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模式探索——基于江西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学生实习数据
徐 云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96)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预备党员培养发展的关键期。探索顶岗实习期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互联网数据出发,利用大数据分析、创新实习平台,做好线上线下配合,提高顶岗实习期预备党员培养考察质量,提升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关键词:“互联网+”;顶岗实习期;预备党员中图分类号:D26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3-0113-002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强调“高校党组织对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应当继续履行管理职责”。1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预备党员培养发展的关键期。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特点,学生党员刚进入预备期后,就流动到各实习单位。客观上造成这类学生党员预备期的教育管理问题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的难点,也容易引发党员教育管理质量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表现
(一)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和衔接性
1.重在校教育,轻校外培养
二级学院党支部对校内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普遍比较重视,教育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调查访谈中发现学院党支部与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联系较为被动,学生党员进入顶岗实习期后,教育管理总体较为松懈,重视程度不够。
2.重实习与就业对接,轻校企党建工作衔接
学生党员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具体岗位、工作时间、工作要求都由企业决定,而学生实习也进入“准就业”状态,身份变成“准职业人”。而且,顶岗实习的内容安排重技能技术提升、轻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要重点关注的政治思想建设、党性涵养、纪律建设等工作处于边缘化、虚化弱化状态。
同时,缺乏学校、企业在协同教育管理学生预备党员的专项工作衔接机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其考虑问题的重点往往在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安全管理上。这客观上也给学生党员实习期培养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没有组织统一的安排、要求与监督,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难以保证。
(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1.教育培养缺乏全方位通盘考虑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制短、实习期长的特点。在学生入党培养的初期往往缺少整体和全方位的布置,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后续培养制度,导致实习过程中学生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难以为继。
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党员表示,因为实习点没有完整的党组织教育运行体系,自己也容易忽视自己党员身份,党员意识淡化。客观上,这也说明学生党员进入顶岗实习后,党组织没有有效保持对其足够的教育关注度。
2.专项管理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实施难度大
调研中发现,尽管学校也出台了一项关于学生预备党员外出顶岗实习教育管理规定,但由于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习时间安排不定、学生会自主流动,实施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十分巨大,因此对其教育管理难以做实。至此,未能真正解决学生党员实习期间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问题。
3.预备期考核评价标准宽泛、作用小
调研中发现,目前多数院校采取由企业出具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实习证明、听取入党介绍人意见和学生本人定期的书面思想汇报等三种方式对学生党员实习期进行政治考核,但由企业出具的学
生党员实习证明对学生的现实评价泛泛而谈,甚至有的由学生自拟后找个单位盖章,显然其有效性不强,评价信度不高,真正能体现学生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先进性纯洁性等指标要素不明显、不充分。
4.预备期教育管理手段单一、过程不实
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离开学校后,校内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有限,多数没有针对实习党员研究新的教育培养手段。调查显示学生党员实习后与入党介绍人的联系67.44%通过电话,25.58%通过微信,教育管理手段、平台单一。另外,由于学生党员分布广且流动性大,很难保证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进行正常的组织生活。在座谈中了解到各学院党支部普遍不能或难以做到将学生预备党员纳入支部组织生活及活动。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区域分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执行难
图1 江西某职业院校2019届顶岗实习预
备党员实习单位性质统计
通过图1和表1,我们发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性质各异,以企业为主,尤
·113·
智库观察 表1 江西某职业院校2019届顶岗实习预备党员实习区域统计
智库时代 以民营小企业为主,实习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所在的省市,且在同一省市的学生党员分布广而散,部分学生党员集中在江西省。座谈中发现,相对集中的学生预备党员由于顶岗实习企业排班时间、距离等因素,造成学生预备党员难以集中,集体学习、支部活动、学习讨论难以开展,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十分间接和被动。
(二)学生党员党性锻炼不够,自律自控难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三年制”学制。大多数学生党员在离校顶岗实习时,仍为预备党员,入党时间不长,党性锻炼不够。顶岗实习阶段他们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影响较多,部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只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放松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出现了学习不主动、不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状况、组织观念弱化等状况。调查显示,57%的学生表示在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变动时不会主动与党组织联系,30.23%的学生表示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与学校党组织联系一次,在组织生活问题上,39.53%的学生认为应该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过一次组织生活,6.98%的学生预备党员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组织观念趋于淡薄,纪律性有所松懈,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有所倒退等问题。
(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体责任落实难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根据调查发现,83.72%的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尚未建立党组织,仅16.28%的企业有党组织,访谈中了解到即使企业有党组织,由于顶岗期间学生组织关系仍在学校,不属于企业正式员工,企业认为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教育管理工作仍由学校负责;即使由企业代为管理,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对支部工作落实不严,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校企之间并没有建立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顶岗实习期大学生党员教育难以保障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学生预备党员顶岗实习期教育管理路径探索
(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心甄选·114·
实习企业
学校应在学生顶岗实习期举办顶岗实习企业招聘会或党员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优先考虑有党组织的企业,增强学生对于实习企业的满意度,便于考量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衔接工作机制,便于对接后续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将学生党员集中在同一企业实习的,则由二级学院党支部与企业联合设立工作机构负责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可以将学生党员集中安排在同一城市实习的,则由二级学院党支部,设立学生党小组负责教育管理工作;三是对于有党组织的企业,不论其公有或非公有性质,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协商建立共同培养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做实学生党员实习期的培养管理;四是按照《条例》建立与学生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工作协调培养管理机制。
(二)建立网络教育交流阵地一是根据三方管理目标和机能,构建合理的顶岗实习平台,实现学习、互动、管理、监督等相关功能。采用“微党课”、网上党校、远程教育等形式,使得学生党员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的安排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入党介绍人可以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采用定期考核制,设置比较完善的交流、测验、定期汇报等栏目,并可以随时与其他党员交流、讨论、答辩。二是紧抓内容建设,提升活动趣味性。新媒体时代下的“95后”,生活在一个极度倡导娱乐的时代,传统的灌输型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通过开展集知识性、教育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活动,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融入网络教育的载体中,在“内容+”上下功夫。
(三)综合使用党内已有学习平台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2一是通过微信、QQ、钉钉的视频会议功能,组织学生党员参加“三会一课”,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培训,尽量避免通过文字交流的方式组织学习教育;二是通过“学习强国”“江西党建云”等App,组织学生党员做好
经常性自学;三是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四)结合线上工作做好线下工作虽然线上实习平台给予顶岗实习带来很大的便利,也给予了一定的监督,但是仍然替代不了线下活动,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实地企业走访,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并将线上线下结果相结合,作为考评依据。
总之,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将大数据融入实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管理,有利于探索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新路径,增强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顶岗实习期预备党员培养考察质量,进而提升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倪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6):43-45.
[2]刘成荣.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0):51-52.
[3]李平,胡宇琛.基于移动端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5):99-100.
[4]刘淑芳,贺永明.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4-16.
[5]王钟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149-150.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M]. 人民出版社 , 2018.
2.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J]. 支部建设. 2019(17).
【作者简介】徐云(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
【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编号:18DJYB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