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中国悠久灿烂的茶文化
小序: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大学时光正是我们大量汲取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一次绝佳的机会。而读书无疑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几人选择了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阅读,希望藉此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一、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茶经》的作者,我国历史上茶道第一人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
“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
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 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从《新唐书》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陆羽对我国古代茶文化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恐怕所言不差。
二、“茶”的前世今生
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茶”这个字,茶也“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尔雅》中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面上的直接体验,那个时候的国人观念,草木是一体,而不是今日植物学意义上的乔灌木之谓也。《诗经》上说,“有女如荼”,说的是颜色层面。当时,人并不日常饮茶,除非真的生病。
而在《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作了评判辞,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统)、形状(容颜)、称谓(姓名)、生长环境(成长教育)、习性(性格、品质)等等方面,而茶与人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需要区别看待。此后我国饮茶之风渐胜,并东传至日韩。
三、《茶经》概述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
叶百科全书”。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它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
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
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
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
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十之图,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不过7000字的《茶经》里,陆羽向我们展示了那博大精深的茶之道。同时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四、古今论茶经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象置于灶上,奉为茶神。《茶经》大大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传播。《茶经》之后,我国历代出现不少有关茶的专谱,有些还标明是对陆羽《茶经》的补充。
自陆羽作《茶经》以后的历朝历代,对茶经的补充论述延绵不绝。明代对《茶经》,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基础上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
如王圻《稗史汇编》本。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继《茶经》之后,历代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这些书不仅继承了陆羽《茶经》的思想精髓,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采茶、制茶、烹茶、用水和备器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细化、深化、改革和完善,在品茶的精神层面上的境界也有了更进一步提高与拓宽。这些珍贵的典籍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陆羽的茶学思想,而且记载了中国茶业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有: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书中介绍了陆羽检验真假南泠水的故事,列出了刘伯刍品评7处泉水的等级和陆羽品评全国20处水的品第。在评述茶与水的关系时指出:“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又指出茶汤不完全受水的影响,善烹、洁器也很重要:“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这本书也是借鉴陆羽《茶经》的评水之法而专门评价煎茶用水的好坏的。
五代十国蜀·毛文锡《茶谱》。《茶谱》成书于公元935年前后,书已失传,后人从各种古籍中辑录了大部分资料,大致可以了解其内容。该书主要记述了茶的产地及品质、风味及部分茶的疗效。《茶谱》也是在总结陆羽《茶经》关于茶之出和茶之事的基础上,对古籍中的茶事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宋·蔡襄《茶录》。蔡襄曾任福建转运使,亲临建安督造贡茶,于1049年—1053年写成此书。全文共800多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论述茶的色、香、味、贮藏、碾茶、冲泡等;下篇论茶器,有烘茶的茶焙、贮茶的茶笼、碎茶的砧椎、烤茶的茶钤、碾茶的茶碾、筛茶的茶罗、点茶的茶盏、取茶的茶匙、煮水的汤瓶等。书中所列制茶器具也是在陆
羽《茶经》茶之二十四器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
清·陆廷灿《续茶经》。陆廷灿的《续茶经》写成于公元1734年,共7万字。先将陆羽《茶经》摆在前面,然后按照《茶经》的体例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目,在书后附录了历代茶法的有关资料。自《茶经》问世后到清代相隔近千年,茶叶生产、烹煮方法、烹茶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将唐代以后的有关资料广泛收罗并考辨,给后人研究茶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是清代茶书的重要之作。
五、小结
掩卷沉思,感觉收获颇多。《茶经》虽然仅有7000余,但却开创了我国茶道之先河。所谓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自此之后,我国茶文化渐次形成,大河南北饮茶之风始兴。中华文化缤纷多彩,而茶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茶,它具有一种文化艺能,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渐渐地融入到整个华夏民族的骨髓中。虽然自己并不喜欢饮茶,而对那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只是一知半解。但《茶经》中所描述的茶之道依然深深的震撼了我,细细咀嚼,感获良多。希望自己以后能对茶文化有更多地了解。
六、参考文献
1.《茶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
2.《新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简体横排版
3.百度百科
七、演讲题目
《春秋战国时的经济》
主讲人:某某
八、建议
1.希望老师上课普通话更清楚些。
2.希望老师的课件调理更明确些。
3.真心佩服老师的责任心,不仅读完了我们的报告,还指出了很多错误。谢谢老师的批评指正,我们会不断改进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