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献学资料整理

文献学资料整理

来源:爱go旅游网


文献学资料整理 大一(下)

第一章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文献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

“文献”作为书名。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历史上“文”指书面材料,“献”指当代人物的口述与相关材料,文与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验证历史的依据。 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1

第二章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的概念和价值

一、甲骨文的概念和价值:

1、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2、价值:①殷商史研究价值。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恢复了古史的可信度。矫正史书部分错误,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

②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古文字研究主要依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甲骨文的发现大大丰富了的材料,矫正了一些错误的说法。所刻的文字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为人类象形文字史提供巨大意义。

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

▪王国维(观堂)

2

▪郭沫若(鼎堂)

▪董作宾(彦堂)

二、金文文献

1、概念: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代中期开始有铭文,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2、价值:

▪语言文字价值: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结构发展的规律,纠正《说

文解字》的错讹,探究古字古义,古代音韵,古代文法均有作用。金文的押韵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如王国维《周代金石文韵读》

▪释读考证传世文献的价值:助读先秦文献,订正古书错误。如《史记 周本纪》的矫

正。

▪研究古代历史的价值,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

族的战争。

三、简帛文献:

1、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3

2、价值:

▪佚籍复出。丰富了古文献内容,解决了学术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提供了新

资料、新课题。如《孙膑兵法》的出土。

▪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

可靠的最新依据,推动古文献学深入研究。如《孙子》作者的考证。

▪历史资料宝库。

▪文字学资料。为研究战国、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书籍制度史实物。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无高下之分,唯有深浅之分) P30

着:也叫“作”、“造”、“著作”。(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

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

4

文,不加改窜。(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译:就是翻译。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

译(、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

2、文学的流布: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

注意佛典部分.

第四章书厄、藏书家

牛弘(隋)“五厄”:

1.秦始皇焚书

2.西汉末年战乱(王莽之乱)

3.东汉末年战乱(董卓移都)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八王之乱)

5.候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5

明胡应麟补充“十厄”:

6、隋末唐初(混战)

7、安史之乱

8、黄巢起义(唐代)

9、靖康之难(北宋)

10、伯颜军入临安 (南宋)

(明:李自成起义 ; 清:乾隆禁毁、嘉庆宫火、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钱谦益)

第五章版本的概念和沿革、善本的界义

(一) “版本”概念

“版”常常写作“板”,“本”,原意是树根。“版”与“本”二字合用为一词,始于宋代。“版本” 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按时代划分:

1.唐本(雕版印刷初创时期)

6

2.五代本

3.宋本

4.辽、金、元本

5.明本

6.清本

(清稿本:注意不是指清朝,有作者亲手誊写的,但大多数是请人誊清,往往经过作者校过,有少量添改,添改手迹为作者亲笔。此类清稿本往往有作者的印鉴。)

(二)“善本” 的含义

指珍贵难得的版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经过名家精校的一般可视作版本,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也均可视作善本。

张之洞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

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

二、精本(精校、精注);

三、旧本(旧刻、旧抄)。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较,不缺不讹

7

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第六章校勘的方法和条件

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讹误,使其接近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文献错讹的类型:

1.讹

(1)字形致误

(2)语音致误

2.脱

3.衍

4.倒

5.错乱

校勘的原则与方法

8

1、 对校(与同书的不同版本如祖本、别本等校对)

2、 他校(和别的书中相似的内容校对)

3、 本校(同本书前后校对)

4、 理校(综合法,利用个人校勘经验考辨,定其实非,对校对者要求较高)

校勘时,前人之书可以用来对照核查,后人所引可以用来参考。

第七章目录的分类、沿革,目录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论述)

[回答方式:首先是概念,沿革(中间发展过程),分类、基本结构,内容,重要性]

1、概念:目录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检索、阅读和研究的工具。

2、发展与基本结构:

一、最早的六分法

创法:西汉刘向《别录》(最早的目录);刘歆巩固:《七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9

二、变体(南北朝):

刘宋王俭《七志》分类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梁阮孝绪《七录》(真正的“七分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类、佛法录、仙道录

三、 成熟的四分法

创法:西晋荀勗《新簿》(甲乙丙丁);改进: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定型:魏征《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承上启下)

(《隋书·经籍志》的意义:

第一,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

第二,《隋书·经籍志》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第三,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

❖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目按四部分类:经部十类(明代正式称“十三经”),

10

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

(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等书。

史:包括正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志、谱系、薄

录等类的书。

子:包括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的书。

集:包括《楚辞》、别集、总集、道经、佛经的书。)

3、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4、目录学的重要性

① 读书入门

② 学术研究

借助目录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

根据目录提供的线索集中地查找资料。

1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九章类书、丛书的概念、起源和功能

一、类书

 概念: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 起源

1、《皇览》——类事之书,始于《皇览》。(《皇览》是第一部类书)

2、产生的原因——文学上讲究用事与辞藻

 类书举要:唐徐坚《初学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宋李昉《太平御览》、宋王钦若《册府元龟》、明解缙《永乐大典》

 价值(见书)

二、丛书

 概念: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 发展起源:“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其收书达100种,170余卷。

12

 分类:丛书种类按内容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前者最著名即。后者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之书。如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为最早的唐代诗集大型丛书。

 举要:纪昀《四库全书》、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明毛晋编《六十种曲》,、清何文涣编《历代诗话》、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

 价值(见书)

第十章地方志与家谱

一、地方志(存世的方志鼻祖是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

1、概念与种类:又称方志、地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专书,是称“地方史与地理结合”。大体包括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学校、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艺文、金石、灾异等内容。

2、起源:国别史、地理书、古地图

3、价值:①政治作用:了解各地情况②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③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④历史资料的渊薮

❖ 家谱

1、概念: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

13

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2、家谱内容:世系、世系录、谱序、恩荣录、谱例、像赞、图、传志、诵芬录、懿行录、宗规家训、文献、志、修谱人员、陈设图、领谱字号

3、家谱的价值

1、人物传记资料

2、诗文资料

3、人口学的重要资料,比如从清代玉牒中,我们可以统计出男女寿命。

4、移民史资料

5、研究宗族制度资料:家训、家规

4、目前见到的最早记录,是六朝时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曾引用了《王氏家谱》,而唐初李善《文选注》中,则不仅引用了《王氏家谱》,还引用了《颜氏家谱》。此外,《隋书·经籍志》中也著录有《杨氏家谱状及墓记》。宋代欧阳修、苏洵: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

第十一章总集与别集的概念、价值、沿革发展和分类

一、总集

1、概念:总集是汇集或选编多人的单篇文学作品为一书。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

14

朝代,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一个地域和多个地域的作品。

2、起源:以《诗经》为最早,再下《楚辞》,再下《昭明文选》、《玉台新咏》

3、分类:可分为选集、全集两大类。

选集举要: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宋李昉《文苑英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钱谦益《列朝诗集》

全集举要:《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金文最》、《全清词》

4、价值:“著作之渊薮”、“文章之衡鉴”

二、别集(注意: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

1、概念:汇集一人的一种或多种文体的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多数别集以文学性的作品为主,但有的别集也包括论说、奏议、序跋、书信、语录、传记等,内容相当广泛。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2、起源:始[齐]张融《玉海(集)》

3、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4、举要:清朱彝尊《曝书亭集》、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纳兰性德《通志堂集》、李太白文集》

PS:《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15

《尔雅》:十三经包括《尔雅》,但《尔雅》又是词典之源。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