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来源:爱go旅游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3、理解并评价“濠梁之辩”。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内容是对庄子和惠子对话场景的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解读文本,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合作交流、表演体验、深入感悟等环节,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2、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安”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教学难点: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尤其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三、教学策略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理解文意。

2、注重情景的代入,让学生感悟是本堂课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了像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于是让石匠把白点砍掉。石匠运斧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这是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是难得的知己。可这对老友虽互相欣赏,却时常针锋相对,这不,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他们又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濠梁之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来再现那当年的场景。(板书课题)。出示PPT1。 二.正读

1.指名学生无标点阅读(重在培养学生断句的能力)。 2.全班正读课文,教师带读,后纠正字音。

3.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入情入境。 4.全班齐读,欣赏体会。 三.译读

1.方式:四人一小组,在早自习预习的情况下合作释疑。 小组长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待全班交流。

2.由有疑问的小组代表提问,其余同学帮忙解决,老师就重点字词做强调,并做好笔记。

3.教师将学生没有指出的重点词语点出(“安”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它的不同含义,这对理解辩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4.抽生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含义。 四.演读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创作现代文的对话剧本(早自习完成)来还原课文。 • 方式: • 同桌两人一组

• 用现代汉语的形式重新演绎“濠梁之辩” • (可适当增添语句)

抽2-3组同学来表演,加深大家的印象,便于理解课文。

小结:通过同学们精彩的演绎,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庄子和一个急于辩论的惠子,那么他们到底为何而辩?辩论的结果如何呢?请大家完成下面的表格。 五.辩读

1.按辩论赛的形式,填好如下表格(可口头表述) 辩论主题: 正方观点 理由:1. 2. 3. 反方观点 理解:1. 2. 2.带领学生将难以理解的辩论化为数学公式的形式来表现,使同学们能理解透彻。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庄子曰:鱼很快乐

• 惠子曰:∵子≠鱼 ∴子不知鱼乐 • 庄子曰: ∵子≠我 ∴子不知我知鱼乐 • 惠子曰: ∵我≠子 ∴我不知子 ∵子≠鱼 ∴子不知鱼乐

• 庄子曰:(偷换概念)你明明问我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我是从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我来评

由同学担任裁判来谈谈庄子与惠子谁赢得了这场辩论?理由是什么? 方式:同桌交流,后全班讨论。 六.研读

辩论不分输赢,庄子和惠子其实也不分上下,他们的答话各有所长,各有各的智慧,他们的智慧都体现在哪呢?为什么对待同一事物出现如此不同的看法?

先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各抒己见。

在此环节学生对惠子的思想易于理解,但对庄子的思想难以深入。可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以及“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转子万物融通的思想。

板书:惠子 寻根究底 注重理性 庄子 诗意生活 天人合一

七、赛一赛 比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这篇文章。 八.总结

庄子之所以认为濠梁之下的鱼是快乐的,其实是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此时庄子就是那条鱼,鱼就是庄子,天地就是一条大河,庄子和鱼畅游在大河之中好不惬意。在我们,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急需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用庄子的思想去寻找诗意的生活。我化用一首诗来做结:庄子给了我们明亮的眼睛,我们用他去寻找诗意的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