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科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行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护理配合
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
肌坏死。目前在我国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也趋于年轻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术或支架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对完全堵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再通,恢复心肌细胞血供,使心肌梗塞的面积减小,降低心梗的死亡率,安全高效,得到普遍认可,提高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救治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1术前护理
1.1术前准备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迅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等,评估患者症状、体重、血压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常规备皮,排空膀胱必要时留置导尿。左侧肢体留置针输液,连接三通确保术中用药。
1.2心理护理:急性心梗的患者因躯体不适,有濒死感,家属及患者都会有
紧张、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要熟练给患者安全感,并针对下一
步的介入手术治疗做好指导工作,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放松心情,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状态。
2术中护理配合
2.1 开放急诊绿色通道,医务人员在接到急诊通知后25分钟内到岗。急诊护理人员安全将患者护送至导管室。转运途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输液通路通畅。
2.2 器械和药品的准备:准备好无菌手术台、造影导管、导丝、球囊、支架、
抽吸导管,介入材料准备齐全备用,IABP 球囊,临时起搏器连接完整性能良好备用、除颤仪开机,性能良好,选择200J能量。备好抢救用药如:多巴胺20mg、阿托品1mg、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10mg抽吸在针管内备用、0.9%生理盐水250ml+硝酸甘油10mg备用、0.9%生理盐水500ml+肝素100mg备用,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对比剂备用,以及吸氧装置、吸痰装置连接完整备用。
2.3 病情观察:患者躺至导管床上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血氧饱和
度监测,并将有创压力调至零点。根据患者病情有预见的准备术中用物:广泛前
壁心梗的患者要控制液体滴速,并备好主动脉球囊反搏泵。下壁右室心梗的患者
要快速补液提高血容量,并备好临时起搏器。多巴胺20mg 加生理盐水10ml 抽吸备
用,以防血管开通后再灌注心肌损伤引起的低血压。血管再通后会引起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因此除颤仪要处于备用状态,并要严密观察心电图、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根据医嘱随时给药及配合抢救工作,根据手术进程随时提供介入材料,另外由于病情的影响和药物的刺激,一些患者在术中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帮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并保持无菌手术台不受污染。
2.4术中并发症急救护理
2.4.1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导管插入过深导致嵌顿、冠脉痉挛、造影剂推注过程中各种失误均可导致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最严重并发症是心室颤动。[1] 因此术中须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如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急救。发生室颤前患者主诉胸闷、呼吸困难等,可进一步发展为抽搐、意识障碍、呼吸骤停。护士应立即心肺复苏,必要时患者头部偏向一侧,进行气管插管。配合医生进行反复非同步电除颤,电压选择200~300J,并同时继续进行再通。
2.4.2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处理右冠状动脉梗塞时由于造影剂推注过快过多过久,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或者房室传导阻滞,心率<60次/min。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撤出球囊导管,嘱患者用力咳嗽加快造影剂的排泄,可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进行治疗,以恢复心率。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防止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常用于下壁心梗合并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2.4.3低血压:发生心律失常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再加上造影剂的刺激和心源性休克,常导致患者血压骤降,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弱、胸闷、心悸等症状,收缩压<90mmhg[2]。因此术中对有创压力检测尤为重要,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护士发现压力曲线发生异常时应及时提醒手术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低血压发生,如加快输
液速度保证血容量,加用多巴胺3~5mg,若无效时采取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2.4.4迷走反射: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是由于疼痛、导管牵拉、压迫血管等刺激引起的[3]。迷走反射常合并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出现,表现为脸色苍白、血压骤降、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如发生上述症状,医生已立即暂停介入治疗,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输液保持血容量,给予阿托品等药物纠正缓慢心律失常,待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在进行治疗。
2.4.5急性心包填塞:球囊导管导丝插入过于用力、球囊扩张时压力过大、支架释放时撑开面积过大均可导致钙化、迂曲、成角病变的冠状动脉穿孔出血,心包内充血,造成急性心包填塞,病情凶险[4]。患者表现为血压骤降、脉压缩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休克症状,冠脉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漏,有心包积液。护士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球囊,发生上述情况时继续破口封堵,并注入鱼精蛋白。如治疗无效时应立即进行心包穿刺术引流进行对症治疗。
2.5 准确遵医嘱提供介入耗材,认真核对,无误后方可传递。并按要求登记。
2.6行股动脉路径者,取平卧位。术后4小时可拔出股动脉鞘管。拔管过程中观察迷走神经反射,备好阿托品、多巴胺,如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及时处理。拔管后,以手指压迫穿刺部位止血30min,压迫点在皮肤穿刺点上方1-2cm处,确认无出血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1kg沙袋压迫6-8h,术侧肢体制动24h,防止出血。经桡动脉穿刺者术后立即拔出鞘管,局部按压彻底止血后加压包扎。
2.7造影剂反应的护理:对患者尤其是高敏体质患者事先做好充分的效益(风险)评价,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术中出现的轻度过敏反应,遵医嘱及时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推,快速给予补充液体或给抗组织胺类的药物,观察发展动态。中度,重度过敏反应时,采取
积极对症治疗措施,通知相关抢救科室实施抢救处理,以确保患者转危为安。
2.8造影剂及肝素的应用 术中及时更换造影剂并随时提醒术者注意控制造影剂用量。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术中患者必须处于全身肝素化,准确记录每次给肝素的时间,并按时补充肝素,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3 术后护理
3.1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手术结束后,与手术医生共同将患者移至平车,连接除颤监护仪,备齐急救用物,与手术医生共同将患者送至监护室,途中倾听患者主诉,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早处理。
3.2 观察穿刺处无出血和血肿: 因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有个别患者术区因压迫不彻底或不能很好制动,发生严重的出血或血肿,或血肿发生在隐匿的部位如腹膜后血肿,不易观察,会给患者带来危害,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术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肿胀,观察末稍循环、动脉搏动及末稍血运情况。
3.3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
4 小结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较择期介入治疗技术要求高,风险性大,因此,要求导管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急诊能力,有较强的应急应变能力。手术配合时注意力集中,返应灵敏,动作迅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和各种术中所需器材的传递。术前准备完善,术中配合默契,可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随着介入医学
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脏介入将被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所接受。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为众多的AMI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契机,同时也为其带来新的生存机遇。
[参考文献]
[1] 沈玉芝,邢宇,李新,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并发症的监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50.
[2]莫衬南,林爱玲,蔡伟英.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3):100.
[3]黄爱萍.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63.
[4]谢东阳,许嵘,谢东明.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破裂死亡1例[J].广东医学,2011,32(17):22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