历去写,又可以拉开层次,优秀的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情感,层次能够拉得开,同时一个个学生都有话说,就怕这个题目很多人不知道说什么。

【主持人】:张老师呢?

【张璐】: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东西可写,可能是主题太明显,能有自己的想法,毕竟这次考试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一生中很重要的考试,要让各种层次的孩子都能够有感而发,这是作文题的一个重要点。第二个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和写作欲望。比如说我在教学中去搜集时政材料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多成人世界里面关注的问题并不是孩子人真正关注的。比如上次在埃及金字塔留言的游客,孩子人就特别关注。我很难理解,对国人来言这是在成人世界中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在孩子当中是非常能够引起他们内心波澜的事情。如果能够从这种时间去激发他们的特点就很好。

【陈希我】:我很同意,就是大家都有东西可写,才能够写得好。

【主持人】:陈老师如果是你写这个题目呢?

【陈希我】:一个作家写作跟写命题作文是两回事,命题作文是非写不可,作家的思路不一样。

【主持人】:学生在高考训练当中,有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王立根】:要让学生多看课外阅读,多写。还要有正确的判断和审美,阅读面要广,高考

命题专家说语文考试就是让读书多的学生受益。如果说书读得好,但是不读课外书,肯定是不行的,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王立根】:现在的语文老师一直在技巧上做文章,其实我觉得技巧是用来参考的,真正的是要去吸收营养,才表达出来。一直在技巧上摸索,都是徒用功。

主持人:这几年文体都是单一化,大多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三位怎么看?会不会限制学生的发挥?

【王立根】:记叙文和议论文是有区别的,真正要把一件事说好,把这个观点阐明清楚。至于说诗歌,由于种种限制,诗歌要写多少,诗歌不能写800字,写800字是长诗,还有评卷老师不懂看,诗歌写出来有的人说一百分,有的人说零分,这很危险。为了评卷的方便所以不允许诗歌。真正就是用记叙文、议论文。

【篇三: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 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