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佛门人屡破清规——论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1989)》(《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四期) 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90 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 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 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其内容大抵可分为作家、作品、专题及整体研究方面。作家研究的主要是对冯梦龙、凌檬初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活动的考察和论述作品研究,包括对版本、本事源流、撰述时代、流传影响、思想艺术等的探索和评析,以及对作者的其他著作的论考;专题研究涉及到“三言”、“二拍”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的若干重要方面;整体研究,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总体研究。
关于冯梦龙的研究:早在三十年代,容肇祖对冯梦龙的生平与著作就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他的《明代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两篇文章,不仅定出“冯梦龙生平系年”,而且对其著述进行了考订,为后人的研究创立了基础。五十年代中期一丁发表了《三言作者的疑问》(1956.10.8《新民报》)两篇文章,提出“三言”的纂辑者属的疑问。针对一丁文章,野孺在《关于“三言”的纂辑者》、《光明日报》和《关于冯梦龙的身世》(1957.11.3《光明日报》)两文中,根据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冯梦龙《新列国志梓行附记》等文字,
1
肯定“三言”的纂辑者是冯梦龙。野孺指出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四《冯传》中的冯梦龙,非纂辑“三言”之冯梦龙,纂辑“三言”者是长洲的冯梦龙。关于冯梦龙的生卒年,容肇祖文认为冯梦龙生于万历二年,卒于隆武二年(1574),卒于隆武二年(1646)。然未见冯梦龙《中兴伟略》,尚存有疑问。野孺在《关于冯梦龙的身世》中,据沈自晋“重定南词全谱凡例续记”和王挺“挽冯梦龙诗”,认为“冯氏当系清顺治三年丙戌即年,由怀念故国忧郁而死,得年七十三岁。”王重民在其遗稿《冯梦龙之生卒年》、《中华文史论丛》继客肇祖文做了再考定,提出依冯梦龙甲申年为七十一岁,《中兴伟略》引署为“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撰”,“可证明《伟略》成于弘光元年”,“然则,谓梦龙卒于隆武二年春夏间谅无大误。”而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是冯梦龙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朱泽吉《冯梦龙与晚明文艺思潮》(1979、1《河北师院学报》)首先将冯梦龙置于晚明时代的大背景中,全面地考察了冯梦龙的文艺思想。认为冯梦龙“实际上是晚明进步文艺思潮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文章说冯“还结合自己的纂集与创作实际,就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提出过一系列精辟的见解。薛宗正、龚允怡《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学术研究》认为冯是“卓越的思想家”,“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启蒙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冯梦龙基本思想实质上大部分渊源于号称‘左派王学之尤的李赞。”郭晓飞《漫论冯梦龙的文学观》(1982、3《江西大学学报》)、游友基《简论冯梦龙的文学观》(1984、1《宁德师专学报》)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论析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关于凌濛初的研究:1958年4月27日和5月4日《充明日报》先后发表了徐凌云的《试论凌濛初和“二拍”》、李厚基的《关于“二拍”的作者凌濛初》两篇关于“二拍”及其作者的文章。李文继1947年叶德钧《凌濛初事迹系年》之后,进一步介绍了“二拍”作者凌氏的世系大略、生卒年和大致经历又有贾三强《凌豫初晚年二事考》(1990、3《西北大学学报》)就“招降陈小乙”和“凌濛初之死”两个问题,做了考述。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对凌氏的戏曲理论研究有所开展。先后发表了傅晓航《凌濛初的戏曲批评》(1988、3《上海戏剧》)、黄强《凌濛初戏曲理论三题》(1986、2《文学研究丛刊》)、陈多《凌檬初和他的<南音三籁>》(1988、1)《中国文学研究》(以及陈年希《凌濛初戏曲理论批评初探》(1988、1《上海师大学报》)等。
2
而关于《三言》《二拍》作品内容的专题研究和具体作品评析,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讨市民文学问题的文章,在五、六十年代有郭贺的《三言二拍与市民文学》(1958.3.1《羊城晚报》)、邓允建的《谈在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两个特色》(1958.3.30《光明日报》)傅继馥的《试论古代市民文学的评价问题》(l965.8.29《光明日报》等,八十年代有林章杰《“三言”市民意识浅谈》(1983.3《上海师院学报》)、汪玢玲、罗丛秀《“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1989.4《东北师大学报》)、和毛德富《从“三言”“两拍”看中国市民的心态》(1989.5《学术百家》)等。重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文章有漆侠的《“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1988.3《河北大学学报》)、徐仲元引式论“三言”中明代拟话本的思想特征》(1960.2《内蒙古大学学报》)、周炯眠《三言二拍反映的明代后期物价和市民经济生活》(1980.11《浙江师院学报》)、邢治平《“三言”里的明代小说》(1960.1《开封师院学报》)、王齐明《三言二拍与资本主义萌芽》(1984.1《南昌师专学报》)、江悠庐《冯梦龙<三言)和镇江和关系》(1984.4《教学与进修》)、赵尉杰《晚明社会观念变化之一瞥一一从明代拟话本部分篇章所见》(1988.1《吉林师院学报》)、孟犁野《“三言”中明代公案小说的新风貌一一中国公案小说试探之六》(1988.1《中国人民誓官大学学报》)等等。而涉及爱情婚姻方面的文章,其数量是相当之多的,如在五十年代就有程弘的《<警世通言>中的爱情故事》(1956.3.25《光明日报》)、韩黎范的《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一一略沦“三言”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1984.1《明清小说论丛》)、杨国祥的《万种情怀得自由一一“三言”中爱情小说的思想特色》(1986.5《古典文学论丛》)、张恒海《试论<警世通言>爱情悲剧小说的审美特征》(1987.6《社会科学辑刊》)、张志合《从爱情暨友情题材谈“三言”思想性》(1988.1《西南师大学报》)、亚川《略论“三言”中反映妇女恋爱婚姻的小说》、康萍《“三言”中爱情婚姻观》等等。
《三言》《二拍》不仅开创了明代白话小说的繁荣局面,而且还辗转流传到国外,影响了外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近年国外研究《三言》《二拍》的主要成果有:韩国金政六《〈啖蔗〉与〈三言〉〈两拍〉——韩国中央图书馆藏〈啖蔗〉与中国话本〈三言两拍〉之关系》(《稗海新航》)、韩国金敏镐《〈三言〉里的雅与俗——与〈清平山堂话本〉的比较》(《稗海新航》)等。
3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是历代学者对《三言》《二拍》中人物形象的研究。人物形象研究一直是中国小说研究的重中之重,《三言》《二拍》也不例外。仅就文章观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多方开掘,内涵丰富。有侧重于研究妇女形象的,重要的文章有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1995年增刊)和王引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2期)、刘军华《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1期)。有侧重于商人形象研究的,重要的文章有王枝忠《凌濛初的新贡献——“二拍”平议》《(东岳论丛》1994年6期)、晋云《“三言”与明代商人的思想意识》《(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4期)。有侧重于官吏形象研究的,其文章有欧阳代的《“三言”对封建官吏描写的新贡献》《(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2期) 、《“三言”对人性的张扬和表现》(《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7年5期)等。有侧重于僧尼形象研究的,其论文有叶烨的《多情总被无情恼——从“破戒”故事看“三言”、“二拍”中的欲理冲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刘向群的《“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分析》(《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黄浩然的《红尘中的出世者——试论“三言”中的两类僧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等。
关于《三言》、《二拍》研究的当代意义:《三言》《二拍》有力地反映了明末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逐渐衰落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不同于正统文学的重义法、载道之说,《三言》《二拍》尽情地描摹人之生活常态,表现多彩的世俗人情,展现着人们的七情六欲,使我们读者很容易就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读者喜欢“三言二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言》《二拍》能辐射出五花八门的人间相,是市民阶层的“万花筒”。所以,读《三言》《二拍》更能让我们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作为“人”的思想、正常情欲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4
1.《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的分类。
2.分析造成僧尼破戒的原因。
客观原因:明代的佛教政策的推动;明代儒释道思想交汇的产物;
主观原因:人性自身的弱点——对正常人欲、情感的渴求;
3.总结各方面原因,对僧尼的“破戒”现象进行客观评价。
4.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僧尼“破戒”现象对于当今人类社会的劝诫意义。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三言》《二拍》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明代的佛教政策。
2.通读资料,找出《三言》《二拍》中有关描写僧尼的篇章。
3.详读资料,对《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形成原因进行综合整理并列出提纲。
研究方法:事例论证结合分析说明,适当引用他人的观点。
研究措施:
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5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冯梦龙.喻世明言.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谭正壁.三言二拍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辜美高.明代小说面面观.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
[10]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1]觉醒.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2]洪钊.明朝十讲.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13]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合肥.黄山书社.2009
[15]王立言、人民.三言二拍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1992.(4)
[16]王敏.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社科纵横.1999.5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