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

来源:爱go旅游网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共16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2.下列土壤中肥力最高的是( )

A.黑土 B.寒漠土 C.红壤 D.荒漠土 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C.光热条件太差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D.水分条件太差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5.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6.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进植物的生长 ①为动物提供营养来源 ①能够蓄水、保水 ①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①

7.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8.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A.江南丘陵红壤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 D.东北平原黑壤

9.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 )

①土壤颜色 ①土壤剖面构造 ①土壤的厚薄 ①土壤质地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10.土壤中的矿物养分元素最初来自( )

A.低等植物 B.成土母质 C.土壤微生物 D.枯枝落叶 11.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母质比较稳定

B.地形比较活跃

C.气候比较稳定

D.生物比较稳定

12.我国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其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

A.植被丰富,提供有机质多 B.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C.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D.人口稀少,土壤破坏较小 13.下列地区中风化壳较厚的是( )

A.干燥的荒漠 B.四季分明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C.寒冷的苔原 D.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

14.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就是土地 B.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C.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互相,占有空间 D.土壤是由颗粒状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

15.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时间 C.生物 D.成土母质 16.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二、综合题(共3题)

17.某班一地理学习小组同学做了一个模拟湖泊形成的迷你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步骤一:准备三个干净的塑料盆,分别用黏土、沙土和砾石装至半满,并依次标记为A盆、B盆和C盆。

步骤二:将A、B、C三个盆中的物质轻轻压实,然后在每一个表面挖一个浅坑。 步骤三:将500mL水缓慢的倒入每一个浅坑中。

(1)推断出现显著“湖泊”的是________盆(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

(2)简要归纳湖泊出现的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1~1937年美国中、西部持续干旱,干燥裸露的地表因遭强风暴的侵蚀而引发沙尘暴。1934年发生了一次破坏力极大的黑风暴事件,它席卷了美国2/3的国土,带走的尘土达3亿吨,摧毁了中、西部大平原20多个州的庄稼,沙尘一直吹到美国的东海岸。

材料二:下图是美国本土黑风暴危害严重区(阴影区域)分布简图。

(1)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黑风暴属于_________灾害,一般多发生在_________季交接之际。

(2)简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风暴发生的原因。

(3)分别指出黑风暴对甲、乙两地土壤造成的影响,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主要原因。

19.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图中数字①①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作用,①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和____来实现的;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较____,土壤黏粒比重较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____。

1.D 【详解】

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成土母质、气候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 2.A 【详解】

土壤肥力指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选项土壤中肥力最高的是黑土,有机质含量最高,A对。其它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B、C、D错。 3.A 【分析】

考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详解】

山坡坡度较陡时,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不利于物质的积累,所以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陡峭山坡的光热水条件不一定差,其疏松物质容易被侵蚀并向下迁移。故选A。 4.B 【详解】

诗句说明的是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了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没有强调说明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A错误B正确。夏季气温高时微生物分解作用速度快,C错误;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如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如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如植物、细菌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因此生物风化并不能使得有机残体归还多,D错误。 5.C 【详解】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原地区,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C正确。湿热的环境有机质分解快,AB错误;寒冷森林根系深,表层主要是落叶腐殖质层,土壤层有机质少于草原,D错误。故选C。 6.D 【详解】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的场所,促进植物生长;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能够蓄水、保水。故D①①①①正确。 故选D 7.B 【分析】

热带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温暖多雨的地区,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数量丰富,成土过程快。 【详解】

热带荒漠带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干燥。区域内植被缺乏,沙漠广布,植物以耐旱的灌木、草本植物或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

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B对。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动植物数量、种类丰富,成土过程进行较快,A、C、D错。 8.D 【详解】

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壤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选择D。 9.B 【详解】

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厚薄不属于土壤的观察内容。①①①正确,B正确。 10.B 【详解】

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磷、钙、镁等释放 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出来,供植物吸收。因此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矿物养分元素最初来自成土母质。B正确。所以选B。 11.A 【详解】

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由于这些风化物变化缓慢,因此母质比较稳定,A正确。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变化大多比较缓慢,B错误。气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因此影响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不太稳定,C错误。生物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比较活跃,生物是土壤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错误。故选A。 【点睛】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12.C 【详解】

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都较高,但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选C。 【点睛】

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具有寒地黑土。 13.D 【详解】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所以湿热地区的岩石风化速度比干冷地区要快得多。从四个选项中,可以判断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故岩石风化速度快,风化壳较厚。选D。 14.B 【详解】

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故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A选项错误。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土壤是一个的生态系统,并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B选项正确。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密切联系,处在这几大圈层紧密接触地带,不占有空间,C选项错误。土壤是土地的疏松表层,D选项错误。选B。 【点睛】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是指土壤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据的空间,以及非生物环境的构成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 15.D 【详解】

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过程中,紫色岩易受到雨水冲刷流失,经过不断堆积形成紫色土,因此紫色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为成土母质,故D正确。 16.C 【详解】

A. 湿热地区的生物循环更快,因此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A对。 B. 湿热地区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B对。

C. 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少;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积累少,C错。

D. 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着生物的分布规律,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D对。 故选C。

17.(1)A盆;黏土孔隙小,下渗少(或答其他两个孔隙大,下渗多) (2)低洼的地形(湖盆);湖水来源;地表渗漏少。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黏土的特点,进而引出湖泊的成因。 【详解】

(1)由所学知识可知,黏土颗粒细小,孔隙小,水分不易下渗,所以推断出现显著“湖泊”的是A盆。

(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势低洼,有地表径流的注入或其它湖水来源,湖中水不易渗漏。 18.(1)气象;春夏

(2)过度开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多年的持续干旱导致土地更加干燥;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大风干燥且强劲;中部平原地形,摩擦力小,加大风力。

(3)甲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壤被侵蚀。乙地:土层变厚,影响土壤结构。原因:受风力沉积作用,沙土在表面沉积。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黑风暴的成因和危害。 【详解】

(1)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最高时也不足2米)。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的荒漠是构成黑风暴的物质基础。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黑风暴属于气象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春夏季交接之际,因为春夏之交降水稀少,地表比较干燥,植被稀疏、沙源多,此时风力较强,容易诱发黑风暴。

(2)沙尘暴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它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破坏,使草原萎轨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条件。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风暴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就是过度开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多年的持续干旱导致土地更加干燥;自然原因是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大风干燥且强劲;中部平原地形,摩擦力小,加大风力。

(3)黑风暴对甲、乙两地土壤造成的影响是:甲地地处大平原:强劲的黑风暴会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壤被侵蚀。乙地:黑风暴携带大量的沙子来这里,受到阿巴拉契亚山的阻挡沉积,使当地的土层变厚,影响土壤结构。原因:受风力沉积作用,沙土在表面沉积。

19.光合 矿物质 气温 降水 快 高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的判读。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数字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①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实现的;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

(3)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 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 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点睛】

土壤层 有机层 腐殖质层 特点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