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SNS大学生

来源:爱go旅游网
浅析SNS大学生用户代表特征及其舆论影响——以“人气之星”为研究对象

赵 蕾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校内网”“人气之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以及线下活动的特征,解析SNS学生用户对于高校校园舆论的影响。旨在明确SNS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提出更好利用校内平台的前瞻性意见。 【关键词】

实名制SNS 校内网 人气之星 高校舆论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中文译为“社会性网络软件”,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2003年SNS网络在北美流行,并于2005年进入我国大学生市场,从此,实名制网络社区“校内网”开始悄悄在青年大学生人群中流行。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3月,校内网注册人数已经逼近3500万大关,占据中国大学生80%以上的SNS市场份额。

随着“校内网”、“开心网”一些实名制社区的出现,越来越多

的青年学生将它们作为自我表达、情感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中一些用户通过此类平台积攒了较高人气,渐渐发展成为了此类虚拟社区中的知名人士,并开始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发展成为网络社区中的节点,成为各方人群聚焦关注的中心。其中大学生最为熟悉,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校内网的“人气之星”,借助SNS的力量,他们一方面通过较高的浏览量达到了自我推销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借助自己的页面承担了陌生用户相互交流的作用。SNS的交互性决定了“人气之星”对于校内网的学生受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们所汇聚的超高人气让人感受到一股全新的网络力量正在崛起。如果不加强对于这些“人气之星”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的话,无论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还是校园舆论建设都是一种损失。这样的现实对本次课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反映了本次研究的意义。

相比于bbs、blog等依赖页面的旧形式,更为开放的SNS运用,形成了校内网以用户为核心的社区模式,信息的传递以用户之间的互相分享来进行,这样虽然扩大了信息的流传范围,但是也赋予了用户大面积影响网络舆论的条件。尤其当对象是十分敏感和冲动的大学生群体,关注“人气之星”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一个人的关注会带动很多网络上、生活上的“好友”一起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人气之星”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影响高校舆论的基础,尤其是使得传统舆论开展形式和舆论热点发生全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程度和后果,确实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调查研究中,注重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问卷发放和采访收集有关信息,一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8份,采访12人次,研究对象面向全体华政师生,跨度涵盖各年级学生。主要涉及大学生接触校内网,以及接触“人气之星”的总体情况,同时收集了华政学生对待“人气之星”的态度以及接纳“人气之星”的程度,借此获取课题所需基本信息。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对100位华政“人气之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络观察,并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位开展了针对性的调研,对“人气之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和访问。通过统计、汇总“人气之星”的在校内网上的活动情况,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的课题收集基础材料和信息。

二、现阶段校内网“人气之星”概况分析

自从校内网走进大学校园以来,其本身已经经过了多次的页面修改和系统更新,在不停完善和丰富自身内容的过程中,校内网始终没有对“人气之星”板块进行过改动。可以说,这样的现象足以说明“人气之星”本身存在的市场空间以及校内网的经营方对于依靠“人气之星”来推动校内网建设的信心。在此,我们对“人气之星”们“台前幕后”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了解,总结了“人气之星”生命力之所在。

(一)个体受众固定,团体优势明显

研究发现,14%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关注“人气之星”,其余还有

46.3%的被访者表现出对校内“人气之星”一般的关注度,也就是说已经有六成大学生成为了“人气之星”的受众。“人气之星”每个单体的受众是十分固定的,并没有像预想中形成大范围的影响和辐射,但是这并不会限制“人气之星”这个群体在校内上的地位。

根据校内网的运作方式,任何一个个体的影响都是成梯次发散出去的,37.2%的受众只对个别“人气之星”进行关注,逾四成(42%)的受众则只关心在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气之星”。可见“人气之星”个体的受众十分局限,但是由于个体间较强的互动和关联,造就了“人气之星”这一整体在校内上的高知名度。

校内网具有传播主体交互性特点,其最大的体现就在于超越了大部分指向性平台的“随意性选择功能”。没有了范围限制,受者在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必然会选择更具知名度的一类对象,而“人气之星”的团体知名度以及专门的链接通道,使得他们成为了大部分学生用户在结识陌生人上的第一选择。这也决定了“人气之星”在校内上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整体上,而非个体。

(二)“人气之星”四大类别及其特征

“人气之星”的核心词汇就是“人气”二字,在公开式网络上,“人气”成为了一种最为直观的评价手段。也就是因为“人气”才使得一些学生能够在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中脱颖而出,在为期一周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华东政法大学“人气之星”的访问量在15000人次到30000人次之间,就高校范围而言,“人气之星”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人群,他们本身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1、学生领袖、团学干部

在前100名“人气之星”中,近三成(29%)有过担任团学干部的经历,且担任的几乎都是校或学院级重要团学组织的学生干部,并呈现出学生会干部多于团委学生干部,院级干部多于校级干部的态势。

学生会干部大多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活动,比较贴近学生,尤其是学生会换届选举时期,候选人、当选人的校内成为了大家了解他们的最佳方式。同时,一些在学生中间较有影响力,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也很能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学生领袖成为“人气之星”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网络空间依旧继续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作为一个私人空间,在校内上的团学干部往往更愿意展示自己的另一面,通过校内和同学们进行最简单的交流,满足大多数学生了解团学干部的愿望。而从事团学工作的经历使他们在网络空间比别人更多了一些责任感,虽然没有团学干部在自己的页面上过多谈及对学校建设、团学工作的看法,但是他们常常会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一些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利用转帖、发起投票的形式来影响网络舆论。比如说在“汶川地震”时期,这些团学干部的页面上会出现一些具有号召性的状态更新,而对于食堂卫生等同学们关注度高的校园话题,身为“人气之星”的团学干部也会发起投票来汇总大家的意见。可以说,成为“人气之星”的团学干部是借助于其现实中的影响力,而他们也没有完全将自己的身份完全延伸到网络世界,但是在应对一些特殊事件上,他们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还是存在的。

2、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群体

调研中,我们发现100人中有18位“人气之星”经常活跃在各类社团以及各种志愿者活动,丰富的活动经历和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人脉成为了他们能够成为“人气之星”的基础,而青年学生群体强烈的社交需求往往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的,如目前大学生比较热衷的志愿者活动,很多有过特奥会或奥运会志愿者经历,或热衷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通过在网上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介绍自己的社团,自己的工作伙伴以及发布一些未来活动的准备,从而吸引较高的关注度,成为“人气之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或热衷的话题。很多时候他们也会利用自己“人气之星”的身份来为一些活动造势,进行一定程度的推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也会主动去接触更多的校内用户。对于一些本身质量比较高的志愿者项目,通过“人气之星”这一渠道进行推广,效果是比较可观的。

3、热衷于网络的学生群体

数据显示,100位被观察着中有15位在校内上的活跃度是十分高的,保持每天至少一次的页面更新频率,这类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结识欲,很希望通过网络来展示自己。在主动寻求网络互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成为了互动的中心,与之前两类“人气之星”不同,此类“人气之星”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吸引力可能较弱。不过从本质分析,能够在单纯通过网络来实现人气聚集都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开朗活泼、能够准确把握一些时尚话题的学生,正是为了弥补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诉求不足,才使他们能够在校内平台上继续开拓自己的天地。

这类“人气之星”喜欢在校内上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衣着打扮到生

活哲学,都有可能被他们作为话题来推销自己。为了能够保持新鲜感,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网络上最新话题原因至自己的主页,并投入精力对自己的页面进行美化、修饰,使其成为吸引他人进行互动的基础。事实上,此类“人气之星”不单是受关注群体,他们也经常会关注其他用户,利用校内网高度的互动性,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这一类“人气之星”也是唯一真正通过校内平台成长起来的“明星”。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此类“人气之星”等同于“网虫族“、“御宅族”,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气之星”热衷网络,但不痴迷,他们的线下生活一样丰富。

4、校园明星、时尚达人

这一类人的知名度不光体现在网络,还体现在现实中。在这里所说的“校园明星”可能拥有俊美的外形,美丽的歌喉,风趣的个性,突出的成绩等不同的特点,“时尚达人”则能够时刻保持与时尚同步。无论是“校园明星”还是“时尚达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上具有能够为大家所直观感受的闪光点

作为最主流的“人气之星”类型,这一类人其实并非是最为活跃的校内网用户。由于对大学生天然的吸引力,这些“人气之星”往往会因为一个很小的举动就会引发很大的关注度。而事实上,这一人群并不会刻意修饰自己的页面,更不会提出比较有意义的话题。推荐一首新歌、展示自己新的饰品衣物、介绍一些娱乐信息,诸如此类的行为占据了大部分的版面。

大多数用户对于他们的关注是习惯性的,一个状态的更新可能是

一种诱因,而没有一定的诱因,也不会影响学生继续对这些“人气之星”的关注。这种关注的背后,其实还是校内网作为社交平台必然的娱乐性在作祟,真正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也是比较外在的东西。缺少内涵,成为了此类“人气之星”的通病,只是单纯转载一些他人的帖子,上传一些个人照片仍旧能够保持人气,校内“人气之星”的庸俗化似乎渐渐加剧。

总体而言,大部分的“人气之星”并非是借助校内累积人气,而是将生活中日积月累直接体现在了校内的人气上,这便是校内真实性、社会性最好的体现,“因为真实,所以校内”的理念成就了校内网的同时,也将现实生活中的精彩带进了网络世界,校内网主要的职能在于完成对个人现实状态的写照,校内自身不会造就人气,只能反映人气,而这样的现实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在校内网上的表现缺乏内涵。

三、“人气之星”对高校舆论的影响

从数据来看,能够长期关注“人气之星”的学生数量在校内用户中所占比重并不多,但是曾经浏览和接触过“人气之星”的学生数量则不在少数,而知道“人气之星”的数量更是接近校内学生用户数量的百分之百。更多时候,学生对于“人气之星”本身的关注要超过对于他们实际网络行为的关注,31.2%的学生表示自己关注“人气之星”是出于一种习惯,而22.6%的同学只是出于对他们的好奇。这也决定了“人气之星”之于高校舆论的具体影响。

(一)改变了大学生参与校园舆论的方式

大学生是最渴望被认同的和接纳的群体,而高校中最为青年学生认可的一种提升自我认同感的方式就是舆论参与,这就是网络世界对大学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而“人气之星”这一群体的出现,就激发了大学生对于SNS更大的兴趣。超过11%的被访大学生认为“人气之星”提升了自己对于网络社区的兴趣和关注度,大学生开始注意自己在SNS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打造,“人气之星”代表的是一种网络中平民偶像的形象,他们所拥有的高人气让许多向往更好地参与到校园舆论中的大学生感受到了校内所蕴藏的潜在关注力,加强了大学生对于校内网的认同感,从实质上而言,校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参与校园舆论的方式。

(二)对传统校园媒体造成了一定冲击

“人气之星”的人气虽然不是通过网络获取的,但是却是通过SNS这一网络途径体现的,进而被人们所接受和发掘。SNS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包括传统网页的发表、传播的职能。语言作为校园生活中最基本的舆论媒介,原本是任何事物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基础,尤其是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比较缺乏的大学校园,坊间的流言、茶余饭后的话题以及校园广播形式是大学生活最熟悉的传媒形式。但是,现在大学生更愿意通过SNS这一无声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活动,这其中有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迅速流行的因素,更有实名制网络便捷、易普及的特点在其中起作用。

对于同龄人中佼佼者的兴趣感普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这也

是一些针对学生对象的媒体极力捕捉的信息,“人气之星”恰好满足了这类好奇心,它的影响可能是由点及面的,当更多的人通过关注个别“人气之星”进而扩大至一个范围性的关注时,传统媒体就失去了原来的受众。尤其是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媒体渐渐失去生命力,原因正是很多原本被作为主要卖点的信息被比自己更快更活泼,更被关注的平台使用了,可以说校内网将高人气用户集中管理的行为导致了多数校园媒体用户流失严重。

(三)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引导校园舆论风向

“人气之星”作为校内网上的焦点,虽然他们很少在自己的页面上发表评论性的言论,也很少直接对校方的决策给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会将一些热点的话题引入网络,形成一个成型的舆论,并从不同层面发挥了舆论领袖的作用,高点击量的日志无形中引导了大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人气之星”起到了一个话题引入者和壮大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人气之星”不需要担当舆论核心,光是形成一个舆论就应该会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注意。

很多话题在被“人气之星”引入网络的时候不一定是以很直观的方式,“人气之星”受制于自己的关注能力,往往会不经意将某些事物的局部放大。比如说,在寝室楼误传火警事件中,很多“人气之星”包括一些一般用户第一时间就上传了有关材料和自己的评论,但是却把关注重点放在了起火原因上,而不是在是否起火这件事上进行澄清,这样的情况虽然不能说是妖言惑众,但确实从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让我们了解到了校内在舆论风向上存在的问题。“人气之星”的舆论号召力可能不

强,但是利用校内平台的快速性,他们引导舆论风向的作用已经渐渐成形。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从校内的自身定位出发,我们想要校内承担一个舆论主心骨的责任是不合适的。作为一个公开性很强的平台,校内提供的只是一个相对安全、成本较低的交流空间。为了维持自己这一特色,很多时候校内要向传统舆论做出妥协,但是校内网这一类平台亦有很大的优势,就是实名制易于管理和限制,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在开展校园建设时加以利用的。

(一)平静对待 “人气之星”,密切关注网络舆情

相比一些过激舆论的发布渠道,单就校内平台的整体氛围而言还是比较积极的。“人气之星”的影响力也不会成为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目前,“人气之星”的发展还在一个上升期,随着“人气之星”的数量增加,我们还是会面对其到达最高点时的一个冲击。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不能排除“人气之星”这一群体在未来成长成能够对校园舆论形成大面积影响的群体,无论是校内网还是“人气之星”本人,对于“人气之星”这一身份的价值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当其中任何一方寻找到了扩大“人气之星”影响的方式以后,“人气之星”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只是,从近期看,这一切还是纸上谈兵,所以更要求我们能够平静的观察“人气之星”的动向。关注“人气之星”可能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全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舆论建设时,能更多的关注校内这一平台,

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引导学生去做出判断。

(二)开发“人气之星”在校园舆论建设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对“人气之星”特点以及影响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气之星”身上确实存在很多其他媒介不能具备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

1、充分发挥“人气之星”在大学生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人气之星”是完全有学生选择而决定的,可以说他们是生活中、网络中学生特质的集大成者,然而,他们的影响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尤其是一些学生领袖、学生干部,在网络上的表现完全回归了最朴实的学生身份,这不能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通过对“人气之星”中的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网络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在网络上做些什么,养成他们通过网络观察学生情况,并实际运用到未来工作中去的能力。“人气之星”巨大的人际关系网,使他们对于学校一些动态和决策的了解超过了大部分一般同学,如果他们可以主动在网络上引导舆论,增加自我内涵,对于学校工作的开展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人气之星”从线上走到线下

“人气之星”其本质是学生不会改变,如果我们在开展学校工作的时候能够主动接触他们,无疑会给整个校园的网络舆论带来一种亲和感。在很多工作上,我们不如听一听“人气之星”的看法和意见。一方面,让“人气之星”能够承担表达学生观点的责任,更多的是让普通学生有一个通过网络来参与决策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大

胆的在实名制环境下提出建议,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三)采取互动,发展校内媒体资源

同样作为网络媒体,学校的bbs在发展中常常会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同样是SNS,可能学校会受制于技术水平,无法实现社会上服务器的功能,所以只能更多从内容上来吸引学生。相反,校内网“人气之星”的共性就是用一种鲜活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中最吸引他们的人,为此,我们不如依附于校内,多多开展平台交流。针对“人气之星”设置一些板块,比如:设立校园BBS和“校内网”相互间链接,为一些人气较高的学生领袖或校园偶像提供专门的空间等等,或者对校内大家关注度较高的话题进行调研,通过校园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人气之星”进行报道等等,把网络和校园传统媒体的相互结合,不但可以增强传统校园媒体的吸引力,也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五、结语

“人气之星”作为校内网用户的代表,作为整个实名制SNS的代表,确实有其不同之处,对他们的关注必须是长期的,对他们的研究必须从整体出发。我们只是站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对他们的行为、特质做出了浅析,并提出了意见。真正要挖透“人气之星”现象以及SNS深层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次的调研能够作为一个先头兵,为以后更好的研究做铺垫,也但愿我们所得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一定的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