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关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爱go旅游网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大会高手云聚,美女主持妙语连珠,嘉宾点评恰到好处,引人入胜深受鼓舞。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给我们留下的真切感受,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的源头《诗经》,去感受远古诗歌的魅力。 二、简介诗经知识及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十五国风)风土之音 雅(大雅、小雅)朝廷之音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之音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 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 教师范读。 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3. 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4.全班齐读。

四、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①以诗译诗或直译;②力求押韵;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范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3)出示朗读指导: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 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要读出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4)学生自选画面朗读,教师指导。 (5)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六、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1.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

出了《关雎》的( )美” 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2.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重章叠句: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渲染气氛,增强感情。

4.拓展对后世的影响: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 “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 的故事的原本。 七、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师: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 [结束语]

师: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用心感受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食粮。 八、作业

推荐阅读《诗经》

《关雎》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关雎》效果分析

《诗经》二首之《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初四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以往我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总习惯于在网上或教学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理解内容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背诵,算是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语文综合素质,没有丝毫进展。尤其是在考试古诗文背诵默写时,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于是我认识到仅凭死记硬背不是学习古诗词的办法,因此,本节课我就开始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许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想象能力等会得以质的飞跃。在本课堂教学中,我围绕学习重点,琅琅读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同读、美读相映成趣,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这节课,学生读得比较投入,赏析也较为积极,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上得较成功。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设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关雎》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四大文学样式,在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古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古代诗歌,而《诗经两首》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 。《关睢》这首诗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可见,它在《诗经》中的重要性,学好本诗,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诗经》的其它诗歌的阅读、欣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雎》评测练习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9分)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荇菜( )

2.填空题。(10分)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 ) 、( )、(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4分)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能力提高(10分)

1.诵读这首诗,简要说说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C.

能力提高

1.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雎》课后反思

《诗经》二首之《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四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这堂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

一新:其一,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一咏三叹吟诵《关雎》、相映情趣译读《关雎》、诗情画意品读《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美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二,琅琅读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同读、美读相映成趣,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其三,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设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关雎》课标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七—九年级的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新课标给出的阅读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琅琅读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灵活多样。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阅读中领悟词中的意境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朗读、背诵。朗读分三个层次: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背诵:1.背诵流利准确。2.背诵流利准确,富有节奏韵律。3.背诵流利准确,富有节奏韵律,能够带着感情吟诵诗词,背诵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