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南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前异彩纷呈的节目市场中,游戏竞技、户外游历和生活体验等娱乐化的节目常常占据着荧屏。相比之下,着眼于严肃主旨的节目品类显得有些________。作为文化类节目重要分支之一的科学类节目,________于自身的专业性与传播难度,加之传统的科学类节目较为单一的表现形式,并没能充分释放出此类节目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因此,科学类节目若想摆脱人们心中枯燥刻板的印象,打开新局面,( ),最终在寓教于乐中为大众喜闻乐见。
科学类节目需要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展开更多探索。一方面,节目应当守住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基本底色。另一方面,创新是科学类节目存续的关键。科学类节目并不能只有“科学”本身,若想让观众真正愿意看、喜欢看,也________有一系列更时尚、更大众化的元素和手法来构造节目形态。例如:有的节目用更前卫的视觉体验来描摹科学的魅力;有的节目则让舞台变得更“开放”,如《加油!向未来》等科学类节目,普通人是科学的“主角”,明星仅仅作为见证者、旁观者为节目的展现________。
科学类节目能否真正有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寓教于乐既是效果追求,也是创新方向。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曲高和寡 受制 须要 锦上添花 B . 孤掌难鸣 受制 需要 雪中送炭 C . 孤掌难鸣 受限 须要 雪中送炭 D . 曲高和寡 受限 需要 锦上添花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除了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还需要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 B . 除了要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还需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
第 1 页 共 13 页
C . 只有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并且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 D . 只有让科学性和娱乐性有机互动,并且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观照方面继续深耕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科学类节目能否真正有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形式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B . 科学类节目能否真正有价值,在于是否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C . 科学类节目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形式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D . 科学类节目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看似远离生活、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化、流行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2. (6分) (2019高三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1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1950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复杂的路网、超过2000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第 2 页 共 13 页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30年。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20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其次,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施10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1931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有了这些概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的殷墟,被废弃3000多年后,由董作宾拉开持续发掘的序幕。 B . 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第 3 页 共 13 页
C . 1936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1.7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D . 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孔子因此不主张“复殷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 . 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 . 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 . 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殷墟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成为商王朝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B . 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 . 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 . 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3. (12分) (2019高二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第 4 页 共 13 页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第 5 页 共 13 页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 . 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 . 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 . 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 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第 6 页 共 13 页
(3) 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9高一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 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 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 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1) 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用之则弊 , 取之则竭 弊:破损 B . 幸而得之,皆手自书 书:书籍 C . 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根:根据
第 7 页 共 13 页
D . 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益:好处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悦于人之耳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 . 其学可谓难矣 舍我其谁 C .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 . 将以遗来者 舟遥遥以轻飏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 . 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 . 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 .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 . 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 . 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 . 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5) 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19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第 8 页 共 13 页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 . “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 .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D . 诗歌描摹的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 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6. (3分) (2017高三上·盐城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夙兴夜寐,________。(《卫风·氓》)
(2) 如问则裕,________。(《尚书·商书·促虺之诰》) (3) 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4) 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 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7)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苏轼《赤壁赋》)
(8) 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第 9 页 共 13 页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7. (1分) (2017高一下·汕头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安一帆同学在全国新课程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所在的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以示鼓励。会上主持人与他有一番交流,请你补全相关空缺的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主持人:①________ 安一帆:谢谢你的祝贺。
主持人:你的成功让大家备受鼓舞。②________
安一帆: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主持人:其实,你自身的天赋与勤奋也很重要。同学们也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安一帆:③________
主持人:安一帆同学说得真好!作文的素材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谢谢你的介绍,也祝愿你在今后取得更多佳绩!
安一帆: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6高一上·成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内心十分彷徨、迷茫,就向一位长者请教。长者说:“看看旷野中的树吧,看懂了它们,你就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了。”年轻人看着旷野中的树,并没有明白什么。长者说:“在烈日下,在冰雪中,树有房子为它们遮日避寒吗?在风暴中,在雷雨中,树可以拔腿就逃吗?树没有房子没有腿,无法回避无法逃离,只有独自承受和抗争,也许这就是树能活上千年的原因吧。”年轻人顿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0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2-1、
2-2、
2-3、
3-1、
3-2、
3-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第 11 页 共 13 页
4-5、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1、
5-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7-1、
第 12 页 共 13 页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