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活动《小羊过桥》
要求:
1。培养幼儿听这个故事的兴趣,引导幼儿说说故事的内容,大胆学说对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激发幼儿表演这个故事的兴趣。
3。让幼儿知道争吵,打闹的不良后果,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谦让。
准备:
木偶(小白羊,小黑羊),背景(爷爷家,外婆家),指偶(小白羊,小黑羊的指偶分别是幼儿人数的一半),课前理解”独木桥”。
过程:
1。组织幼儿坐成”凹”字形,激发幼儿听的欲望。
首先营造一种气氛:出示背景”……”(出示木偶白羊)”……”(出示木偶黑羊)”这是谁呀 ““噢,是小白羊和小黑羊呀。今天,小白羊和小黑羊要走过一条独木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是怎么过桥的呢 他们过桥了没有呢 请听老师讲个故事《小羊过桥》。”
2。老师边操作木偶,边讲述故事一遍。
3。提问:
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2)小白羊和小黑羊分别住在什么地方
(3)小白羊说了什么 小黑羊说了什么 (提问前老师再次操纵木偶,边讲述边表演过桥一段,并在幼儿回答时作辅助表演。)
(4)分组讨论:两只小羊过桥了没有 小羊掉到河里去了,怎么办
(5)引导幼儿对两只羊说句话。
4。听一遍故事录音,老师表演指偶。
5。延伸活动:幼儿分散边表演指偶边学讲对话。
说课:
一,说教材,说要求:
这次活动所选用的教材:故事《小羊过桥》,它结构简单,层次清楚,角色只有两个:小白羊,小黑羊,而且小羊的形象是农村幼儿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故事中的小桥也是孩子常见的,所述之事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本故事的结尾简洁明了”又听到'扑通,扑通'两声,两只小羊都掉到了河里去了。”但故事的寓义已在叙述中隐隐地披露了出来。叙述过程中两只小羊的对话语句能够照顾到中班的幼儿的口吻,符合中班幼儿语言获得的水准。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喜欢听故事,所以幼儿园要讲故事。”新的课程改革把故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提出,要求幼儿喜欢听故事,乐意讲讲故事的语句,并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我班幼儿独生子女占95%左右,平时在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表现为自私,霸道,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根据中班阶段培养目标第十条要求:培养幼儿同情,关心别人。为培养我班小朋友同伴间合作友好的良好品德,懂得要谦让的道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课改的需要,我选择了新教材上的故事活动《小羊过桥》。
这次活动的要求是:1,培养幼儿听这个故事的兴趣,引导说故事的内容,大胆学说对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2,激发幼儿表演这个故事的兴趣。3,让幼儿知道争吵,打闹的不良后果,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谦让。要求的提出,考虑到新课程教材”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别,针对我班是个老中班。语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第一个要求里蕴含着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能力差的幼儿,主要培养他们听的兴趣,引导他们愿意说说故事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针对能力强一点的幼儿,要求他们不仅喜欢听这个故事,而且要大胆学说对话。
活动的重点是幼儿各欢听这个故事,并学讲对话。难点是什么呢 一般幼儿对正面的道理容易理解,而这个故事是通过反面叙述,教幼儿知道谦让的道理,就比较难,所以难点是如何让幼儿了解争吵,打闹的不良后果,从而懂得要互相谦让的道理。
二,说过程,说效果
以前的故事教学,第一遍一般是清讲,课程改革以后,观念变了。对孩子的要求也变了。侧重点之一是激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所以首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激起幼儿的兴趣。故我在讲第一遍故事时,用操作演示法,选用了教具木偶。木偶形象逼真,深受幼儿的喜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为了能让每个孩子清晰地看到木偶表演。我让幼儿坐成”凹”字形,老师坐
在正前方,还在坐持背上布置一幅背景图:桥的西边设置一个外婆的家,外婆家的房子圆形的顶,正面墙上是一道敞开的门,几棵果树默默地站立在两旁,树上开满了花,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桥的东边设置一个爷爷的家:爷爷家的房子尖尖的顶,拱形的门,房前有个美丽的花坛,各种鲜花争着开放;红的象火,粉的象露,白的象雪,房子两边是一片草地。草地上吐露出娇嫩的幼芽,一大片,嫩嫩的,绿绿的。小桥下,小溪川流不息。鲜艳的背景加上了活动的角色。因为幼儿对鲜艳的,活动的事物容易感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活动开始,老师操作本偶”咩……”(出示木偶小白羊)这是谁呀 “咩…”(出示木偶小黑手)这是谁呀 唤,原来是小白羊和小黑羊呀,今天,小白羊和小黑羊要走过一条独木桥,独木桥又窄又小,两只小羊是怎么过桥的呢 他们过桥了没有 请听老师讲故事《小羊过桥》。老师一边操作木偶,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有声有色讲述故事一遍。为了帮助农村孩子的理解,我把故事中的”姥姥”改成”外婆”,讲到重点和难点时,把握分寸,或放慢速度或加重语气,有的放矢,让幼儿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获得清晰的第一印象。
当老师讲完故事第一边时,小朋友们对故事有了了解,凭以往的印象,我班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有一种想表演的欲望;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这时进行对话教学是个很好的时机,于是我就边提问边进行对话教学。我问小朋友第一个问题:小白羊和小黑羊分别住在什么地方 第三个问题提问前,老师再次操作木偶表演两只小羊同时向桥中间走去,接着讲:”两只羊在桥中间碰头了,小白羊走不过去,小黑羊也走不过来,”老师提问:小白羊说什么 小黑手说什么 幼儿回答时老师表演,帮助幼儿回答。如果回答不全,老师边讲边演,让幼儿学说。这样形声并举,能帮助形象记忆。接着提问:两只小羊过桥了没有 小羊掉到河里去了,怎么办 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我让幼儿分组讨论,然后讲出设想来,再引导幼儿对两只小羊说一句什么话 如:以后你们不要再争吵了,要互相谦让,或以后你们要团结友爱,碰到事情想办法解决,让幼儿从中懂得要相互谦让的道理。依照我们过去的教法,故事最后一般是老师挑明道理,而我现在选用幼儿分组讨论,自己悟出道理的形式。这就充分挖掘了教材潜在的教育作用,比教师空洞说教好得多。这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贯彻了《规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幼儿的主体作用。最后,为了激发幼儿
表演这个故事的兴趣,并让幼儿对故事有个完整的印象,老师在《小羊过桥》的故事录音中表演指偶。因为教具的重复使用往往会降低教学效果,教具的新颖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指偶操作简单,幼儿可人手一套,同时指偶更可激起幼儿跃跃欲试的愿望。为了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我设计了故事的延伸活动,我说:”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也一定很想表演指偶,扮演小白羊和小黑羊,老师请你们选一个小羊的指偶。”让幼儿分别戴着指偶学说小羊的话。老师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与能力强的幼儿结成对手学讲对话,最差的幼儿与老师搭挡,同时录音机里传来《小羊过桥》优美的故事录音,使幼儿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既可以自然地讲故事,又可以表演两只小羊的对话。幼儿在愉快中得到了教育,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了一次语言和行为实践的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