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庄子的深刻和博学,这节课我们再通过庄子与友人的一场辩论,来感受一下他的机智善辩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濠梁(háo) 鲦鱼(tiáo) ..2.文言知识梳理 (1)词语解释
【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云者】如此,语气词连用。 .【既】已经。 .(2)一词多义 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
子固非鱼也(本来) .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三)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记叙了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一场辩论。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论据二:你说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身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真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步骤四 主旨探究 把握主题
1.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而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③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2.拓展延伸
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交流点拨】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真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上,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录音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总之,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解了两个人辩论的话题、观点、论据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是加入了学生情景表演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的是对于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讲述点拨过多,这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展示,这是我的遗憾之处。总之,有收获,有不足,我会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