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我今天的报告是针对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展开的,我就将它分为两部分。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走向
第一部分,中国的城镇化将走向哪里。为了做这个事情,我们团队一共将152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全部进行了逐一的梳理,利用的十年时间,做了大量的城镇化轨迹的梳理。梳理完以后,有很多的表述。各种各样的曲线、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是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劳动生产力到底什么关系,大家以为所有的国家都会发达以后,城镇化以后,都一定是走向发达国家的,但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一定是走向发达的。
这里边可以看一下,这张表太大了,放不下,要收起来的话,可以看到区域外面还有很多的道路,各个国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其劳动生产力是提升的,但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提升那么高,不要想象今天中国55%时,75%,20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会议再开第30届时,中国不一定是发达国家,要看一下我们到底走了哪一条路。
我将这个内容缩小一下,选择其中一部分给同事们看一下。我只说其中的20个国家和地区。从1850年世界第一个国家,英国跨过50%以后,到了80%不到的时候,劳动生产率急剧提升,人均美元急剧提。第二个国家,德国上来的,第三个国家美国上来了,后来这些国家都上来了,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世界上的少部分国家,大部分国家都落到了下面,不会超过1万到2万美金这条坎的是跨不过去的,等70%、80%、90%还留在下面,只有一小部分上去的,这是呼应裘部长第一个报告,从速度的城镇化到未来的深度的城镇化,这一概念我完全同意,中国到今天已经到了这个点上(55%)的时候,未来等待中国两个命运都是可以的。 在65%左右的时候,一定是分叉,一组发达国家走到了上面去,还有一组国家就留在了 。
所以我就将经济流、社会流和自然要素流动的所有大数据项目全部列出来了,可以看清我们如何来解决每一个规划中间的问题,将这张大表理完以后就说了这句话,“形态必须要按照后面流动的东西来做”,所以今天做的一个关键词是“以流定形”,从表层的形态看到下面的流动要素,这个时候来做形就变得非常重要。
所有的这块内容探索一共分成了一个模型,三个层面的方法。一个模型针对城市发展本身规律的一个模拟模型,其中有一系列,这是一个模型下的三层方法,一是针对城市问题诊断方法,多种的探索大量的模拟流来诊断城市,中国人一直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所以只要将流看清楚了,可以看到巨多的城市问题都是因为流不通的问题,这就可以通过流进行大量的诊断;第二,规划编制方法过程当中可以用流来作规划的决定;第三,每一个规划出来还要看到未来,对于规划的效果、作用会产生的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环境以及未来的影响因为模拟和推演,这一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将整个城市规划在这一部分以流来定性,分为一类模型和三个层面的方法来架构整个内容。 (一)城市发展模型
下面,城市发展模型,我受益很大。刚才与唐司长、唐总一起到都江堰,我是在5月12号大地震以后直接就往下跑的人,当时我们唐司长都在一起,但真正教育我的是这一张图,当时在完成整个的都江堰规划时,做了周边40多平方公里的风模拟,因为看到整个的都江堰在一片废墟时,看到都江堰本身的工程,2000多年,那么好地在流动时,对中国古代智慧的工程会肃然起敬,在这个时候做了大量的风模拟,将都江堰几十平方公里全部模拟完了以后,对我而言是非常震惊的,突然发现地上的七条支流和天上风的流动完全是吻合的,第一次看到
了风流展示出来和水流是完全吻合的,这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震惊的,因为过去我们很少能够用手段大量地模拟看出来,这张图让我知道了中国人说风水,是人居环境当中两大自然流动要素。这两大流动要素是相关的,只是水看得见,往往风看不见,这两者相互映衬时就应该好好做下去,后来都江堰的整体方案将一位大师给都江堰灌区做的方格网的道路的“一菜四汤”的现实主义方案彻底给改进成了以流,风流来做,这个思想与中国院的北川的想法一样,完全就势、就形、就风流、水流来做城市的布局,而不再是按照过去来做。这对于我而言是从现实主义的规划转向了一个更加注重后现代的流动的命脉来作规划,以流定形,这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的城市是复杂的有机体,是网络,其实流与网络是一对关联概念,具有两面性,没有网络就没有流,没有流,网络是毫无意义的,是虚拟存在的,是干的,所以流更多的是一种过程,一旦破流时,规划人就开始跨越空气和时间之间的两度,所以这就能够显现出来城市运行短期和长期转型中间到底哪些动态的力量,力量就会显现出来,我们每次做规划,一举就握在手中。
为了做这一块,我和我的博士生抓取了上海的动力源,即在做琶洲创意城市,我们在上海坚持挖掘上海创意人到底在哪里活动,一共挖了445万个人的数据的,从2009年到2013年整个上海的所有人的活动,从网上挖掘以后可以清楚看到,这些人在哪里活动,谁和谁碰头,又在什么地方碰头,像这些案例梳起以后,突然发现上海所有文化活动是非常有规律的。第一,它不在市中心最高度的商业中心,但它又贴着上海的老城的边上0.4公里至0.8公里的圈,这个圈是大量创意活动的地方。假如我们能够对广州进行模拟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得清楚,琶洲有人来吗,哪些人最容易来,广州创意创新活动的人在哪里,他会离开广州的文化中心,在一个什么区位最易集聚。第二,在世博会园区、浦东新区、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园区,另外拉开了一批人是另外一块新型创新的一批人。这是一个圈依托老文化,另外一个圈是依托大学和新文化设施拉动的,两大圈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这些大数据的动态数据对于我们在作下一步上海的创意产业的分布非常有依据、有支撑。
城市之间的移动要素,特别是人与其活动要素,城市规划师在做的固定物质时,载体完全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我们不知道流,我们永远看不形的判断标准,这是当时凯文•林奇说的这句话,在1960年说的,这是至今为止对我们都很有启示的。
那在接手新疆的整个的新城,建设兵团转型时我们就做的大量的戈壁滩上的风和水,包括地下水流的流脉的大量模拟,城市建完以后风会怎么走,东北风怎么走,西北风、夏天的东南风怎么走,全部是将整个城市形态与风模拟,冬天让它进不来,让北坡起来,夏天东南风全部导入,专东南风专门在组团之间开口,这个形态对后续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只有掌握了这些流动的形,那物质形就变得非常清楚。做整个的南方的广州港科技园就完全利用了导水、人流、交通捏在一起,利用多重的模拟方法。 (二)城市现状模拟方法
第二,对城市现状问题的模拟,我们也做了很多的案例。这个是当时抓取的到底谁在发布这些写博客的人,当时我和博士生爬了上海所有博客每一小时在什么地方写,在哪里写博客,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些人就是城市中间非常有创造性的一个阶层,摸准这个阶层就知道这些人住在哪里。很多城市都感叹我的城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活动力的阶层,这些活动力的阶层喜欢住在哪里?住在什么样的房价上?住在什么样的地段?这是为了挖掘整个上海的活力阶层在何处。挖了以后也看得很清楚,这一圈人在上海是东西方向布局,在4公里范围中间,市中心,人民广场离开4公里范围一个很密集的圈,这些人是写微博最多的人,老文化住宅区是最多的,再到7.8公里左右也是写微博的人,这是大学园区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生活空间是最适合他们的。虽然浦东做了那么长时间,创意阶层还远远不够,只是在陆家嘴这里满过来了一部分写微博的人,其他的很少。通过挖来诊断城市的很多问题,到
底建了那么多,号称是动力社区,有多少动力的人群。
我们也做了上海的空间热力图,这抓的是上海的手机,每小时(状态),可以看得清楚哪些路是多少,前一段时间是抓了上海2007年至今的出租车每10秒钟的定位,拉出来看了以后就特别清楚,周末谁在哪里,5点钟,晚上那一波人到哪里去吃饭了,晚上12点钟回家,回到什么社区了,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城市规划都看不见的那些数据,我们对城市诊断未来的规划看得很清楚。有很多领导,比如刚才唐总说造了那么宽的路,乡愁问题,其实现在很多的路没有意义,老百姓、出租车、公交车都没有过去,这些路有什么用?可以判断每一条路上面的承载流量及意义。
当然,编制规划的过程当中更是如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大数据和传统城市规划每一个决策的线路的对接,全部接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