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量;
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高峰小时系数;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
量之比。
3、设计车速;
答案: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
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标准。
4、服务水平;
答案: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
准,是道路使用者在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方面得到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题
1、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 (1)系统性; (2)综合性: (3)交叉性;
(4)社会性; (5)超前性; (6)动态性。
2、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有何区别? 答案:通行能力和交通量的区别:
1) 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描述了道路交通设施的主要
功能,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2) 交通量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的或期望(预测)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而通行能
力是指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是道路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当道路上的交通量接近或等于通行能力时,就会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停
1
滞现象。
3、为什么要进行OD调查?OD调查内容包括那些?
答案:进行OD调查,目的是掌握与规划区域有关的现状;人、车和货物的起、终点和路径;出行目的、运输内容等情况。
OD调查内容包括货流和客流的调查。
客流调查包括:起讫点,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及出行次数等; 货流调查包括:货源点及吸引点的分布,货流的分类、数量与比重及货运方式分配。 四、计算题
1、某高速公路入口处设有一收费站,单向车流量为300(veh/h),车辆到达是随机的。收费员平均每10秒钟完成一次收费并放行一辆汽车,符合负指数分布。试估计在收费站排队系统中的平均车辆数、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消耗时间以及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 答案: 这是一个M/M/1排队系统 λ=300辆/h
μ=1/10(辆/s)=360辆/h
ρ=300/360=0.83<1,所以系统是稳定的
系统中的平均车辆数:n=ρ/(1-ρ)= λ/(μ-λ)=300/(360-300)=5辆 平均排队长度:q=n-ρ=5-0.83=4.17 辆
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d=n/λ=5/300 小时/辆=60 秒/辆 (2′) 排队中的平均等待时间:w=d-1/μ=60-10=50 秒/辆 (2′)
一、 是非题(共10分,每题1分;判断正确请在序号上划○,判断错误在序号上划×)
1. 2. 3. 4. 5. 6. 7. 8. 9.
在阻塞交通流内,密度波向交通流行进的反方向传播。○ 由于外界因素干扰导致交通流周期性的中断,形成间断流。○ 空间平均速度不高于时间平均速度。○ OD表有矩形表和三角形表两种形式。○
交通流连续方程表明:当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车流密度随时间而增大。○ 定时控制的信号周期是根据交叉口的进口交通量确定的。× 随着行车速度增大,驾驶员的注视点随之远移。○
停车需求的相关分析法是把城市土地分类,按照各类土地停车产生率预测停车需求。× 跟驰理论描述了跟驰车辆的加速度与两车速度差的函数关系。○
10. 行使速度不高于行程速度。×
2
二、 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
1. 停车周转率
在某一段时间内停放车辆次数,是实际停车累计次数与停车场容量之比
2. 基本通行能力
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的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小时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车辆数
3. 空间占有率与时间占有率
在某一个路段上,所有车辆的长度和与路段长度之比 每一个车辆通过观测点的时间和与观测时间长度之比
4. 交通区的形心
交通区的发声源或吸引源密度分布中心,是交通小区出行的代表端点,不是该小区的几何面积重心 5. Wardrop均衡原理
所有使用路径的旅行时间最短,并且相等,所有没有使用路径的旅行时间高于最短路径旅行时间。 使得路网上所有路段的旅行时间最小的流量分布格局,称为第二均衡原理
三、 问答题(共24分,每题6分)
1. 什么是‘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四阶段’预测方法有哪些不足之处? 1. 交通量发生和吸引 2. 交通量分布 3. 交通方式分担 4. 交通量分配
各阶段模型不统一,没有明确的行为假设;没有考虑个体特性;预测精度与交通小区划分有关
2. 叙述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内容的主要构成,并就其中某个子系统简述其内容。 1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2 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 3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4 运营车辆调度系统 5 先进的乡村运输系统 6 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 7 自动公路系统
3. 什么是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叙述两者的差别。谈谈我国城市现阶段应采取的交通技术管理
模式。 交通系统管理是一种技术性管理,其管理对象是交通流,通过控制引起交通流的时间、空间重分布,从而提高系统的交通承载能力。
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种政策性管理,其管理对象是交通发生源,通过各项交通政策,抑制交通需求的产生,平滑交通需求,缓解交通压力。
3
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是ITS的主要部分 1 出行车信息系统 2 车载路径诱导系统 3 停车场停车诱导系统 4 数字地图数据库 4. 叙述浮动车调查法及其特性。
一辆车,除了驾驶员以外,还需要3名调查员(1#, 2#, 3#) 1# 计算读取工具车的行进速度
2# 观察工具车超过的车辆数和超越工具车的车辆数 3# 记录
车辆保持稳定的速度行驶,往返5-6次
特性:同时可以获得交通量、行驶时间和行驶速度
四、 计算题(共21分,每提7分)
1. 设车流的速度密度的关系为V=88-1.6K,若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且车流的密度大
于最佳密度Km,求:
(1)密度的最低值和速度的最高值; (2)密度的最高值和速度的最低值。 解:由题意可知:
当K=0时,V=Vf=88km/h
当V=0时,K=Kj=55辆/km
则:Vm=44Km/h, Km=27.5辆/km, Qm=VmKm=1210辆/h。 由Q=VK和V=88-1.6K,有Q=88K-1.6K2
当Q=0.8Qm时,由88K-1.6K2=0.8Qm=968,解得:KA=15.2,KB=39.8。 则有速度VA和VB与之对应,又由题意可知,所求密度大于Km,故为KB。 综上,流量密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的加粗部分即为密度的可能取值范围。
Qm0.8QmAVBVAB0KAKmKBKj
1)故当密度为KB=15.2辆/km,其速度为:VB=88-1.6KB=88-1.6×39.8=24.32km/h 即:KB=39.8辆/km,VB=24.32km/h为所求密度最低值与速度最高值。 2)显然,K=Kj=55辆/km,V=0 为所求密度最高值与速度最低值。
2. 某信号灯交叉口,色灯周期为40s,每周期内可通行左转车2辆,如果左转车流为220辆/小时,问:
(1)是否会出现延误?
(2)假定来车符合泊松分布,出现延误的周期在所有周期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解:
(1)一个周期内平均到达的左转车数m=t=220*40/3600≈2.44>2,因此不管车辆是均匀到达或随机到达,均会出现延误(注意:即使m<2,按随机到达的统计平均看仍会出现延误);
4
mkemP(k)k!,一(2)若要不出现延误,则要求在一个周期内到达的车辆数不大于2。按泊松分布公式
个周期内到达车辆数为0,1,2的概率分别为: P(0)=e2.44= 0.08677
2.44
P(1)=2.44e=0.2121
2.442e2.442P(2)==0.2593
P(>2)=1-P(0)-P(1)-P(2)=0.442
所以,出现延误的周期在所有周期中所占的百分比是44.2%。
3. 一个新规划的城市中,假定两个交通区之间的OD量和起点交通区的发生量及终点交通区的吸引量成正比,并且和交通区间的行程时间的平方成反比。已知三个交通区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见表1;同时还知道小区C到小区A的未来OD量,见表2。假设任意交通区间的行程时间均为10分钟,试作交通分布预测,即求解X,Y,Z的值。 表1 交通区 A B C
解:由条件可得,
发生量 3600 2000 5000 吸引量 2400 1600 4000 A A B C Y 480
表2
吸引源 B Z C X 发生源 tijkPiAj(cij)2
C→A的OD量为480,可知 tCAk50002400480
1022解得k=0.004。
XtAC0.00436004000/102576因此,YtBA0.00420002400/10192
ZtCB0.00450001600/102320
5
6
7
8
二、名词解释
27、非自由状态行驶车辆有三个特性:制约性、延迟性、传递性
9
28、路网密度:一个区域的路网密度等于该区域内道路总长与该区域的总面积之比。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的公路里程数。
29、视野 : 人的双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叫视野。 将头部与眼球固定,同时能看到的范围为静视野。
30、交通量是指选定的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实际交通参与者(含车辆、行人、自行车等)的数量,又称交通流量或称流量。
31、交通流密度(又称车流密度)是指在某一时刻,某单位长的路段上一条车道或几条车道内的车辆数。 32、地点车速是车辆驶过道路上某一断面时的瞬时速度,观测距离很短,以行驶该距离的时间小于2s为限 33、基本通行能力:是指交通设施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辆数(最大小时流率)。 34、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的睡眠、生活环境、车内环境、车外环境、行驶条件、驾驶员自身条件
35、影响车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驾驶员的影响车辆的影响道路的影响、交通条件的影响、环境的影响 36、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作用:用于道路设计、用于道路规划、用于道路交通管理 37交通工程学:研究交通规律及运用的科学
38动视力:是汽车行驶时,驾驶员同车体一起按一定的速度前进,驾驶员观察物体运动的视力。 39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40设计车速:是指在气候和交通量正常的情况下,汽车只受公路自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 41临界密度:在交通流密度中,能够使道路上的交通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密度,又称为最佳车流密度 42交通规律:交通规律是指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流流动、停车等规律。 三、简答题
1、驾驶员酒后开车所产生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向静止物体(如安全带、分车道混凝土墩、电杆、树、栏杆等)撞击; ②向停驻的车辆冲撞; ③夜间与对向车迎面撞击; ④因看错路而引起的各种翻车; ⑤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多,致死率高 2、交通量资料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道路分级
(2).为道路几何涉及和确定交通管理设施提供依据
(3).评定已有道路的使用情况,通过经济论证确定筑路计划 (4).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程度 (5).探求交通趋势
(6).安排交通运营计划,确定交通管制措施
3、交通延误产生是道路交通多种因素或一种因素的结果,这些因素是: (1)、驾驶员自身素质; (2)、车辆性能及技术状况; (3)、道路及其车流组成情况; (4)、交通负荷;
(5)、转向车比例及其他干扰情况; (6)、道路服务水平及交通控制水平; (7)、道路交通环境及其他因素等。
10
4、简答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 (1)、道路条件 (2)、交通条件
(3) 、管制条件(4)、坏境与气候(5)、运行规定
5交通量分布特性:交通量是一个随机量,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复杂因素有关,随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而差异变化 6车流密度资料运用在这几个方面:
(1)、车流密度是研究交通流理论和制定交通控制措施的重要基础数据。
(2)、车流密度是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是反映道路上车辆拥挤程度的最直观的指标,直接反映了道路上车辆的密集程度。
(3)、车流密度指标,可以反映路上交通堵塞状况。 (4)、车流密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十分有用。
3、影响车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驾驶员的影响、车辆的影响、道路的影响、交通条件的影响、交通组成的影响、环境的影响。
7、(交通流)理想条件包括:车道宽度大于3.75,小于4.5m;侧向净空大于等于1.75m;交通组成全部为小客车;驾驶员均为熟悉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且驾驶技术熟练、遵守交通法规的司机 8简答OD调查的目的
(1)、OD调查的目的是收集调查区域内出行的类型与数量方面的资料 (2)、包括从各个起始小区(O点)到各个终讫小区(D点)的客、货车的流动 (3)、结合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建立各类交通预测模型 (4)、从中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 (5)、为运输计划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9、交通量资料的应用
(1)、确定道路分级(2)、为道路几何涉及和确定交通管理设施提供依据 3.评定已有道路的使用情况,通过经济论证确定筑路计划 4.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程度5.探求交通趋势 6.安排交通运营计划,确定交通管制措施
10、交通延误资料作用
(1)、评价道路的阻塞程度和服务质量交通延误十分直观地反映了道路交通的阻塞情况,面对于道路的使用者,最关心的是时间和延误。因此,交通延误资料客观地反映了道路的阻塞程度,也体现了道路服务质量的高低
(2)、道路改建的依据在拟定道路或路口改建计划时,是否应拓宽道路或实行快慢车隔离,是否应设左转专用道等,都应以延误分析为依据 (3)、运输规划交通运输部门在运营调度时往往不是选择距离最短的路线而是选择行车时间最少的路线,有了延误资料,有利于运输部门进行路线选择。 (4)、 公共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行车时刻表、调整路线运行状况时,也要依据延误资料。(5)、前后对比研究,对交通设施改善前后的延误时间进行调查,可以对改善的效果作出评价,交通管制根据延误资料,可以确定是否应限制停车,是否应采取单行或禁行等等交通管制措施(6)、延误资料还是确定路口信号灯配时的重要依据。当路口某一方向的延误明显大于另一方向时,则应调整绿信比,使两方向延误大致相等。 (7)、交通延误资料可以作为交通运政部门进行定线管理、合理调控线路运力的重要依据。
11、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关系:(1)、区别:概念和特点不同(2)、联系:表示方法相同辆/h当Q《Q通时 自由畅行 当Q 12、建立线性跟驰模型。 13、研究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14、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和机动车保有量各为多少?
11
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98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9600多万辆。 15、简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措施。
以减轻、缓解交叉口拥挤为主要目的的交叉口优化,首先要知道该交叉口能够处理多大的交通量,这里处理交通量的能力称为交通容量。交通容量因道路的幅宽、车道的使用方法、信号控制方法等而不同,如果到达交叉口的交通量超过交通容量,则发生交通拥挤现象。因此,要从各个角度探讨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增大交通容量的方法:1交叉口的面积在保证需求的条件下尽量小。2将左、右转交通和直行交通分离。
3注意交叉口的几何结构与交通控制方法的匹配。4注意相位数不可增加过多。5进口道的车道数一般应小于或等于出口道的车道数。6在交叉口进口道有左转交通,要尽可能设置左转专用相位和左转专用车道。7信号周期长度不要设计过长。8在设计信号相位方案时,要考虑到确保交通流的连续性,并且使驾驶员易看懂。9人行横道尽量与车道成直角设置。10设置与车道分离的人行道。 16、给出流量与速度关系式,并画图说明其关系。
Q=Kj(vs-
vsvf2)
Kj——阻塞密度
vf——自由流速度 vs——平均速度
流量-速度关系图
通常速度随流量增加而降低,直至达到最大通行能力的流量Qm为止。在曲线上拥挤的部分,流量和速度都降低。从原点E到曲线上各点向量的斜率表示那一点的密度的倒数1/K。在速度-流量曲线上,C点以上的部分表示不拥挤,而C点以下的部分则表示拥挤状态。
/17、.列出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式,并画图说明。
12
Kvsvf1Kj vf A 速 度 B vm C
vs D E 密度 K /18.醉酒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有哪些?
(1) 醉酒使人的色彩感觉功能降低,视觉受到影响。(2) 醉酒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3) 醉酒使人记忆力降低。(4) 醉酒使注意力水平降低。(5) 醉酒使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6) 醉酒使人的触觉感受性降低。
19.请画出具有东西向左转专用相位的十字交叉口车辆流向图和信号配时图。
③ Kj ③ ③ ②
① ① ② ① ②
④ ④ ④
车辆流向图 周期时长 东西路
南北路
第一相位时间 绿 黄 绿灯间隔时间 通行时间间隔 (第二相位) 第二相位时间 红 红绿灯 时间间隔
时间
信号配时图
13
20.现有一主次干道相交的十字交叉口,欲对其进行感应控制,请问感应设备应布设在何处?说明原因。
(1)应布设在次干道上。
(2)根据我国交通法律规定,次干道的车辆应为主干道车辆然行,进行感应控制时,需要知道次干道上车辆是否到达一定的数量,进而为其提供绿灯放行做准备。 一. 计算题(40分)
1.一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主要道路的双向交通量为1200辆/小时,车辆的到达符合泊松分布。次要道路上的车辆所需穿越的临界车头时距t0=6s。车辆跟驰行驶的车头时距t=3s,求次要道路上的车辆可穿越主要道路车流的数量。 解:
Q次1200e1e120063600120033600257pcu/h
3.一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km/h,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
VP=1800veh/h,
大型车占50%,
车道宽 3.75m,一侧行车道距路边障碍物0.3米,重丘地形。实地观测的平均速度为50km/h,且驾驶员均有高速公路行驶经验,身体健康。参考下列各表,分析该路的服务水平,问其达到可能通行能力之前还可增加多少交通量。(20分)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分级表
密度(pcu/km/ ln) ≤12 ≤19 ≤26 ≤42 四 >42 <48 d) d) >48
车道宽度及净向侧宽的修正系数
侧向净宽(m) 行车道一边有障碍物 行车道两边有障碍物 d) d) >45 d) d) 车速(km/h) ≥94 ≥86 ≥73 ≥48 0.56 0.79 0.94 1.00 v/C 设计速度(km/h) 120 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ln) 1100 1600 1900 2000 车速(km/h) ≤81 ≤75 ≤68 ≤48 0.51 0.71 0.85 1.00 v/C 100 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ln) 1000 1400 1700 2000 车速(km/h) - ≤69 ≤62 ≤45 - 0.67 0.83 1.0 v/C 80 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ln) - 1300 1600 1900 服务水平等级 一 二 三 14
车道宽度(m) 3.75 ≥1.75 1.60 1.20 0.90 0.60 0.30 0 1.00 0.99 0.99 0.98 0.97 0.93 0.90 3.50 3.75 3.50 有中央分隔带的4车道公路 0.97 0.96 0.96 0.95 0.94 0.90 0.87 1.00 0.99 0.98 0.96 0.94 0.87 0.81 0.97 0.96 0.95 0.93 0.91 0.85 0.79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段的大型车换算系数
车型 大型车 小客车
3. 解:
为求服务水平要计算v/C: (l)查表得修正系数 车道宽度及净向侧宽的修正系数大型车换算系数EHV平原微丘 1.7/2.0 1.0 重丘 2.5/3.0 1.0 山岭 3.0 1.0 fw0.93
2.5
大型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PHV驾驶员条件修正系数
0.5
fP1.0
2000pcu/h/ln
由设计速度为100km/h可知, CB大型车的修正系数
fHV11/10.5(2.51)0.571
1PHV(EHV1)(2)计算v/C
v/CVP/CBNfwfHVfp1800/200020.930.5711.00.85 (3)该公路服务水平属三级
(4)计算达到可能通行能力前可增加的交通量
15
此时v/C1.0, 行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
CBN(v/C)fwfHVfp200021.000.930.5711.02120veh/h 达到可能通行能力前可增加的交通量V
V21201800320veh/h
四. 下表是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交叉口入口引道上停车的车辆数。请根据该表求总延误、每一停驶车辆的平均延误、交叉口入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停驶车辆百分率。(20分)
点样本法现场纪录表
解: 总延误=总停车数×观测时间间隔(辆·s)
在下列时间内停在引道内的车辆数 开始时间 +0s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小计 合计 0 4 6 2 0 18 6 2 10 2 6 56 +15s 2 0 6 8 10 2 0 4 14 6 0 52 248 +30s 4 8 12 0 0 4 14 12 10 0 12 76 +45s 10 8 0 10 2 12 0 4 0 8 10 64 停驶车数 16 19 23 18 10 28 18 16 28 14 16 206 420 不停驶车数 20 18 24 15 20 21 12 14 22 30 18 214 引道交通量 每一停驶车辆的平均延误=
总延误停驶车辆总数(s)
交叉口入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
总延误引道总交通量(s)
停驶车辆百分率=
停驶车辆总数100%(%)
引道总交通量利用上表的数值可以得到相应的值: 总延误=248×15=3720辆·s;
3720=18.1s; 2063720交叉口入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8.9s;
420每一停驶车辆的的平均延误=
16
停驶车辆百分率=
206×100%=49% 420
六.请从道路交通系统原理入手(最好结合道路交通系统组成图),对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堵塞的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0分)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含交通控制装置)组成的整体,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立的功能或特性,按照特定的方式有规律地运行着,由此实现安全通畅的目标。
道路交通系统的研究对象是交通流,目标是安全、通畅。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是:动态、开式。所谓动态是指系统中的各要素随空间、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开式是指不仅道路交通系统内部人、车、路、环境相互联系密切,而且系统本身还受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影响,因此对该系统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孤立地进行研究。
17
三.简单题
1.交通工程学所研究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哪几类? 答:交通工程学所研究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交通调查 (2)交通规划 (3)交通流理论 (4)人——机特性 (5)交通管理 (6)道路线型的设计
(7)对交通事故与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 (8)汽车交通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9)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
2.道路情况对车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道路情况对车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的类型; (2)道路的平面线型; (3)纵断面线型; (4)车道数及车道位置; (5)视距; (6)侧向净空; (7)路面。
3.交通流调查有哪些作用
答:交通流调查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工作,对制定道路交通规划、道路网合理布置、道路线形设计,以及现有道路的综合治理,将提供起决定性作用的数据。具体说来,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道路设施的规模。 (2)确定交通控制的方法。 (3)道路管理的依据。 (4)预测交通量发展趋势。 (5)用于运输经济分析。 (6)评价道路安全程度。
4.远景交通量基础资料的收集及调查有哪些? 答:
(1)绘制拟建道路可能吸引的交通量区域的平面图,并画出该范围内的现有道路、铁路及主要通航航道。 (2)收集平面图范围内现有道路上的交通量观测资料,并在平面图上标出各观测点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如发现原有观测点的交通量观测数字不能反映出拟建路线主要段的交通量,则应加设观测点。
(3)收集在路线吸引区范围内的历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口、公路汽车货运量的资料。汽车货运量要包括社会车辆的货运量(根据需要也可包括非机动车辆的货运量)。
如吸引区范围这些资料收集有困难,则可收集包括吸引区范围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扩大区域资料(扩大到能收集的程度),但要估算吸引区范围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扩大区域的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
(4)选择适当路线进行车辆起讫点调查(简称OD调查),对于老路改建选择在拟建路线上。对于新建路线则选择在邻近拟建路线的公路上。调查目的是了解、分析拟建路线上现在各主要段的交通量、流向以及
18
车辆组成与装载情况。。
(5)调查区域内现有铁路、水运的运量、运输能力、发展规划以及各类货物的运价。装卸费用。这是确定转移交通量的主要依据,必须充分重视。
(6)调查区域内现有公路的路况、正常情况下各类车辆的平均车速、运输成本和养护管理费用等。
5.交通量调查资料的用途有哪些?
答:交通量的调查资料是交通工程最基本的资料,其用途有如下方面: (1)交道规划
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及自治区,小至一个县或乡镇,甚至一条道路,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必须对交通量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获得交通量的现状,并推求其发展趋势,预测远景交通量,使交通规划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 (2)交通设施设计
有了准确的交通量(目前或远景)数据,就能正确地确定道路等级;交叉口类型、道路的断面布置和停车场等交通设施设计。 (3)交通控制
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可以确定交叉口控制方式和信号配时等。 (4)经济分析
要新建一条道路,必须先通过经济分析来论证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比较新旧路线的效益以及新路线究竟吸引多少交通量等。 (5)交通事故评价
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与交通量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有了交通量数据,才能评价不同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以衡量道路的服务质量。 (6)交通管理
根据交通量的大小,采取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6.交通延误资料有何作用
答:交通延误资料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评价道路的阻塞程度和服务质量
交通延误十分直观地反映道路交通的阻塞情况,而对于道路的使用者,最关心的是时间和延误。因此,交通延误资料客观地反映道路的阻塞程度,也体现了道路服务质量的高低。 (2)道路改建的依据
在拟定道路或路口改建计划时,是否应拓宽道路或实行快慢车隔离,是否应设左转专用道等,都应以延误分析为依据。 (3)运输规划
交通运输部门在运营调度时往往不是选择距离最短的路线而是在选择行车时间最少的路线,有了延误资料,有利于运输部门进行路线选择。
公共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行车时刻表,调整路线运行状况时,也要依据延误资料。 (4)经济分析
交通运输部门计算运输成本、交通管理部门对采取某一工程措施或管理措施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通常将时间换算成经济指标,延误资料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5)前后对比研究
对交通设施改善前后的延误时间进行调查,可以对改善的效果作出评价。 (6) 交通管制
根据延误资料,可以确定是否应限制停车,是否应采取单行或禁行等交通管制措施。
19
延误资料还是确定路口信号灯配时的重要依据。当路口某一方向的延误明显大于另一方向时,则应调整绿信比,使两方向延误大致相等。 (7)交通延误资料
可以作为交通运政部门进行定线管理、合理调控线路运力的重要依据。
7.影响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主要有哪几种 答:影响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道宽度的修正系数(r1)
当车道宽度为其一数值时,其交通量能达到理论的最大交通量,当车道宽度小于该数值时,则交通量小于理论的最大交通量。
(2)侧向净空的修正系数(r2)
侧向净空是指车道外边缘至路旁障碍物(灯柱、护栏、停放的车辆等)的距离。根据实际调查表明;当净空小于某一数值时,会使驾驶员感到不安全而使车辆偏向路中央行驶,这就使边部车道宽度无法利用,相当减少了车道宽度。当路肩宽度不足时,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与侧向净空不足完全一样。因此,当侧向净空或路肩宽度小于 1.75米时,应对基本通行能力加以修正。 (3)纵坡度的修正系数(r3)
道路的纵坡度对车速有相当大的影响,载重汽车就更为突出。随着坡度、坡长的增加,行车速度随着降低。国外均以小客车为计算车辆类型,由于小客车有较大的后备功率,当坡度小于7%时,车速降低很小, 因而不予考虑修正,但我国道路行驶的大部分车辆为载重汽车,在坡道上行驶的速度降低很大,因此必须进行修正,但其修正值目前尚未能确定。 (4)行车视距的修正系数(r4)
根据美国的调查研究,当超车视距小于457米的路段在道路全长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时,则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就越大。
(5)沿途条件的修正系数(r5)
沿途条件指的是道路两旁的街道化程度,由于路旁有房屋建筑,则会增加行人和车辆进入道路的干扰,从而引起速度和通行能力的降低。 (6)车辆换算系数(r6)
道路上车辆的组成是影响通行能人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我国目前处在混合交通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就更为突出,车辆类型繁多,不仅占用道路的面积不同,而且行车速度也不同,相互干扰较大,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了使不同类型车辆换算成单一的车型,一般根据所占的道路面积和行车速度的比值进行换算。
8.在道路上行车时吸引驾驶员注意力的三组因素是什么? 答:在道路上行车时吸引驾驶员注意力的三组因素是:
(1)直接与道路有关的因素。包括影响汽车驾驶的路边环境和道路的各组成部分(平面上的转弯和纵断面上的变坡、道路标志、路面不平整度、交叉口以及道路的连接和分叉)。在正确设计的道路上,以安全行车速度行驶时,驾驶员对道路的各组成部分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进行观察,以便来得及在正常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2)与其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行人等交通实体有关的因素。
(3)与交通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令人注目的建筑物、路肩上的物体、路旁上的丛生植物、周围的景观部分以及吸引力较强的事物。
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的交通标志分为哪七大类? 答:(1)警告标志:警告车辆和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
20
(2)禁令标志: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 (3)指示标志: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 (4)指路标志: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的标志。 (5)旅游区标志:提供旅游景点方向、距离的标志。 (6)道路施工安全标志:通告道路施工区通行的标志。 (7)辅助标志:附设于主标志下起辅助说明使用的标志。
10.规定的道路交通标线分为哪三大类?
答:(1)指示标线:指示车行道、行车方向、路面边缘、人行道等设施的标线。
(2)禁止标线:告示道路交通的遵行、禁止、限制等特殊规定,车辆驾驶人员及行人需要严格遵守的标线。 (3)警告标线:促使车辆驾驶人员及行人了解道路上的特殊情况,提高警觉,准备防范应变措施的标线。
11.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需要的情报可分为哪几类?
答:(1)道路及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关于路线的概况、交通服务建筑的位置、道路方向、路面质量、危险路段。
(2)道路的行驶条件:交通流参数以及在具体环境中推荐采取最佳的交通状况。
(3)行车的外界条件:大气的能见度、降雨(雪)量、雪阻、洪水、雪崩、落石、流石、滑坡等。
12.交通管理主要内容可分哪五个方面? 答:(1)技术管理
①各种技术规章的执行监督;
②交通标志,道路标线的设置管理与维护; ③信号及专用通信设施的设计安装、管理与维护; ④建立各种专用车道与交通组织方法; ⑤安全防护及照明设施的安装与管理。 (2)行政管理
①规划组织单向交通与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②禁止某种车辆、某种运行方式; ③实行错时上下班或组织可逆性行车;
④对于某些交通参与者(老人、小孩、残疾人员)予以特殊照顾; ⑤决定交叉口的管理或控制方式。 (3)法规管理 ①执行交通法规条例;
②建立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制度;
③建立各种违章与事故处理规则并监督实施; ④各种临时的局部的交通管理措施。 (4)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考核 ①交通民警的培训与考核; ②驾驶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③对驾驶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
④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交通法制与安全教育; ⑤对于各种交通违章对象的教育与处罚。 (5)交通控制
①交叉口控制(定时、感应、半感应);
21
②线路控制(联动控制);
③区域控制(定时、自感应、分层)。
13.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制有哪几种方式? 答:(1)交通信号控制
按控制的范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
①点控制。是指个别独立交叉口的信号灯控制,此法又可分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和感应式控制两种,感应式控制又可分为全感应式和半感应式。
②线控制。是指对一条主干道相邻交叉口的信号实行协调自动控制,亦称绿波通行带或绿波控制。 ③面控制。是指对城市中某区域的所有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用计算机实行统一协调的自动控制。 (2)停车控制
车流进入或通过交叉路口时,必须先停车,观察到达路口的车流情况而后进人或通过,一般又分为: ①多路停车法是在交叉口所有引导入口的右方设立停车标志,让所有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必须先停车而后等待出现空档再通过,此法又称为全向停车或四路停车,多为临时措施。
②二路停车是在次要道路进入交叉口的引道上设上停车标志,使次要道路的来车必须先停车,等候间隙出现再通过,此法亦称单向停车或两路停车。 (3)让路法
在次要路口或车辆较少的引道入口处没让路标志,使
司机放慢车速,看清相交道路有无来车,估计有适当间隙可以通过再加速驶去。 (4)自行调节法
即采用中央岛,让各路进入车辆按反时针方问统一,连续行驶通过的环形交叉。 (5)不设管制
交通量很小的交叉口一般均不设管制,如居民区内部的交叉口等。
14.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制按控制的范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点控制。是指个别独立交叉口的信号灯控制,此法又可分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和感应式控制两种,感应式控制又可分为全感应式和半感应式。
(2)线控制。是指对一条主干道相邻交叉口的信号实行协调自动控制,亦称绿波通行带或绿波控制。 (3)面控制。是指对城市中某区域的所有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用计算机实行统一协调的自动控制。
15.单点信号控制的几种方式: 答: (1)定时控制 (2)按钮式信号控制 (3)感应式信号控制
16.感应式信号控制的主要形式有哪几种? 答:
(1)半感应式信号控制 (2)全感应式信号控制 (3)公共汽车感应式信号控制 (4)列车感应式信号控制
17.综合社会经济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答:(1)行政区划、分区规划、隶属关系、管辖范同、影响区域等;
22
(2)人口(总数、分布、构成、增长等);
(3)土地利用(土地特征、建筑构成、开发程序、客货发生等): (4)国民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工农业总户值、生产和基础建投资等): (5)产业(产业结构、布局、资源、运量等);
(6)客货运量(运输量、运输周转量、各种方式所占的比重等,: (7)资金来源(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社会集资等);
(8)社会价值(时间价值、劳动力价值、美学景观价值、人文历史价值等)。
18.地区公路网规划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1)客、货运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2)未来交通量的推算预测; (3)公路与土地利用的经济分析; (4)调查沿路土地利用的运量变化分析; (5)现有公路的调查分析;
(6)拟建主要交叉口(平面和立体交叉口)类型选择与分析; (7)出入车道控制及交通用地分析; (8)路线服务设施的发展规划; (9)公路与铁路交叉口分析; (10)高速公路规划;
(11)公路的环境影响评估等。
19.交通规划方案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 (1)充分性
规划方案必须在适当的原则下能为将来的客货运输需求提供充分的设施和服务,必须对比较方案进行检验,从中找出在交通服务方面最佳的方案。衡量的根本标准是人和物的输送的高效性、安全性、可靠性等。 (2)与总体规划的一致性
交通规划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适应和协调。通过交通规划方案的实施可以保证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开发、文化价值保护等方面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3)与环境的一致性
交通规划方案必须与环境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4)可接受性
规划方案必须能够为大多数人、政治团体、利益集团从其他可能反对方案实施的人们所接受。 (5)财政可行性
方案的投资必须在国家、地区或城市财力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20.评价交通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
答:交通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大致包括相对规模、等级结构、布局形态、投资费用等几个方面。 (1)相对规模指标
这类指标是将交通网络设施的长度、面积等与地区经济、用地、人口等相对比较,用可比的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如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面积等等, (2)等级结构指标
这类是指交通网络系统中不同等级(标准)的交通设施的相对比重,如公路网中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
23
级、四级公路所占的相对比重,城市道路网中,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所占的相对比重,公交系统中,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线路、车数相对比重等。 (3)布局形态指标
主要包括公交线网的非直线系数,公路网中位点的吻合度,道路网的连接度等指标。 (4)投资费用指标
主要是指不同规划方案的投资费用大小。
21.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七个要素: 答: (1)道路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道路是指具有公用性质的道路。公有道路的特征是通行社会车辆,因此,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决定,将通行社会车辆的港口道路、民用机场(不含机场控制区)道路和林业季节性运材道路纳入道路交通管理的范畴,适用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在非公用性质的道路上和其他地点发生的事故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这样的道路和地点有:厂矿、油田、农场、林场自建的不通行社会车辆的专用道路;用于田间耕作,供农机具行走的机耕道路;机关、学校、单位大院内、火车站、汽车总站,货场、渡口内道路上;铁路道口与火车发生的事故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 (2)车辆、人员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车辆是指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根据车辆要素可知与车辆无关的事故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要素要求事故当事人中至少有一人是车辆驾驶人员。 (3)道路交通事件
道路交通是指在道路上进行的人和物的空间位置移动。在道路上进行的主要是交通活动。但是也存在非交通性质的活动;在非交通性质的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如:参加军事演习、体育竞赛、断路施工的车辆自身发生的事故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 (4)在运动中
发生事故时,至少应有一方车辆是在运动中。 (5)违章行为
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必须是由于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同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
机动车驾驶员的紧急避险行为不属于违章行为。紧急避险行为是合法的行为。但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①)必须是为了避免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合法权利受到危险的紧急情况; ②必须是实际存在并且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 ③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时; ④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比所避免的损害要轻。 (6)过失
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过失分为两类:—类是疏忽大意,另一类是过于自信。事故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特征。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非过失事件(故意、意外事件)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 (7)有损害后果
既无人员伤亡,也无财产损失的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
22.按事故主要责任者的交通方式如何分类?
24
答:按照事故主要责任者的交通方式不同,道路交通事故分为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乘车人事故。机动车事故还可分为汽车事故、摩托车事故、电车事故、拖拉机事故、汽车列车事故、专用机械事故、农用运输车事故等,如果当事双方负同等责任.则按相对交通强者一方计。
23.人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自身的生理、心理状况等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 ②自身违章行走、违章操作、违章装载、违章行驶等酿成事故;
③对他人的交通动态从道路变化、气候变化、车况变化、观察疏忽或措施不当等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24.控制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措施有哪些 答:
(1)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加强环境监测; (2)改进机动车设备,控制排污量; (3)改进能源;
(4)合理地布置路网与调整交通流,综合治理交通; (5)绿化。
四.计算题
1.对某一交叉口引道的研究指出:有25%的车辆右转弯,但无左转弯,问三辆车中有一辆车右转弯的概率是多少?
已知:n=3,x=l,P=0.25,q=1-p=0.75。 求:P(1)。
解:根据题意知,该题符合二项式分布,故有:
p(1)3!(0.25)1(0.75)(31)0.4221!(31)!
即三辆车中有一辆车右转弯的概率是42.2%。
2.假设60辆车随机分布5公里长的路段内,试求任意100米路段有4辆车的概率。 解:设任意500米路段内平均车辆数为λ,则根据题意知: 5000:60=500:λ 得λ=6(辆) 根据泊松分布得:
e664P(4)0.13394!
3.某城镇附近有路段为平原三级公路,路基宽度为8.5米,路面宽度为7.0米,纵坡为2%,超车视距不足路段占全路段长的20%,根据调查得出路段上每小时的交通量为:载重汽车857辆,吉普车8辆,自行车115辆,其他小型汽车13辆,马车5辆,求此时交通量是否超过该路的可能通行能力。 解:
(1)基本通行能力,根据表5—4建议值,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为1000辆/小时(载重车),双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QB=2000辆/小时.
(2)车道宽度修正系数,车道宽度为3.50米,查表5—5得r1=1.0。 (3)侧向净空修正系数,两侧路肩宽度均为0.75米 查表5—6得r2=0.81
25
(4)纵坡度修正系数,由于缺乏有关资料,故暂不考虑。
(5)行车视距修正系数,视距不足路段占全路段20%,平原三级公路的设计车速为60公里/小时,查表5—7得r4=0.88。
(6)沿途条件修正系数,由于靠近城镇,公路两旁已街道化,查表 5-8得r5=0.75 于是可能通行能力为 Qp=QBr1r2r3r4r5
=2000×1.0×0.81×1.0×0.88×0.75 =1069(辆/小时)
路上实际交通量按表5—9折算得:
Qp=857×1.0+8×0.5十115×0.1+13×0.5十5×2.0=889(辆/小时) Qp>Qp 说明实际交通量尚未超过该路的可能通行能力。
1.交通工程学所研究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哪几类?
2.道路情况对车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道路情况对车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的类型;(2)道路的平面线型;(3)纵断面线型;4)车道数及车道位置;(5)视距;(6)侧向净空;(7)路面。
3.交通流调查有哪些作用
简答OD调查的目的
(1)、OD调查的目的是收集调查区域内出行的类型与数量方面的资料 (2)、包括从各个起始小区(O点)到各个终讫小区(D点)的客、货车的流动 (3)、结合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建立各类交通预测模型 (4)、从中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 (5)、为运输计划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交通流)理想条件包括:车道宽度大于3.75,小于4.5m;侧向净空大于等于1.75m;交通组成全部为小客车;驾驶员均为熟悉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且驾驶技术熟练、遵守交通法规的司机 1、驾驶员酒后开车所产生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向静止物体(如安全带、分车道混凝土墩、电杆、树、栏杆等)撞击; ②向停驻的车辆冲撞; ③夜间与对向车迎面撞击; ④因看错路而引起的各种翻车; ⑤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多,致死率高 2、交通量资料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道路分级
(2).为道路几何涉及和确定交通管理设施提供依据
(3).评定已有道路的使用情况,通过经济论证确定筑路计划 (4).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程度 (5).探求交通趋势
(6).安排交通运营计划,确定交通管制措施
3、交通延误产生是道路交通多种因素或一种因素的结果,这些因素是: (1)、驾驶员自身素质;
26
(2)、车辆性能及技术状况; (3)、道路及其车流组成情况; (4)、交通负荷;
(5)、转向车比例及其他干扰情况; (6)、道路服务水平及交通控制水平; (7)、道路交通环境及其他因素等。 4、简答影响同行能力的主要因素 (1)、道路条件 (2)、交通条件
(3)、管制条件(4)、坏境与气候(5)、运行规定
1、 交通量分布特性:交通量是一个随机量,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地理位置和气候条
件等复杂因素有关,随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而差异变化 2、 车流密度资料运用在这几个方面:
(1)、车流密度是研究交通流理论和制定交通控制措施的重要基础数据。
(2)、车流密度是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是反映道路上车辆拥挤程度的最直观的指标,直接反映了道路上车辆的密集程度。
(3)、车流密度指标,可以反映路上交通堵塞状况。 (4)、车流密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十分有用。
4.远景交通量基础资料的收集及调查有哪些? 答:
(1)绘制拟建道路可能吸引的交通量区域的平面图,并画出该范围内的现有道路、铁路及主要通航航道。 (2)收集平面图范围内现有道路上的交通量观测资料,并在平面图上标出各观测点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如发现原有观测点的交通量观测数字不能反映出拟建路线主要段的交通量,则应加设观测点。
(3)收集在路线吸引区范围内的历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口、公路汽车货运量的资料。汽车货运量要包括社会车辆的货运量(根据需要也可包括非机动车辆的货运量)。
如吸引区范围这些资料收集有困难,则可收集包括吸引区范围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扩大区域资料(扩大到能收集的程度),但要估算吸引区范围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扩大区域的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
(4)选择适当路线进行车辆起讫点调查(简称OD调查),对于老路改建选择在拟建路线上。对于新建路线则选择在邻近拟建路线的公路上。调查目的是了解、分析拟建路线上现在各主要段的交通量、流向以及车辆组成与装载情况。。
(5)调查区域内现有铁路、水运的运量、运输能力、发展规划以及各类货物的运价。装卸费用。这是确定转移交通量的主要依据,必须充分重视。
(6)调查区域内现有公路的路况、正常情况下各类车辆的平均车速、运输成本和养护管理费用等。
5.交通量调查资料的用途有哪些?
答:交通量的调查资料是交通工程最基本的资料,其用途有如下方面: (1)交道规划
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及自治区,小至一个县或乡镇,甚至一条道路,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必须对交通量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获得交通量的现状,并推求其发展趋势,预测远景交通量,使交通规划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 (2)交通设施设计
有了准确的交通量(目前或远景)数据,就能正确地确定道路等级;交叉口类型、道路的断面布置和停车场等交通设施设计。
27
(3)交通控制
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可以确定交叉口控制方式和信号配时等。 (4)经济分析
要新建一条道路,必须先通过经济分析来论证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比较新旧路线的效益以及新路线究竟吸引多少交通量等。 (5)交通事故评价
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与交通量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有了交通量数据,才能评价不同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以衡量道路的服务质量。 (6)交通管理
根据交通量的大小,采取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6.交通延误资料有何作用
答:交通延误资料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评价道路的阻塞程度和服务质量
交通延误十分直观地反映道路交通的阻塞情况,而对于道路的使用者,最关心的是时间和延误。因此,交通延误资料客观地反映道路的阻塞程度,也体现了道路服务质量的高低。 (2)道路改建的依据
在拟定道路或路口改建计划时,是否应拓宽道路或实行快慢车隔离,是否应设左转专用道等,都应以延误分析为依据。 (3)运输规划
交通运输部门在运营调度时往往不是选择距离最短的路线而是在选择行车时间最少的路线,有了延误资料,有利于运输部门进行路线选择。
公共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行车时刻表,调整路线运行状况时,也要依据延误资料。 (4)经济分析
交通运输部门计算运输成本、交通管理部门对采取某一工程措施或管理措施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通常将时间换算成经济指标,延误资料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5)前后对比研究
对交通设施改善前后的延误时间进行调查,可以对改善的效果作出评价。 (6) 交通管制
根据延误资料,可以确定是否应限制停车,是否应采取单行或禁行等交通管制措施。
延误资料还是确定路口信号灯配时的重要依据。当路口某一方向的延误明显大于另一方向时,则应调整绿信比,使两方向延误大致相等。 (7)交通延误资料
可以作为交通运政部门进行定线管理、合理调控线路运力的重要依据。
7.影响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主要有哪几种 答:影响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道宽度的修正系数(r1)
当车道宽度为其一数值时,其交通量能达到理论的最大交通量,当车道宽度小于该数值时,则交通量小于理论的最大交通量。
(2)侧向净空的修正系数(r2)
侧向净空是指车道外边缘至路旁障碍物(灯柱、护栏、停放的车辆等)的距离。根据实际调查表明;当净空小于某一数值时,会使驾驶员感到不安全而使车辆偏向路中央行驶,这就使边部车道宽度无法利用,相当减少了车道宽度。当路肩宽度不足时,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与侧向净空不足完全一样。因此,当侧向净
28
空或路肩宽度小于 1.75米时,应对基本通行能力加以修正。 (3)纵坡度的修正系数(r3)
道路的纵坡度对车速有相当大的影响,载重汽车就更为突出。随着坡度、坡长的增加,行车速度随着降低。国外均以小客车为计算车辆类型,由于小客车有较大的后备功率,当坡度小于7%时,车速降低很小, 因而不予考虑修正,但我国道路行驶的大部分车辆为载重汽车,在坡道上行驶的速度降低很大,因此必须进行修正,但其修正值目前尚未能确定。 (4)行车视距的修正系数(r4)
根据美国的调查研究,当超车视距小于457米的路段在道路全长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时,则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就越大。
(5)沿途条件的修正系数(r5)
沿途条件指的是道路两旁的街道化程度,由于路旁有房屋建筑,则会增加行人和车辆进入道路的干扰,从而引起速度和通行能力的降低。 (6)车辆换算系数(r6)
道路上车辆的组成是影响通行能人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我国目前处在混合交通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就更为突出,车辆类型繁多,不仅占用道路的面积不同,而且行车速度也不同,相互干扰较大,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了使不同类型车辆换算成单一的车型,一般根据所占的道路面积和行车速度的比值进行换算。
8.在道路上行车时吸引驾驶员注意力的三组因素是什么? 答:在道路上行车时吸引驾驶员注意力的三组因素是:
(1)直接与道路有关的因素。包括影响汽车驾驶的路边环境和道路的各组成部分(平面上的转弯和纵断面上的变坡、道路标志、路面不平整度、交叉口以及道路的连接和分叉)。在正确设计的道路上,以安全行车速度行驶时,驾驶员对道路的各组成部分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进行观察,以便来得及在正常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2)与其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行人等交通实体有关的因素。
(3)与交通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令人注目的建筑物、路肩上的物体、路旁上的丛生植物、周围的景观部分以及吸引力较强的事物。
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的交通标志分为哪七大类? 答:(1)警告标志:警告车辆和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 (2)禁令标志: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 (3)指示标志: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 (4)指路标志: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的标志。 (5)旅游区标志:提供旅游景点方向、距离的标志。 (6)道路施工安全标志:通告道路施工区通行的标志。 (7)辅助标志:附设于主标志下起辅助说明使用的标志。
10.规定的道路交通标线分为哪三大类? 12.交通管理主要内容可分哪五个方面?
13.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制有哪几种方式? 答:(1)交通信号控制
按控制的范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
①点控制。是指个别独立交叉口的信号灯控制,此法又可分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和感应式控制两种,感应
29
式控制又可分为全感应式和半感应式。
②线控制。是指对一条主干道相邻交叉口的信号实行协调自动控制,亦称绿波通行带或绿波控制。 ③面控制。是指对城市中某区域的所有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用计算机实行统一协调的自动控制。 (2)停车控制
车流进入或通过交叉路口时,必须先停车,观察到达路口的车流情况而后进人或通过,一般又分为: ①多路停车法是在交叉口所有引导入口的右方设立停车标志,让所有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必须先停车而后等待出现空档再通过,此法又称为全向停车或四路停车,多为临时措施。
②二路停车是在次要道路进入交叉口的引道上设上停车标志,使次要道路的来车必须先停车,等候间隙出现再通过,此法亦称单向停车或两路停车。 (3)让路法
在次要路口或车辆较少的引道入口处没让路标志,使
司机放慢车速,看清相交道路有无来车,估计有适当间隙可以通过再加速驶去。 (4)自行调节法
即采用中央岛,让各路进入车辆按反时针方问统一,连续行驶通过的环形交叉。 (5)不设管制
交通量很小的交叉口一般均不设管制,如居民区内部的交叉口等。
14.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制按控制的范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点控制。是指个别独立交叉口的信号灯控制,此法又可分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和感应式控制两种,感应式控制又可分为全感应式和半感应式。
(2)线控制。是指对一条主干道相邻交叉口的信号实行协调自动控制,亦称绿波通行带或绿波控制。 (3)面控制。是指对城市中某区域的所有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用计算机实行统一协调的自动控制。
11.现有一主次干道相交的十字交叉口,欲对其进行感应控制,请问感应设备应布设在何处?说明原因。
(1)应布设在次干道上。
(2)根据我国交通法律规定,次干道的车辆应为主干道车辆然行,进行感应控制时,需要知道次干道上车辆是否到达一定的数量,进而为其提供绿灯放行做准备。
30
对基于出行的4阶段程序的评价
实际上目前美国所有预测乘客出行需求以及政策分析的工具,都是以4阶段程序为基础的。这种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战后发展时期.
当时交通规划的重点还是发展基础设施。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考虑在哪里修建新的快速道路,以及需要建多少车道。正是由于这种直接规划交通的原因,那时预测程序的粗糙也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这种程序内部还包含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不一致性。例如,区域范围小区出行产生和吸引的总量通常互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调整;用来进行出行分布和方式划分的出行时间矩阵与交通网络分配所得出的出行时间不一定相同。
而更为重要的,也是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4阶段程序缺少以人们的行为特性为基础。例如,在一个典型的线性回归或交叉分类的出行产生模型中,家庭成员每天的出行数量只是家庭人口多少和该家庭所拥有车辆数量的函数。它并不能反映出人们所熟悉的行为事实,如生活方式(家庭人员的年龄,有无子女)以及就业状态对家庭出行模式的影响。
另外,4阶段程序归纳起来还有以下几种局限性: 以出行为基础的顺序结构; 缺少一天中某个时间的概念; 对于模型说明性变量大小的局限性; 对人们行为反应的局限性; 与大多数出行需求管理的结果无关; 出行的发生与交通拥堵及收费无关; 出行分布结果与系统变化没有完全关联; 不能确定车流量的发展变化;
其输入完全是城市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人口统计学等外因。
众所周知,没有哪一种单一的模型能够适合所有的研究对象。对于某一类型的交通规划问题,采用基于出行的4阶段程序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与方法。然而,当前的实践还需要有其他的替代模型。对于决策者来说还需要扩展更多的解决交通规划的手段。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