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0537)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动和文学思潮
1. 文学 开始于 1917年。(在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2. 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诗界,小说界,文界,白话文运动
3. 诗界:倡导者(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小说界 :倡导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阐述了小说社会的社会作用。
文界:倡导者(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白话文运动:主要人物是(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阐述:白话之宜。提出“崇白话而费文言“的主张)白话报在全国风行,在文学创作上,主要成就就是涌现了《官场现行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一批意在谴责匡世的白话谴责小说。
4. 1911年辛亥推翻了清朝帝制统治,但很快国家政权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实行恐怖统治,进行复辟帝制活动。袁世凯死后,又发生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
第二章 鲁迅
1.
概述: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天的绍兴市)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亲,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这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13年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与杭州狱中多年,父亲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与当铺,药店,深切体会到社会的势利、冷酷。18年,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先考入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因不满于那里的“乌烟瘴气”,五个月后,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开始接触和学习数理化地质地理等自然科学,课余则阅读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和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的《译书汇编》等新书报。其中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著《天演论》,引起他浓厚兴趣。他由此开始学习和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进化论成为他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鲁迅于1902年矿路学堂毕业,考取留日官费生,赴
日本进东京的宏文学院学习。当时,东京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民主的海外中心。鲁迅积极参加各种民主活动,加入团体光复会,依然减去种族压迫的产物———辫子,作《自题小像》。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 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社会斗争的深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成员发生了“有的升官,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分化,黑暗势力十分强大。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干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对鲁迅的科学的历史评价。 2.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主题是反封建,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第三章 郭沫若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第五章 茅盾 第六章 老舍 第七章 巴金 第八章 沈从文 第九章 曹禺
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第十一章 1937~1947年的文学创作(一) 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