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 )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 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
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毛主席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
1页
.
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
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
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里一种怎样的胸怀,怎样的爱啊?
主席的爱似山般厚重,主席的情如海般深邃,主席的心中装着人民大众,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2页
.
闻噩耗──悲痛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 常人情怀,伟人胸怀 毛主席──伟大父亲
3页
.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
读诗题,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毛泽东„„
师:读毛主席诗词,我们感叹毛主席是一位充满英雄气概的革命家,这位心胸宽广、豪气冲天的共和国领袖,作为一位父亲,也同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毛主席那
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和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二、读通课
师:文章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彭德怀司令员给毛主席发电报,告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很伤心。
生2: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毛主席同意把他的遗体留在朝鲜。 师: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克制住极度悲痛的心情,同意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展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三、品读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体会毛主席为儿子的爱和作为领袖的博大心胸
师: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主席默默承受着多大的悲4页 痛,又做了怎样的抉择?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主席外貌、神态、
.
动作、心理的句子。 生默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师:读一读。
生读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师:毛主席的悲痛和抉择源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来自── 生:朝鲜。 师:是谁写的? 生:彭德怀。 师:电报的内容是── 生读第三段。
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生读四五段。
师:主席自收到电报,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他在想什么?
生1:回忆和毛岸英在一起的时光。
生2: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读一读。
5页
.
生读“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
师:儿子是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救回来的,主席该是多么疼爱他,怎么忍心让他去农村艰苦的环境中?
生1:锻炼他。
生2:为祖国建设积累经验。
生3:不脱离人民大众。
师:儿子一次次与自己分离,又一次次相聚,虽然聚少离多,但父子的亲情是时空隔不断的。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特权,而是象锻炼一个普通青年一样锻炼他。
父爱沉沉啊!
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份悠闲的工作,他怎样会到枪林弹雨的战场呢?
1950年10月,为抗击美帝国对中国的野心,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6页
.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毛岸英参加保家卫国的战争,隐瞒了他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
生1:不想搞特权。
生2:做普通的战士。
师:他是多么惦念父亲啊!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想对自己的父亲说──
生写一写。
7页
.
师:读一读。
指名读“毛岸英想对父亲说的话。”
师: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父子是心心相通的啊!痛失爱子,主席无比悲痛。他──
生1: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
生2: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
生3:情不自禁喃喃的呼唤。
师:毛岸英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朝鲜首相请求──
生:把遗体安葬在朝鲜。
师:主席同意了吗?读7至10段。
生自由读课文。
8页
.
师:主席同意把岸英葬在朝鲜,那就意味着──
生:连遗容都看不见了。
师:岸英去朝鲜前,主席工作忙,没见到最后一面,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能„„
生:看看儿子的遗容。
师:他却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生:把儿子安葬在朝鲜。
师: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国家主席的儿子啊!毛主席怎么能答应这个请求?
生1: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普通一个战士。
师: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相关句子。
9页
.
师:身为国家领袖,忍着巨大悲痛,把自己和千千万万在战役中失去儿女的父母一样看待,把儿子像普通战士一样看待,这是怎样的精神?
生1:无私。
生2:伟大。
生3:心胸博大。
师:主席心胸博大是因为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他在电文上回复到──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金日成首先收到电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是说──
10页
.
学生猜诗意。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朝 徐锡麟《出塞》。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生读: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县城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从诗词可以看出,少年时的毛泽东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毛主席以诗词做回复,是想说──
11页
.
生1:毛岸英是为了国家牺牲的,无论葬在哪里,他都是人民的英雄,何必非要葬在家乡呢?
师:可是主席心中是何等的悲痛,电文稿下是──
生: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主席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伤痛。
师: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毛岸英牺牲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板书:
博大的革命胸怀。 12页
.
师辅助生总揽全文。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1950年 牺牲 悲痛 葬于朝鲜 博大的革命胸怀
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