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0W CARBoN W0RLD 20i5,6 建筑・: 能 浅谈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 郁杨,裴佑生(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摘 要】近年来,现有建筑结构抗震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单位为了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其应在 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居民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由此满足居民对建筑安全性的需求。本文从抗震 设计考虑因素的分析八手,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旨在其能推动我国现有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加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66(2015)17—0215—02 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由此迎来了新的发 展机遇.但是由于人们开始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深 思,对于此.要求我国建筑工程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采 取相应措施实现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由此来提高建筑结构 整体安全性 以下就是对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 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现代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 的文字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居民对建筑房屋结构安 全性的需求。 l抗震设计考虑因素 1.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工程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 因素问题.即为了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不受影响,建筑工 程单位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首先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 筑平面和立面。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施工人员 在开展建筑施工之前,首先应对施工现场的布局进行考察,然 后确保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能确保建筑平面、立面 布置规则趋于规范性.进而有效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出 现扭转现象;②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建筑施工人 员在进行实施时应合理设置相应的防震缝。从而降低地震对 建筑结构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③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根据 建筑实际结构构建相应的计算模型。进而通过对计算模型的 分析总结出实际建筑结构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最终提前设定 好防震措施.提高建筑结构安全lll。 1.2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的构建与建筑实际抗震设计的效果息息相 关,因而建筑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使用用途、 房屋高度和地基基础等因素来选择符合居民需求的抗震结构 体系。图1即为技术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中的一种.其结 构设计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但 是在建筑设计人员对抗震结构体系进行选择,要求其首先应 根据建筑现场场地设计出相应的简图。其次。在设计计算简图 的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应在简图的合理位置安置多道抗震防 线,促使建筑结构体系能由此提高自身抗震能力。再次,建筑设 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确保该体系具 备一定的强度和变形能力,以便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结构可承 受地震所造成的大幅度摆动。另外,应确保建筑结构体系强度 分布的合理性.最终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性较高的建筑房屋日。 1.3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抗震结构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即其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在 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 首先在对结构材料进行选择时.应确保其黏土砖强度等级在 MU1O以上,另外,混凝土小型砌块强度也应达到Mu7.5,只有 图1建筑物抗震结构体系 如此,才能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符合居民要求。其次。若建 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未找到设计规定的钢筋规格型号,那 么施工人员在寻找替代品时应确保该替代品的强度符合施工 要求。另外施工人员也应对其屈服强度进行检测.以便确保其 符合建筑工程实际需求.增强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 2建筑抗震鉴定 2.1建筑抗震鉴定的现状及意义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表明.我国地震次数较为频繁的国 家之一。地震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而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采取 科学化的措施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我国相关政府 部门主要依据抗震鉴定标准对现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鉴定 和评价,并采用合理化的措施实现了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宏观 检测。由此提高了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就目前的现状来 看,我国已经有多名学者展开了对建筑抗震鉴定的分析,确定 了建筑鉴定用地震动参数的方法,为增大我国建筑结构抗震 能力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2.2抗震鉴定的内容及方法 抗震鉴定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鉴定人 员应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搜集与其相关的竣工图纸等 原始材料,但是若在搜集的过程中无法获得更为全面的材料 时.施工人员应通过实地测量等方式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最 终确保抗震鉴定结果的准确性;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抗震 鉴定的目的在于实现对非抗震缺陷的有效修补.因而抗震鉴 定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定期对建筑工程施工现状进行 考察,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处 理相关问题和缺陷.提高建筑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而目前抗 震鉴定的方法主要被分为两种:①以宏观控制为主的综合评 价方式;②以抗震验算为主的综合评价。 3减小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3.1增大建筑物结构周期 215 建筑・节能 LoW CARB0N WoRLD 2015,6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建筑工程单位在施工的过 程中应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即应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采 程中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对于此 要求建 取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 提高建筑整体抗震能力。就目前的现 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以增大建筑物结构周期的方式来 实现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建筑物结构周期与建筑物结构的刚 度存在着反比关系,因而建筑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若增大建 筑物结构周期,那么建筑物刚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最终 将减小地震的发生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另外,经过大量的实 践证明显示,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设置相应的隔震垫. 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上部结构承受的地 状来看.砌体结构加固方法的实现都是通过外包钢筋混凝土 面层抗震加固处理而成 此种加固方法便于建筑工程施工人 员质量检测行为的展开,因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加大对其 的推广,最终达到最佳抗震加固目的,为居民提供一个更为舒 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鸯』} } 震作用.最终达到抗震加固目的 3.2附加子结构 附加子结构也是减小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的一种,因而建筑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应给予其高度重视。对 于此,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 先应将其设置为X型或者K型.从而增大建筑结构支撑体系 功能,并促使建筑在发生地震时能承受住地震作用。其次,附 加子结构的设计亦可有效增强建筑物整体稳定性.进而在发 生地震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在此.为了 更好的实现减小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建筑工 程施工人员应注意根据建筑场地的实际施工状况有效结合其 他抗震加固方法,最终达到最佳抗震加固成效。例如,建筑工 程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可将控制减震技术与加隔震垫二者相 结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l引。 4增大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抗震加固方法 4.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是现代建筑工程抗震设 计中常用的一种加固方法,例如.图2即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中应用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此方法的应用可有效达 到抗震目的。而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抗震加固方法又可被分为外包型钢法和纤维布加固法等几种 加固方式。外包型钢法即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 程中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考察.从而通过对考察结果的分析找 到建筑中需要加固抗震的位置.并在其指定地点固定一定数 量的型铜.以此来达到抗震的目的。而纤维布加固法与外包型 钢法相比其优势在于所需的加固时间较短.因而更为便于建 筑施工人员开展抗震加固工作.同时由于此加固方法采用的 是树脂类粘结材料.因而其与其他加固方法相比其具备更大 的优势,即维护费用低、防潮性好等。 o o ≥ Z 0 ∞ 图2钢管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 U 4.2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 0 图3为无筋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此种加固方法可有效 瞧 解决砌体结构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即有效避免在发生地震时 刿 建筑会由于自身变形性较差的特点而出现建筑坍塌现象,最 替 战 终影响到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而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 216 J 』 《:的角锕或嗣臂—\ 鼯婀扳畦肆}聃 / ,/, /。 三 /lI I }{ 燕梅 7 ,/ _, f 鳆贯第螺{皇『_\ — — — — — 。L H l螺拴镪同在 / / —Ll。 糟上的艉支撑 / .... ......J} ...一 图3无筋砌体结构的加固 5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由此迎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为了确保建筑抗震设计能够符合居 民需求.其在开展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利用抗震鉴定方式检 测建筑工程质量,同时也应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状况选择 适宜的抗震加固方法。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等, 满足居民对抗震设计需求.且推动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计逐 渐趋于科学化,并由此提升抗震加固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1戚振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探讨[J】.理论研究,2014,23(O1): 112~114. f21赵笑宇.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浅析[J].科技风,2013,22(09):24~ 26. [3】温晓阳.浅谈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方法[J1.施工技术,2014,24(05): l1~13 收稿日期:2015—6—3 作者简介:郁杨(1983一),男,本科,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裴佑生(1987一),男,本科,从事结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