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七上古诗词鉴赏

来源:爱go旅游网
广州语文七上古诗词鉴赏

一、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重点字词】

观:欣赏。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 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

歌以咏志:可以用 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重点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答案: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观沧海》中描写大海吞吐宇宙的句子是?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反映出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答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本诗的主旨?

答案:表现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表达了作者一种豪迈的情怀。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重点字词】 次:停泊。 风正:顺风。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重点问题】 1、 本诗主旨是?

答案:本诗为写景诗,由大河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写出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2、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答案: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答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景象。

答案: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初,但江上春潮已至。

6、文章哪一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重点词语】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重点问题】

1、“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好在哪里?

答案:“争”字用词准确生动,表现了早莺飞向枝头欢歌的景象,生动展示了初春蓬勃的生机。

2、 本文的主旨是?

答案:表达对早春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 本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答案: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景象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重点字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 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重点问题】

1、描绘故事的画面。

答案: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课外古诗 一.《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重点词语】

“螣(téng)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jì):良马,千里马。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暮年:晚年。

已:停止。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仅,只。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永:长久。

永年:长寿,活得长。 【重点问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比喻,以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答案: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点词语】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饭。 合:环绕。 轩:指有带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面:面对 场圃:打谷场; 圃:菜园。

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就:靠近、赴、来。这里指欣赏的意思。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主旨?

答案: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重点词语】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重点问题】

1、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 古老、幽静、清寂

2、 “悦”和“空”两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案:悦,使怡然自得;空,使空;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3、品读这首诗,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摒除俗念,不追名逐利,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重点词语】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选“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 “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渲染了暮春时节哀伤愁恻的气氛,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2.“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托明月所寄的是什么情感?

答案:拟人。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3.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借景抒情,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五.《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点词语】

寄北:写 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重点问题】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衬托( ),( )转化为( )。

答案: 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

2、“秋”字的作用 ?

答案: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秋季是个让人感伤的季节,以景衬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使人想象了什么样的情景?表到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想象来来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时彼此相互思念之情。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4、诗中贮满了离情别恨, “巴山夜雨”在今天已成为离情的代用语,而这一短语在诗中反复运用,你认为作用何在呢?

答案: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实写,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长夜难眠。

第二次出现“巴山夜雨”,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和记忆中(虚写),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友人)聚首,促膝长谈的愿望。【“巴山夜雨”的重复运用,构思巧妙,

体现了时间、地点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友人)聚首,促膝长谈的愿望,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长夜难眠,仕途失意的怅惘。】

六.《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重点词语】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重点问题】

1、思考一下:诗歌表面上批评了谁?实际上呢?

答案: 本诗表面上批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抨击了醉梦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 。

2、 两个“笼”字有什么妙用,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案: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渲染了朦胧淡雅、冷清愁寂的氛围。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4、“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解释什么?此字透露出诗人的一种什么思想感 情?

答案: “依然”;饱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只顾享乐不去收复失地的愤怒和自己内心的无奈 。

七.《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重点词语】 旧,旧时。 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徘徊:来回走。

【重点问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但同时仍然会有新的美好的事物再现。

2、整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八.《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重点问题】 1、 本文的主旨是?

答案:这是一首表现作者热情歌颂大自然的名篇。一次春日郊游,兴尽醉归,不认归路,桨声、笑语声以及受惊飞起的鸥鸳拍翅声构成一幅欢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性。

九.《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重点词语】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拦:阻拦,阻挡。 【重点问题】

1、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哲理?

答案:这首诗通过行人下山的形象描写说明人在前进路上不要以为顺境就没有困难了,旧的困难克服了,人们才能顺利前进。

十.《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重点词语】 渠:它,指方糖 【重点问题】

1、 本诗有一个成语,请概括并解释

答案: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2、 本诗的寓意?

答案: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