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某校初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镌刻(juān) 娴熟 畸形(jī) 屏息敛声(bǐng) B.锃亮(zèng) 佃农 翘首(qiào) 眼花瞭乱(liáo) C.蒙昧(mèi) 呓语 酒肆(sì) 深恶痛绝(wù) D.悄然(qiǎo) 燥热 诘责(jié) 杳无消息(yǎo)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先生曾说:“_______________用苦功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因此,他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才会_______________,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才会__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充满了对_______________者的厌弃、对冷眼旁观者的抨击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A.殚精竭虑 入木三分 刻画三分 心狠手辣 B.殚精竭虑 刻画入微 入木三分 为富不仁 C.挖空心思 刻画入微 入木三分 为富不仁 D.挖空心思 入木三分 刻画入微 心狠手辣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能否最终得到控制以及人类能否尽快取得这场战役,不是取决于效果最好的国家,而是取决于控制最差的国家。
B.湖北是汽车大省,去年全省汽车产量约占国内汽车总产量的9%,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13%。
C.目前,疫情防控已经趋于稳定,但防疫措施仍不可放松,让健康码继续为我们保驾护航,引导我们守护健康,文明出行。
D.Tik Tok事件是一堂深刻的公开课,其本质是美国泛化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为一己之私,无理打压别国企业的霸权、霸凌、霸道行径。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的祖父是一位治疗眼睛的名医,却经常看病不收费,十分乐善好施,而其父亲也时常救济他人,帮助他人摆脱生存困境。
B.小人物身上承担不了感天动地的悲壮,小人物身边多是小事件,是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姿态。
C.这大约也是汪曾祺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原因,虽然同样是书香门第的封建家庭,但汪曾祺的家庭却十分和睦,更重视并擅长发现日常生活的美感。
D.对汪曾祺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精通音乐、绘画、书法,是一个大才子,而这位大才子并不会因自己的才华自傲,而是非常谦虚、待人友善。
5. 下列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谷传响 响:响声。
试卷第1页,总15页
B.夕日欲颓 颓:坠落。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6. 下列虚词用法和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C.其如土石何
7. 下列对相关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一文先总体描绘三峡雄伟气象,接下来分别写出了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冬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答谢中书书》一文以感慨发端,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的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篇。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仅用80余字便创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最后议论抒怀,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D.《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写景时从俯仰远近等多角度描绘,同时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多种感官,辅以比喻、夸张、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清照词中的“帘”与“愁”
①“帘”是唐宋词中的比较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意象,尤其在婉约词中表现更突出,它与双燕、飞絮等意象一起构成了意味隽永的意境。纵观宋代婉约词人李清照的49首词作中,包含“帘”意象的词作共有14首,在不同程度上都抒发了自我的思与愁。
②当“帘”卷起之时,人的视野会开阔明亮,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而舒畅。像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苏轼词中也可见一斑,如《少年游·润州作》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帘”意象虽然在东坡笔下出现不多,但每次出现,也都是“卷而不垂”,尽显达观与洒脱。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帘”尽管屡次出现,都是或“卷”或“垂”,或喜或悲。但至少在“卷帘”“疏帘”之时,她的心境也是如苏轼一般愉悦恬适的。即使愁,也是闲适、相思的愁。
③正值适龄、青春年少的李清照是纯真活泼、热爱生活的。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一句“试问卷帘人”,虽未提及问何内容,但“卷帘人”“海棠依旧”的回答已使答案跃然纸上。在这里,“卷帘”虽为惜花之意,却也映射了闺中小姐的愉悦心情和闲适之思。在《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中,一句“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将闺阁女子的惜春之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也因此为后人频频称赞。“未卷之帘”更衬托待字闺中的少女的闲适慵懒,全词虽有愁思,却也是显现闺阁女子惜春的闲思之愁。 ④在嫁与赵明诚以后,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在此阶段,李清照的生活无疑是美满而幸福的。但因父亲李格非被罢官,李清照被迫暂时与丈夫分离。在随父亲回到原籍明水的这段时间,李清照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帘卷西风”,虽然是抒发重阳赏菊孤独寂寞的愁绪以及思念丈夫的离愁之情,但却是幸福而甜蜜的相思之愁。
B.飞漱其间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试卷第2页,总15页
⑤在婚后,赵明诚负笈远行,异地为官,二人不得不再次分别。写在此时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同样是写春惜春,但与待字闺中的少女的闲思之愁不同,这次是对远方入仕的丈夫的热切呼唤,表达了对丈夫归来期盼的喜悦之情。在这里,透过“铺淡月”的“疏帘”,诉说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⑥纵观李清照的爱情词,大多数人都认为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但在李清照的爱情词中也能看出,她或明或暗地透露出对赵明诚的一丝“愁怨”。透过“帘”去看李清照之怨,从《满庭芳·小阁藏春》中的“日影下帘钩”可见一斑。《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也有“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帘钩”在秋风里孤寂的飘摇,到最后,只是“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仅仅这一句,便写尽了词人的凄凉心境。 ⑦二人虽然情深意笃,但却没有子嗣,这难免也会成为夫妻之间的一块心病,这或许也是她的愁思之一。也是从这一时候开始,李清照的词风从原先的隽永真挚走向愁苦跌宕,而这种风格也延续到了她的晚年。
⑧当“帘”垂下的时候,就像一道厚厚的屏障,将屋内与屋外隔开,也将屋内之人和外部世界的交流隔断。“垂帘”虽然能让人不受外界的困扰,但却也是词人为自己设下的一方帷幕,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无形的高墙,在这片天地里,镌刻着李清照的悲凉、无奈的愁思。这一时期的李清照,可谓是“不幸之至”:旧都覆亡,丈夫去世,家产尽失,膝下无子,年事已高,孤身一人居住在临安。可以说,在这时的“帘”之垂态,无疑寄托了词人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国覆夫亡的哀思之愁。
⑨如在《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中的“帘”是这样的:“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又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中的“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或是如晚年流寓江南所作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不同于之前的“垂帘”,最后只是一句简单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个“帘”,隔开的却是两种世界:“帘”内的人们家庭团圆,其乐融融;“帘”外的人却是历尽苦难而形单影只,将相思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集于一身。仅仅一个单薄的“帘”,却承受了词人失落与无助的厚重负担,这也是不加修饰的“帘”所能表达的最大悲伤。
⑩作为婉约派代表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无疑都与“帘”密切相伴。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帘”已不再是普通的客观实物,而是承载了其无数心事与情感的具体意象。
(1)下列各项关于“帘”的意象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帘”这一意象只在婉约词中广泛应用。
B.宋代婉约词人李清照的49首词中含有“帘”意象的词共有14首,都抒发了她的思与愁。
C.“帘”与双燕、飞絮等意象一起构成的意境意味隽永。
D.“帘”被卷起后视野会开阔明亮,人的心情也会愉悦舒畅,因此苏轼会用“卷帘”展现达观与洒脱,李清照会用“卷帘”展现愉悦与恬适。
(2)下列关于李清照词中的“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的愁思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待字闺中的闲思之愁,思念丈夫的离思之愁,国覆亡夫的哀思之愁。
B.李清照的离思之愁包括幸福而甜蜜的相思之愁和冷清寂寞的愁思之怨。
C.李清照的词风从隽永真挚走向愁苦跌宕是由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虽伉俪情深,但没有子嗣,心生间隙。
D.“不幸之至”的李清照在心中树起一座高墙,为自己设下一方帷幕,围出一片天地,写尽自己悲凉、无奈的愁思。
试卷第3页,总15页
(3)下列关于李清照词中“帘”与“愁”的关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在婚前和婚后都会通过“帘”这一意象表现其惜春之情,不同之处在于:婚前展现的是一抹闲思之愁,婚后则表达思念丈夫的离思之愁。
B.《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虽有愁思,但仅是少女的闲愁,用“重帘未卷”衬托了女子的闲适慵懒之态。
C.“垂帘”能将屋内与屋外隔开,让人不受外界的困扰,但也隔断屋内之人和外部世界的交流。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所作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一个“帘”,隔开的却是两种世界,使人感受到词人厚重的愁思。
D.李清照一生都与“帘”密切相伴,于她而言,“帘”不再是普通的客观事物,而是能承载她无数心事与情感的具体意象。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入学堂
①我七岁入学,入学前父母带着我去照相馆拍了张全身像,照片上我身穿黄布仿制的军装,手执一本红宝书放在胸前,咧着嘴快乐地笑着,这张照片后来成为我人生最初阶段的留念。
②我自己的小学从前是座耶稣堂,校门朝向大街,从不高的围墙上方望进去,可以看见礼拜堂的青砖建筑,礼拜堂早就被改成学校的小会堂了。一棵本地罕见的老棕榈树长在校门里侧。从一九六九年秋季开始,棕榈树下的这所小学成为我的第一所学校。 ③我记得初入学堂在空地上排队的情景,一年级的教室在从前传教士居住的小楼里,楼前一排漆成蓝色的木栅栏,木栅栏前竖着一块红色的铁质标语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的内容耳熟能详。学校里总是有什么东西给你带来惊喜,比如楼前的紫荆正开满了花朵、它的圆叶摊在手心能击打出异常清脆的响声;比如围墙下的滑梯和木马,虽然木质已近乎腐朽,但它们仍然是孩子们难得享用的大玩具,天真好动的孩子都涌上去,剩下一些循规蹈矩的乖孩子站着观望。
④入学第一天是慌张而亢奋的一天,但我也有了我的不快,因为排座位的时候,老师把我和一个姓王的女孩排在一张课桌上,而且是第一排。我讨厌坐在第一排,第一排给人以某种弱小可怜的感觉;我更讨厌与那个女孩同桌,因为她邋遢而呆板,别的女孩都穿着花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唯独她穿着打了补丁的蓝裤子,而且她的脸上布满鼻涕的痕迹。我的同桌始终用一种受惊的目光朝我窥望,我看见她把的红宝书放在一只铝碗里,铝碗有柄,她就一直把铝碗端来端去的,显得有点可笑,但这样携带红宝书肯定是她家长的吩咐。
⑤所以入学第一天我侧着脸和身子坐在课堂里,心中一直为我的不如意的座位愤愤不平。
⑥启蒙老师姓陈,当时大约五十岁的样子,关于她的历史现在已无从查访,只记得她是湖南人,丈夫死了,多年来她与女儿相依为命住在学校的唯一一间宿舍里,其实也就是一年级教室的楼上。现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陈老师的齐耳短发已经斑白,颧骨略高,眼睛细长但明亮如灯,记得她常年穿着灰色的上衣和黑布鞋子,气质洁净而优雅,当她站在初入学堂的孩子们面前,他们或许会以她作参照形成此后一生的某个标准:一个女教师就应该有这种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微笑,应该有这种动听而不失力度的女中音,她的教鞭应该笔直地放在课本上,而不是常常提起来敲击孩子们头顶。
试卷第4页,总15页
⑦一加一等于二。 ⑧b、p、m、f。 ⑨a、o、e、i。
⑩这才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天籁,我记得是陈老师教会了我加减法运算和汉语拼音。一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多少汉字?二百个?三百个?记不清了,但我记得我就是用那些字给陈老师写了一张小字报。那是荒唐年代里席卷学校的潮流,广播里每天都在号召人们向右倾路线开火,于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向陈老师开火了,我们歪歪斜斜地写字指出陈老师上课敲过桌子,我们认为那就是广播里天天批判的“师道尊严”。 ⑪我想陈老师肯定看见了贴在一年级墙上的小字报,她会作何反应?我记得她在课堂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下课时她走过我身边,只是伸出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那么轻轻的一次抚摸,是一九六九年的一篇凄凉的教育诗。我以这种荒唐的方式投桃报李,虽然是幼稚和时尚之错,但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⑫上二年级的时候陈老师和女儿离开了学校。走的时候她患了青光眼,几乎失去了视力,都说那是因为长期在灯下熬夜的结果。记得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在街上走,看见一辆三轮车慢慢地驶过来,车上坐着陈老师母女,母女俩其实是挤在两只旧皮箱和书堆中间。看来她们真的要回湖南老家了,我下意识地大叫了一声陈老师,然后就躲在别人家的门洞里了。我记得陈老师喊着我的名字朝我挥手,我听见她对我喊: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我突然想起她患了眼疾看不清是我,怎么知道是我在街上叫喊?继而想到陈老师是根据声音分辨她的四十多个学生的,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老师们往往能准确无误地喊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⑬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陈老师,假如她还健在,现在已是古稀之年了。或许每个人都难以忘记他的启蒙老师,而在我看来,陈老师已经成为混乱年代里一盏美好的路灯,她在一个孩子混沌的心灵里投下了多少美好的光辉,陪他走上漫长多变的人生旅途。时光之箭射落岁月的枯枝败叶,有些事物却一年年呈现新绿的色泽,正如我对启蒙教师陈老师的回忆。我女儿眼看也要背起书包去上学了,每次带着她走过那所耶酥堂改建的学校时,我就告诉女儿,那是爸爸小时候上学的地方,而我的耳边依稀响起二十多年前陈老师的声音,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 ⑭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 ——根据出题需要文章有所改动
(1)阅读③—⑤自然段,仿照示例,说说“我”初入学堂有哪些感受? 示例:父母带“我”去照相馆拍照留念使“我”很快乐。
(2)结合画线词语,说说第⑪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但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3)阅读⑥—⑭自然段,概括陈老师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说说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 三、默写题
在下列空格处填写诗句。
(1)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试卷第5页,总15页
(2)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3)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李白)
(4)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
(5)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龟虽寿》曹操) 四、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内心常常被触动,他(她)也曾是你的引路人。
请你以“_______________的陌生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汉明帝永平二年置。博南,山名也,县以氏之。其水东北流径博南山,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兰仓水又东北径不韦县,与类水合,水出巂唐县,汉武帝置。类水西南流。曲折又北流,东至不韦县,注兰仓水。又东与禁水合。水自永昌县而北径其郡西,水左右甚饶犀象,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此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径之无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过十日皆死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1)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县以氏之 氏:命名 B.土地绝远 绝:极,非常 C.行者苦之 苦:痛苦 D.此水傍瘴气特恶 恶:厉害,凶险
(2)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A.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B.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C.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试卷第6页,总15页
D.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仓水流经之地物产丰饶,比如水中出产金沙,越人会淘沙炼金。
B.兰仓水流域除了出产金沙、珠宝,还富产犀牛大象,但流经的一些地方环境恶劣:水中有瘴气和蛇,还有“鬼弹”。
C.兰仓水流域回环曲折,与类水汇合后经两次转向又注入兰仓,之后又向东与禁水汇合。
D.由于兰仓水流域环境恶劣,连犯人也被禁止迁徙到附近,否则不出十天就都会死亡。
(4)请把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径之无不害人。 六、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路上,我们遇见了一〇五师①的一些,他们都是东北人,正从延安回到洛川去。他们是瘦削而结实的青年,大多数比一般中国士兵的身材高些。我们在路边的一家小客店歇下来喝茶,有几个士兵在那里休息,我在他们的附近坐了下来。他们是刚从陕北的瓦窑堡回来的,在那里曾经和红军发生过遭遇战。我听到了他们相互间谈话的一些片断。他们是在那里谈论红军。
“他们吃得比我们好得多,”一个说。“是的,他们吃的是老百姓②的肉呀!”另一个答道。“那没有关系,不过是少数地主,反而有好处。我们到瓦窑堡去,有谁感谢我们呢?是地主!你说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有钱人送命呢?”“他们说现在有三千多东北军已经加入他们一边了……”“这又是他们有理的一件事。我们除了打日本人,同谁也不想打的,为什么我们要打起自己人来呢?”一个军官走了过来,于是这番引人入胜的谈话就中止了。那个军官命令他们上路。他们拣起了他们的,拖着脚步走上了公路。不久我们也坐车走了。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注】①一〇五师:国民军一〇五师早期属于东北军序列,前身系张学良的卫队。②老百姓:字面的意思就是“一百个姓氏”,中国口语中指乡下人。
(1)从文中的画线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的哪些情况?
(2)一〇五师士兵的对话,反映出他们有哪些想法? 七、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
为深入理解把握“信”的内涵,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
试卷第7页,总15页
动。
(1)你们小组准备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来收集相关资料,围绕“人无信不立”,你们准备针对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收集材料?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于班上有同学在考试时通过作弊的方式取得好成绩却没有被老师发现感到愤愤不平,甚至觉得社会上借钱不还、制假贩假的人过得很滋润,作为小明的好朋友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
试卷第8页,总15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某校初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B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翘”应读作“qiáo”,“眼花瞭乱”应写作“眼花缭乱”。 2. 【答案】 B
【考点】 词义辨析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和心思。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多用于贬义。结合“用苦功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分析,第一空应选用“殚精竭虑”。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人的见解、议论、分析得深刻。刻画入微:指文学、艺术作品描绘事物极其生动细腻。刻画三分:指文学、艺术作品描绘事物时只描写了一部分。第二空形容“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应选用“刻画入微”。第三空形容“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应选用“入木三分”。
心狠手辣:心肠凶狠,手段毒辣。为富不仁:原意是一心谋求发财致富,就不能为别人着想,讲仁义。后指为了自己发财,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结合“冷眼旁观者”“下层劳动人民”分析,语境表达的是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唯利是图的剥削者的“厌弃”,故第四空应选用“为富不仁”。 故选B。 3. 【答案】 A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缺宾语中心语,在“战役”后加上“的胜利”。
试卷第9页,总15页
4. 【答案】 A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汪曾祺的祖父……”和“而其父亲……”是并列关系的复句,故“乐善好施”后应用分号。 5. 【答案】 A
【考点】 文言实词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三峡(郦道元)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句意: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响:回声。 6. 【答案】 C
【考点】 文言虚词
三峡(郦道元)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愚公移山(《列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其”,代词,那; B项,“其”,代词,它的;
C项,“其”,语气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D项,“其”,代词,那。 故选C。 7. 【答案】 D
试卷第10页,总15页
【考点】 文学常识
三峡(郦道元)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与朱元思书(吴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项,写景时没有运用嗅觉的感官描写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A C D
【考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或作用 材料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帘’这一意象只在婉约词中广泛应用”错误,原文第①段中说的是“‘帘’是唐宋词中的比较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意象,尤其在婉约词中表现更突出”。
(2)C相,“是由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虽伉俪情深,但没有子嗣,心生间隙”错误,原文第⑦段说的是“二人虽然情深意笃,但却没有子嗣,这难免也会成为夫妻之间的一块心病,这或许也是她的愁思之一”。 (3)D项,这一句不是“帘”与“愁”的关系。 【答案】
(1)楼前的紫荆花朵、围墙下的滑梯木马使“我”感到惊喜;老师将“我”安排在第一排且同桌是一个邋遢呆板的女孩令“我”不快(或愤愤不平)。
(2)“心痛的感觉”是对自己幼稚无知的行为感到愧疚(自责、后悔);而“事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件事”仍然心痛是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检点和检讨,作者能坦诚反省自己的过错。
(3)宽容:“我”写小字报批判陈老师,她不仅没有责备“我”,而且下课走过“我”身边时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
温柔(善良):她的教鞭只是笔直地放在课本上,没有经常提起来敲击孩子们的头顶。 关爱学生:黄昏的街头,“我”看到陈老师母女准备回湖南老家,“我”下意识地大叫了一声陈老师,然后就躲在别人家的门洞里了,陈老师喊着“我”的名字朝“我”挥手并对“我”喊: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
(4)陈老师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难以忘记,因此每次经过学校,我耳边总是响起陈老师的叮咛;陈老师用她的宽容在混乱的年代给“我”带来光明,让一个孩子看到人性的美好,陪伴“我”走过漫长多变的人生;这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我”对陈老师无比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试卷第11页,总15页
【考点】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散文阅读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鉴赏文学形象 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示例可知,要针对某件事谈与之相关的感受。由“学校里总是有什么东西给你带来惊喜,比如楼前的紫荆正开满了花朵、它的圆叶摊在手心能击打出异常清脆的响声;比如围墙下的滑梯和木马,虽然木质已近乎腐朽,但它们仍然是孩子们难得享用的大玩具,天真好动的孩子都涌上去,剩下一些循规蹈矩的乖孩子站着观望”可知,楼前的紫荆花朵、围墙下的滑梯木马使“我”感到惊喜;由“我也有了我的不快,因为排座位的时候,老师把我和一个姓王的女孩排在一张课桌上,而且是第一排。我讨厌坐在第一排,第一排给人以某种弱小可怜的感觉;我更讨厌与那个女孩同桌,因为她邋遢而呆板”可知,老师将“我”安排在第一排且同桌是一个邋遢呆板的女孩令“我”不快(或愤愤不平)。
(2)理解句子含意,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这件事”即指“我”用学会的字给陈老师写了一张小字报,向她开火,但陈老师却并没有批评“我”。这让“我”感到心痛,是因为当时的“我”年幼无知,只顾着追逐风潮,伤害到了陈老师却不自知,然而陈老师对“我”的回应只是笑着,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保护了“我”幼小的心灵。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事隔二十多年”,“我”“仍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这是作者坦诚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并为自己曾经干的荒唐事感到愧疚。
(3)分析人物形象,需结合文章中与该人物相关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事迹进行概括。第⑩⑪段“我记得我就是用那些字给陈老师写了一张小字报”“我记得她在课堂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下课时她走过我身边,只是伸出手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写“我”用学会的字写小字报批判陈老师,但令“我”意外的是,她不仅没有责备“我”,而且下课走过“我”身边时在“我”脑袋上轻轻抚摸了一下,可见陈老师对一个犯错学生的宽容;第⑥段“一个女教师就应该有这种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微笑,应该有这种动听而不失力度的女中音,她的教鞭应该笔直地放在课本上,而不是常常提起来敲击孩子们头顶”,写陈老师并不用教鞭体罚学生,给予学生尊重,体现了陈老师的温柔、善良;第⑫段“我下意识地大叫了一声陈老师,然后就躲在别人家的门洞里了。我记得陈老师喊着我的名字朝我挥手,我听见她对我喊:天快黑了,快回家去吧”,写尽管当时陈老师患了眼疾,却依然能认出“我”,见“我”很晚了还在外面,嘱咐“我”赶快回家,体现了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4)理解这句话,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作者念念不忘陈老师当年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这句话饱含着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真诚、温暖和慈爱之心,让作者在混乱的年代里感受到了光明,受益终生;作者以这句话结尾,笔重意浓,既表现了作者对当年陈老师的关爱之情的深深感念,也是对童年往事甜美又惆怅的回味。写法上,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陈老师的话结尾,意在强调陈老师的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样的结尾强化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余音袅袅,意味深长。
试卷第12页,总15页
三、默写题 【答案】
(1)绿杨阴里白沙堤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万里送行舟 (4)征蓬出汉塞 (5)壮心不已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黄鹤楼(崔颢) 渡荆门送别(李白) 使至塞上(王维) 龟虽寿(曹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堤”的正确书写。 (2)注意“暮”的正确书写。 (3)注意“舟”的正确书写。 (4)注意“蓬”的正确书写。 (5)注意“已”的正确书写。 四、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记叙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题意表达】
正确题意:陌生人的言行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对我们的成长也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写作时需补充完整题目,并围绕题目写出陌生人的这个特点;所填词语需是正向的、积极的词语。比如“温暖的陌生人”,必须写出陌生人的温暖的具体体现,对“我”的触动和对“我”成长的正向引导的具体体现。) 【材料支撑】 支撑恰当:
1.要包含陌生人的言行的具体表现,能体现题目所填词语;还需包含对“我”内心触动的具体表现,对“我”的成长的正向引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2.要能将陌生人的言行和对“我”的引导进行联系,写清楚过程和内在联系。 支撑缺陷:
1.只有所填词语而无具体表现,或者只有“触动我的内心”“是我的引路人”而无具体表
试卷第13页,总15页
现,没有写自己的成长或者改变。(贴标签)
2.陌生人的言行与对“我”的引导缺乏内在联系。或者没有写清楚陌生人对“我”的影响的过程。 支撑错误:
1.所写的陌生人的言行不能对应题目所填词语。 2.所写的不是陌生人。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D D
(4)只有十一或十二月还勉强可以渡河,如果在正月到十月之间经过,无人不受其害的。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永昌郡有兰仓水,发源于西南的博南县,博南县在汉明帝永平二年设置。博南是山名,县就因山而得名。兰仓水往东北流经博南山,汉武帝时开通了博南山的路,在兰仓津过渡,地方极其遥远,往来行人深以为苦。有一首歌谣说:汉朝恩德广大无边,教化未归顺的夷民,翻过博南山,越过兰仓津,渡过兰仓江,一批批全是服役的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出产金沙,越人淘沙制成黄金。又有光珠穴,洞穴里出产光珠,还有琥珀、珊瑚和黄的、白的、青的珠子。兰仓水又往东北流经不韦县,与类水相汇合。类水发源于巂(xí)唐县,巂唐县在汉武帝时设置。类水往西南流,弯弯曲曲地又转向北流,往东到不韦县,注入兰仓水。兰仓水又往东流,与禁水相汇合。禁水从永昌县往北流,经过郡城西面,两岸犀牛、大象很多,山上有钩蛇,长七八丈,尾端分叉。蛇躲在山涧的水中,用尾巴来钩岸上的人和牛吞食。这条水边瘴气特别厉害。气中有个东西,虽然看不到它的形状,出动时却有声音,打中树木,树木就折断,打中了人,人就丧命,名叫鬼弹。只有十一或十二月还勉强可以渡河,如果在正月到十月之间经过,无人不受其害的。所以郡里有犯人,就把他们流放到禁水旁,不出十日就都死了。 【解答】
(1)C项,句意:往来行人深以为苦。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2)“尾末有岐”意为“尾端分叉”,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蛇”作“在山涧水中”的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故选D。
(3)D项,“连犯人也被禁止迁徙到附近,否则不出十天就都会死亡”错误,原文说的是“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过十日皆死也”,意为“郡里有犯人,就把他们流放到禁水旁,不出十日就都死了”。
(4)差:略微,勉强。径:经过。害:受害,被害。
试卷第14页,总15页
六、名著阅读 【答案】
(1)生活有所改善;有东北军加入红军;红军积极抗日。
(2)不愿意为地主打仗送命;只愿意打日本人;不愿意和红军打仗。 【考点】 情节内容 课内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吃得比我们好得多”说明红军的生活有所改善;“有三千多东北军已经加入他们一边了”说明有东北军加入红军;“我们除了打日本人,同谁也不想打的”“为什么我们要打起自己人”,结合“这又是他们有理的一件事”,说明红军积极抗日,不搞内战。 (2)通过理解文中的对话来概括出士兵的想法。由“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有钱人送命呢?”反映出士兵不愿意为地主打仗送命;由“我们除了打日本人,同谁也不想打的,为什么我们要打起自己人来呢?”反映出士兵只愿意打日本人,不愿意和红军打仗。 七、综合读写 【答案】
(1)①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无信不立”的典故; ②“人无信不立”在中国外交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③“人无信不立”的时代先锋。
(2)不赞成。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假贩假等都是现实中的丑陋现象,糊弄得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考试作弊不可能次次得逞,借钱不还、制假贩假的人也终究逃不过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诚信是立身之本,我们要诚信做人,对这些丑陋现象说“不”! 【考点】 活动规划 见解阐述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为某个活动搜集资料,资料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本题围绕“人无信不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如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人物事迹等,能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信”即可。
(2)解答此题,观点要鲜明。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假贩假等都是诚信缺失的丑陋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表明自己的立场,围绕“诚信”来阐释理由即可。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