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 学 和 思 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 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 学 和 思 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像 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
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
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是这样的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 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