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大学报 JOURNAL OF TIANJ IN RTV UN IVERSITY 第11卷第3期 2007年9月 过度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 张 海 (渤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摘天津300061) 要:过度盈余管理会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公司、中小股东、债权 人、政府相关决策、资源有效配置、供应商和客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分析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 策、变更会计估计和调整非经常性损益来改变盈余数字,以掩饰企业财务的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等 利益相关人,提出近年来对过度盈余管理现象愈演愈烈之势的警示。 关键词:过度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3006(2007)03—0046—03 盈余管理释义 williall1.K.Scott在《Financial Accounting The. ory)中认为,盈余管理是由于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 一、选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营者在一系列的会计 政策中选择时,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 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具 有经济后果,并且认为这种经济后果产生于在公 认会计原则(如GAAP)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政策选 择时。 从Scott给出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 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盈余管理可以看作 是管理者为了在报酬合同、借款合同和政治成本 中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 为。这种行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损害了其它利 益相关者的利益,是极为有害的。其次,从有效契 约观的角度看,盈余管理可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 空间,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 以保护自身以及公司的利益,这种行为是站在公 司的角度维护契约各方的利益,是应该肯定的。本 文将盈余管理分为适度盈余管理和过度盈余管 理。适度盈余管理产生有利的经济后果,可以改善 公司形象、降低契约成本、有效传递公司内部信息 等;过度盈余管理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损害其他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公司、中小股东、债权人、政 府相关决策、资源有效配置、供应商和客户都产生 负面的影响,如不加强管制和监督将产生严重的 后果。 收稿日期:2007—06—29 所以笔者认为,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既有正 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即可分为适度盈余管理和 过度盈余管理。应该提倡适度盈余管理,避免过度 盈余管理,因为适度盈余管理是在不损害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前提下进行的盈余管理,是为了防止 公司业绩的大起大落进行的“利润平滑”,将产生 积极的经济后果;而过度盈余管理会严重降低会 计信息的使用性,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将产生消极的经济后果。 二、过度盈余管理弊端分析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监管力度 不够强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现象 特别严重。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估计和调整非经常性损益来改变盈余数字, 以掩饰企业财务的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等利益相 关人。多年来,过度盈余管理现象始终存在并有愈 演愈烈之势。 1、变更会计政策形成明盈实亏 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具体通过 延长折旧年限、改变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以增加利 润。这种情况通常体现在绩差公司上,如2003 年“某航空”为了上市,通过变更会计政策由连 续三年亏损调整为连续三年盈利,首先,改变应 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政策,减少坏账准备的计 提。某航仅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账款两项(计提 比例为0.5%)比按照2002年的计提比例 (3.7%)共计少计提了3323.86万元的减值准 作者简介:张海(198O一),男,渤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总部高级经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海:过度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 备。其次,利用改变固定资折旧政策来改善盈 余。公司1997年发生H股时,按企业固定资产 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估计飞机的折旧年限为8 至15年,估计残值率为28.75%,而其实际执行 的折旧年限是1O至15年。其年折旧率是7.13% 至4.75%,实际降低约两个百分点,年折旧费用 相应下降;再次,其自2001年6月变更了其飞 机和高价周转件的折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导 金泰、SST佳纸、SST亚华、ssT新智等四家公司 外,其余17家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业绩虚 增。一种情况是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扭盈为亏。另 种情况是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利润大幅缩水。 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过 度盈余管理行为。通过改变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 计、调整非经常性损益等手段,上市公司对盈余进 行管理。经过过度盈余管理后的公司业绩并不能 一致年折旧率分别下降了1.75和13.33个百分 点,净利润相应大幅增加;为了配合境内公开发 行A股,该公司从2002年7月1日起变所执行 的会计制度。由最先执行民航总局发布的《运输 (民用航空)企业会计制度》变更为执行财政部 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 其补充规定和相关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并就此相 应调整了以前年度会计报表。虽然某航会计政策 变更前后的折旧计提方法均为直线法,但变更后 的残值比率和折旧率却大有不同。变动结果更倾 向于选用较低的折旧率4.75%和较高的残值率 28.75%。可见该航空公司在固定资产会计政策和 会计估计的变更上可谓“百变金刚”,通过变更地 计政策,达到降低当期成本、增加报告期利润和高 估资产价值的目的。可以看出,其通过改变应收账 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对盈余进行了管理,减少了 坏账准备,导致年折旧率综合下降、净利润大幅上 升的繁荣景象。通过“盈余管理”,其为公司创造了 “扭亏为盈”的机会,达到了上市的目的,发行A股 后不久就公告巨亏,可以看出其变更折旧政策的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上市。 2、变更会计估计形成虚假盈余 还有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估计改变盈余数 字,以掩饰企业财务的客观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 等相关利益人。被质疑为增发而调节利润的“某汽 车”,2002年前三季度累计提了3亿元的销售补偿 费,年底不仅全部冲回,而且还冲回2001年计提 的销售补偿费1亿元,仅此一项增加当年利润 49%。2002年已连亏三年的“ST轻骑”采取全额计 提大股东欠款准备的方法,巨亏34亿元。在经营 亏损699万元的情况下,依靠大股东偿还部分已 经计提准备的欠款实现盈利1614万元,得以提出 恢复上市申请,账面的利润遮掩了企业亏损经营 的现状。 3、调整非经常性损益掩盖真实风险 2007年4月,已经披露的21份绩差公司 2006年报显示,为降低退市风险,这些公司再次紧 急动员各方力量将主要财务指标扭亏为盈。除ST 真实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显然,过度盈余管理在 我国目前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势必会 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过度盈余管理所提供 的信息是不可靠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报表上反 映的公司业绩同公司经营实际脱节。我们可以把 它看作盈余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滥用,而且 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它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 的利益,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政党运转,破坏了证券 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及其他功能的发挥,最终会对 公司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即过度盈余管理 处理后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信息,危害的是会计 信息质量,损害的是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公司的 信誉,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总之,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商品,过度 盈余管理损害了会计生命力所在——有用性,它 不仅对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有危害, 对整个社会的资源最佳酌情配置也有不利影响, 而且对会计职业和公司本身也有危害。过度盈余 管理严重地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的 公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应当加以限 制,防止盈余管理被滥用。现代公事治理原则正在 逐步走出股东至上主义的传统思维定式,从单边 治理走向共同治理,构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模式。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在公司中设计一种 正式的制度安排,它能确保每个利益主体具有平 等参与公司权利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 督的机制对各自的行为进行制衡,从而使各利益 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最终达到种利 益主体行为的目标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笔 者认为,为了防止盈余管理被滥用,只有通过合理 的制度设计,构筑起综合的、多层面性的防范和治 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控制盈余管理。完善公司治理 结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是防范过度盈余 管理的根本性出路,与此同时,也必须实施如加强 对会计报表审计的监督、建立综合的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指标考评体系等配套措施。 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3期 天津电大学报 参考文献: 【7]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I财经研究,2000,(3):33 38 【1】王跃堂,罗慧.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观及其对我国的启 【8】王安武,窦洪波.从现金流量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 示[J].投资与证券,2002,(4) 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2):38 42 【2】杜滨,李若山,俞乔著.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 【9】王跃堂,赵子夜.会计专业判断:基于盈余信息治理考 究[J].中国金融学,2003,(6) 【J].会计研究,2003,(7) 【3】刘月平.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及行为研 I 10]Aharony,Lee,Wong.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ifrms in 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China.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0,(4):103 【4】孙净,李增泉.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透视【M].上 125 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1】魏明海,潭劲松,林舒.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 【5】陈信元,陈冬华,王霞.转轨经济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一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l2】梁娟.中国上市公司利用调整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实 【6】朱红军,储明宏.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识别【J]. 证研究【N].南昌水利学报.1999,(12):58 62 上市公司.2000,(8):36—37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 of Excessive Earning Management ZHANG Hai (Bohai Securities Co.,Ltd.Tianjin 300041) Abstract:The excessive earning management,on the contrary,damages the other stakeholders’intersts as well as other correlates,resulting in negative effect on corporations,shareholders,creditors,government,resource collo— cation,providers and clients.Hereby fl forewarning has been proposed against the overwhelming development of the management of excessive earnings in recent years,after providing an analysis on how public companies alter excessive earnings by varying accounting strategies,altering accounting estimations and adjusting non—recurring gain and loss SO as to keep their true financial status furtive and to delude investors and related individuals in making decisions. Key words:exc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listed company,economic consequence (责任编辑姚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