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试题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试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试题

1. 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s两车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 B.v甲> v乙,S=8m C.v甲< v乙,S=16m D.v甲< v乙,S=8m

【答案】B

【解析】根据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可以得出求出运动的速度,图a中的时间为6s时,路程为4m;图b中时间为6s时,路程为12m。相同时间内,甲所通过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它们两相距的距离s=12m-4m=8m。 【考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图像

2. 某人以6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又以4m/s的速度跑完剩下的一半路程,此人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4.8

【解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可知,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假设全路程为2s,则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

【考点】平均速度

3. 月球到地面之间的距离为3.8×108m,太阳光从月球反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s. 【答案】1.27s

【解析】已知月球到地面之间的距离为s=3.8×108m,光的传播速度v=3.0×108m/s,可得,太阳光从月球反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为

【考点】时间的计算

4. 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一名乘客,欲光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

__________km。

【答案】2.5

【解析】由图中甲乙表显示的时间可知汽车行驶时间t=5min=5×

h=

h,此隧道长度

.故答案为:2.5km.

【考点】速度的计算

5. 世界上跑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它捕猎时的速度可达36m/s;飞最快的鸟是褐海燕,速度可达5km/min;游最快的鱼是旗鱼,速度可达108km/h. 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猎豹、褐海燕、旗鱼 B.旗鱼、猎豹、褐海燕 C.褐海燕、猎豹、旗鱼 D.褐海燕、旗鱼、猎豹

【答案】B

【解析】猎豹的速度36m/s=129.6km/h,褐海燕的速度5km/min=300km/h,旗鱼的速度108km/h,比较得出它们三者的速度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旗鱼、猎豹、褐海燕,所以B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单位的换算。

6. (7分)小明设计了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

式是“时:分:秒”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填\"大\"或\"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2)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AB=_______cm tAC=______s vBC=_______m/s (3)比较前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__(填“=”或“<”或“>”),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答案】(1)小 时间 (2)26 6 0.16 (3)< 大

【解析】斜面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不便于计时,斜面倾角越小,小车运动的越慢,这样就便于计时,由图刻度尺可求出小车的路程,小车两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就是小车的路程即sAB=26cm,tAC= 6s, 时钟可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同理两时钟示数之差就是物体运动的时间,由vBC=sBC / BC=0.64m/4s=0.16m/s. vAB=sAB / tAB=0.26m/2s=0.13m/s, vAC=sAC / tAC=\"0.90m/6s=0.15m/s\" 所以有<.若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根据v=s/t可知平均速度偏大。

【考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设计

7. 下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

题:(6分)

(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列车在7∶55时的速度为多大? 【答案】(1)150 km/h(2)0

【解析】(1)从表格中可知,列车从福州到莆田行驶的路程s=105km-0km=105km;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时间t=7h54min-7h12min=42min=0.7h;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

;(2)由表得,7∶55时列车处于静止状态,故速度为零.

答:(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为150km/h;(2)列车在7:55的速度为零.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8. 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丙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_ s,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 。

【答案】0.3 1

【解析】每隔0.1s拍摄一张照片,由图示情景求出小球的运动时间及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由图示可知,小球从A到D的运动时间是t=0.1s×3=0.3s,小球的路程s=30cm=0.3m,小球的平均速度v=S/t=0.3m/0.3s=1m/s. 【考点】平均速度

9. 与一只粉笔的直径和人步行的速度最接近的值分别是( ) A.1cm 和4.5km/h B.1dm和1.2m/s C.1m和1.5m/s D.lmm和1.2m/s

【答案】A

【解析】粉笔的直径接近1cm;人步行时,走两步的时间太约为1S,因此人步行的速度最接近1.2m/s=4.32km/h,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长度的估测、速度的估测

10.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可知,物体的( )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A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大小始终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速度大小与其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11.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答案】C

【解析】每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所以甲运动了5个时间间隔,乙运动了四个时间间隔,

甲运动的时间长,A、B错;由图可知,甲在每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速度基本不变,B对;图中乙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乙的速度越来越大D错。 【考点】速度

12. 下列常见的数据正确的是:( ) 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cm B.夏天教室的温度约为50℃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3m/s

D.人正常情况下心跳两次的间隔时间大约是1min

【答案】A

【解析】该题型涉及面广,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基本物理知识(如长度、温度、速度、时间、压强、功率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生物理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要正确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多看书中的“信息窗”这一板块,同时要求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物理。在我国夏天室外温度最高也就四十几摄氏度,而室内温度要低于室外温度,所以B选项错误。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一般是1.2m/s,正常心跳是1min大约在70次,所以C、D选项也是错误的。 【考点】 基本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13. 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都比小丽提前10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m再同小丽比赛(两人同时起跑,并且两人的平均速度和原来一样),结果是( ) A.小丽先到达终点 B.一起到达终点 C.小宇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小宇跑100m所用时间和小丽跑90m所用时间相同,由此可知小宇的平均速度大于小丽的平均速度。再比较第2次比赛时小宇退后10m为110m,小丽为100m,除去时间相同内小宇跑的100m和小丽跑90m后,两人各还有10m。由于小宇的平均速度大,故小宇先到达终点,选C。

【考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14. 我国自主制造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某次试潜顺利完成下潜5000m深度,此次下潜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约为0.5m/s,潜到最深处时海水对“蛟龙号”外壳的压强达5×107pa。 (1)求“蛟龙号”本次下潜过程所用的时间约为多少?

(2)如果“蛟龙号”潜水器一个观测窗的面积约为0.03m2,则潜到最深处时海水对该观测窗的压力约为多大?

【答案】(1)10000s(2)1.5×106N

【解析】(1)由v=s/t得到t=s/v=5000m/0.5m/s=10000s;(2分) (2)由P=F/S得到F=PS=5×107pa×0.03m2=1.5×106N。(2分) 【考点】压强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平时要关注科技,关注社会,留心物理规律在新技术、新发明方面的应用.

15. 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拇指宽约为l0c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答案】C

【解析】A、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不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2m/s,不合实际;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符合题意;

D.正常人7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不符合题意。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点评: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16.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象可能为图线b C.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象可能为图线a

【答案】A

【解析】s-t图象中每一点的坐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位置,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斜率表示速度。与纵坐标的交点不同说明初始位置不同。根据已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图象是倾斜的直线而且倾斜方向相同,由因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倾斜度要比乙的倾斜度大。又因为初始时刻乙在甲的前面,所以与纵坐标的交点应乙在上面。 故选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体的运动。

点评:本题是位移-时间图象的应用,能根据图象读取信息,要明确斜率和坐标轴交点的含义,属于基础题。

17.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则该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答案】4 【解析】由;

知,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路程有关,在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哪段时间.切记: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18.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答案】D

【解析】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

比.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9.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AB段 路程(cm) 时间 (s) 平均速度(cm/s) 5.0 2 AC段 10.0 3.3 (1)该实验是根据______公式进行测量的. (2)选用的器材除小车、木板、垫块和金属挡板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填“大”或“小”)

(4)请你将表格中数据填写完整并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在AB段和AC段两次运行的平均速度不同,你认为的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v=\"s/t\" ;(2)刻度尺、计时器;(3)小(4)2.5 3 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1)在该实验中,测出小车的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

(2)该实验测量小车的路程用刻度尺,测小车的运动时间需要用到计时器.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时间较长;否则,时间如果很短,会增大计时误差。

(4)由图得到AC段小车运行时间为3s,AB段的平均速度

;小车在AB段

和AC段两次运行的平均速度不同,原因是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小车运动速度逐渐变快等,合理即可。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点评:本题是求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考查了实验原理、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实验器材等问题,认真审题、由图示获取所需的信息即可正确解题.

20.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某人在看到闪电5秒后听到雷声,则发生的闪电处距此人约 m。

【答案】340,3×108 1700

【解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雷声的路程就是雷击发生出距小明的距离.而闪电在空中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表示1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340m.雷声的路程S=Vt=340m/s×5s=1700m.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传播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和掌握,属于基础题,题中相对于光速,所有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

21. 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4所示。从图像可知,________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m。

【答案】甲 60

【解析】在物体运动中,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从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甲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s=vt=12m/s5s=60m。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

点评:在此题中应该明确运动的物体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会从图像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22. (5分)元旦期间,小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某地时看到路边有如图16所示的标志牌,请问:

(1)①“南京30km”的含义为 ; ②“60”的含义为 .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小华的爸爸驾车从此标志牌到南京最快要用多少分钟? 【答案】(1)①从此标志牌处到南京还有30 Km的路程 ②限速60km/h (2)30min

【解析】(1)“南京35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南京还有30km;交通标志牌“6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60km/h;

(2)已知路程和速度,依据速度公式可以求出时间: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南京最快需要用30min.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意义,为了自己和他人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要超速行驶。

23.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答案】C

【解析】匀速直线匀速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大小无关,且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选C。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难度较小。

24. 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B.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m,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

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D.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答案】D

【解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速度跟路程和时间无关。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不合题意;

B.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m,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不合题意; C.根据

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不合题意;

D.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每一时刻的速度大小都是不变的,速度的大小跟路程和时间无关。

25. 如果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共运动了6s,已知它在前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在第6s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物体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速度为

,由于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

运动,所以第6s的速度也是5m/s。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26. 一列火车全长200m,匀速通过一座70m长的桥用时18s,若该车用同样的速度通过一个山洞,用时1.5min,该山洞的长度是多少米? 【答案】1150m

【解析】根据题意,求得火车的速度

【考点】速度的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考虑火车的长度。

27. 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图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山洞,则山洞的长度

A. ③ B.④ C. ① D.② 【答案】AC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匀速直线的图像有两种,一种是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路程,此时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一种是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速度;此时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图像,故选AC. 【考点】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28. 单位换算:72km/h= m/s,15m/s= km/h。 【答案】20,54。

【解析】试题分析:1 m/s=\"3.6\" km/h,所以72km/h=\"(72/3.6)\" m/s =20m/s,15m/s=153.6 km/h =54km/h。

考点:本试题考查的是速度的单位换算。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速度单位的进制,即1 m/s=\"3.6\" km/h。

29. 渔船利用声呐系统来测量海水的深度。若渔船用声呐系统垂直向下发射超声波,经过8s收到回声,则此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千米?(声波在海水的速度是1500m/s) 【答案】6km

【解析】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

的变形式就可算出此处海底

的深度.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1/2×8s=4s, 那么海底的深度s=vt=4s×1500m/s=6000m=6km, 【考点】本题考查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点评:弄清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30. 如图所示,某物体(可看成一个点)从坐标原点0开始以3c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2s,然后以4c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2s到P点(图中未标出)。若物体直接从O点沿直线

匀速运动到P点,所用时间也为2s,则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

A.3cm/s

B.4cm/s

C.3.5cm/s

D.5cm/s

【答案】D

【解析】如图,在x轴正方向上, ∵v= s/t,

∴sOA=v1t=3cm/s×2s=6cm; 在y轴正方向上, ∵v= s/t,

∴sAP=v2t=4cm/s×2s=8cm; 在直角三角形OAP中: ∵OP2=OA2+AP2, ∴OP=10cm,

从O直接到P的速度: v3=\" s/t\" =10cm/2s=5cm/s. 故选D.

31.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或路程无关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速度随时间或路程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B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故选B.

32. 三个同学同时登一座山,他们的速度分别为:甲是3.5km/h,乙是1m/s,丙是63m/min,则谁最先登上山顶( ) A.甲 B.乙 C.丙 D.同时到达

【答案】 C

【解析】甲:3.5km/h≈1m/s,

乙:1m/s,丙:v=\"s/\" t =\"63m/\" 60s =1.05m/s,

甲、乙、丙通过相同的路程,速度越大,用时间越少,先登上山顶.故选C.

33. 根据活动5.6: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请你回答: 1.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依据是公式 2.你选用的器材是:纸锥、刻度尺和 3.根据下列步骤,请你在下面方框内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2分) (1) 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 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 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 根据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答案】v=s/t 秒表

物理量 试验次数 纸锥下落的高度s/cm 落地时所用时间 t/s 下落的速度v/cm/s 平均值v/m/s 1 2 3 【解析】(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下落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2)测量下落时间需要秒表;

(3)实验中要记录的是时间、路程和计算出的速度,并且要多实验几次,据此设计表格.

34. 第五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于2007年5月在宜昌市举行.在这次比赛中,35km拉力赛的最好成绩约2h,则其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km/h,合________m/s. 【答案】17.5;4.9 【解析】根据

35.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v的大小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正确

,

.

【答案】C

【解析】A答案中没有确定时间,准确应该说在单位时间内,物体的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就越大,B选项中没有确定路程,应该说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少,答案C是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36. 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答案】C

【解析】甲车静,乙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AB错。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6-10=2m),C对。经过5秒,甲静止位移为零、乙车通过的路程为10米,D错

37. 如图是某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某一时刻指针所指的位置。(1)该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是瞬时速度还是平均速度?(2)若从福州到厦门保持这个速度行驶了5h,那么福州到厦

门的距离为多少?(每小题2分)

【答案】(1)60km/h (2)16.67m/s (3)瞬时速度 (4)300Km 【解析】【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1)从速度计上可以看出此时的速度大小,读数时要注意速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单位;平均速度指的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瞬时速度指的是某一时刻的速度. (2)已知行驶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福州到厦门的距离. 解答:解:(1)从速度计上可以看出此时的速度为V=60km/h=

≈16.67m/s;

速度计表示的速度是一个瞬时速度.

答:该速度为60km/h,合16.67m/s,是瞬时速度. (2)福州到厦门的距离为S=Vt=60km/h×5h=300km. 答:福州到厦门的距离为300km.

点评:本题考查路程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变形的灵活运用,要学会认识汽车速度计,知道速度计表示的速度是一个瞬时速度.

38.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3)中的游泳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1)甲图利用 来比较运动快慢 (2)乙图利用 来比较运动快慢

【答案】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解析】分析:通常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1.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的多少,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运动的快; 2.比较相同路程所以时间的多少,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运动的快.

解答:解:由图a可以看出: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的多少,时间相等时,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越快.

由图b可以看出:比较相同路程所以时间的多少,路程相等时,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故答案为 时间相等时,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越快; 路程相等时,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39. 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图4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甲中相邻两位置距离相等,由照片可知,_____球做匀速直线运动,____球的速度越来越大(选填“甲”或“乙”)。

【答案】甲 乙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两幅图片填空.频闪照相两个球之间时间间隔相同,S=V×T,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两个小球间的间隔相同.速度越来越快的小球,两个球之间间隔越来越大.

解答:解:频闪照相两个球的图象之间时间间隔相同,根据S=V×T,甲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相同,应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越来越大,说明该小球速度越来越快.

答:甲,乙

40. 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运动时间之比是2:3,则它们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若甲、乙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以后在相同的时间内他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答案】9:2; 9:2

【解析】根据v=,将比值带入公式中可求出速度之比和路程之比. 解:它们的速度之比:

====;

由v=得,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

故答案为:9:2; 9: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41. 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波可探测海洋的深度,在某次实验中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发射信号8s后,接收到了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答案】海洋的深度是6000m.

【解析】知道声音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 解:超声波从发射信号到海底的时间:t=

=4s,∵v=,∴海洋的深度:

s=vt=1500m/s×4s=6000m. 答:海洋的深度是60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声音走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42. 银川---北京西K175/6次列车升级为T275/6次特快旅客列车,升级后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站名 银川 灵武 盐池 定边 靖边 … 北京西 到达时间 21:32 22:37 22:59 00:03 … 09:41 发车时间 21:00 21:34 22:39 23:05 00:06 … 停留 2分 2分 6分 3分 … (1)从银川到北京西站单程运行时间是多少?

(2)从银川到盐池,若列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100km/h,计算列车此段行驶的路程。 【答案】(1)12h41min;(2)161.7 km 【解析】

(1)列车从银川到达北京的时间为t=24:00-21:00+9:41=12h41min

(2) 列车从银川到盐池行驶的时间为t=22:37-21:00=97min=(97/60)h 从银川到盐池路程为s=vt=100km/h×(97/60)h=\"161.7\" km 【考点】速度和路程的计算

43. (2分)(2005•攀枝花)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答案】C 【解析】根据解:旗鱼的速度猎豹的速度褐海燕的速度

求出猎豹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

44. (3分)如表是北京西﹣拉萨的T27次空调特快列车的运行时刻表,试从这个表中求出:T27次列车从西安到格尔木要运行 h,所运行的路程是 km,平均速度为 km/h.

经停车站 到站时刻 北京西 始发站 发车时刻 运行距离(km) 21:30 0 石家庄 23:55 23:58 277 西安 09:06 09:21 1200 兰州 15:56 16:11 1876 西宁 19:04 19:12 2092 格尔木 06:21 06:41 2922 那曲 16:51 16:57 3742 拉萨 21:00 终点站 4064 【答案】21;1722;82

【解析】找到T27次列车从西安到格尔木的发车时间和到达的时间求出列车运行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出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列车从09:21出发,在第2日6:21到达,所以列车运行时间24﹣9:21+6:21=21h, 列车运行2922km﹣1200km=1722km, 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v==

=82km/h.

故答案为:21;1722;82.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学会看列车时刻表,能计算列车运行时间、距离.

45. (5分)如图为两个交通标志牌,其中“80”的含义是 ,120km的含义是 .

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这两个标志牌的地方到达东山,假设汽车匀速行驶,最快要多长时间?

【答案】该路段汽车速度不能超过80km/h;此标志牌处距东山120km;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东山至少需要1.5h.

【解析】①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80km/h;“东山12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东山还有120km;

②由图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和到东山的距离,根据公式v=求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东山至少需要的时间.

解:①标志牌上的数字“8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80km/h,“12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东山还有120km; ②∵v=,

∴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东山至少需要的时间: t==

=1.5h.

故答案为:该路段汽车速度不能超过80km/h;此标志牌处距东山120km;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东山至少需要1.5h.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意义,为了安全,不要超速行驶.

46. 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答案】C

【解析】短跑运动员5s内跑了50m,则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汽车的行驶速

度是54km/h,1m/s=3.6km/h,则v车=54km/h=15m/s.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羚羊、汽车、运动员。 【考点】 速度

47. 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计算,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

可知,

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 平均速度

48. 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 m/s。

【答案】12.50 0.15

【解析】物理对长度测量要求比较准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A点到F点为12.50cm,从B点到F点为12.00cm,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v=s/t=12.00cm/0.8s=15cm/s=0.15m/s。 【考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49. (3分)人发出声音后如果要想听到回音,回音要比前一次声音滞后大于0.1秒,人耳才能分辨出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当某人站在一堵墙前讲话时,清楚的听到自己说的回声,此人到墙的距离至少是多少米? 【答案】17m

【解析】此人到墙的距离至少是s=vt=(340米/秒×0.1秒)/2=17m。本题是利用回声测距,不要忘记求出距离后除以2。 【考点】回声测距

50. 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中学生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 dm

【答案】C

【解析】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与春天的温度差不多约为25℃;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中学生脉搏约为60c次/min,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 dm。故选C 【考点】常见物理量

5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答案】(1)3×108m/s(或3×105km/s) (2)3.84×105km

【解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108m/s(或3×105km/s);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s=vt=3×105km/s×2.56s/2=3.84×105km 【考点】光速;速度的有关计算

52. 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一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1)20m/s (2)90m>80m 会

【解析】(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v=s/t=15m/0.75s=20m/s;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则反应时间是3s, 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为s/=vt/=20m/s×3s=60m; 由于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所以,汽车停下前共运动60m+30m=\"90\" m>80m,会撞上障碍物。 【考点】速度的有关计算

53. 你面向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 A.大于34米 B.大于17米 C.等于17米 D.等于34米

【答案】C

【解析】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t=0.1s,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m/s,则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人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s=1/2vt=1/2×340m/s×0.1s=17m。故本题正确选项是C。 【考点】回声,速度的相关计算

54. 你认为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某同学正常的体温是47℃ B.人的大拇指指甲宽约为1dm C.人的正常步行速度是1.2m/s

4

D.一个成年人的质量是1×10g

【答案】C

【解析】根据卫生常识人的体温在35.6-42℃的范围内,∴A错;人大大拇指指甲的宽约为1-2cm,∴B不正确;一个成年人的质量是1×102kg以上,∴D错误。 【考点】生活中的物理数据

55. (7分)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座平直峭壁间的某一位置鸣枪,并利用秒表记录了听到回声的时间,他发现在经过了1s后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了回声,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求: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提示:可画出简易示意图后再分析计算)

【答案】解:(1)∵枪响后经1s听到较近的一侧峭壁的回声; ∴声音从较近的一侧峭壁到测量员所经历的时间为:t1=×1s=0.5s, ∴较近的一侧峭壁到测量员的距离:s1=vt1=340m/s×0.5s=170m; (2)同理,再经0.5s听到较远一侧峭壁的回声,

则声音到较远一侧峭壁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t2=×(1s+0.5s)=0.75s,

∴较远的一侧峭壁到测量员的距离:s2=vt2=340m/s×0.75s=255m, (3)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 答:两峭壁间的距离为425m.

【解析】声音的反射产生回声,枪响后1s听到一边峭壁的回声,说明单程时间是0.5s,再根据速度公式s=vt即可计算出一边峭壁到测量员的距离;再经0.5s听到另一边峭壁的回声,则声音到另一边峭壁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0.75s,根据速度公式s=vt即可计算出另一边峭壁到测量员的距离;将两个距离加起来即是两峭壁之间的距离. 【考点】回声测距;速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回声测距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从发出声音至收到回声的时间t,注意:在时间t内,声音经过的路程是两地距离的2倍。

56. 威海距青岛约300km,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图中所指的刻度两侧等幅摆

动,则从威海开到青岛大约需要________________小时,合________秒。

【答案】5 18000(或1.8×104)

【解析】有题意可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约为60km/h,还知威海距青岛约300km,则从威海开到青岛大约需要t=s/v=300km/(60km/h)=5小时=5×3600s=8000(或1.8×104)秒。 【考点】速度的有关计算

57. (4分)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s内匀速提升了l5m,货物的速度大小为多少m/s?合多少km/h?

【答案】v=\"s/t=15m/5s=3m/s\" 合 10.8km/h

【解析】路程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考点】速度;路程

点评:能够利用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58.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小王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材料 物体质量(kg) 下落高度(m) 下落时间(s) 1 铁球 1 20 1.96 2 铁球 1 30 2.47 3 铅球 1 20 1.96 4 铅球 2 20 1.96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 两次实验序号,结论是: ;两者下落时间不相等,原因是: .

(3)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4)根据表中的数据,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

【答案】(1)1和3、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材料无关 (2)纸团受到空气阻力较大(3)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度越高,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时间越长 (4)A

【解析】此实验研究时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要想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材料无关 ,就应选用1和3号球来做;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密度小的体积大,由于纸团的密度小,所以体积大, 纸团受到空气阻力较大所以两者下落时间不相等;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度越高,自由

下落的物体运动时间越长,这可以通过比较1、2两次的实验数据来得到;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材料无关,所以两个物体同时落地。 【考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59. (2011宁波)2011年5月15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110m栏比赛中,刘翔首次采用七步上栏技术,并以13.07s获得冠军,创造了该项目2011年世界最好成绩!在这次比赛中,刘翔跑完110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若体重为87kg的刘翔在跨栏时重心上升了

0.32m,则他每跨过一个栏需要克服重力做功________J.(g取10N/kg,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8.42 278.40

【解析】已知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公式v=s/t可求平均速度.已知质量和重心上升的高度,根据公式W=Gh可求克服重力做的功.

60.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cm B.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4km/h C.洗澡水的温度是100℃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2s

【答案】B

【解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1)解答时应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数据:家庭照明电压值220V、每层楼高3m左右、人的心跳约一分钟70~80

次、正常步行速度约1m/s等。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这类试题考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及观察能力,结合课外实验情况,进行判断选择。A、物理教材的厚度通常不足2cm,所以A不符合题意。同样不难判断C、D选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B。 【考点】速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