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03
4.4 面层
4.4.1 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4.4.2 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
表 4.4.2其他面层类型选择
面层类型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 沥青上面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或横缝设传力杆的普通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面 碾压混凝土面层 钢纤维混凝土面层 矩形或异形混凝土预制块面层
4.4.3 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4.4.4 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4.5 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
——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
——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
——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
页脚内容
适用条件 高速公路 特重交通的高速公路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服务区停车场 标高受限制路段、收费站、混凝土加铺层和桥面铺装 服务区停车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桥头引道沉降未稳定段 6
4.4.6 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
表 4.4.6 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
交通等级 公路等级 变异水平等级 面层厚度(mm) 高速 低 ≥260 特重 一级 中 ≥250 二高速 级 低 中 低 ≥240 270~240 重 一级 中 260~230 二级 低 中 250~220
交通等级 公路等级 变异水平等级 面层厚度(mm) 二级 高 240~210 中等 三、四级 中 高 230~200 三、四级 中 220~200 轻 三、四级 高 ≤230 中 ≤220 4.4.7 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0mm;中等或轻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40mm。
4.4.8 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mm。
4.4.9 除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外,各种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B.1和B.2计算。面层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采用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做基层时,宜将基层与混凝土面层视作分离式双层板 进行应力分析。上、下层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 附录C.1和C.2计算。上、下层板的计算厚度应分别满足式(3.0.3)的要求。
页脚内容
6
具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 力分别按附录D.1和D.2计算。混凝土板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
4.4.10 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制作。构造深度在使用初 期应满足表4.4.10的要求。
表 4.4.10 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求 公路等级 一般路段 特殊路段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0.70~1.10 0.80~1.20 二、三、四级公路 0.50~0.90 0.60~1.00 注:①特殊路段——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系指立交、平交或变速车道等处, 对于其他等级公路系指急弯、陡坡、交叉口或集镇附近;
②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4.4.11混凝土预制块可采用异形块或矩形块。预制块的长度为200~250mm,宽度为100~125mm,长宽比通常为2∶1。预制块厚度为100~120mm。预制块下稳平层的厚度为30~50mm。
4.5 路肩
4.5.1 路肩铺面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其结构层组合和材料选用应与行车道路 面相协调,并保证进入路面结构中的水的排除。 4.5.2 路肩铺面可选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面层。
4.5.3 路肩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厚度通常采用与行车道面层等厚,其基层宜与行车道基层相同。选用薄面层时,其厚度不宜小于150mm,基层应采用开级配粒料。
4.5.4 路肩沥青面层宜选用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其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级 配粒料。行车道路面结构不设内部排水设施时,沥青面层和不透水基层的总厚度不宜超过行车道面层的厚度,基层下应选用透水性粒料填筑。
4.6 路面排水
4.6.1 行车道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为1%~2%。路肩铺面的横向坡度值宜比行车道路面的横坡值大1%~2%。
页脚内容
6
4.6.2 行车道路面结构设置排水基层或垫层时,应在排水基层或垫外侧边缘设置纵向集水沟和带孔集水管,并间隔50~100m设置横向排水管。 4.6.3 排水基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路肩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时,可设在路肩下或路肩外侧边缘内;路肩采用沥青面层时,可设在路肩内侧边缘内。排水垫层的纵向边缘集水沟设在路床边缘。
4.6.4 带孔集水管和孔径通常采用100~150mm。集水沟的宽度通常采用300mm。集水沟的深度应能保证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和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施工机械压裂。沟内回填料宜采用与排水基层或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者不含细料的碎石或砾石粒料。回填料与沟壁间应铺设无纺反滤织物。横向排水管不带孔,其管径与集水管相同。
4.6.5 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但不得小于0.25%。横向排水管的坡度不宜小于5%。
4.6.6 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端头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应进行冲刷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标明出水口位置。
5 接缝设计 5.1 纵向接缝
5.1.1 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
——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30~40mm,宽度为3~8mm,槽内灌塞填缝料,构造如图5.1.1a)所示;
—— 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1/3;采用半刚性基层时,槽口深度为板厚的2/5。其构造如图5.1.1b)所示。
图5.1.1纵缝构造(尺寸单位:nun)
a)纵向施工缝;b)纵向缩缝
页脚内容
6
5.1.2 纵缝应与路线中缝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 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纵向施工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 5.1.3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后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 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参照表5.1.3选用。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表 5.1.3 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mm)
面层厚度 (mm) 200~250 260~300 3.00 14×700×900 16×800×900 到自由边或未设拉杆纵缝的距离(m) 3.50 14×700×800 16×800×*800 3.75 14×700×700 16×800×700 4.50 14×700×600 16×800×600 6.00 14×700×500 16×800×500 7.5 14×700×400 16×800×400 注: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的数字为直径×长度×间距。
5.1.4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缝拉杆可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接缝代替。
5.2 横向接缝
5.2.1 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尽可能 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2.1a)所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遇有困难需设在缩缝之间时,施工缝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2.1b)所示。
5.2.2 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采用假缝形式。特重和重交通公路、收费广场 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 5.2.2a)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2.2b)所示。
5.2.3 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面层厚度的1/5~1/4,宽度为3~8mm,槽内填 塞填缝料。高速公路的横向缩缝槽口宜增设深20mm、宽6~10mm的浅槽口,其构造如图5.2.3所示。
5.2.4 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
设置的胀缝
页脚内容
6
条数,视膨胀量大小而定。低温浇筑混凝土面层或选用膨胀性高的集料时,宜酌情确定是否设置胀缝。胀缝宽20m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的构造如图5.2.4所示。
5.2.5 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可按表5.2.5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 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为150~250mm。
表 5.2.5 传力杆尺寸和间距(mm) 面层厚度(mm) 220 240 260 280 300
5.3 交叉口接缝布设
5.3.1 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和直道部分均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 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 垂直相交,互不错位。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的直道部分保持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
5.3.2 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
传力杆直径 28 30 32 35 38 传力杆最小长度 400 400 450 450 500 传力杆最大间距 300 300 300 300 300 页脚内容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