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单元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单元第13课《穷人》教案设计

来源:爱go旅游网


13 穷 人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依据“研究性学习”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好课。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同时,通过对作品写法的揣摩,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搜集作家的资料。(3)搜集身边人物具有美好心灵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4.课件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

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5.板书课题:穷人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自学提纲: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扫清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并在小组内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小组内自学,教师巡视。 3.师生互动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2)学生纠错,正音释词。 课件出示:

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视学生朗读情况而定),预设: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张罗:zhānɡ luo

(3)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字词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字词,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段意。 (2)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四、三读课文,感悟“穷”字

1.导语:这篇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穷”意浓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如下要求三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1)读课文第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具有什么品质吗?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预设重点句子:

(1)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4)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抓住“穷”这个字眼,从不

同角度感受文中穷人生活的穷苦、艰辛,体会人物勤劳的品质。

五、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难,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面对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他们毅然选择了收养,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对本节课内容做了简要概括,又激起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支火把,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汇报。

3.看来,文学巨匠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初次品读就让同学们收获不小,动人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令每个读者难以忘怀。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一同走进以桑娜一家为代表的穷人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过渡:

师: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动笔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这些语句刻画出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可以加批注,可以把感受说给同桌听。(生自由读文,画句子)

(一)赏,桑娜的善良。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你对课文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先走

近主人公桑娜,谁来说说,桑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勤劳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虽然很穷,但桑娜很勤劳。

(1)“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师: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师:能够抓住细节描写来体会,真不错。我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①这是什么描写?运用了什么方法?(环境描写、对比。) ②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在沙皇俄国黑暗统治下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预设:善良

生:从桑娜去看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后收养她的两个孩子可以看出桑娜很善良。

师:收养两个孤儿,这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壮举,可是当时的情况怎样呢?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家来说,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又增加一个包袱,足见她的善良。

师: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课件出示)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很厉害?

②“这样做”是指怎样做?

③“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不假思索地抱回两个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纯朴善良的本性。这句话应怎样读?

(生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

(2)(指名读)课件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理解“忐忑不安”。

②再读,体会: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师: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沉重,西蒙的两个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她对丈夫的挚爱和对孤儿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心里产生了矛盾。

师:再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多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表明了桑娜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大家再读,用心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包含了哪些情感?

(学生读,汇报)

师:桑娜的忐忑不安包含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她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3.师小结:是呀,丈夫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丈夫能同意吗?我们也替桑娜捏了一把汗。从桑娜的矛盾心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穷人的日子实在是太难了!而穷人们又是那么善良,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的特点——勤劳、淳朴、善良。(板书:勤劳 淳朴 善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自主感悟、汇报交流中说出桑娜的品质,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深入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桑娜的勤劳、善良,还能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技巧,领悟作者以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的高超。这样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赏,渔夫的善良。

1.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感悟中,老师体会到你们已经触摸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那么,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2.学生汇报。

3.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课件出示:第12~27自然段) (1)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描写了几次沉默? (2)体会:每一次沉默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各是怎样的? 4.出示第24自然段,深入体会。(课件出示)

(1)师:此时,别说桑娜,就连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渔夫是怎样决定的?读一读相关段落。

(2)师:听到渔夫的话,桑娜的焦虑顷刻间化为乌有,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体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很感人,是哪个词?

①理解“熬”。

②能把它换成哪些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③你从“熬”中能读懂什么?

师小结:从“熬”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渔夫为了抚养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

5.师:故事的结局怎样呢?我们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桑娜坐着一动不动,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此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共同感受这温情的画面(课件出示:42页插图),我们一起为桑娜一家九口人祈祷,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语言、神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

娜的认识,体会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三、揣摩写法,回归课题

1.师:通过我们的感悟,勤劳、淳朴、善良的主人公已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再浏览整篇课文,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

2.学生汇报。(师板书:环境 对话 心理) 3.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师: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要像作者一样,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4.师:同学们,文有文心,题有题眼。纵观整篇课文,我们发现,除了文题外,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你认为他们是穷人吗?作者要反映的是穷人的什么呢?

5.师:穷人间温情的关爱更可贵。故事中桑娜夫妇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此时此刻,这个发生在穷人间的真实故事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震撼。面对这样一对夫妻,谁还能说他们是穷人呢?在精神上,他们是最富有的,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渔夫与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而故事至此却戛然而止,令人生出许多遐想,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渔夫与桑娜会怎样带领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呢?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一段结尾。(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续写故事,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是对课文内容的提升,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2.师:老师的心也被这种真情震撼了,有几句话和大家一起分享。 课件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3.师:同学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他们的内在品质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心中,有浓浓的真情,有伟大的真爱,只要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著名歌手韦唯的《爱的奉献》,让这首歌作为我们本节课的结束语。(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挖掘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学生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受到了情感陶冶。

2.不足之处: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品析的过多,有感情朗读不够,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培养的还不够。朗读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真切、准确;对人物内心情感体验有所欠缺,特别是对桑娜善良本质的感悟不够。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也许还有困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