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高考改革视域下高校招生与高中教学管理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年第4期第37卷

(总第201期)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NO.4,2019Vol.37

GeneralNo.201新高考改革视域下高校招生与高中教学管理研究

谭本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要:为达到新高考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目的,为适应新高考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和选择性的显著特征,高校招生机制及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等均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招生机制;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2-0089-05

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

[1]

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运行机制。”2014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

[2]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为贯彻落实此二项决策的精神,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进行了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继之,其他省

市自2019年秋相继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综合改革将对高校招生体制、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带来重大变革:高校在招生录取方面应有新的变革;高中学校将在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和改革等方面遇到诸多难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高中必须未雨绸缪,深入研究新高考改革的目的、特征,研究本区域、本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前准备,制定相应措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一、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及特征

(一)新高考改革的目的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虽然有不少知名教育家、学者对其弊端提出了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招生、考试、教学等环节虽然客观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其权威性、公平性仍然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优势,其高中教育指挥棒的功能时至今日依然未变,也许,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如此。

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

[2]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改革目的,为此,高校招生

体制就要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变革,并以此变革来倒逼高中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作

收稿日期:2019-07-10作者简介:谭本龙(1972-),男,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89·

相应改革。

(二)新高考改革的特征1.最本质特征:以学生为中心《意见》首次在高考“三个有利于”原则的表述中把“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置于“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之前[3],表面看,这一变化仅仅是改变了叙述的语序,但却具有丰富而深远的内涵,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本轮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准确表述,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具体表现,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本质特征。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考试,都必需围绕“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行,“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说法是非常有见地的。

2.最显著特征:选择权、改变“一考定终身”(1)选择权《决定》和《意见》都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选择”有明确要求。《决定》指出:“探索……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运行机制。”《意见》指出:“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高校的选择。优质生源抢夺大战,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展开。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为了争夺“奇才”,往往把“战场”推进至高中学校,指派能说会道的招生人员,做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那些品学兼优学生填报自己所属的高校。一些高校还采用推荐录取的方式,只要学生能满足某些指定条件或高校的自主考试,皆可入学,皆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高校选择权的一大体现。

另有不少高校,取得了“依法自主招生”的资格,这类高校中的某些学校,经常绕过各省统一招生的机制,直接联系学生的录取事宜。

第二,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考试科目的选择和对高校的选择两个方面。选择考试科目:本轮高考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考试科目的改革。语文、数学和英语为必考科目;在选考科目上,《意见》规定:“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即通常所说的“6选3”,已经改革的省份多数执行《意见》的规定,形成了目前“3+3”的高考模式。浙江则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增加了“技术”科目,即实行“7选3”。高考总成绩由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加总得到高考总分。

不管是“6选3”,还是“7选3”,都与传统的“文综”或“理综”模式既有雷同之处又有天壤之别。雷同之处在于:如果学生只选物理、化学、生物或只选政治、历史、地理,那就与传统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无本质区别,但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了物理、化学、地理或政治、历史、生物,那就与传统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存在质的不同了。

选择高校: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前景、该学绞的排名及声誉、自己的特长爱好等,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对那些“自主招生”的高校,学生也可以选择就读或放弃。自主权完全在学生。

“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既扩大了学生对科目的选择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个性;

[3]

又扩大了高校对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决定》和《意见》都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机制有明确规定。《决定》指

[1]

出:“……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是一个宏观性的决策。《意见》指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可以说,《意见》是对《决定》的部署。但这只是针对学业水平考试而言,具体“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省高中教育的情况、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虽然这种“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并不是高·90·

考,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已成必然之势。至于是否能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过程中,能否有参加两次考试机会的高考,还有待观察,有待分析论证。贵州及其他一些省,虽然还没有正式进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但英语科目听力考试,已经执行了“两次考试”。

二、新高考改革视域下的高校招生改革

要谈到高校招生改革,所牵涉范围极多,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浅论:(一)机制的变革

《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1]

[2]《意见》明确要“促进科学选才”。许多还未执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在录取方式上,考生在同一

批次,虽然有8个平行志愿,可以填报8所高校,每个平行志愿/每所高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但考生分数线进入该高校最低提档控制线后,却达不到自己所填专业的录取线,如填报不同意调剂,则该考生便自然落选,所填报的其他高校也无法录取。因此,建议:不以所填报的某一高校而以所填报的若干所高校的若干专业为自然落选的控制节点。具体做法为:某生分数进入某高校最低控制线,却不能录取入所填报的任何专业,则自动进入第二平行自愿的高校检录,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专业。如最后一个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专业仍然未录取,则再考虑调剂的问题。具体调剂方式为:依次按考生所填报的高校进行调剂。这样,就会让许多考生避免出现考上一所心仪的大学但却进入一个非常厌恶的专业的尴尬局面。虽然这种机制上的变革,一定会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几倍甚至更多的工作量,但却更能体现《意见》所说的“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可以限制某一高考科目的最低分数

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许多老师发现,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学习某专业知识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查阅档案时,才发现该生与录取专业密切的高考科目成绩是所有科目中最低或较低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增加高校的选择权,因此,对某些专业而言,高校在考察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可以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高考科目的最低分数线。如,报考英语专业的,高考英语的分数不能低于总分的60%或70%;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考语文的分数不能低于总分的60%或70%;报考应用数学专业的,高考数学成绩不能低于总分的60%或70%;报考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物理学等专业的,高考物理分数不能低于总分的60%或70%;……这样,就可避免英语考二三十分却录取进英语专业学习、语文考四五十分却录取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数学考三五十分却录取进入应用数学专业学习的尴尬情况。这种单科成绩的规定,可以高至不低于总分70%或80%。

(三)艺体类学生的选择权、考试时间及场地的改革

新高考改革,规定学生按“3+3”的模式进行选择,但却没有规范艺体类考生术科科目的选择。因此,各省的差异较大。

艺体类高考术科科目的设置,直接决定了考生的学习、训练的范围和方向。以我省体育高考术科为例,贵州省体育高考术科项目,从2006开始,长期设置为100米、原地推铅球、立定三级跳、800米等4个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必然会“指挥”考生只注重这4项的日常训练,从而必然忽视对考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建议通过调研后多设置几组考试项目,每年初或临场随机抽取一组作为考试项目,这样就能克服考生长期只训练4项之弊。就考试时间及批次而言,贵州省从1997年开始,将体育高考考点统一设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这样的设置虽然为考生提供了专业的场地和监考环境,为体育高考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外部保障,但是由于考生人数较多,连续几年来都在1.7万左右,一般会分为5-6个批次进行考试。考试的时间一般在3-4月,但是由于我省3-4月份天气变化较大,第一批次和最后一个批次跨度时间较长,这样各个批次考生在考试时受天气情况影响就比较大,会对各批次的考生造成不公平现象。所以建议在贵阳市同时再开设1-2个考点,这样就能在同批次下,同等外部条件下进行测试,减少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音乐、编导等专业的术科考试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囿于篇幅,此略去不论。

·91·

《决定》指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意见》明确指出:“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这些,为搭建可具体操作的考试招生“立交桥”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方面,贵州其实已经实施,贵州目前的专升本考试,就已经体现了这一精神――文化基础全省统考,上线后,由各高校自行组织专业/职业技能考试。专科阶段的成绩/学分,可“转换”为本科阶段的成绩/学分。这为不少地方高职专科院校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这种模式还可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4.搭建可具体操作的考试招生“立交桥”

三、新高考改革视域下的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一)夯实基础,培养各学科核心素养

高等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在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针对性极强。高中教育主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一些需要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却因为高考没有明确涉及,故往往被弱化甚至被忽略。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例,高中基本不系统开设语法课程;高校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专业、中小学教育专业等外,大多数的专业都不涉及。因此,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更是与现代汉语语法无缘了。有不少在校大学生连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都不掌握,其撰写的论文、所作的研究报告等,虽洋洋万言,却病句满篇。这是高中忽视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带来的恶果。

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均对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有较明确的规定,此不赘述。高中教育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对其进入高校的专业学习有极其重要作用。但是,采用哪些具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全部一视同仁地培养;选考科目,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科目,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培养。

(二)为学生的从业倾向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选择未来的从业方向,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但在什么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才是最恰当的,众说纷纭。有论者认为,新高考改革倒逼普通高中教育的生涯课程建设,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建设有引领学生全程发展、促进教师角色转型、丰富学校课程内涵等方面的价值,因此,要以全程发展为统领,彰显生涯课程的多维意蕴、以顶层设计为依托增强生涯课程的整体效能、以多方合作为保障推动生涯课程的持续发

[4]

展。有的建议高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多元的课外活动、丰富的社会体验活动、丰富的职业认[5]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选择能力。有的认为高中要制订科学的生涯教育体系,开设专门的生涯辅[6]导课程,培育一支优秀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开展生涯实践活动。这些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对

高中学校的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对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但高中阶段是否必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学者从教育的宏观目标角度认为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培养的重点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而不是培养具体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项技能;从教育的微观目标角度认为中学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基础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才能实现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的教育微观目标。中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只是实现中学教育宏观和微观目标的实践载体之一,并不是中学教育过程中没有替代载体和必须开展的活动,也与新高考改革的关联不大。对此观点,笔者深表赞同。人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高中是最艰辛的一段,高中生的学业繁重,又承担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巨大压力,大多以考上好学校好专业为最大的目标追求。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有不少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往往根据就业机会来临时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更不要说高中生了。因此,高中阶段,可以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必大张旗鼓地进行职业生涯课程的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及课程教育,最好在大学进行。·92·

(三)文科-理科简单分班的变革

未实行新高考改革省市的高中教学,基本上实行文科-理科简单分班的做法。这样做,非常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但这些省市实行新高考综合改革后,如果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从业倾向来选择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的“选择权”,那么,高中学校必需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实施;同时,教学组织与管理将由传统文科-理科固定班级的统一授课方式,转变为为了适应学生的

[8]

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而实行的“选课制”、“分层教学制”和“走班制”,这势必会打乱原来的教学秩序,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复杂的选择,如何根据学生的选课来分班?势必会进一步考验高中管理层的管理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意见或建议,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探讨和个人粗浅的认识,不代表政策层面,可能会有许多不恰当之处,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2013-11-15.[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2014-09-03.[3]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6省市方案比较[J].中国考试,2018(11):19.[4]贾彦琪.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8

(6):60-71.[5]谷鹏磊.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1):36.[6]闫宁宁,李军靠.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

214-216.[7]李海军.关于新高考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30-31.[8]喻金水.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分析及应对举措[J].江西教育,2018(23):8-12.AStudyonCollegeEnrollmentandTeachingManagementofHigh

SchoolunderthePerspectiveoftheNew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Reform

TANBen-long,

(SchoolofHumanities,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Abstract:Toachievethepurposeofnew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reformthatoureducationsystemcanstrivetodogoodeducationtopeople’ssatisfaction,providingpowerfulguaranteeforbuildingastrongcountryinhumanresourcesandprovidingthepowerfultalentsupportfortherea-lizationofthetwoone-hun⁃dredgoalsandChinadreamof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nationandtoadopttothesignificantcharacter⁃isticsofstudent-orientedessentialandselectivefeatures,collegeenrollmentmechanismandtheeducationteachingmanagementofhighschoolshouldbeproperlyadjustedwithtargetedmeasurestoadopttothere⁃quirementsofthenew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reform.

Keywords:New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Reform;CollegeEnrollmentMechanism;EducationandTeachingManagementofHighSchool

(责编:郎

禹责校:明茂修)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