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茶的发现起源于中国
茶树的原乡:四川、云南、贵州
按制造方法分类: 红茶(运用最广)、绿茶(不发酵)、乌龙茶(半发酵,工序最多,福建,广东,台湾)、黄茶(清末明初)、黑茶(后发酵,四川,云南的普洱茶)、白茶(福建)、花茶 白茶喝完,晒干放枕头里可以降血压
发酵:新鲜茶叶叶片含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酶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正常状态下两者相互分离,不会引起发酵。发酵原理:鲜叶经过揉捻或做青的工序,使叶子细胞组织受到破损,茶多酚接触到酶,在酶的催化下产生氧化。发酵影响茶叶的品质,改变茶叶的颜色、香气风味。 茶叶保存:隔绝空气,阴凉通风处,锡罐和不锈钢双层盖子的罐最密封
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紫砂泥料:紫泥,朱泥,段泥
清壶:用热水把壶内和壶盖内的茶渣冲洗干净,然后用滚水把壶的里外以及盖子烫干净。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擦干壶的外身,打开壶盖放在茶席或通风之处阴干。不可倒扣壶体。
泡茶三要素:茶叶量、水温、时间。(动态的平衡关系,寻求和谐而短暂的平衡。) 对照功夫—泡茶的技巧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代陆羽《茶经》.陆羽对煮茶用水的论述 好的水质必须:清、活、轻(软水)。 好的水味必须:甘、冽(寒)。 “龙井茶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
天下第三泉:镇江金山中泠泉,无锡惠山的惠泉,虎跑泉 西湖三大名泉:虎跑泉,龙井泉,玉泉 茶汤的好坏不仅仅与水质好坏关系密切,还与煮水壶的材质、茶炉的燃料和开水沸腾的程度息息相关。
陆羽<茶经>:起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过嫩:水温不够。过老:水温太高,煮水时间过久,水开过头。用过嫩的水泡茶很难释放茶味,香气或滋味都会很单薄。用过老的水泡茶茶味会苦涩,水开过头,水味会失去本有的甘鲜,泡出来的茶具有滞钝感,缺乏鲜爽味。
火候: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 汤候: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冲泡绿茶类水温比较低,冲泡功夫茶水温接近三沸。
古人以目测、聆听水声的方式来辨别开水沸腾的程度。北宋·蔡襄<<茶録>>:“候汤最难”。
明·陆树声<<茶寮记>>:叶茶骤则乏味,过热则味昏底滞。 明·张源<<茶録>>:酾shi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从壶中倒出茶汤的时间不可太早,没有完全发出来,要趁热喝,凉了香味就散了)
出汤的时间要掌握的恰到好处。浸泡的时间过久,会使茶味闷浊滞钝而不鲜爽,清雅的香气与活性也会消散了。这是泡茶不变的法则。 好茶汤:浓而不滞、淡而不薄
喉韵:品尝过好的茶汤之后,会满口生津,舌有余甘,回味无穷,这样的余味
冷香:茶喝完了,闻闻杯底的茶香,好茶的杯底香依旧悠悠的律动着,直到杯子凉了也不消散冷香
明末·罗廪,著<<茶解>>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飘渺,一段幽趣,故难于俗人言。 (品茶的要点是徐缓: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辩味,何异庸作。) 茶品四等:香,清;香,甘,活 清代·梁章钜·福建长乐人,著有<<归田琐记>> (武夷山上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
“中国第一茶”—龙井茶 唐代·陆羽《茶经》: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北宋·龙井茶区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南朝诗人谢灵运在西湖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的种子,开始种植栽培。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 明代·龙井茶已颇负盛名。开始走出寺院为寻常百姓饮用。万历年间·龙井茶排入全国名茶行列。最早记载是在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中龙井茶在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中的第21位
清代·龙井茶真正成为“中国第一茶”。一则有历史文人的推崇,二则有皇帝的赏识。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龙井茶大加赞誉,现已发现的专著已有40余篇。 “从来佳茗似佳人”;“如此湖山归得去,诗人不许做茶农”
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明代诗人·高濂《四时幽赏录》: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到龙井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在龙井寺题了《龙井八景》。封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为“御茶”。 晚清民国时期,龙井茶已遍布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地,又分为:狮、龙、云、虎几个品类。 解放以后,西湖地区所产龙井茶被统称为:”西湖龙井茶”。成为我国产量最多、声誉最高的绿茶珍品,闻名世界。
龙井茶乡位于风篁岭(因其地多修竹而得名。北宋元丰年间,上天竺高僧辩才法师化缘募集资金整治山林、开辟山道,广植翠竹,逐渐形成了一条修竹夹道的盘纤小径。风篁岭因此得名。风篁岭,在南高峰北、棋盘山与翁家山之间,东起双峰村,西至龙井村,岭颠海拔约109m。风篁岭是钱塘江与西湖的分水岭之一,西湖风景区天然水源之一的玉钩涧和九溪十八涧均发源于此) 龙井茶蜚声中外。龙井本名龙泓,又名龙湫。远从明代起,这里的茶叶就很负盛名 “石屋四山”: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所产龙井
龙井茶卓尔不群:品质特征(整个过程全手工操作,采茶,炒茶)色、香、味(地理环境造就,甘泉较多,土质适合)文化内涵(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人道士的推崇)
龙井茶加工流程:1·采摘: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以早为贵: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细嫩著称:‘莲心、雀舌、旗枪”。“采定级,炒定分”。双手交错进行采摘。采摘次数多:龙井茶一大特色。采大留小。分批采摘。春茶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全年采摘30批左右。3月下旬开采—立夏结束,称“摸黑虫”。夏茶:立夏后开采—6月中旬。秋茶:6月下旬—10月上旬。全年采摘期一般为190-200天。2·晾: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cm,经8-10小时摊放。散发掉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提高鲜爽度。经摊放的茶叶再分成大、中、小三档,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3·揉捻:龙井茶的炒和揉两步合二为一了。4·炒制:炒制手势:抖、带、挤、甩、挺、拓、扣、压、磨,号称:十大手法。
干茶鉴别方法:1·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外形应“光、扁、平、直”2·条索:是外形规格,龙井属扁形,以紧、实、有锋苗为上。3·色泽:与原料的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好茶均要求色泽要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比如最好的狮峰龙井,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成嫩黄。真正的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炒黄豆香。4·整碎:指茶叶外形和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5·净度:应不夹杂任何杂物,例如:茶梗、茶末、茶籽、竹屑、木片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区分新茶与旧茶有三种方法:1·观其色2·闻其香3·品其味
龙井茶储存保鲜的前提条件:1·龙井茶的水分含量尽量要低与6%.2·储存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低。60%以下最佳。3·严禁茶叶与异味相接触。4·避免阳光直射。5·防止茶叶挤压。6·分批放置
(干燥储藏法: 1·生石灰储藏法2·木炭储藏法。低温冷藏法。除氧和抽气储藏法)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
分类:抹茶道与煎茶道。当初所说的茶道其实是指早期的抹茶道。抹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 饮茶的流变: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
古今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2.斗茶3.功夫茶
鲁迅在《准风月谈》《喝茶》一文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茶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一,茶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间文化的一座桥梁。 (“琴棋书画诗酒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 ) 二,茶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时代饮品” )
三,茶是世俗生活与宗教境界之间的中介体 .(“茶禅一味” 、“天下名山僧占多”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虚融淡泊” ) 四,茶是通往诗化生活的重要媒介。 (“人需要诗意的安居” 、)
五,茶是东方伦理和东方哲学的集中体现。 (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台湾的“紫藤茶艺”讲究“正、静、清、圆”;中国茶学大师庄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国茶德”讲究“廉、美、和、静” 、“天人合一” ) 1,壶承
2,盖置 用于放盖子 玉石,竹段,陶瓷 1 2 5 6 3,茶杯(品茗杯)
4,杯托 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盖杯(盖碗) 带有盖子和杯托的茶杯,可以代替茶壶的作用。有出水快、散热快的特点。可泡绿茶,一人饮用,要趁热喝完,不能久浸。 6,小茶罐(醒茶罐) 放在茶席上,贮藏一两泡茶叶,取用方便,不占空间。里面的茶叶最好要尽快用完。
7,茶则 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可以避免用手直接取茶叶,手上的手汗、护手液等味道会被茶叶吸附,影响茶汤味道。 7和14 8 9 10 11 13
8,茶匙 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也可以用它来通壶嘴、散热、清茶渣等等,一根竹枝也就可以了。 9,茶夹 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10,茶针 用于通壶内网。清茶渣。
11,茶海(茶盅、母杯、匀杯、公道杯) 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不但可以综合茶汤的浓度,还可以使桌面保持干爽。
12,茶巾(茶帘) 搭配在茶具的下面,衬托茶具和茶汤的色泽。营造茶席的空间层次。体现不同的季节感。有棉、麻、竹、草类质地。 13,洁方 吸去泡茶时滴沥在茶席中的茶水。我们高温泡茶,淋壶之后,把壶放在洁方上面吸去壶底的热水。选择吸水的棉布来制作小洁方。 14,水方 用来盛放温过茶具的清水,和泡完茶后的茶渣。应该使其与茶席搭配。
15,煮水壶·茶炉 煮水壶有电壶、陶壶、玻璃壶、铁壶和银壶。茶炉有电炉、瓦斯炉和木炭炉。
16,茶花·花器 使品茶的心情更为丰富,在泡茶之前,茶席的新鲜活力来自茶席上的插花。也可以称为季节花,能体现节气的变化。依时来,依时去。花器的选择要融入茶席,与茶席整体的质感、色彩、比例达到和谐,又能衬托出花木的美感。
17,茶点心 我们在品啜乌龙茶时通常在品完一壶茶之后吃点心,吃完之后应喝一些白开水,清除口腔内点心的味道。然后再开始品下一壶茶。因为茶性助消化空腹喝茶会伤身,茶点心不但美味还可以保护你的胃部,使你身心舒适的享受品茶的乐趣。茶点心应该:清淡,新鲜,原味没有添加剂 。
品茗器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其它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1·“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出自?译文? 《茶经》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2·按照茶叶的制造方法把茶叶一般分为几种?说出4种以上。 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
3·“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译文 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4·紫砂壶的泥料分为哪三种? 紫泥,朱泥,段泥
6·使用一把新的紫砂壶之前应该开壶,说出一到两种开壶的方法。 清除新壶的土味和杂味:1·把壶浸泡在干净的过滤水中,每天换水两次以上,大概一周左右,壶味可以去除。2·把壶中放入茶叶盖上盖子放入煮水器中,注水器中加水没过壶顶,煮沸。
7·“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出处?译文?《茶经》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8·江水、山水、井水三种泡茶哪种水最好?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9·好的水质必须具备的三种特质: 清、活、轻 11·泡茶的三要素是? 茶叶量、水温、时间
12·古人通常以什么方式来辨别开水沸腾的程度? 古人以目测、聆听水声的方式来辨别开水沸腾的程度。 13·陆羽的<<茶经>>中描写的“沸如鱼目,微有声”形容的是煮水过程中的第几沸? 一沸
14·煮水‘过嫩’的意思是:?‘过老’的意思是? 过嫩:水温不够。过老:水温太高,煮水时间过久,水开过头。 15·品尝过好的茶汤之后,会满口生津,舌有余甘,回味无穷,这样的余味,一般称作? 喉韵
16·明·张源<<茶録>>:酾shi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含义是? 从壶中倒出茶汤的时间不可太早,没有完全发出来,要趁热喝,凉了香味就散了
17·清朝画家·恽寿平说: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同茶理:茶的味道应该泡的怎样才算不易,才算好茶汤? 同茶理:茶的味道要泡的浓很容易,但要泡的浓而不滞、淡而不薄,就是很不容易的。 18·冲泡绿茶类的水温一般比较低?,而冲泡功夫茶的水温一般接近接近三沸?。 19·好的水味必须:甘、冽。其中‘冽’的意思是指? 寒
20·含水量大和含水量少的鲜叶,哪种制出来的茶叶品质比较高?香气和滋味比较好? 少
21·茶喝完了,闻闻杯底的茶香,好茶的杯底香依旧悠悠的律动着,直到杯子凉了也不消散,这称为___? 冷香
22·明代·陆树声,在自己的园林中筑了一间品茶的小屋,往来朋友多半是禅僧。他著有<<茶寮记>>,在<嚐茶>中写道: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啜。矣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这句话的意思是? 四尝茶 趁热端起茶杯,先闻闻汤面香,再观察水色的透明度。然后,饮一小口茶,同时轻轻吸进一点点空气,让茶汤在舌尖停留一会,细细体会它的馨香,而后再慢品它的滋味。每一泡的香气与滋味都有不同,一直不停地变化着。好的茶汤慢慢吞咽下以后,会体会到悠长持久的回甘。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辩味,何异庸作。
23·清代·梁章钜·福建长乐人,著有<<归田琐记>>。他在品茶中记述:天游观道士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至茶品四等是指哪四等? 香,清;香,甘,活
24·陆羽<茶经>: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26·茶道的意境是:开阔、深邃、活泼
27·苏轼在杭州为知州时,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在西湖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的种子,在此开始种植栽培。
28·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
29·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在他的《游龙井》诗中写道:„„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是赞颂龙井茶的奠基之作
30·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初年·龙井茶排入全国名茶行列。最早记载是在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中龙井茶在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中的第21位。
31·龙泓是龙井泉的另一称谓。老龙泓指的是现在的狮子峰
32·清代·龙井茶名气与日俱增,已立于众名茶的前茅。真正成为“中国第一茶”。一则有历史文人的推崇,二则有皇帝的赏识 33·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龙井茶大加赞誉,现已发现的专著已有40余篇
34·龙井茶起于宋,元、明已兴,近代更有发展。晚清民国时期,龙井茶已遍布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地,又分为:狮、龙、云、虎、梅几个品类。
35·龙井泉是典型的喀斯特泉,大旱不涸,水质清冽甘美,龙井泉水出自山岩中,龙井现为直径2m左右的圆形泉池,泉水经饮马桥、黄泥岭,出茅家埠流入西湖。
36·西湖三大名泉:龙井泉与虎跑泉、玉泉
37·龙井寺之西,狮子山东麓,即为西湖第一茶乡-龙井村
38·龙井茶园的蜡龙形状是指间距相等,行间交错,这样可以可日照均匀,防止水土流失。
39·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到龙井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在龙井寺题了《龙井八景》。封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为“御茶”。 40·解放以后,西湖地区所产龙井茶被统称为:”西湖龙井茶”。成为我国产量最多、声誉最高的绿茶珍品,闻名世界。 41·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和梅灵公路的开通,梅家坞如今已经成为具有独特民俗风味的饮茶文化一条街。
42·龙井茶园大都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度左右,年降水量1500mm左右,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与<茶经>中所说“砾壤”相符
44·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 。
43·干茶的外形主要从5个方面来看,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45·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外形应“光、扁、平、直” 46·条索:是外形规格,龙井属扁形,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47·最好的狮峰龙井,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成嫩黄。真正的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 48·龙井茶储存保鲜的前提条件:1·龙井茶的水分含量尽量要低于6%.2·储存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低。60%以下最佳。
57·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56·日本茶道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55·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54·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53·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52·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 .
51·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50·从细嫩程度来判断龙井茶哪种是最老的?: 旗枪最老、莲心最嫩、雀舌 49·茶叶的干燥储藏法: 1·生石灰储藏法2·木炭储藏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