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W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W

来源:爱go旅游网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南岳阳调研)唐朝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B.买卖日历成为普遍现象 C.新技术影响了行政管理 D.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解析 由材料中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日历,在市上售买”“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可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间印刷日历的发达,不是买卖日历,故B项错误;“影响了行政管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广东汕头调研)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 ) A.劳动力过剩 C.雇佣制广泛存在

B.轻视科技发明 D.文化需求低迷

解析 材料“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不缺乏劳动力,印刷技术的革新没有得到推广,材料“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表明当时的技术革新没有得到应用是因为不需要节省劳动力,故A项正确;轻视科技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雇佣制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要标志,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文化需求低迷与材料的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时提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可知,《四库全书总目》从有利于民用的传统科技观念的角度来肯定西方的农业水利,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西洋水利,没有说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江苏南京三模)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解析 行书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笔墨中“行”钟“意”,天真无拘。行书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于心,故A项正确;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的审美价值,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隶书结体更为端正整齐,呈秀丽端庄之美。其用笔,如以汉隶为例,主要是横画的变化,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尽情地舒展,呈委婉波状之势,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云南检测)下图是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此图可以看出( )

A.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 C.人们虔诚地信仰佛教

B.宋朝的市民文化繁荣 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

解析 根据材料中《送子天王图》内容取自佛经故事,而通过画面看,明显受中国服饰等的影响,故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融,故A项正确;《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人物画,并未反映出宋朝市民文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朝拜众神,当时并未产生佛教,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国家的统一等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6·湖南长沙模拟)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C.汉赋和唐诗

B.话本和小说 D.元曲和杂剧

解析 题干提到的“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是商品经济发展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和理学分别作用的结果,风俗画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文人画是理学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话本和小说都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汉赋和唐诗不符合时代要求,故C项错误;元曲、京剧都是市民阶层壮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间对完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湖北黄冈模拟)“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由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D.研究神话故事必须溯源而循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神话故事。从该神话故事“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由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当时人们对其体现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和追求,故A项正确;神话故事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追求的反映,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B项错误;从“它先经佛教原创,后由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佛道融合是与当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致的,故C项错误;神话不是真实的历史,“必须溯源而循”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 A.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B.古典主义 D.自然主义

解析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中“源自”不符,故B项错误;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C项正确;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10.(2016·河南驻马店期末)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末小说。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唐代出现的短篇小说传奇、宋元出现的话本等文学形式都属于市民文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 答案 A

11.(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调研)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明清时期,“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 A.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C.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B.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解析 材料“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说明小说影响本身主要局限于社会下层,与统治者重视与否无关,故A项错误;“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深刻的改变了下层民众价值观念,故B项正确;文学世俗化倾向是其表面体现,故C项错误;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材料论据不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7·四川德阳调研)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这一现象源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C.理学地位的动摇

B.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关系的诱导

解析 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地位并未动摇,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并不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辽宁锦州模拟)(25分)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7分)

答案 (1)表现:“市”打破了时空界限(市坊合一;出现了夜市);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城镇);纸币流通。

原因:宋代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手工业、农业发展;人口增加)

(2)文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3)因素:宋代科技发达,活字胶泥印刷术已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4)原因: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蒙古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 14.(2017·河北衡水中学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材料 下表内容反映了关羽形象的变化。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 到隋 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宋元 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明清 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亟应扫荡无疑” ——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刘海燕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解析 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出现变化的原因。例如分析从宋元到明清关羽形象的变化,可知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

20世 纪初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要特征”“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关羽形象变化的原因。

答案 评分说明:指出变化(2分)+论述说明(10分)。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论述(8分)+总结(2分)。 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一等 (10~8分) 二等 (7~4分) 三等 (3~0分) 说明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 ,逻辑严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较清楚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示例 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 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基于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综上,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K12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