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孙权劝学》复习练习

来源:爱go旅游网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练习

课题:《孙权劝学》 主备: 王晓骞 做题: 审核: 龙正芹

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只停顿一处)

蒙 辞 以 军 中 多 务 非 复 吴 下 阿 蒙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即更刮目相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即更刮目相待: ......卿今当涂掌事: 孤常读书: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三、 翻译下列语句。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四、简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说说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3.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用原文语句回答),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5.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1分)

【甲】《孙权劝学》

【乙】普少习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②,阖③户启箧④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⑤,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宋史》)

【注释】①习:熟悉。②第:大的住宅。③阖:关上。④启箧:打开书箱。⑤薨: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叫做“薨”。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普 少 习 吏 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 ..

③寡学术:_________ ④及次日临政:_________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太祖常劝以读书。

4.【甲】文中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5.甲、乙两文中,吕蒙和赵普有哪些共同特点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练习

课题:《孙权劝学》② 主备: 王晓骞 做题: 审核: 龙正芹

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

【乙】 《孙权劝学》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不逮人也( ) (2) 吾欲之南海( )

(3) 蒙乃始就学( ) (4) 及鲁肃过寻阳(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译文:__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学习读书的态度,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这样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 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为学》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

【甲】《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

(四)

【甲】《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财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

【甲】《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 (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练习(答案版)

课题:《孙权劝学》② 主备: 王晓骞 做题: 审核: 龙正芹

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

【乙】 《孙权劝学》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不逮人也( 及,赶上 ) (2) 吾欲之南海( 想,想要 ) (3) 蒙乃始就学( 才 ) (4) 及鲁肃过寻阳( 等,等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译文:__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的。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学习读书的态度,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这样的句子。 甲文:__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为学》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_略(言之有理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

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

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

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

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

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

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

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

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

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二)

【甲】《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迟、晚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怎么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纪大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事务多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学习)呢”平公说:“怎么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火把的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好啊!”

(三)

【甲】《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邴原少孤 : 幼时丧父 (4)欲书可耳: 读书 ...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乙文侧重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的时候路过书塾忍不住哭了。老师说:“孩子你为什么哭啊”邴原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书,凡是能够读到它们的人,必然都有亲人。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孩子你果真有志向的话,我就免费教你,不用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四)

【甲】《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财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 (2)非复吴下阿蒙: ...

(3)是使为善者惧: 这 (4)相寿流涕而去: 离开 ..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

“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参考译文: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任,自己述说曾经在秦王府中做门客。皇上念旧情,欲不追究让他官复原职。魏征进谏说:“过去秦王身边的人,在朝中庭外的都

很多,恐怕都想依仗与你的私情而枉法,这足以使为善劝谏者心寒。”皇上欣然接受了魏征的进谏,对相寿说:“我昔日做秦王,乃是一府之王,今日做皇上,乃四海之主,不能对故人徇私。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朕也没有理由违背这点!”赐给相寿帛并打发他走。相寿流涕而走。

(五)

【甲】《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3)寻复南奔: 不久 (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粗略地阅读 ...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参考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地,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做了崔道固的城局参军,与崔道固一起投降北魏,做了平齐郡的平民。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