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徐志摩在新诗中

徐志摩在新诗中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第2期2006年3月 嘉兴学院学报 V0l_18 No.2 2OO6.3 Journal of Jiaxing University 徐 =, 摩 在新诗中 章景曙 (徐志摩研究会,浙江海宁314400) 摘要:作者把徐志摩放在整个新诗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通过把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新诗人进行比较, 说明徐志摩与生俱来的诗人禀赋使他的诗成为中国新诗最初阶段的第一个高峰,进而深入分析其诗歌最明显 的关学特征:轻柔感、音乐感、形式感。 关键词:徐志摩;新诗;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7.25 Xu Zhi—mo in New Poetry ZHANG Jing—shu (Xu Zhi—mo Research Institute。Haining Zhejiang 314400) Abstract:Through comparing Xu Zhi—mo with his contemporaries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ew poet- ry,the author states that Xu Zhi—mo’s poetry 6ft made him the first summit of the initial ph聃e of new poet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most distinct aesthetical features of his poems:the senses of gentleness and flexibility。charm and modality. Key words:Xu Zhi—mo;new poetry;aesthetical feature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81(2006)02—0041一o4 在世界诗歌史上,中国新诗的出现和涌动, 还是准备无情地摒弃和否定传统诗体,他们开始 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次诗体努力地打造一个诗的新世界,开创一个诗的新 形式和诗歌语体的革命,还是一次思想和观念意时代。 义上的革命。尽管其滥觞于晚清黄遵宪“我手写 从胡适1915年9月离开康乃尔大学去纽约哥 我口”的所谓“诗界革命”,但在“五四”前后伦比亚大学,为一首赠梅光迪的七言告别诗而引 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凡提倡和鼓吹新诗主张并发“白话应不应该入诗”的争论,乃至1916年7 积极创作的即代表着反封建的新文化,代表着时月26日胡适宣布“吾志决矣,吾自此以后,不 代进步的方向。虽然胡适说:“文学革命,在吾更作文言诗词”,只作白话诗起,迄今还只有9O 国史上非创见也。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年的历史。胡适是新诗的始作俑者。他的这首七 骚,一大革命也。又变为五言七言,二大革命也。言诗写道:“梅君梅君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 赋变而为无韵之骈文,古诗变而为律诗,三大革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 命也。诗之变而为词,四大革命也。词之变而为时矣。”这首诗代表着当时许多人对旧文学深深 曲,为剧本,五大革命也。”但新诗是以剧变代不满的心态,而同时又把白话诗的出现视作“不 替渐变的方式向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旧诗传统显示可止”的“新潮之来”,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陆 其突发挑战的生命力。就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而游写过一句“尝试成功自古无”,胡适偏反其意 言,中国传统的旧体诗词已成为不朽的国粹,永开始尝试白话新诗。1918年1月,陈独秀把胡适 恒的经典,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西方文化思 的《白话诗八首》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 潮的融入,这些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热血青年们号上,虽“未能脱尽文言窠臼”,却引起了不小 收稿日期:2006—02一O1. 作者简介:章景曙(1942一 ),男,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志摩研究会会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嘉兴学院学报 第18卷第2期 的轰动。1920年3月,《尝试集》正式出版,原 异军突起”。认为郭沫若的诗“有两样新东西, 本学农业和哲学的胡适步入了中国现代诗坛。用 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那就是“泛神论,与 中国人民大学赵遐秋教授的话来说,胡适证明了 二十世纪动的和反抗的精神。”《女神》确实震动 用白话是能写诗的。能写,不就是写得好,胡适 了诗坛,震动了读者的心灵。赵遐秋教授认为, 的诗平平,缺少诗意。此后他也不再怎么写诗了。 郭沫若证明了用白话能写出好的诗。 但胡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标新立异之举确实开 诚如赵遐秋教授说的,用白话能写出最美诗 启了中国新诗之长江大河万里波涛。 的是徐志摩。我赞同这一观点,并认为新诗从徐 当时刘半农、沈尹默、陈衡哲、沈兼士、乃 志摩、闻一多这里进入成熟期,有了建构和建格, 至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也都有白话诗作发表在 有了诗歌美学的理论。在理论上闻一多更强些。 《新青年》杂志上。刘半农还是第一个提出新诗 而在创作上,徐志摩的影响超过闻一多。就诗美 改革具体意见的人。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 是最高的艺术美而言,可以认为徐志摩的诗是中 中,主张“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 国新诗最初阶段的第一个高峰。至今,徐志摩的 韵之诗。”因为“在形式一方面,既可添出无数 诗仍然拥有众多爱好者,其诗集拥有最大的出版 门径,不复如前此之不自由;其精神一方面之进 发行量,其影响历久弥深,历久弥新。正如茅盾 步,自可有一日千里之大速率。”这些人的作品 所言:“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 虽未臻成熟,但都有开创之功。 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志摩是中国文 成立于1918年底的北大新潮社及后来成立的 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 文学研究会,其中的许多人创作新诗,有俞平伯、 并驾齐驱,我称他为‘末代的诗人’就是指这一 康白情、傅斯年、罗家伦、刘大白、冰心、朱自 点而说的。”与茅盾一样,许多诗人和学者把徐 清、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徐玉诺、叶绍钧、 志摩称作中国新诗真正的开山人物。称他为“东 郭绍虞、赵景深以及杭州湖畔诗人冯雪峰、汪静 方拜伦”、“东方济慈”;“诗哲”的桂冠也属于 之、应修人、潘漠华等。新诗的队伍开始壮大, 志摩。 作品开始赢得声誉。诗集中俞平伯的《冬夜》、 如果说,胡适等人的写诗当年是有意尝试, 康白情的《草儿》、朱自清等8人的《雪朝》、冰 有意栽花,那么徐志摩开始写诗和成为诗人完全 心的《繁星》《春水》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俞 是无心插柳了。正如斯太尔夫人在《德国的文学 平伯还提出了诗的“还原说”。认为“从胡适之 和艺术》一文中说的:“诗人只是把心灵深处被 主张用白话来做诗,已实行了还原的第一步。现 囚禁的感情解放出来;诗人的天才是一种内在的 在及将来的诗人们,如能推翻诗的王国,恢复诗 禀赋。”在他想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而跨海负笈 的共和国,这便是进一步的还原了。”还原什么 于美利坚时,他还没有想写诗,但是我们可以从 呢?即诗的“平民化”与“民间化”。 他写于太平洋轮船上那篇启行赴美文中感受到他 郭沫若在海外创作的诗集《女神》,1921年 诗的潜质;当他决定去英国追随自由的罗素,决 8月出版,自然在新诗界引起了冲击波。闻一多 定放弃得到博士学位的荣誉,全不顾及父母反对 认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 而跨越大西洋的那种行径,就已经显示出他诗人 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相去最远,最要紧的 般的真诚气质了。惠特曼说:“诗人则比其他人 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女神》充满了 更热烈地向往和追求自由。”弥尔顿也说,“一个 叛逆与反抗的旋律和节奏,奏出了思想解放和个 人要想写出好诗,自己就必须是一首真正的诗。” 性解放的最强音,与“五四”精神完全相应。一 志摩自己说: “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 方面是爱情、一方面是爱国,受泛神论影响的全 不分方向的乱冲……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 新的人格观念和审美意识,以及借鉴惠特曼、日 撼,什么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问散作缤 本白桦派的诗风所形成的“惊艳”效果,这一切 纷的花雨。”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和意外会写起 都是那么惊世骇俗,但又不可抗拒。朱自清先生 诗来。“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 把郭沫若和以他为代表的创造社诗群称为“一支 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但生命的把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章景曙:徐志摩在新诗中 ・43・ 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 人和弱者,反对战争和暴力是诗作的基本内涵。 哪件事我们作得了主?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 陆耀东教授认为“仅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和同时 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 代的许多民主主义作家相去不远,而其艺术上的 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猛虎集》序) 轻柔感为同时代其他诗人所不及。 当他1921年11月23日写下第一首题为《草上的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露珠儿》的诗后,就一发不可收,成为了真正意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义上的诗人。“我只要你们记得有一种天叫歌唱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 飞飚、飞飚、飞飚、—— 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 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成的一片。”皮萨列夫《现实主义者》一文中指 等着他来花园里探望—— 出:“诗人,作为一个热情的、敏感的人,…… 飞飚、飞飚、飞飚,—— 一定要用全力爱他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恨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妨碍真、善、美的思想获得血肉并变成活生生 的现实的大量卑鄙龌龊的勾当。这种爱和恨是不 雪花是诗人的灵魂,精神的化身,他既那么 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 轻盈、洒脱,叉那么坚定、执着,为了寻找理想 说,它构成并且一定要构成他灵魂的灵魂,构成 境界的“花园”,为了获得美的真谛——“朱砂 他整个存在和全部活动的唯一的、最神圣的目 梅的清香”,他努力地“飞飓”,不息地“飞飓”。 的。”徐志摩确实具备着真正诗人的这些要素。 作为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的首篇,这种轻柔 他一生执着地追求爱、自由和美,他说“即使打 感就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性。同样是对光明的追 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他说“爱 求,郭沫若的《凤凰涅梁》就不是这样表达了。 和平是我的生性”。过去对徐志摩的一些误解是 为悼念“三・一八”惨案,鲁迅以沉重的 因为我们强调了斗争,忽视了人性,而伟大的席 笔,写了《记念刘和珍君》和《无花的蔷薇》这 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有一句名 样让人窒闷的文字,在徐志摩的笔下,以另一种 言:“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 方式表达了他的悲愤: 的表现而已。”笔者赞同2004年第6期《文艺理 南方新年里有一天下大雪, 论研究》上胡建军题为《呐喊与歌唱》一文中的 我到灵峰去探春梅的消息; 观点,鲁迅与志摩,一个是思想的启蒙——呐喊; 残落的梅萼瓣瓣在雪里腌, 一个是艺术的启蒙——歌唱。“一个呈现呐喊和 我笑说这颜色还欠三分艳! 投抢的姿态,一个则不断的歌唱和描绘;一个是 运命说,你赶花朝节前回京, 沉重的批判现实,一个是激动的眺望未来;一个 我替你备下真鲜艳的春景; 是悲观和迷途,无法直面的人生,一个是乐观向 白的还是那冷翮翮的飞雪, 往梦幻世界,不倦歌唱理想的夜莺。”而志摩当 但梅花是十三龄童的热血! 时所“高扬的一面大旗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 《梅雪争春・纪念三一八》 不应抹杀和轻视的旗帜。” 这种轻柔感成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征,包 徐志摩对新诗的贡献,一是他的作品,二是 括《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月下雪峰影片》 他的理论,三是他的活动,最后一点是他在东西 《我来到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山中》《在那山 方诗歌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 道旁》等等。由于其诗轻柔,容易为读者接受, 10年的创作汇成四本集子,寻求光明和理 《雪花的快乐》最后一段可以比成他的诗被读者 想,歌颂自然与爱情,诅咒黑暗与丑恶;体恤穷 喜欢和读者心灵融合的过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嘉兴学院学报 第18卷第2期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列再生出意义。”但“音步不能独立存在,它们 只是在与整个诗歌的相对关系中存在。”因为 “诗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对位模式。”徐志摩在这方 面的实践无疑是中国现代诗人最为成功的。几乎 他的每一首诗中都充满这种音乐感,增加了其诗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当然,正如鲁迅在评价陶渊明诗时说的一样, 歌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传播几率。徐志摩诗歌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形式感。整 既要看到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主要 一面,又要顾及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徐 体讲究排列形式的建筑美感,而在具体的修辞和 志摩的诗其风格也是呈多样性的。《毒药》《白 旗》《大帅》诸篇显得刚性,而《盖上几张油纸》 《太平景象》《叫化活该》《先生!先生》《一条 金色的光痕》几篇同情下层劳苦民众的诗则显得 十分哀怨。 而徐志摩诗歌的最主要特征表现在极富“音 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 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他 与闻一多发起新诗格律运动,建立中国现代格律 诗,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诗歌突出音乐感。这其中 不可否认,徐志摩从中国传统诗歌中汲取了营养, 也吸收了西方诗歌中用韵的方法。有的用随韵 (AABB),有的用抱韵(ABBA),有的用交韵 (ABAB)。脸炙人口的一首《再别康桥》是音乐 美的代表作,传诵了7O多年,人们无不为诗的节 奏感和旋律美所倾倒。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用的词汇何等普通;但组合得如此完美。因 为徐志摩深谙诗的生命是在他的内在的音节的道 理。内在的音节决定外形的字句、行数的长短、 字句的整齐或不整齐,全凭诗人体会到音节的波 动性。说明徐志摩对于语言有着敏锐的感觉和把 握能力,对于语言文字及声音、节奏之间的“诗 感”,更具有天才的发现和创造能力。法国诗人 瓦雷里在《论马拉美和魏尔伦》一文中认为“当 诗人真正是诗人的时候;思想是同音乐不可分割 的。”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说:“心灵里没有音 乐,决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文学传 记》)美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第13章 《谐音、节奏和格律》更明确地阐述:“每一件文 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 句法结构上他也精心追求。《偶然》一诗中“你 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 亮!”实际上志摩在说:“你记得我们交会时互放 的光亮也好,你忘掉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最 好。”叉如“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实际 上是在说“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而 如果这样说,余光中先生认为那就是累赘的散文 了。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用了两次双动词合用 受词的欧化句法,是形式上的创新。《沙扬娜拉》 中运用的修辞和句式的摇曳,也体现了形式上的 特殊效果,印证了贝尔的名言“美是有意味的 形式。” 轻柔感、音乐感、形式感,我认为是徐志摩 诗歌最明显的美学特征,正由于此,使徐志摩的 诗获得了许多人的爱好,也巩固了新诗的阵地, 使其成为新诗的标志性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实践对今天的诗人而言,也仍然有其相当的借鉴 意义。这就是徐志摩对新诗的杰出贡献。 徐志摩的诗歌活动和理论成果,以及在中西 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将另文论述。最后引用林 微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中的话作为本 文的结束: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长存下去,也就 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不认识 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 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 ……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 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 的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 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 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 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的。 (责任编辑方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