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交锋与探索中前进的鲁迅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综述

在交锋与探索中前进的鲁迅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综述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莩JI: 缔右2006g ̄g 7期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7—0144~02 ・学术动态・ 在交锋与探索中前进的鲁迅研究 一一“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综述 ◎咸立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20O6年4月8日,为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O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鲁迅研究会、《文学评论》编 辑部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来自 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就鲁迅的精神思想和文学创作等各种1"7题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柯汉琳院长指出的,广州是与鲁迅有一定因缘关系的国内少数几个城市之一。1927年鲁迅在 广州做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继续猛烈地评击帝国主义反动派及其学者文人,显示猛士刚强坚韧的一面;第二,与广东 工人一起支持了上海的工人运动;第三,在“4・12反革命事变”后,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坚决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在跨进 新世纪的今天,广东尤其应该纪念鲁迅.发扬鲁迅精神,而这次会议在广州的召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缘。 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挑战鲁迅研究的一些观点,与会代表特别强调了鲁迅的伟大意义。吉林大学刘中树认为,中国 新文学的创生到发展的质的规定性精神。代表者是鲁迅,他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资源。据一些研究者考证,《藤野先生》 一文有些细节与史实有出入,由此认为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认为,这种所谓解构的分析方法,表 面上似乎细致深入,有独到见解,但实际上漠视了文学审美,遮蔽了作者的本意。在他看来,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恩的心情 是真实的.鲁迅描写藤野先生的笔调是温情和善意的。在把握和阅读这篇作品时,就必须从这一基点出发,感受鲁迅的温 情和善意。否则,用隔膜、冷淡和恶意来研究文学,为了贬低鲁迅把仙台医专说成“野鸡”学校,为了说明鲁迅有所谓 “汉奸”倾向.就怀疑鲁迅就读过的东京弘文学院是培养间谍的学校,这样做很容易走入歧途。怀着恶意的猜测,不是学 术研究的正确态度。 寻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关系,是这次鲁迅研讨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张梦阳指出, 可以通过鲁迅与孔孟、庄子、嵇康以及黄宗羲、曹雪芹、章太炎等人的充分比较,理出中国知识分子一条从奴性到精神自 觉的线索.由此构成一部中国的“人史”。他认为鲁迅研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地方风俗研究结合起来,并详细介绍 了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两部专著(田刚《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和廖诗忠《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认 为这两部著作表现了古典文献扎实的考证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杨义也指出,要了解鲁迅的文化观和学术领域,注 意他的文史杂学,特别是浙东史学。并希望能增加一些浙东文化及历史方面的研究专家,使鲁迅研究呈现出别样的面貌。 绍兴文理学院陈越更具体谈到鲁迅的精神和思想与剑文化及书文化构成的越文化相关的模式,认为吴越勾践以来的剑文化 与东晋王曦之代表的书文化存在一个发展转化的过程。从前者到后者,越文化逐渐向着崇文的方向转化。鲁迅的精神思 想。即植根于这种地缘文化。宁夏大学李生滨则明确地提出了“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的课题研究,认为晚清时期的民族 忧患、社会动荡、思想的维新、小说启蒙的文艺思潮、崭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和文化活动方式,影响并塑造了鲁迅思想文化 个性的独特品质。安徽大学张鲁高从鲁迅的生活与创作出发,认为鲁迅质朴、俭约、刻苦、爱人、刚强、正直和尚武的性 格是来自民间的墨家式人格,这不是出于理性的认知,而是出于彼此闭生命天性的相合。 对于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传统是个复杂的存在,鲁迅也很复杂,不能简单地将二者 接轨,而必须注意西洋视野,否则会导致文化偏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山东大学吕聚周就认为,相对于儒家传统,鲁迅开 拓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而有的学者为强调鲁迅的新质,使用了“异端”的提法。吉林大学王学谦认为,不能简单地将 鲁迅定为“异端”或正统,而应既是“异端”又是传统,综合起来,就是铁屋子中挣扎的人。鲁迅本是反传统的人,却又 变成了新传统,这是非常奇怪的事。他建议放弃“异端”的提法.改而使用意义较为明确的“反传统”或“后现代理论”, 以便更能够突出鲁迅的特性。虽然那个时候还未出现后现代理论.但不等于没有后现代理论所包含的一些因素。 鲁迅已经形成一种新传统,这主要体现在对鲁迅与其他作家间的影响与传承关系上。华南师范大学袁国兴梳理了现代 文学中的乡土文学概念及其流变后指出。鲁彦、蹇先艾等人庄被纳入“鲁迅风”中给予审视,因为他们的乡土文学创作不 是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创作,而是带有浓郁的鲁迅特色。鲁迅的一些小说与其说是乡土文学。不如说是小城镇文学;受 鲁迅影响崛起的那些小说作家在鲁迅作品中汲取的不是一般的乡村田园意象,而是鲁迅创作的主导倾向和艺术精神;“乡 土”是他们的生活积累,决定他们创作特征核心的是他们审视题材的特殊视角和特别意象。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李华比较了 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认为吴对乡土中国的深邃洞察与观照是对鲁迅小说精神血脉的继承。辽宁师范大学王吉鹏比较了鲁 迅与赵树理的创作,认为鲁迅是以城市知识分子精英的眼光俯视乡村民间文化.而赵树理则是以源自乡土的“原乡”情结 和目光检索乡土文化,这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陕西师范大学阎庆生论述了孙犁对鲁迅代表的新文学传统 的继承问题,认为在对待文坛、政治和文学的态度方面,两人颇多相似之处.孙犁是学习鲁迅较好的一位。中国海洋大学 温奉桥则认为鲁迅、赵树理和王蒙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三次现代性转型:鲁迅代表最初的现代性选择、赵树理代表“本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化”现代性欲求而王蒙代表“重塑”文学现代性的努力,认为鲁迅是赵树理的逻辑起点,鲁迅和赵树理又共同构建了王蒙 产生的思想资源和精神空间 武汉大学陈国恩从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相互激发的特征,并认为鲁迅的 伟大在于他并没有被拘囿于一种思想,即便是启蒙主义思想也是建立在鲁迅个人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的,而茅盾在以文 学方式揭示历史规律时.却逐渐导致了作者内心矛盾和痛苦的退场,他的文学世界的情感丰富性也就受到了规范。江苏省 社科院姜建从20世纪30年代围绕胡适《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发生一次交锋,探析了瞿秋白、鲁迅抨击胡适文章实是充当 日本帝国主义军师的来龙去脉.认为正确的一方无疑是在瞿秋白、鲁迅一方,但有学者提出要警惕那种不由自主地站在鲁 迅立场上的做法.对于鲁迅高一点,其他作家总要低一点的研究思路和书写方式是否合适,值得深思。对此,中国社科院 秦弓指出.不要将鲁迅神化,鲁迅的话如果正确,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正确,并非绝对正确,我们要维护鲁迅,但要科学 地去维护 他在会上围绕鲁迅对30年代社会思潮的一个判断,即30年代的思潮是左翼思潮,而忽略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和民族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析,剖析了鲁迅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官方压迫下情绪的强烈反拨;鲁迅战友 的遭害 苏联打击同路人的影响(鲁迅加入左联后基本不看其他团体作家的作品);还有就是鲁迅采用的是杂文语言,不 是论文语言.可以尖刻、片面。他强调通过鲁迅文体的细读,无疑会让人们更为接近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鲁迅。 对于鲁迅杂文的认识。学界向来歧见纷呈,难定一端。在这次会上,许多专家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江汉 大学的皇甫积庆首先对杂感和杂文做了区分,认为从杂感到杂文有个发展的过程,有着严格清晰的文体意识的鲁迅,在 《南腔北调》和《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仍然杂文杂感并用,原因即在1933年底才将杂文视为可替代杂感。接着,皇甫积庆 从话语表达方式、格调、情感态度和修辞方面分析了杂感对鲁迅其他文体创作的渗透,肯定了杂感在鲁迅全部创作中不可 替代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中山大学邓国伟也探讨了鲁迅杂感的意义问题,暨南大学朱寿桐则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了 鲁迅杂文的价值。南京师大朱晓进教授+k20世纪3O年代的政治文化语境出发探讨了鲁迅杂文兴盛的原因。漳州师院的沈全 耀则从人学思想探析了鲁迅的杂文创作.认为杂文创作显现了鲁迅独特的生命情调,对现代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人生 最基本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本身早已成为需要不断研究和回顾的对象。天津师大王国绶认为,现在特别有必要对鲁迅研究的 弱点、缺点做一番有针对性的总结研究。而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针对当前鲁迅研究中出现的轻易否定和 解构的倾向 杨义先生认为要慎重,强调没有50年代的鲁迅研究,就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鲁迅研究博士。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钱旭初梳理了1981年至2004年江苏省的鲁迅研究状况。辽宁社科院李春林对2005年鲁迅与外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做了述评, 认为总体比较更为侧重思想比较.鲁迅与外国作家的比较研究越来越由与古典作家的比较向现代作家比较倾斜,不独仍有 较多的与乔伊斯、卡夫卡等的比较,而且首次出现了与塞林格的比较,鲁迅与外国美术家的比较也更有深度了。齐齐哈尔 大学肖国栋梳理了迄今为止学界关于鲁迅死亡意识和死亡主题等的研究,同时指出将死亡意识的理论研究与小说创作联系 起来加以系统考察的探索尚属欠缺。山东理工大学毕绪龙对2005年鲁迅思想研究论文做了梳理,在肯定接受视野和精神视 野等研究的同时,也指出了大量存在重复研究的缺陷。温州大学叶世详教授详细梳理了近2O年来对鲁迅文学语言方面的研 究成果.认为文学语言的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还较为薄弱滞后,并将近20年的研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80年代伊始更 多处于传统文学语言研究的惯性中.8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研究“文体家的鲁迅”,随后是在西方文艺理论影响下从言说的 困境、反讽和戏拟等现代性角度探究鲁迅的文学语言,最近的研究则开始了构建鲁迅独特话语形式的努力。浙江师大高玉 对鲁迅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做了精彩的剖析.认为文学翻译是鲁迅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弱势的文学 翻译研究提出了解决的方式和途径。陕西师大刘九生将许寿裳视为鲁迅研究的“第一功臣”。作为鲁迅研究开拓者给后来 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给予应有的研究。浙江师大袁盛勇围绕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阐明鲁迅研究应该坚持经典性和历史性,认为李何林鲁迅研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解读立足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 上。敏锐的艺术领悟力使李何林走进了《野草》的文学世界,他所揭示出来的也就成了可以隶属于经典性的东西。 在这次鲁迅研讨会上,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提交了在这里难以归类却不无新见的论述。如广东省社科联的陶原珂指出, 鲁迅对“无知”者持有两种态度:在现实中,理性适度地解释常识,却不被纠缠,以免耽误事业;艺术上对其愚昧封建的 东西给予入木三分的刻画.以艺术形象揭示国民劣根性。曲阜师大张全之从“立人”与“正信”的角度,考察了施蒂纳与 阿尔志跋绥夫对鲁迅思想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就是“个人无治主义”,是来自阿尔志跋绥夫而不是施蒂纳的“个人无 治主义”.嵌入到鲁迅的作品之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则介绍了新版《鲁迅全集》第5卷的修订情况。青岛大学姜振昌 剖析了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指出了大众传媒对鲁迅产生的影响,认为鲁迅的“分众化”理论决定了左翼文学的生 产方式.由此产生的民问文学、通俗文学和雅文学的共生互补不仅适应了“社会订货”在商业性文化市场的需求,也延承 和发展了五四文学的人学命题和大众化观念。华南师大姚玳玫从鲁迅的《一个人的受难》、郁达夫的《我的忏悔》和叶灵 凤的《光明的追求》这三篇麦绥莱勒木刻连环画序言,解读鲁迅独具特色的译介思想和审美意识,认为鲁迅对《一个人的 受难》选择及识读包含着他诸多复杂而微妙的思想心理内容,这背后又蕴藏着30年代左翼化文化氛围的笼罩和牵制。佛山 科技学院唐正杰梳理了鲁迅晚期编辑版画集的活动,将其视为鲁迅晚期“立人”思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详细探析了 阶级论、进化论和个人主义思想在这一活动中的相互纠结。 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鲁迅研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需要开拓思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山东大学解洪祥认 为。鲁迅的精神结构和精神历程与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同构的精神谱系。站在中国社会历史第三次大 变动的历史阶段和时代高度回看这一同构精神谱系,可能会发现诸多异同,从而构成鲁迅研究的学术生长点。他的期待, 也正是鲁迅研究学者的共同心声。如何面对社会时代的转型,使鲁迅研究切实地走向深化,这无疑是新世纪鲁迅研究必须 解决的课题 责任编辑:王可 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