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移动金融发展的一些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扫码支付、NFC支付等,呈现出平台化、社交化等特 点,模式创新、流程创新异彩纷呈。老百姓通过刷手 机既可以完成购物、交通、医疗、生活缴费等日常生 活中的线下快速支付,也可以完成网上转账、信贷业务、 征信查询、购买理财等线上服务。 2.金融lC卡发展为移动金融安全打下基础。金 融Ic卡的发展不仅提升了银行卡安全性,也提供了一 个金融多应用的安全平台。特别是小额电子现金等非 接触应用推动了线下非接环境的建设,为移动金融发 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基于金融IC卡芯片化的移动金 融又能够满足线上手机信贷、手机银行、手机征信查 询等高安全认证业务的需求。基于主机卡模拟的HCE 技术由于摆脱了对硬件的依赖,既降低了硬件成本也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链的复杂问题。结合Token技 术(支付标记),通过交易渠道、次数、有效期、额度 等控制措施,线上交易时可保护敏感信息免泄露,提 升了HCE的安全性。线下可充分复用现有金融IC卡 非接受理环境,其功能完全符合PBOC标准,是移动 互联网环境下PBOC标准的应用创新和延伸,为移动 金融『央速发展提供了更多模式选择。 3.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按 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2013年底人民银行建成了移动 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 o MTPS作为国 家金融基础设施,为各方搭建了互信互通的桥梁,提 供跨行业、跨区域、跨机构的公共基础服务。工、农、 中、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32家机构已接入并基 于MTPS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下一步推动移动金融发展的工作思路 1.发展移动金融要做到用户体验和风险防控并 重。移动金融不仅是金融创新的一次渠道升级,更是 一种理念的提升。移动金融继承了互联网“分享、开 放、互动”的基因,相伴而生的互联网新型风险势必 给移动金融带来挑战。各参与方在开展移动金融创新 时,要结合百姓需求和市场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化手 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客户风险评级和业务风险 程度,采取相应强度的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方式, 达到安全和便捷的平衡。要发挥手机连接银行卡受理  ̄Viewpoint 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升 用户体验。 2.鼓励多种模式探索和创新,提升移动金融的包 容性。移动金融发展应本着“开放包容”的原则,为 金融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满足安全要求和标准符 合性的前提下,鼓励市场探索,发展多元化、多层次 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 3.产业各方也要看到移动金融的社会需求趋势, 加快产业支持力度。移动金融是产业高度依赖的金融 业务,特别是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线下业务,往往受制 于手机产品、芯片成本、手机与受理终端适配性等一 系列问题。移动客户端和APP开发的软件提供商、芯 片和手机终端的硬件提供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各 方应加强支持力度、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发挥各自优 势,协同努力、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 推动移动金融规模化发展。 4.加强线下非接受理环境改造力度,推动金融 lC卡与移动金融协同发展。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存量 POS终端非接受理专项检查工作,尽快推动完成线 下受理环境非接改造,大幅提升用户的非接受理体 验。同时,对增量POS也明确了必备的非接受理要求, 推动收单机构加大收单业务培训力度。另外借助京 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推动金融Ic卡在京津冀公 共交通领域的非接受理应用,为移动金融发展打好 应用基础。 5.持续完善和丰富MTPS功能,构建移动金融 安全可信基础环境。充分发挥MTPS的基础设施作用, 推动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机构、支付 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加强合作,实现移动金融在电 子商务、公共服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也要根据“互 联网+”环境不断出现的新应用、新模式,持续完善 MTPS功能和扩充运营统计指标体系,做好移动金融 应用创新相关数据的采集、汇总与分析,准确把握移 动金融的发展规模和态势,为移动金融产业链的规范 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