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玄武一体文化思想对武当道教武术形成的影响

玄武一体文化思想对武当道教武术形成的影响

来源:爱go旅游网
武术研究

2017年11月第2卷 第11期

玄武一体文化思想对武当道教武术形成的影响

甘毅臻1 周 勃2

1.汉江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 十堰 442000;2.高新区完全中学,陕西 榆林 719000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武当道教中老子、玄武两者的关系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形成影响进行梳理和归纳。老子是道教始祖,也是玄武的本体。信仰玄武是武当道教信仰老子的特定表现形式。老子思想通过玄武这个喻体形式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形成发生着影响;另一方面,武当道教武术通过对玄武的信仰反应着对老子崇拜和以武修道的方式。

关键词:武当道教 老子 玄武 武当道教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04—04

我们通常所说的武当道教武术,是指“以武当道教而扬名的,流传于武当道教派系以及其后代传人的、具有浓厚的武当道教文化色彩为特征的一种养身技击的武术活动”。[1]它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除冷兵器战争的兵家技法、古代丹家养生、宗教外,作为武当道教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受到来自武当道教文化和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玄武一体文化的思想影响。

1 老子——玄武的本体

1.1 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道教始祖

通过对《道德经》的研究,杜国钧认为老子是:“第一个对中国古代早期阴阳思想给予比较全面总结的人”。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相反方向转化。在《道德经》中“阴阳第一次上升为哲学范畴”。[2]因而《道德经》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基础。道教也正是利用这一具有高度理论水平的《道德经》作为创建理论,升华为具有完整体系的宗教。《道德经》是道教圣典,也是武当道教信徒每天必须诵读的功课。 1.2 武当道教

武当山是武当道教的发源地,是中国道教一个有显著地方特点的流派。其特征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

尊崇玄武(玄天上帝)为本派至高至尊神灵。

在武当道教,玄武崇拜有动物形式的崇拜(龟蛇或龟)和人格化形式的崇拜(玄帝、真武、玄天上帝)两种。

武当山上的宫观建筑、山水草木、灵禽异兽的传说等均与玄武有关,形成了复杂的玄武崇拜体系。1.3 老子是玄武的本体

虽然武当道教教理、典籍、建筑、文化传说皆以玄武为主题,但毕竟隶属道教,因此老子依然在武当道教被奉为“太上老君”。在武当山留存着与老子相关联的太玄观、太上观、太常观,宫观中供奉着老君神像;还有以老子典故来取名的三青岩、青羊涧、牛槽涧;以及驰名遐迩的上善池等。

玄武有真武、玄天上帝(玄帝)等称谓。武当道教本门教典,巧妙地把老子与玄武联系起来:《道教》称玄天上帝是“太上八十二化”;武当道教《真武本传妙经》中说:“玄武”乃玄元圣祖护度天人应化之身,神明之妙。……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降笔实录》:“玄武果先天始气,五灵玄老之化,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因此在武当道教老子就是玄武的本体[3],把玄武奉为“道”的化身。信仰玄武是武当道教信仰道与德,信仰太上老君等道教至高神灵的特定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老子玄武一体的特殊形式的载体。这种特殊的载体形式对武当道教

基金项目:(1)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编号:2010D0003; (2)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课题,编号:2010B03。

作者简介:1.甘毅臻(19~),男,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4

及武当道教武术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2 玄武一体文化对武当道教武术形成的影响分析

作为武当道教文化一部分的武当道教武术,在形成过程当中一方面是直接容纳吸收老子的哲学思想、修身养性理论;更多的时候则是把老子思想通过武当道教主神玄武这种特殊的喻体通过明喻或暗喻,作用于武当道教武术的思维、行为方式之中。

2.1 老子阴阳哲学思想以玄武为体现,指导建立了武当道教武术的理论基础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在中国哲学思想上首次将“阴阳”概念提升为哲学范畴来表达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的。

玄武是龟、蛇雌雄一体的动物崇拜的意象。“龟蛇交曰玄武”。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龟属阴、蛇属阳。因而玄武具有阴阳之特性,且为太极别体。《降笔实录》云:“玄武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意思是:玄武是老子的化身,太极的变体。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在这种分而为龟、蛇,合而为玄武的“一物两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玄武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淋漓尽致的发挥。

武当道教武术吸取了老子玄武一体文化这种特殊转换的“阴阳”理论,并在玄武这种具体的实体明示下,建立起了技击技法理论。

“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应的整体来看的,根据攻守、进取、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对方动作不同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阴阳”理论在武当道教武术的套路编排组织上表现为高低起伏、动静疾徐、刚柔直园等动作的相互衔接;在技法上表现为长短互补、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在劲力法度上表现为刚中有柔、柔中含刚、刚柔相济;在练习上表现为以外导内,以内引外,内外互济等技法源于阴阳学说,这些对立技法的描述,显示着阴阳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成为了武当道教武术及中国传统武术之精髓。

动中寓静、静中生动、动静相依、动静互换;刚中有柔、柔内逐刚、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等形式、特征、风格是老子“阴阳”学说理论以玄武喻体方式在武当道教武术中的集中概括体现,并逐渐形成了武当道教武术自身特点的哲学思想体系。同时也成为了内家、中国传统武术各流派拳理之精髓。

内家拳系中的“八卦掌”,是以“走转为圆”视为核心,转掌转身、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刚柔相济、避实就虚、左旋右转、上下相连、行云流水、婉转起伏,符合辩证法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思想。因而,内家传统武术是以阴阳辨证来把握世界。2.2 对武当道教武术战术思想的影响

武当道教文化、武当道教建筑设计均对水有着特

殊的尊重和理解。武当道教主神玄武是北方之神。北方属水,故玄武即是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道”是道家核心思想体系。老子认为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在武当道教建筑设计上有着特殊意义的玄关,即上武当山必须涉水渡过汉江,整个人的思想和身体经过水的“洗礼”之后,才能进入武当山门“玄岳门”,方能修道膜拜。

基于武当道教文化对水的独特尊重和理解,所以武当道教武术之人拟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的“以柔弱胜刚强”思想在武当道教武术演变为最显著的“以柔克刚”的技击策略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之事了。

在武当道教武术、在老子所谓的“柔”“弱”并非是软弱无力,而是指要像水一样,坚韧不露,绵绵不断,是一种含蓄,外柔内刚的表现状态, 将坚守柔弱视为人们谋取生存的有效方式。博弈最终达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之目的。水之处柔守弱是老子人生处事哲学思想的突出表现。因而处事之道或技击之道则在于:“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即是“柔”“弱”的表现。在武术运动中,刚与柔表现出不同的运动特征,刚是强,刚是硬,刚是冲击力大,刚体现出力量、速度,然而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还取决于柔的运用,刚中有柔,刚劲力顺达,动作圆活灵巧。“刚”是刚强快速,而不是生硬死板;“柔”是软,柔是韧,柔是绵延不断,柔是柔和缓慢而不是柔和无力,有柔无刚则立足不稳,有刚无柔则运动不灵。所谓“欲刚先柔,欲扬先抑”,“以柔克刚”体现的是技击中的相柔、相济的思想。传统武术认为:无柔无以克刚,无刚无以即柔。没有纯钢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存在而相互对立的。武当道教武术及内家拳术的拳理秉承水性,继承发展了水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表现形式,极好地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

从武当道教武术“以柔克刚”这个技击策略体系来看,展现了“道”通天、地、人,反映出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武当道教武术则是由水入道、以武证道、“拳法自然”辩证思想。这就是武当道教武术的精华所在,标志性的博弈之道。

3 老子“精气养生”的思想奠定了武当道教武术内外兼修的基础

内丹就是把人体比作炉鼎,使体内的精、气、神凝聚成丹而“长生”。若想“长生久视”,就需要“精气”。

道教把老子奉为内丹的开宗者。《道德经》

5

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专气致柔”……以及“治人事天,莫若啬”。

后人对老子的养生总结:“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列仙传》);“啬宝精气”(“啬以治人,不劳;啬以治身,则精不亏”高延第《老子正义》)。陈抟对老子崇拜至极,其名字直接取自于《老子》。通过研修老子的“精气”理论,提炼形成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基本步骤,构建了内丹学的骨架。据《武当文化概论》考证:武当山是陈抟入道的本山,在武当山学服气辟谷之术、隐居了20余年。在武当道教内丹达到最高层次的称谓“天尊”且仅此一人,即玄武,供奉为“玄天上帝”;圣典《玄天上帝启圣录》记载:玄武在武当山内练大丹;15岁辞父母“而寻幽谷、内练元真”;入武当山“渡涧择地、隐居内修”,玄武在武当山苦行多年,最终因练成内丹而长生久视、飞升成仙。故被道教内丹派所崇奉。其次是“真人”,是指内丹大成之人,是被武当道教崇尚的活神仙。著名武当道士张三丰被明朝皇帝英宗封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故而来此修道之人无不把内丹当做第一必修之术。练气养生、修道成仙成为了武当道教的标志性特征。

武当道家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成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会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建立了“以丹田运动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要求,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通过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过程,以达到精气神相凝聚,精满、气足、神旺,达到身心性命相平衡的目的,所以“养生之道,重在养气”。受其影响,武当道教武术家们极端重视道家内丹人体精气神的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内丹“气”的作为武术、套路中最重要的部分。

武当道教武术集大成者张三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敛神

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4]

因而,武当道教武术的、套路是练气养生的基础。

通过套路、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训练与养生有机结合,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如练拳时要求动作柔缓,松而不懈,身正体舒,谓之“调身”;要求动作柔缓,升降开合,气沉丹田,呼吸均匀,谓之“调息”;要求腰肌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的效果,练拳力求有意识的和能动的控制要领和综合作用,才能使人体通过练拳真正达到阴平阳秘,心静体舒状态,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取得健身养生之功效。[5]形成“道

6

以气为宗,道寓术中”的内夫。

4 武当道教武术显露出对老子一体文化崇拜的文化内涵

4.1 武当道教武术是崇拜玄武——老子一体文化的方式

玄武的神性之一是武曲之神。《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云:“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宋朝将领狄青、明将刘江在指挥作战时,常常扮作玄武附体的样子,以示武神庇佑、鼓舞将帅、激励士气。

在武当道教武术中常常是将动作名称、套路、以玄武命名,如:龟蛇交战、金蛇扑龟、金蛇缠龟;玄武拳、玄武棍;龟蛇功、龟息蛇咽功等等。

武当道教武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他所处的特殊的地方宗教氛围,一方面借其武神之名,显其武术无限魔力,为其发展扬威创名铺路;另一方面,是把武术活动延伸到宗教仪式当中,以武术这一特殊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崇拜和信仰。把内心最深层的情感,通过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渗入到武术中,使得武术家们对玄武崇拜的思想不可分割地交融、渗透,来表现他们情与形融、意与境化,从追求外在形象的生动、灵活,来表现对玄武崇拜的特定思想,突出了武当道教武术的宗教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术与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处,犹如云南少数民族以舞蹈“金龟舞”的方式,表现他们对龟神的崇拜跟情感。目的都是要达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的作用。4.2 武当道教武术是悟道、修道的一种方式

道家崇尚“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道教的最高概念,是一种超乎形象的宇则。

武当道教武术,不仅是能防身健体、追求长生久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阴阳的此消彼长来悟道、修道。在武当太极拳的运拳过程中充满着阴阳矛盾的两个方面,如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进与退,阴阳对立统一矛盾的运动就是太极拳运动,《太极图说》:阳动达到极限,则阳消而阴生;阴静达到极限,则因消而阳生,即哲学上的“物极必反”。在武当道教武术思维中,身体的运动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体与心灵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生动、和谐、有序的生命系统的运转,它有其协调、共生、循环、反馈的辨证规律。天地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是同形同构的关系。练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理解阴阳这个对立的矛盾哲理,借武术技击之道,从而延伸、扩展领悟万千世界无所不在的“道”,把武当道教武术这种形式转换为以武悟道,以武修道的方式。参考文献:

[1]甘毅臻,蔡仲林.武当道教武术的形成(下转第13页)

“心意领行”“神舒体静”、气贯全身,谓之“调心”。途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98.

[12]蔡宝忠,马伯韬,佟柏云,王信云. 武术精神:现代习武之人的核心力与社会文化的推动力[J]. 武术研究,2017(4):1.

A Cultural Study of Athletics Wushu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Han Yanpeng

(Wushu Management Center of Shanxi, Taiyuan Shanxi 030021,China)

Abstract:Athletics Wushu is the products of Chinese Wushu moderniz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the widely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on the earth made Wushu, the Chinese excellent body culture, be the baptism of western culture. Though the \"monolith\" of competitive Wushu larg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s, we should have rational knowledge of competitive Wushu about its deep culture, show the sports culture with extrem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Keywords:Athletics Wushu Sports power culture

(上接第6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717~719.

[2]杜国钧.“一阴一阳之谓道”新探[J].求足学刊(黑龙江大学),1987(2):14-18.

[3]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北京:华文出

版社,1993:21.

[4]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M].上海:中西书局:1934:75.[5]刘代荣.简化武当拳养生原理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4(9):76.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grated Culture of Laozi and Xuanwu on the

Formation of Wudang Taoism Wushu

Gan Yizhen1 Zhoubo2

(1.P.E. Department,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hiyan Hubei 442000,China; 2. The Secondary School of Gaoxin District,YuLin Shaanxi 719000, China)

Abstract:The discussion is made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ozi and Xuanwu upon the formation of Wudang Taoism Wushu. Laozi is the origial ancestor of Taoism and also the main God, that is, Xuanwu himself, worshipped by Taoists in Mount. Wudang. The worshipping of Xuanwu is the special expression of worshipping Laozi. Laozi thought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Wudang Taoism Wushu on the basis of the vehicle of Xuanwu. With the worshipping of Xuanwu, Wudang Wushu reflects the worshipping of Laizi and the way of cultivating Taoism through Wushu.Keywords:Wudand Taoism Laozi Xuanwu Wudang Taoism Wushu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