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3D编程》教学大纲(106001) ........................................................................................ 1 《互动业务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06002) ................................................................................ 3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106003) ........................................................................................ 5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教学大纲(106004) ............................................................................ 8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5) .............................................................................. 11 《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教学大纲(106006) .............................................................................. 13 《媒体网络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7) .......................................................................... 16 《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教学大纲(106008) .......................................................... 18 《媒体资产与业务管理技术》教学大纲(106009) .................................................................. 2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教学大纲(106010) .................................................................... 2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106011) .................................................................... 26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教学大纲(106012) ........................................................................ 28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C》教学大纲(106013) ............................................................................ 29 《数据库技术与SQL语言》教学大纲(106015) ........................................................................ 34 《数字图像处理A》教学大纲(106016) .................................................................................... 35 《数字图像处理B》教学大纲(106017) .................................................................................... 38 《数字影视保护技术》教学大纲(106018) .............................................................................. 40 《数字语音技术(A)》教学大纲(106019) .............................................................................. 41 《数字语音技术(B)》教学大纲(106020) .............................................................................. 43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教学大纲(106022) .............................................................................. 45 《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大纲(106023) ...................................................................................... 48 《游戏测评技术》教学大纲(106024) ...................................................................................... 50 《游戏人工智能》教学大纲(106025) ...................................................................................... 51 《游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06026) ...................................................................................... 53 《游戏音效技术》教学大纲(106027) ...................................................................................... 55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教学大纲(106028) .............................................................................. 57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教学大纲(106029) .............................................................................. 58 《游戏引擎原理》教学大纲(106030) ...................................................................................... 60 《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教学大纲(106031) .......................................................................... 62 《现代电视技术》教学大纲(106032) ...................................................................................... 64
《Direct3D编程》教学大纲(106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1
英文名称: Direct3D Programming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106010)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 《Direct3D》课程主要涵盖了Direct3D初始化、绘制流水线、颜色、光照、纹理、Alpha融合、模板以及如何使用Direct3D实现游戏中所需的技术。与目前的游戏编程相结合,课程中会介绍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可以使用Direct3D实现一些有趣的技术和应用程序,例如地形绘制、粒子系统以及加载和绘制3D模型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的C/C++、Windows编程的理解。能够将数据结构部分的抽象内容应用到鲜活的实例中来,同时也与相关课程《游戏引擎技术》互补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使用Direct3D进行图形绘制及渲染,并掌握当前3D游戏开发的核心技术。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游戏开发的兴趣。
基本要求:
1. 了解3D空间中的基本运算。 2. 掌握Direct3D中的绘制。 3. 了解粒子系统和地形绘制基础。 4. 掌握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的编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基础知识(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向量几何和向量代数,以及它们在3D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掌握矩阵,矩阵代数,以及如何借助矩阵进行3D几何变换。掌握D3DX库中专门用于进行3D数学运算的部分类和函数。
2.Direct3D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基本的图形学概念以及如何初始化Direct3D。 3.Direct3D中的绘制(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如何绘制场景。 4.颜色、光照(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Direct3D中颜色的描述方式,光照的定义方式。 5.纹理映射(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如何创建纹理,纹理应如何进行过滤。 6.融合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Direct3D支持的各种融合模式及如何用Alpha分量控制图元的透明度。 7.模板(2学时)
重点内容:掌握模板缓存的工作原理,如何实现镜面效果,如何绘制阴影。 8.Direct3D的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粒子系统及地形绘制。 9.顶点着色器入门(4学时)
重点内容:如何创建、设置及销毁顶点着色器。 10.像素着色器入门(2学时)
重点内容:如何编写、创建和使用像素着色器。
四、作业、实践环节
通过实际编程操作完成作业。
五、建议教材
[1](美)Frank D.Luna 著,段菲 译. DirectX 9.0 3D 游戏开发编程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六、参考资料
[1] Wolfgang F.Engel 著,周惟迪等译. Direct3D游戏编程入门教程(第二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执笔人:沈萦华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沈萦华,蓝善桢,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互动业务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0600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6002
英文名称: Interactive Service System Design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 IPTV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提供受用户欢迎的互动业务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介绍互动业务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的课程,集中讲述了互动业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对互动业务系统中的业务运营支撑技术、中间件技术、浏览器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互动业务开发。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介绍最新的互动业务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及商业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互动业务系统知识结构,掌握互动业务系统开发技能。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互动业务系统的概念、互动业务系统的基本构架;掌握互动业务系统中业务运营支撑、中间件、浏览器等相关技术;了解开发互动业务的基本流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40学时) 第一章 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互动业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基本结构,互动业务的主要形式。 第二章 网络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互动业务运营支撑(6学时)
重点内容:BOSS的系统功能,BOSS的系统架构,BOSS的应用集成平台,BOSS的业务框架平台,BOSS第四章 中间件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中间件的基本概念与结构,数字电视中间件(MHP,MHEG5,NDS,SeaChange),Web服务第五章 浏览器技术(6学时)
的应用解决方案。
中间件,移动业务中间件。
重点内容:XML,Java,AjaX等 第六章 互动业务开发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QT,Android,Moblin等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网络Socket编程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Socket的TCP网络通信,基于Socket的UDP网络通信。
2.嵌入式开发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ARM嵌入式开发。 3.浏览器应用开发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Java的浏览器应用开发。
4.QT开发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QT的终端显示开发。 5.移动业务开发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Android、Moblin移动业务开发。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
1. 每2学时布置2~4题;
2.课外大作业,完成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五、建议教材
无
六、参考资料
[1] 杨放春等. 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5. [2] 李华飚. Java中间件技术及其应用开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 [3] 靳岩. GOOGLE 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战.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4] http://moblin.csdn.net/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 宋金宝,李传珍
专业负责人:杨磊,杨成
系主任:杨磊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10600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3
英文名称:Computer Graphics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 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123001-2)、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106010)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怎样用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一门学科。图形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动画、游戏等领域都是以图形学知识为基础的。本课主要讲述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的经典方法和最新成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图形编程能力。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图形生成原理、图形几何变换、图形显示技术、曲线、三维几何造型、真实感图形等部分。另外,本课中还有有关交互式图形设计的实验,学生将学习使用VC++进行图形绘制以及基于OpenGL进行三维真实感图形的造型、显示与渲染的实验。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的算法,并学会用VC++开发工具编写简单的绘图程序。
基本要求:
1. 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概况、图形显示设备; 2. 了解VC++开发工具,掌握VC++基本的图形绘制方法; 3. 理解直线、园与椭园的生成算法,掌握直线的Bresenham算法;
4. 掌握区域填充算法,理解线型与线宽的处理、字符、裁剪、反走样等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5. 掌握二维几何变换的方法,掌握齐次变换方法,了解三维几何变换的算法;
6. 掌握窗口视区变换、投影变换、视向变换等方法,理解二维裁剪及三维裁剪的有关算法; 7. 掌握Bezier曲线、B样条曲线等常用曲线的生成算法,并了解各自的适应范围;
8. 掌握Coons曲面、Bezier曲面和B样条曲面的基本算法,理解NURBS曲面等曲线的生成算法,
并了解各自的适应范围;
9. 了解欧氏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构造实体几何表示法、边界表示法、扫描表示法、特征表示法和
单元分解表示法;
10. 了解分形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随机插值模型、粒子系统模型、正规文法模型、迭代函数系统模
型等算法模型的基本方法;
11. 了解真实感图形渲染的基本原理,掌握消除隐藏线、消除隐藏面、明暗效应、颜色模型、纹理图
案映射等基本算法;
12. 掌握Flat、Gouraud、Phong等三维着色模型,了解光线的折射和透射模型,了解纹理映射原理,
掌握光线跟踪的基本原理;
13. 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了解非真实感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动态;
14. 掌握用VC++开发基本图形,初步掌握使用OpenGL开发图形动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32学时) 1. 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应用、系统、标准等; 2. 交互式图形软件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Visual C++ 6.0开发环境,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消息处理与交互式绘图,VC图形程序库,绘图程序实例;
3. 基本图形生成原理(4学时)
重点内容:直线的生成,圆与椭圆的生成,区域填充,影线填充,线宽与线型的处理; 4. 图形几何变换(2学时)
重点内容:几何变换的方法,二维几何变换,二维组成变换,三维基本变换,三维组合变换,参数图形的几何变换;
5. 图形显示(4学时)
重点内容:窗口视区变换,投影变换,视向变换,二维裁剪,三维裁剪; 6. 曲线(4学时)
重点内容:抛物样条曲线,三次插值样条曲线,贝塞尔曲线,B样条曲线; 7. 三维几何造型(2学时)
重点内容:欧氏几何造型,样条曲面造型,构造实体几何、边界、扫描、特征和单元分解表示法; 8. 分形几何(2学时)
重点内容:随机插值模型、粒子系统模型、正规文法模型、迭代函数系统模型等算法模型; 9. 真实感图形(4学时)
重点内容:消除隐藏线、消除隐藏面、明暗效应、颜色模型、纹理图案映射 10. 计算机动画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动画的发展史,动画分类,关键帧动画原理,动画的文件格式; 11. 非真实感图形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非真实感图形的基本概念,几种典型的非真实感图形,轮廓提取、风格纹理、细节简化、各种变形等算法。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MFC的基本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学习绘制基本图形——直线、矩形、椭圆等; 2.MFC的高级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学习橡皮条绘图技术,用图像法绘制图形,如多边形、随手画等,实现BMP和JPG格式图像的显示,实现UNDO/REDO,图像的保存等;
3. OpenGL的基本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在VC++中建立OpenGL的绘图环境,利用OpenGL进行简单的二维图形的绘制; 4. OpenGL的高级绘图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学习OpenGL的纹理贴图、简单光照、导入三维模型等三维显示和渲染技术。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每次课布置课外作业1~2题。 2. 实践环节:在后半学期安排上机实验。
五、建议教材
陈元琰,张睿哲,吴东.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技术(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六、参考资料
[1] 唐荣锡等.计算机图形学教程(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唐泽圣等.计算机图形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潘云鹤等.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方法及应用(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家广等.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李胜睿等.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教程(OpenGL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美]James D. Foley等.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Graphics.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执笔人:徐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沈萦华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教学大纲(10600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4
英文名称: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nd protocol principle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三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40+16学时(课内40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 无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 《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课程是工科本科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之一。课程将对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概念和性能指标进行介绍,详细分析网络层次结构和分组交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方法。物理层主要介绍的传输媒体、信道复用、宽带接入;数据链路层主要介绍局域网通信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方法,介绍广播信道的协议原理、帧结构、扩展方法等内容;网络层介绍网络地址编址方法、因特网路由选择协议等;传输层介绍进程通信的概念与方法,介绍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连接管理等;应用层介绍DNS、FTP、DHCP等网络应用协议;此外课程也将对网络安全、视音频服务、无线网络的协议与基本方法进行介绍。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协议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通信协议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建立计算机网络相关基本概念与层次结构模型,学会基本的网络编程开发,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基本要求: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掌握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及其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的区别,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利用率等性能指标,掌握时延等指标的计算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概念,理解协议层次划分的优点,了解OSI体系结构与TCP/IP体系结构的区别以及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了解五层体系结构中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理解实体、服务、服务访问点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了解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等导向传输媒体的特点,了解无线电波等非导向传输媒体的特点,了解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等信道复用技术的特点,了解xDSL、HFC、FTTx等几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区别;
3. 掌握数据链路与帧的概念,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方法,掌握点对点协议的帧结构,理解其工作状态,了解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及其信道共享技术,了解以太网标准和适配器的作用,掌握CSMA/CD协议工作原理及相关计算,理解最短帧长、网络长度、RTT、网络速率之间的关系,理解MAC帧格式、MAC地址、MTU的概念;理解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4. 了解冲突域、广播域的概念,理解不同的网络设备对冲突域、广播域的屏蔽作用,了解以太网的扩展方法,了解集线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理解网桥(交换机)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虚拟局域
网的概念,理解其部署和配置方法,了解各种高速以太网在传输速率、最短帧长、争用期、工作方式、信道共享协议等方面的区别;
5. 理解虚电路与数据报服务的区别,了解网络层的作用及其协议的组成,理解IP地址与MAC地址的关系,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了解ARP与RARP的作用与工作原理,掌握IP数据报格式及其分片等相关字段的计算方法,了解网际控制报文协议的作用,了解IP多播的概念以及网际组管理协议、多播路由选择协议的作用与基本工作原理,理解VPN和NAT的概念与基本实现方法;
6. 掌握分类IP地址、子网划分、构造超网等IP地址编址方法,掌握在分类IP地址、子网划分、构造超网的IP地址编址方式下基于路由设备的网络部署和网络地址分配,掌握在各种编址方式下的路由器分组转发算法,理解路由表、子网掩码的概念,掌握子网掩码的使用方法,理解最长前缀匹配和二叉树查找路由的方法,理解理想的路由算法的特点和路由选择协议的分类,掌握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掌握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距离向量算法,掌握路由表的生成与更新及其与网络结构的对应关系,了解RIP的报文格式,理解可靠的洪泛法,了解路由器的结构;
7. 理解进程间通信与端口的概念,理解传输层的作用和不同服务的区别,掌握基于socket的TCP/UDP基本网络编程,了解UDP协议的特点和用户数据报的格式,理解TCP协议的特点及其连接表示方法;
8. 掌握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理解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的工作过程与信道利用率,掌握TCP协议报文段的格式与相关计算方法,理解10. MSS 的概念及其与MTU的关系,掌握基于滑动窗口的TCP可靠传输机制,掌握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方法,掌握TCP流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理解死锁的概念及其解除方法,理解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及其与流量控制的区别,掌握TCP协议中使用的拥塞控制方法和条件,理解轮次与MSS的关系,理解拥塞窗口、阈值等参数在不同方法下的变化规律,了解随机早期检测的方法;掌握TCP连接管理的协议过程与状态转换;
9. 了解DNS、FTP、HTTP、SMTP、POP3、IMAP、DHCP、SNMP等应用层协议的用途与特点,了解各应用协议的基本过程,了解网络安全的内容与数据保护模型,了解密码体制、鉴别、密钥分配的概念和方法,了解SSL、SET等安全协议的用途与特点,了解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的概念与方法,了解流式与交互式视音频服务的特点与基本方法,了解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城域网的特点与主要技术方法,了解IPv6、MPLS、P2P等下一代因特网技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40学时) 第一章 概述(4学时)
重点内容:互联网概述,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术语和名词,网络性能衡量指标。 第二章 物理层(2学时)
重点内容: 网络通信介质,宽带接入技术简介。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6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链路层的功能,MAC帧,CSMA/CD协议,SPAN协议,VLAN,网桥。 第四章 网络层(10学时)
重点内容:网络地址,子网,超网,网络路由,IP协议,ARP协议,RARP协议,ICMP协议,RIP协议,OSPF协议,BGP协议,IP组播协议,VPN,NAT。
第五章 传输层(12学时)
重点内容:TCP协议,UDP协议,可靠传输原理,流量控制,拥塞控制,TCP状态转换,传输层Socket编程基础。
第六章 应用层(2学时)
重点内容: HTTP协议、SMTP、FTP、DHCP、SNMP、DNS 第七章 网络安全(1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链路层安全、网络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应用层安全、防火墙 第八章 视音频服务(2学时)
重点内容:RTSP、RTP、RTCP、SIP、RSVP 第九章 无线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1学时) 重点内容:802.11协议族、IPV6、P2P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局域网配置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packet tracer使用,局域网配置。 2. 路由配置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静态路由、动态路由配置,VLAN、ACL访问控制。 3. 协议包分析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Sniffer/Ethereal的抓包分析,TCP协议分析。 4. Socket编程实验(6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Socket的TCP网络通信开发,基于Socket的UDP网络通信开发。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布置4~8题; 实验:课内安排16学时实验;
实践:课外完成网络协议理论调研和简单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五、建议教材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六、参考资料
[1] Andrew S.Tanenbaum著.潘爱民译.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James Kurose,Keith Ross著.陈鸣译.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4版). 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9.
[3] Stevens.TCP/IP Illustrate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 Larry Peterson等著. 薛静静等译.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郭晓,牛亚青,张宜春,马海燕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5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电路(105006)
教学方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相结合,进行内容讲授;采用课堂讨论与课题实验相结合深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课程简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以计算机为实现方式的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为今后学习电子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信息网络、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电子系统设计技术等领域内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的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 (1) 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要求掌握计算机内部的各种信息编码、基本运算的操作原理、基本部件的构造和组织方式、部件和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整机概念,并深刻理解计算机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自在计算机整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实验要求
为了加深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配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实验,共 16 学时,以验证课堂的理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见《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大纲。
(3) 考试要求
考试以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本课程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10%。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 3 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软硬件概念;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及工作过程;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2.系统总线( 3 学时)
重点内容: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结构;总线的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
3.存储器( 10 学时)
重点内容:存储器分类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包括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存储器的校验、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Cache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Cache-主存地址映像、替换算法);辅助存储器(包括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磁盘存储器的结构、光盘存储器的存取原理)。
4.输入输出系统( 8 学时)
重点内容: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及组成、I/O与主机的编址方式、传送方式、联络方式以及设备寻址;外部设备分类及简介;I/O接口的功能及基本组成;程序查询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查询接口电路;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中断接口电路、中断服务流程;DMA方式的特点、DMA接口电路的功能、组成、类型及DMA的工作过程。
5.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4 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机中有符号数(原码、补码、反码、移码)和无符号数的表示;计算机中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6.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8 学时)
重点内容:定点运算(算术移位和逻辑移位、补码加减、原码补码乘法、原码补码除法)及相应的硬件配置;浮点四则运算;算术逻辑单元及进位链。
7.指令系统( 4 学时)
重点内容:机器指令的一般格式;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指令的地址格式和寻址方式;指令格式举例;RISC技术。
8.CPU 的结构和功能( 4 学时)
重点内容:CPU 的功能及结构框图;指令周期;指令流水;中断系统(包括引起中断的各种因素,中断系统所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如:中断请求标记、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服务、中断返回、多重中断等)。
9.控制单元( 4 学时)
重点内容:微操作命令的分析(按取指周期、间指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分析不同指令的微操作命令);控制单元的外特性;多级时序系统;控制方式;控制信号实例分析。
10.控制单元的设计( 4 学时)
重点内容:组合逻辑设计: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微操作节拍安排、组合逻辑设计举例;微程序设计:微程序控制单元框图及工作原理、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微程序设计举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作业与实践环节主要由课题作业构成。
在课程教学期间,共安排6次课题作业,其中3次采用课堂测验方式完成,3次采用课后作业方式完成,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建议教材:
[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附光盘)作者:(美)帕特森,(美)亨尼希
著,郑纬民 等译 出
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参考资料:
[1] William Stallings,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 ( Fifth Edition ), 2001.8影印版.
[2] J. S. Albus et. al., Intelligent Systems: Architecture, Design, Control, Wiley, transferred by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China, 2004.8
[3] 张基温: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3第2版
[4] 俸远祯、王正智、徐洁、俸智丹: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7第1版
执笔人:曹三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曹三省、杨领军
张乃谦
专业负责人:蔡超时
系主任:蔡超时
《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教学大纲(10600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6
英文名称: Content Security and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三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 无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 IPTV,宽带互动电视,移动多媒体等不断进入眼帘,以数字电视为先导,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媒体内容和表现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利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围绕媒体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安全需求,从保障媒体内容的交易安全,维护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运营商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国家与集团的利益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介绍主要的方法,思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媒体内容安全的应用环境和实现的基本方法,了解新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了解媒体内容的交易安全,内容保护、业务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媒体内容安全的应用环境和实现的基本方法、新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媒体内容的交易安全,内容保护、业务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2学时)
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特征(2学时)
重点内容:宽带、互动、移动,个性化、虚拟化,网络融合,普适计算,IPTV,宽带互动电视。 第二章:新媒体的信息安全需求(2学时)
重点内容:媒体内容的利益链条,网络环境的安全,媒体内容的安全,数字媒体版权管理。 第三章:媒体内容安全的系统结构(3学时)
重点内容:媒体内容安全的模型与一般流程,媒体内容安全措施,媒体内容安全平台建设(PKI、PMI),媒体内容交易服务器安全,媒体内容交易传输安全,媒体内容交易用户终端安全。
第四章:媒体内容安全技术-密码(6学时)
重点内容:密码技术的作用,保密性及其实现,完整性及其实现,可认证性及其实现,密码标准与协议。
第五章:媒体内容安全技术-水印(6学时)
重点内容:水印技术的作用,信息隐藏与水印的关系,水印技术的分类,鲁棒性与水印,不可感知性与水印,水印容量的思考。
第六章:内容提供商的利益(3学时)
重点内容: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定位,版权管理与内容保护,盗版的危害与追踪,版权的纠纷与鉴别,有偿使用.vs.收费服务,盗版追踪。
第七章:运营商的利益(3学时)
重点内容:运营商的角色定位,用户群与业务服务,直播业务的保护(CA),互动业务的保护(iCA),运营商之间的合作。
第八章:消费者的利益(3学时)
重点内容:消费者的角色定位,媒体内容的使用权利,家庭网络与版权的合理使用,互动性与消费者隐私保护,内容提供与消费双重身份下的内容安全。
第九章:国家与集团的利益(2学时)
重点内容:国家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媒体内容监管,媒体收视率调查,媒体舆情分析,保密通信,网络内容监管。
第十章: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学时)
重点内容:保障体系的定义与内涵,保障体系的技术特点,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密码技术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AES、RSA、MD5密码算法。 2. 水印技术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LSB、DFT、DWT水印算法。 3. 版权保护技术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直播业务、互动业务版权保护XrML权限描述与解析。 4. 内容分析过滤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BMP图像信息隐藏与分析,网络地址过滤。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布置4~8题; 实验:课内安排16学时实验。
五、建议教材
无
六、参考资料
[1] 王永滨,杨成等.媒体信息安全的整体监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 [2] 李书等.数字版权管理.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
[3] 张茹,杨榆等.数字版权管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7.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张宜春,牛亚青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媒体网络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10600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7
英文名称: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Media Network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课程简介:随着用户对Internet的接入速度、带宽和容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速宽带化成为目前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宽带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课程讲授宽带交互网络的概述、SDH技术原理、ATM技术原理、DWDM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几种宽带交互骨干网技术(IP over ATM技术、IP over SDH技术、IP over Optical技术、IP over DWDM技术)原理,讲授宽带接入网技术原理,并紧密结合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针对其各种接入技术(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等)进行讲授,最后对宽带网设计方案进行介绍,是与当前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讲授宽带交互网络的概述、SDH技术原理、ATM技术原理、DWDM技术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几种宽带交互骨干网技术(IP over ATM技术、IP over SDH技术、IP over Optical技术、IP over DWDM技术)原理,讲授宽带接入网技术原理,并紧密结合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针对其各种接入技术(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等)进行讲授,最后对宽带网设计方案进行介绍。
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 了解宽带交互网络概念及特点; 2. 掌握SDH、ATM、DWDM技术特点;
3. 掌握几种宽带骨干网技术(IP over ATM技术、IP over SDH技术、IP over Optical技术、IP over DWDM技术)原理;
4. 掌握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接入技术(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原理和各自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宽带交互网络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 宽带交互网络概念、技术特点和网络融合 第二章:SDH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 SDH帧结构和复用步骤、SDH网络结构及保护、SDH网同步 第三章:ATM技术(2学时) 重点内容: ATM技术原理、ATM交换
第四章:DWDM技术(2学时) 重点内容: DWDM技术原理
第五章:宽带交互骨干网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 IP over ATM技术原理、IP over SDH技术原理、IP over Optical技术原理、IP over DWDM技术原理
第六章:宽带交互接入网技术(8学时)
重点内容: PON技术、Cable Modem技术、EOC技术 第七章:宽带网设计方案(4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方案实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2-4题。
五、建议教材
[1] 李鉴增,包红刚,李川.宽带网络技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申普兵,李荣,王大力.宽带网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六、参考资料
[1] 田瑞雄. 宽带IP组网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李宏乔,杨峰.宽带网络技术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范寿嗣,朱延年.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 刘安青.同步数字序列(SDH)原理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5] [美] Glen Carty.Broadband Networkin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执笔人:牛亚青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牛亚青,李传珍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概论》教学大纲(10600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8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edia network & Interactive TV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40+16学时(课内40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131001)、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电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交互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交互电视在这种需求中发展起来。交互电视基于主流的电视网络或IP网络,它不仅能为观众提供电子节目单、视频点播、游戏、电视购物等服务,还可以提供电子邮件、网络浏览等数据增值业务。《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课程即是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新发展开设的一门相关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学生掌握跟踪最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交互电视开展现状、网络架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版权管理等相关技术,了解交互电视的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40学时) 第一章 第一章 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电视概念,目前国内外市场应用情况介绍。 第二章 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概述(4学时) 重点内容:数字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概述。 第三章 IP网络概述 (4学时) 重点内容:IP网络技术概述。 第四章 宽带接入技术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几种新兴宽带接入技术的介绍和比较。 第五章 交互电视视频编码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电视对音视频编解码的要求,音视频编码原理简介,元数据技术简介,MPEG-2、MPEG-4、H.264、WMV9、AVS等标准在交互电视中的应用对比。 第六章 DVB-C服务平台(4学时) 重点内容:DVB-C前端系统、传输系统。 第七章 手机电视(2学时)
重点内容:手机电视的开展状况。 第八章 IPTV服务平台 (6学时)
重点内容:组播技术,流媒体技术,IPv6、CDN、P2P概述。 第九章 用户终端系统(4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电视机顶盒简介。 第十章 条件接收与数字版权管理(4学时)
重点内容:DRM,CA,数字电视“条件接受”和IP电视DRM的简单比较。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 视频转码实现(2学时)
重点内容:视频转码的软件实现,观察转码之后的效果。 2. DVB-C服务平台(2学时)
重点内容:参观DVB-C系统,认识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3. 接入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PON。
4. 流媒体系统搭建(4学时)
重点内容:软件搭建网络流媒体系统。 5. 条件接收与数字版权管理(4学时)
重点内容:条件接收与数字版权管理工具的使用。
四、作业、实践环节
1. 作业:课外每2学时布置2~4题。
2. 实践环节:在后半学期安排4次实验,每次实验4个学时。
五、建议教材
无
六、参考资料
[1] 金纯,齐岩松等,《IPTV及其解决方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许永明,谢质文等,《IPTV--技术与应用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谭朝晔,付龙,数字时代的交互电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执笔人:李传珍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李传珍,杨成,牛亚青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媒体资产与业务管理技术》教学大纲(10600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09
英文名称:Media Asset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echnolog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 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广播电视技术概论(105015)、多媒体原理与应用(103008)、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数据库技术及SQL语言(106015)、媒体内容安全技术(10600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媒体资产与业务管理技术》主要介绍媒体资产管理技术。媒体资产管理技术是传媒行业新兴的管理技术,主要针对传媒业务模式研究各类媒体内容进行管理的总体解决方案。该技术融合了多媒体、存储、网络、数据库、版权管理、系统软件设计等技术,目的是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管理提高媒体内容再利用的价值。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视音频质量评价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元数据与媒体数据交换、编目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及其媒资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媒资系统的技术原理和系统构成,初步掌握媒资系统的构建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整个媒资系统组成、各种相关技术的原理,初步掌握媒资系统的构建方法。
基本要求:
1. 理解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发展概况,理解媒资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2. 理解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压缩编码的特点,掌握各种格式转换的方式及效率估计;
3. 理解视音频质量等级分类方法,了解视音频质量的主观与客观评价方法,掌握视音频素材技审的基本方法;
4. 理解基于网络的存储技术,掌握各种网络存储架构,掌握磁盘阵列RAID的技术,了解网路安全的知识,了解网络存储技术的最新发展;
5. 理解元数据的基本概念,掌握广电行业的元数据模型,了解MPEG-7及XML语言,掌握媒体数据交换的MXF文件格式;
6. 理解编目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图分类法,理解国家有关编目标准,掌握自动标引技术
7. 理解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多媒体数据模型,掌握多媒体数据库一般结构形式,了解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多媒体数据的检索技术;
8. 理解基于内容的检索的基本概念,掌握图像检索、视频检索、音频检索的基本方法,掌握检索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了解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的发展趋势;
9. 理解数字版权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音像资料中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掌握视频中的数字水印技术,理解数字版权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0.理解媒体资产的生命周期的概念,掌握内容管理系统架构,掌握媒资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了解IBM内容管理技术;
11. 掌握媒资系统的架构设计的方法,掌握媒资系统的工程实施与运行管理,了解媒资系统建设实例,了解中小型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了解媒资系统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
(4学时)
主要内容: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发展,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组成;第二章: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2学时)
主要内容: 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视频图像压缩标准简介,静态图像压缩标准简介,音频压缩的基本原理,音频压缩标准简介,编码方案评述及转码技术;
第三章: 视音频质量评价与检测技术(2小时)
主要内容:视音频质量等级与分类,视频质量的评价,音频质量的评价,视频文件质量的技审,音频文件质量的技审;
第四章: 网络存储技术(4小时)
主要内容: 存储技术概述,RAID技术,网络存储技术概述,网络附加存储技术,基于光纤的存域网, 网络存储的新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
第五章 元数据与媒体数据交换(2小时)
主要内容: 元数据的基本概念,元数据模型,MPEG-7标准简介,XML语言简介,媒体数据交换和传输标准;
第六章 编目技术(2小时)
主要内容:编目技术概述,中国图书分类法介绍,音像资料编目标准介绍,自动标引技术; 第七章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2小时)
主要内容:多媒体数据库概述,多媒体数据模型,多媒体数据库一般结构形式,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多媒体数据的检索技术;
第八章 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4小时)
主要内容:基于内容的检索概述,图像、视频及音频检索,检索系统的性能评价,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2小时)
主要内容: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概论,音像资料中的数字版权管理,视频中的数字水印技术,数字版权管理与电子商务;
第十章 内容管理技术(4小时)
主要内容:媒体资产的生命周期,内容管理系统架构,媒资系统工作流程管理,IBM内容管理技术;第十一章 媒资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4小时)
主要内容:媒资系统的架构设计,媒资系统的工程实施与运行,媒资系统建设实例,中小型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媒资系统的发展趋势。
四、作业、实践环节 1. 作业:课后布置思考题
2. 实践环节:无
五、建议教材
[1] 徐品,李绍彬,蓝善祯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概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六、参考资料
[1] [德]Andreas Mauthe,Peter Thomas. 宋培义,严威译.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执笔人:徐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蓝善祯,李绍彬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教学大纲(10601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0
英文名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C++ 授课对象: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C++程序设计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有C++语言的变量、语句、函数、指针和引用等基本用法,对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继承和多态性等程序设计方法。本课程学习注重实际程序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以例程讲解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在实验中配合大量的程序设计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 C++ 程序设计的方法和能力,为后继与软件开发有关的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用C++语言进行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
基本要求:
1. 理解面向对象的方法,了解C++对C语言的改进;
2. 掌握变量、表达式和语句等概念及使用方法,了解编译预处理方法; 3. 掌握指针和引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指针在数组上的使用方法;
4. 掌握函数的参数设置、调用、重载等方法,掌握全局变量和函数中静态变量的使用方法; 5.
理解类和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的使用方法,掌握静态成员、友元函数与
友元类的使用方法,掌握对象的指针与引用方法,深入理解类的作用域与对象的生存期的概念及其对程序设计的影响;
6.
理解继承与派生的基本概念,掌握继承与派生的使用方法,了解多继承、私有继承、受保护继
承的设计方法;
7. 理解类的多态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运算符重载、虚函数等使用方法; 8. 了解C++中有关I/O流类库、文件的输入输出操作方式, 9. 掌握VC开发工具,以及程序编写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32学时) 1.C++语言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面向对象的方法、C++对C语言的改进 2.变量和表达式(2学时) 重点内容:类型转换、数组 3. 语句和预处理(2学时)
重点内容:循环语句、类型定义语句、预处理功能 4. 指针和引用(2学时)
重点内容:指针运算、指针和数组、引用 5. 函数(2学时)
重点内容:函数的调用、函数的重载和内联函数 6. 类和对象(一)(4学时)
重点内容:面向对象的思想、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静态成员、友元函数与友元类 7. 类和对象(二)(4学时)
重点内容:对象的指针与引用、类的作用域与对象的生存期 8. 继承性和派生类(4学时) 重点内容:继承的概念、单重继承 9. 多态性和虚函数(4学时)
重点内容:运算符重载、静态联编和动态联编 10. MFC程序开发工具简介(4学时)
重点内容:MFC开发环境、MFC层次结构、MFC基本开发方法 11. C++语言文件的输入输出操作(2学时) 重点内容:I/O流类库概念、标准文件输入/输出操作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 变量与字符串的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验证各种类型变量的特点、分析有关字符串例程的结果 2. 指针与引用的用法(2学时)
重点内容:指针与数组的用法、引用与指针的用法 3. 函数的使用(2学时)
重点内容:函数的重载与内联、函数的参数的使用 4. 类的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有关类的定义方法、友元函数和友元类 5. 各种对象在程序中的用法(2学时)
重点内容:对象指针、对象引用、对象指针数组等 6. 类的派生(2学时)
重点内容:派生类的方法、不同成员的访问权限 7. 类的多态性(2学时)
重点内容:运算符重载的方法、动态联编的实现方法 8. 绘图功能的实现(2学时)
重点内容:在单文档程序基础上实现简单的绘图功能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每次课后布置3~5个作业题目;
2. 实践环节:每双周安排1次实验。
五、建议教材
[1] 吕凤翥.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1] [美]Bruce Eckel著,刘宗田等译. C++编程思想.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钱能. 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郑莉,董渊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执笔人:徐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 蓝善祯 李传珍 马海燕 沈萦华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106011)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
英文名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Java 授课对象: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Java语言以其纯面向对象、平台无关性、多线程、高安全性、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成为目前网络时代最流行的程序设计编程语言。本课程内容包括:Java系统环境概述;Java语言基础;程序流程控制;类与对象;消息、继承与多态;数组;字符串;链表;文字与图形GUI设计;异常处理;多线程;输入输出;网络编程;JDBC连接数据库。本课程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大量程序设计实例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开发与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对Java语言及基于Java语言的程序设计的教学,培养学生用Java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的语言特性、异常处理、图形用户界面、多线程、输入输出、JDBC连接数据库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Java系统环境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编程语言的发展,Java的产生和特点,Java的开发运行环境,Java程序的运行步骤。 第二章 Java语言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Java符号集,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表达式和语句。 第三章 程序流程控制(2学时)
重点内容: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break和continue语句。 第四章 类与对象(2学时)
重点内容:类与对象的概念,封装机制,数据成员,成员方法。 第五章 消息、继承与多态(2学时)
重点内容:消息,访问控制,多态机制,继承机制,抽象类、接口和包。 第六章 数组(2学时)
重点内容:一维数组,一维数组引用,二维数组,二维数组引用。 第七章 字符串类(2学时)
重点内容:String类,StringBuffer类。 第八章 链表 (2学时)
重点内容:链接存储结构的概念,链表结点类,单链表类及其基本操作。 第九章 文字与图形GUI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GUI设计概述,绘制文字,Color类,绘制形状图形。 第十章 常用组件GUI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Swing概述,事件响应原理,各种GUI组件。 第十一章 高级组件GUI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界面布局管理,键盘和鼠标事件,窗口与面板,菜单设计,对话框设计。 第十二章 异常处理(2学时)
重点内容: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Java的异常处理语句。 第十三章 多线程(2学时)
重点内容:Java的多线程实现技术,多线程管理。 第十四章 输入与输出(2学时)
重点内容:基本输入/输出流,文件的输入/输出 第十五章 网络编程(2学时)
重点内容:URL通信,Socket通信,UDP通信 第十六章 JDBC连接数据库(2学时)
重点内容: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使用JDBC连接数据库,JDBC编程实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后2-4题。
五、建议教材
[1] 张白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六、参考资料
[1]张白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诚 . Java 2 简明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Bruce Eckel.JAVA编程思想.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 Peter Haggar. Practical Java.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5] Michael C. Java Pitfalls.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 Michael C. More Java Pitfalls.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执笔人:宋金宝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宋金宝,马海燕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教学大纲(10601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2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VB Programing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作为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可视化集成编程环境,Visual Basic综合了Basic语言简单易学的特点,以及Visual Studio系列强大的图形界面程序开发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创建实用的图形界面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也有利于使学生了解Windows编程的基本思想和特点。本课程具体内容包括VB集成编程环境的使用;基本VB程序的创建、运行、调试及保存方法;Basic语言的主要语法;VB编程中的面向对象思想及相关概念;主要控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事件驱动机制等。同时会结合多个实际的编程实验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编程思想及编程习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掌握Visual Basic集成编程环境的使用方法; 2、掌握VB的主要语法及编程逻辑; 3、掌握VB的可视化程序开发思想及方法;
4、熟悉VB中的面向对向概念及事件驱动程序特性; 5、了解VB中的主要控件的功能、属性及事件过程;
基本要求:
具备结合Windows API对VB自身功能进行扩展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VB概论(2学时)
重点内容:Basic语言发展历程,VB发展历史,VB的主要特点,与其它编程语言的比较,VB集成开发环境的基本使用。
2、VB语言基础(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VB的主要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基本控制(循环、分支。。。)语句,数组,过程和函数的调用方法。
3、VB编程中的对象及事件驱动(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VB可视化编程中的主要对象(窗体、控件。。。),对象的主要属性,事件驱动的基本思想和使用方法。
4、VB字符串操作、数学计算及日期操作(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VB的主要字符串操作函数,重要的数学函数,日期函数,定时器控件,文本框控件的使用。
5、基本多媒体功能、列表功能的实现(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VB中的主要多媒体控件的使用,基本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列表框控件,字符串数组等。 6、绘图操作(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绘图对象,绘图坐标系的概念和使用,主要的绘图属性及绘图方法,图片的载入及保存。
7、文件操作(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VB中的文件概念,文本文件及二进制文件的打开、读、写等不同操作,通用对话框中关于文件打开、保存部分的使用方法;
8、菜单设计及使用(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菜单编辑器的基本使用,菜单项的事件响应方式,下拉式及弹出式菜单,鼠标的点击(左键及右键)响应。
9、Windows API的使用(讲授2学时)
重点内容:Windows API的基本概念,将VB程序与Windows API结合的作用及基本方式,API函数的声明形式及导入;一些API函数的使用方法。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结合每次上机实验内容,要求对课堂完成的程序做一定的功能扩展。 实践环节: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安排针对性的上机编程实验。
五、建议教材
[1] 刘瑞新.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六、参考资料
[1] James W.Cooper . VISUAL BASIC设计模式- VB6.0和VB.NET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执笔人:张岳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C》教学大纲(10601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3
英文名称:Embedded Computer System C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 24+16学时(课内24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A(131002)、单片机原理(10201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嵌入式计算机系统C》主要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原理及方法,内容包括:嵌入式计算机平台,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基于ARM处理器的嵌入式Linux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及开发方法,基于Win CE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嵌入式GUI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开发及其在互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对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嵌入式Linux和Win CE操作系统以及掌握基于ARM处理器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开发特别是嵌入式GUI开发以及嵌入式数据库开发及其在互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嵌入式GUI开发以及嵌入式数据库开发及其在互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2学时)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定义、组成、开发方法。 第二章 嵌入式处理器(2学时) 重点内容:ARM体系结构。 第三章linux操作系统介绍(2学时)
重点内容:linux操作系统的特征、Linux常用命令、Shell编程。 第四章 基于Win CE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2学时)
重点内容:Windows CE介绍,Windows Embedded CE 6.0的体系结构、进程、线程、调度、同步、进程间通信、内存管理。
第五章linux下的C编程(2学时)
重点内容:GCC GDB的使用,Makefile文件的编写。
第六章ARM_Linux系统移植(Bootloader、内核、文件系统)(4学时) 重点内容: Bootloader的概念及作用,内核中模块的概念,虚拟文件系统。 第七章 嵌入式驱动开发(4学时)
重点内容:驱动和内核的关系、字符设备驱动 。 第八章 嵌入式GUI(4学时)
重点内容:嵌入式GUI、嵌入式Linux的QT开发及其在互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第九章 嵌入式数据库(2学时)
重点内容:嵌入式数据库、Berkely数据库、eXtrmeDB内存式实时数据库、RDM数据库、UltraLite
数据库、嵌入式数据库在互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课外每1学时布置1~2题。
五、建议教材
[1]刘洪涛主编. 嵌入式系统技术与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孙天泽.嵌入式设计及Linux驱动开发指南-基于ARM9处理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六、参考资料
[1]刘洪涛主编. 嵌入式系统技术与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华清远见嵌入式培训中心.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标准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马维华.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文智等主编.嵌入式系统开发原理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晓飞 刘彬 张辉编著.基于ARM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与实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韦东山编著.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完全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骆耀祖.Linux操作系统分析教程(线性部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人:宋金宝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宋金宝
教研室主任: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大纲(10601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6014
英文名称: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授课对象: 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二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 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A(123001-2)、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C++程序设计(11100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是从事软件设计工作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软件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四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集合、线性表、树和图,以及两种基本的存储结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本课程重点讨论在这些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上的排序、检索和索引的方法,并介绍一些基本的算法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基本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设计分析技术;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时可以根据所求解问题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构,并对时间空间算法复杂性进行估计和控制,达到提高软件设计质量的目的,为将来进行软件设计和算法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组织方式及相关的算法,以及在实际程序中的应用技巧,为今后学习后续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
1. 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掌握抽象的数据类型的定义方法,掌握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掌握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了解多项式的算术运算的数据结构;
3. 掌握堆栈的数据结构,掌握队列的数据结构,掌握表达式计算过程,掌握递归的实现方法; 4. 理解数组的数据结构,了解对称矩阵、稀疏矩阵的数据结构,掌握字符串的数据结构,了解字符
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5. 理解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二叉树的数据结构,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和应用,理解树和森
林的概念及其遍历方法,了解堆和优先权队列的概念,掌握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编码方法; 6. 理解集合和搜索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顺序搜索方法,掌握集合的二分搜索方法; 7. 理解二叉搜索树的概念和实现,理解二叉平衡树的概念和实现,理解B-树的概念和实现; 8. 掌握跳表的实现方法,掌握散列技术;
9. 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和存储结构,理解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宽度优先遍历,掌握拓扑排序和关键路
径方法,掌握最小代价生成树方法,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解法; 10. 掌握简单排序算法,了解快速排序、两路合并排序、堆排序等排序算法; 11. 掌握文件的组织方法,了解文件的索引结构,了解外排序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基础知识(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抽象的数据类型,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线性表(4学时)
重点内容: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多项式的算术运算; 第三章: 堆栈和队列(2学时)
重点内容:堆栈的数据结构,队列的数据结构,表达式计算,递归的概念和实现;
第四章: 数组和字符串(2学时)
重点内容:数组的数据结构,对称矩阵、稀疏矩阵的数据结构,字符串的数据结构,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第五章: 树(4学时)
重点内容:二叉树的数据结构,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和应用,树和森林的概念及其遍历方法,堆和优先权队列,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编码;
第六章: 集合和搜索(2学时)
重点内容:集合和搜索的基本概念,集合的顺序搜索,集合的二分搜索; 第七章: 搜索树(2学时)
重点内容:二叉搜索树的概念和实现,二叉平衡树的概念和实现,B-树的概念和实现; 第八章 跳表和散列表(2学时)
重点内容:跳表的概念和实现,散列技术; 第九章 图(6学时)
重点内容: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宽度优先遍历,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最小代价生成树,最短路径问题的解法;
第十章 内排序(2学时)
重点内容:简单排序算法,快速排序、两路合并排序、堆排序等排序算法。 第十一章 文件与外排序(2学时)
重点内容:文件的组织,文件的索引结构,外排序。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每次课后布置3~5道习题。
2.实验:在后半学期安排16学时的上机实验。
五、建议教材
[1] 陈慧南.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描述(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1] 许卓群,杨冬青,唐世渭,张铭.数据结构与算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汪杰.数据结构经典算法实现与习题解答.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执笔人:徐品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徐品,杨成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据库技术与SQL语言》教学大纲(1060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5
英文名称:Database Technology & SQL 授课对象:电气信息类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131001)、C语言程序设计(13100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 《数据库技术与SQL语言》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以SQL Server数据库为背景,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其目的是在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具备使用一种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的基本能力,从而具备管理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系统方面的基本操作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基本概念部分和上机实践部分。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应用为目的,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尽快了解数据库技术和SQL语言,掌握数据库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能够完成中小型数据库系统。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数据库技术和SQL语言,掌握数据库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完成中小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特点、组成,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数据库举例等。
第二章 关系数据模型(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模型概述;关系数据库的重要概念,包括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完整性规则,关系代数,查询优化的策略,关系演算等;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4学时)
重点内容:SQL语言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和特点;SQL的数据定义,包括定义表、修改删除表、索引等;SQL的数据查询,包括一般格式,单表查询与联合查询等。
第四章 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SQL Server的特点,SQL Server的安装和配置以及SQL Server的主要工具。 第五章 服务器管理(2学时)
重点内容:创建服务器组,服务器注册,服务器启动、暂停和停止; 第六章 数据库管理(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 第七章 数据库对象的操作(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类型、表操作、视图操作、索引操作、存储过程、触发器、图表 第八章 SQL Server权限管理和代理服务(4学时)
重点内容:SQL Server管理策略,用户权限管理,代理服务器配置,定义操作员,作业管理和警报管理。
第九章 SQL Server的数据查询、编程与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如何进行SQL Server数据查询、编程。通过具体应用实例,介绍数据库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随堂练习,课外上机作业
五、建议教材
[1] 郭建校,陈翔.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程(SQL Server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1] ITZIK BEN-GAN,LUBOR KOLLAR,DEJAN SARKA 著.赵立东 译.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技术内幕:T-SQL程序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龚沛曾, 袁科萍, 杨志强 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原理 + SQL Server + VB.NET.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刘丽霞, 庄奕琪.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执笔人:蓝善祯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蓝善祯,宋金宝,徐品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字图像处理A》教学大纲(10601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6
英文名称: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授课对象: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A)(1050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2301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验上机
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论述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讲述采用数字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技术与艺术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使学生能够编程实现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利用图像处理文献。主要内容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研究主题和应用系统。重点讨论数字图像基础、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图像艺术处理等理论和方法。介绍形态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以及图像处理新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算法以及实现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对图像的艺术处理本质——技术处理手段的实质有充分的理解,为将来从事广播影视艺术技术创作、数字视频处理以及基于内容的数字视频检索等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要求:
1.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重要理论; 2.能够程序实现基本的图像处理算法;
3.掌握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等理论; 4.掌握解决图像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学会利用图像处理参考文献。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32学时) 1.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相关学科及关系,应用领域和研究内容,本课程学习目的及内容; 2.图像文件格式(4学时)
重点内容:常见图像格式,BMP文件格式; 3.空间域图像增强(4学时)
重点内容:基本灰度变换,直方图处理,几何运算,用算术/逻辑操作增强,平滑空间滤波和锐化空间滤波;
4.图像边缘检测(4学时)
重点内容:边缘检测的重要性;边缘概述;边缘检测算法;边缘评价方法;应用实例(车牌识别); 5.频率域图像增强(2学时)
重点内容:傅立叶变换,平滑的频率域滤波器,频率域锐化滤波器; 6.图像复原(2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复原概念,噪声模型,空间滤波复原,频率域滤波复原; 7.彩色图像处理(4学时)
重点内容:彩色模型,彩色变换,平滑和尖锐化,彩色分割,彩色图像处理在人体皮肤检测中的应用; 8.形态学图像处理(2学时)
重点内容:形态学概念,膨胀与腐蚀,开操作与闭操作; 9.图像分割(2学时)
重点内容:间断检测,边缘连接,门限处理,基于区域的分割; 10.图像艺术处理(2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变形;
11.图像处理新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立体图像处理,数字水印,视频监控。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2学时)
重点内容:熟悉菜单功能,对样例图像处理,制作红绿立体图像; 2.BMP图像文件格式解析(4学时)
重点内容:Vc++基于单文档的工程,打开BMP图像,显示BMP图像; 3.图像增强(空间域灰度图像)(2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反色,sobel边缘检测; 4.灰度图像的傅立叶变换(2学时) 重点内容:FFT; 5.图像复原(2学时)
重点内容:均值滤波,中值滤波; 6.彩色图像处理(4学时)
重点内容:彩色图像灰度化,RGB空间向HSI空间转换,彩色图像阈值分割;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2题/周; 2.实验:随讲课内容安排。
五、建议教材:
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六、参考资料:
[1] Kenneth.R.Castleman.数字图像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William K. Pratt.数字图像处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章毓晋. 图像工程(上、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杨静宇,曹雨龙.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常用算法手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执笔人:吕朝辉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磊,吕朝辉,吴晓雨,杨成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字图像处理B》教学大纲(10601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7
英文名称: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B
授课对象: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24+16学时(课内24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A)(1050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2301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验上机
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论述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讲述采用数字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技术与艺术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使学生能够编程实现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利用图像处理文献。主要内容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研究主题和应用系统。重点讨论图像文件格式、空间域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等理论和方法。介绍形态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算法以及实现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对图像的艺术处理本质——技术处理手段的实质有充分的理解,为将来从事广播影视艺术技术创作、数字视频处理以及基于内容的数字视频检索等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要求:
1.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重要理论; 2.能够程序实现基本的图像处理算法;
3.掌握空间域图像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等理论; 4.掌握解决图像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学会利用图像处理参考文献。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24学时) 1.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相关学科及关系,应用领域和研究内容,本课程学习目的及内容; 2.图像文件格式(4学时)
重点内容:常见图像格式,BMP文件格式; 3.空间域图像增强(4学时)
重点内容:基本灰度变换,直方图处理,几何运算,用算术/逻辑操作增强,平滑空间滤波和锐化空间滤波;
4.图像边缘检测(4学时)
重点内容:边缘检测的重要性;边缘概述;边缘检测算法;边缘评价方法;应用实例(车牌识别); 5.图像复原(2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复原概念,噪声模型,空间滤波复原; 6.彩色图像处理(4学时)
重点内容:彩色模型,彩色变换,平滑和尖锐化,彩色分割,彩色图像处理在人体皮肤检测中的应用; 7.形态学图像处理(2学时)
重点内容:膨胀与腐蚀,开操作与闭操作; 8.图像分割(2学时)
重点内容:间断检测,边缘连接,门限处理,基于区域的分割;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2学时)
重点内容:熟悉菜单功能,对样例图像处理,制作红绿立体图像; 2.BMP图像文件格式解析(6学时)
重点内容:Vc++基于单文档的工程,打开BMP图像,显示BMP图像; 3.图像增强(空间域灰度图像)(2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反色,sobel边缘检测; 4.图像复原(2学时)
重点内容:均值滤波,中值滤波; 5.彩色图像处理(4学时)
重点内容:彩色图像灰度化,RGB空间向HSI空间转换,彩色图像阈值分割;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2题/周; 2.实验:随讲课内容安排。
五、建议教材:
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六、参考资料:
[1] Kenneth.R.Castleman.数字图像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William K. Pratt.数字图像处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章毓晋. 图像工程(上、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杨静宇,曹雨龙.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常用算法手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执笔人:吕朝辉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磊,吕朝辉,吴晓雨,杨成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字影视保护技术》教学大纲(10601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6018
英文名称: Digital film and television protection technology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24+16学时(课内24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 媒体内容安全(106006)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影视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给其版权保护带来了困难,高清影视作品的在线播出、存储、使用更提高了对影视作品保护的需求。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介绍数字影视保护技术的课程,集中讲述了数字影视保护的基本概念、技术需求、系统架构,并对基于密码学和数字水印的数字影视保护技术、标准、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介绍最新的数字影视保护技术、解决方案及商业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字影视保护知识结构,掌握数字影视保护技能。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影视保护的概念、数字影视保护的基本构架;数字影视保护中数据加密、数字水印、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身份认证、安全协议、使用控制等常用的安全技术及其应用;了解数字影视保护应用,了解数字影视保护解决方案、国内外数字影视保护的成功案例等。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24学时) 第一章 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数字影视保护的基本概念,数字影视保护系统基本结构,数字影视保护的主要技术。 第二章 安全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密码体制,主要密码算法,签名认证,PKI,数字水印分类,视频水印,音频水印。 第三章 数字影视保护的技术需求(2学时)
重点内容:影视保护特点分析,权限控制,盗版追踪,拷贝控制,影视分级。 第四章 数字影视保护架构(2学时)
重点内容:数字对象唯一标识,DRM模型,DRM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数字影视保护的加密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加密技术的DRM,基于加密技术的条件接收,选择加密方法,多媒体认证技术。 第六章 数字水印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数字水印嵌入方法,影视(音)作品的水印,基于数字水印的版权保护协议。 第七章 使用控制(4学时)
重点内容:使用控制理论,权限描述语言,使用控制方法,防篡改机制,叛逆者追踪。 第八章 数字影视保护标准与方案(2学时)
重点内容:OMADRM、ChinaDRM、MPEG4-IPMP数字影视保护标准,DRM应用方案。 第九章 数字影视保护系统的安全性(2学时)
重点内容:安全性评价,密码安全性,数字水印安全性,数字水印的攻击技术。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业务保护实验(6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UDP的实时流媒体加密保护。 2.内容保护实验(6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LSB、DFT、DWT的数字水印内容保护。 3.数字权限管理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于XrML的权限描述与解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2学时布置2~4题。
五、建议教材
[1] 张茹,杨榆等.数字版权管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7.
六、参考资料
[1] 王永滨,杨成等.媒体信息安全的整体监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 [2] 李书等.数字版权管理.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牛亚青,张宜春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字语音技术(A)》教学大纲(10601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9
英文名称:Digital Speech Technolog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103047)、数字信号处理(10500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数字语音技术是研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多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语音学、语言学、生理学及认知科学、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领域,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信息科学技术之一,其研究涉及语音识别与合成等一系列前沿课题。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熟悉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相关理论,掌握基本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其编程实现方法。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语音信号处理方法以及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2学时) 1.语音信号处理基础(4学时)
重点内容:语音生成与语音感知,语音信号模型与特性分析。 2.语音信号分析基本方法(一)(4学时)
重点内容: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同态分析,线性预测。 3.语音信号分析基本方法(二)(2学时) 重点内容:基音周期估计与共振峰估计。 4.矢量量化(4学时)
重点内容:量化失真测度,码本设计,量化系统优化。 5.语音编码(2学时)
重点内容:编码评价,波形编码,参数编码。 6.隐含马尔科夫模型(4学时)
重点内容:Markov模型及其相关基本算法。 7.人工神经网络初步(4学时)
重点内容:拓扑结构与相应学习算法,神经网络模型与典型应用。 8.语音识别(2学时)
重点内容:DTW算法,系统评测,说话人识别,语种识别。 9.语音合成(2学时)
重点内容:共振峰合成与线性预测合成,TTS系统。 10.语音增强(2学时)
重点内容:语音增强影响因素分析,滤波法,自相关法,减谱法。 11.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前沿(2学时) 重点内容:典型课题分析与研讨。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时频分析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2. 周期与共振峰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基音周期估计分析,共振峰估计分析。 3. 矢量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矢量量化分析。 4. DTW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DTW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10次课题作业。
五、建议教材
[1] 赵力,语音信号处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六、参考资料
[1] 杨行峻 迟惠生等,语音信号数字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 易克初 田斌 付强,语音信号处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执笔人:戴志强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戴志强,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数字语音技术(B)》教学大纲(10602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0
英文名称:Digital Speech Technology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103047)、数字信号处理(10500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数字语音技术是研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多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语音学、语言学、生理学及认知科学、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领域,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信息科学技术之一,其研究涉及语音识别与合成等一系列前沿课题。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熟悉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相关理论,掌握基本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其编程实现方法。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对语音信号处理方法以及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语音信号处理基础(4学时)
重点内容:语音生成与语音感知,语音信号模型与特性分析。 2.语音信号分析基本方法(一)(4学时)
重点内容: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同态分析,线性预测。 3.语音信号分析基本方法(二)(2学时) 重点内容:基音周期估计与共振峰估计。 4.矢量量化(4学时)
重点内容:量化失真测度,码本设计,量化系统优化。 5.语音编码(2学时)
重点内容:编码评价,波形编码,参数编码。 6.隐含马尔科夫模型(4学时)
重点内容:Markov模型及其相关基本算法。 7.人工神经网络初步(4学时)
重点内容:拓扑结构与相应学习算法,神经网络模型与典型应用。 8.语音识别(2学时)
重点内容:DTW算法,系统评测,说话人识别,语种识别。 9.语音合成(2学时)
重点内容:共振峰合成与线性预测合成,TTS系统。 10.语音增强(2学时)
重点内容:语音增强影响因素分析,滤波法,自相关法,减谱法。 11.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前沿(2学时) 重点内容:典型课题分析与研讨。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6次课题作业。
五、建议教材:
[1] 赵力,语音信号处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六、参考资料:
[1] 杨行峻 迟惠生等,语音信号数字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 易克初 田斌 付强,语音信号处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执笔人:戴志强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戴志强,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教学大纲(10602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2
英文名称:Mathematical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属于信息安全学科的必修课。目的是学习和掌握信息安全所涉及的数学理论,主要是数论, 抽象代数等数学理论,特别是学会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对信息安全和密码学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的数学理论给出了详细的推理和说明,从而跟上信息安全和密码学的最新进展,并可能作些创新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数学理论及应用课程,既强调对数学理论的掌握 ( 一些数学定理的证明 ) ,更强调数学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在信息安全和密码学方面的应用。希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和掌握现代数学语言,进而了解信息安全学科的最新进展,以利今后的创新工作。
基本要求:
1. 掌握大整数基本性质,包括可除性、素性、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唯一分解式的定义和用
法。
2. 掌握线性同余式的用法,掌握中国剩余定理、剩余类、欧拉公式、费马小定理和二次剩余的定
义和用法。掌握中国剩余定理在公钥算法中的应用方法。
3. 掌握计算复杂度衡量方法,理解图灵机模型,掌握各类大整数乘法、除法的基本算法和快速算
法,能够衡量各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
4. 掌握欧几里德算法、扩展欧几里德算法,欧几里德算法同中国剩余定理的关系,理解RSA算法。 5. 掌握各类密码学使用的概率分布方法,掌握有限离散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方差、数学期望、
统计距离的定义和概念,能够计算数据的统计结果。理解生日悖论同Hash算法之间的关系。 6. 掌握多种概率算法,包括蒙特卡罗算法、拉斯维加斯算法和随机数的生成方法。 7. 掌握群的定义和运算、群同构、群同态、子群、商群、循环群、有限阿贝尔群的定义
8. 掌握域、有限域、扩域、 Galois 域等的定义,熟练运用域的构造方法构造有限域,特别是在信
息安全和通信中常应用的域。
9. 掌握费马素性检验、欧拉素性检验和米勒拉宾素性检验等,熟练运用素性检验判别法则求较大
素数。
10. 掌握原根、指数、指标等的定义,熟练运用原根判别法则以及求解原根的方法。 11. 掌握有限域上椭圆曲线的构造,安全椭圆曲线的生成以及椭圆曲线密码的基本理论。 12. 掌握小波变换和基本原理,了解小波变换同数字图像处理以及数字水印之间的关系 13. 掌握经典命题逻辑、经典一阶逻辑、模态逻辑、逻辑与信息安全的证明。 14. 掌握保密系统的数学模型,弄清楚信息论同信息安全之间的数学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整数运算(2学时)
重点内容: 整数基本性质,包括可除性、素性、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唯一分解式等 第二章:同余(2学时)
重点内容:同余的定义、线性同余式、中国剩余定理、剩余类、欧拉公式、费马小定理、二次剩余
第三章:大整数运算(2学时)
重点内容:计算复杂度基础、大整数的乘法、除法,以及大整数其他快速算法 第四章:欧几里得算法(2学时)
重点内容:欧几里得算法、扩展欧几里得算法、欧几里得算法同中国剩余定理的关系,RSA密码算法
第五章:概率论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素数的概率分布、有限离散概率分布、概率基本定义:随机变量、方差、数学期望、统计距离。 生日悖论和Hash函数
第六章:概率算法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蒙特卡罗算法、拉斯维加斯算法、随机数的生成方法 第七章:阿贝尔群(2学时)
重点内容:群的定义和运算、群同构、群同态、子群、商群、循环群、有限阿贝尔群 第八章:环(2学时)
要求:掌握环的定义和运算、理想、商环、多项式环,Z^*_n上的运算 第九章:伽罗华域(2学时)
要求:掌握域、有限域、扩域、 Galois 域等的定义,熟练运用域的构造方法构造有限域,特别是在信息安全和通信中常应用的域。
第十章 素性检验 (2学时)
要求:掌握费马素性检验、欧拉素性检验和米勒拉宾素性检验等,熟练运用素性检验判别法则求较大素数。
第十一章 原根与指标(2学时)
要求:掌握原根、指数、指标等的定义,熟练运用原根判别法则以及会具体求原根 第十二章 椭圆曲线 (2学时)
要求:掌握有限域上椭圆曲线的构造,安全椭圆曲线的生成以及椭圆曲线密码的基本理论。 第十三章 小波变换(2学时)
要求:掌握小波变换和基本原理,了解小波变换同数字图像处理以及数字水印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章 数理逻辑推理(2学时)
重点内容:经典命题逻辑、经典一阶逻辑、模态逻辑、逻辑与信息安全的证明 第十五章 信息论基础(2学时)
要求:掌握保密系统的数学模型,弄清楚信息论同信息安全之间的数学关系。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次课2-4题。
五、建议教材
[1] 陈恭亮.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六、参考资料
[5] 覃中平 张焕国.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Victor Shoup. A Computational Introduction to Number Theory and Algebra.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7] Koblitz. A course in number Theory and Cryptography(2ed). Heideberg:Springer. 1994
[8] Koblitz. Algebraic Aspects of Cryptography. Heideberg:Springer. 2004. [9] 潘承洞,潘承彪. 初等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执笔人:张宜春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张宜春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大纲(10602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3 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24+16学时(课内24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103003)、计算机图形学(10600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随着三维图形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虚拟现实”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课程主要论述虚拟现实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有虚拟现实的基础知识、研究主题和应用系统。重点讨论虚拟现实接口设备、系统相关软件、VRML语言场景开发、虚拟现实的建模和仿真等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内容新颖、知识涵盖面广。其突出的特点是面向实践、重在应用,在讲授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大量的典型贯穿全课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逐步地了解、认识、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并最终达到熟练运用VRML开发三维交互、效果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的能力。本课程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瞄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沿,在教学中,将目前国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当前虚拟现实技术新理念、新动态。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理解虚拟现实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2.了解虚拟现实系统的接口设备和软件系统;
3.掌握一种常用的虚拟现实平台系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24学时) 1.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基本概念及其特点,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虚拟现实的发展史,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虚拟现实的接口设备(4学时)
重点内容:虚拟现实有关的人的因素(视觉、听觉、身体感觉),虚拟现实接口设备(包括视觉显示设备、听觉显示设备、跟踪设备、触觉与力觉显示设备等);
3.虚拟现实系统的相关软件(4 学时)
重点内容:虚拟现实系统的各层次软件,虚拟现实平台软件Vega、World Tool Kit (WTK)、VTree、VR-Platform 和 Virtools;
4.虚拟现实标记语言 VRML(4 学时)
重点内容:VRML的语言结构,VRML 与 3DS Max,运用 VRML 语言完成简单虚拟场景的开发; 5.基于图像的建模与绘制( 4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变换,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基于图像的绘制及实例系统; 6.三维真实感声音生成( 2学时)
重点内容:室内声学仿真,真实感声音的生成; 7.虚拟演播室( 2学时)
重点内容:虚拟演播室组成及关键技术; 8.立体显示技术(2 学时)
重点内容:传统的立体显示,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VR-Platform 软件学习(4学时) 重点内容:软件界面和菜单功能。 2.VRML虚拟场景开发(6学时) 重点内容:开发虚拟场景。
3.基于图像的绘制系统(QuickTime VR Authoring Studio)(4学时) 重点内容:软件操作。
4.红绿眼镜立体显示技术(2学时) 重点内容:立体图像对制作。
四、作业、实践环节:
1.作业:2题/周; 2.实验:随讲课内容安排。
五、建议教材:
胡小强, 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六、参考资料:
[1] 刘怡,张洪定,崔欣.虚拟现实VRML程序设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韦有双.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 石教英.虚拟现实基础及实用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执笔人:吕朝辉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吕朝辉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游戏测评技术》教学大纲(10602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4
英文名称: Game Testing Technology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 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 游戏引擎原理(106030)、游戏音效技术(106027)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 游戏产业发展迅猛,游戏评测已成为游戏产品、游戏软件、游戏程序设计与开发不可或缺的环节。《游戏测评技术》主要讲述游戏中的评测专业方法,全面涵盖了游戏测试的基本知识。这门课将让学生全面了解游戏中各个环节评测的重要性,并掌握游戏中各种评测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对游戏评测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使用游戏评测技术的能力。 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游戏的生命周期和评测的基本理论,包括如何创建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树等,学习如何快速地生成有用的测试文档,捕获重要的数据,以及分析测试的结果。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游戏评测介绍(6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评测原则和重要性(2学时),游戏测试基础(2学时),成功的游戏是如何开发出来的(2学时)。
第二章 游戏制作(2学时)
重点内容:开发团队 ,测试团队 ,美工团队,音频设计团队,其他技术人员,组织团队。 第三章 游戏生产周期(2学时)
重点内容:概念开发阶段 ,试生产(概念验证)阶段,开发阶段,alpha阶段,beta阶段,代码冻结阶段,生产发布阶段 ,补丁阶段,升级阶段。
第四章 游戏质量(2学时)
重点内容:影响游戏质量的因素 ,游戏质量的鉴定 ,游戏标准,游戏质量的衡量,质量规划 第五章 评测技术(12学时)
重点内容:评测阶段(2学时),评测过程(2学时),数字化评测(2学时),组合评测(2学时),净室评测(2学时),性能测试和随机测试(2学时)。 第六章 更有效的评测(6学时)
重点内容:缺陷触发 (2学时),游戏评测自动化(2学时),捕获/回放评测(2学时) 第七章 游戏鉴赏(2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实例剖析,游戏实例评测。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课下游戏行业调研和模拟游戏评测分析。
五、建议教材
无
六、参考资料
[1]Richard Rouse III.游戏设计:原理与实践.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舒尔茨.游戏测试精通.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执笔人:宋金宝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宋金宝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游戏人工智能》教学大纲(10602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5 英文名称: AI for Game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123012)、游戏设计基础(10602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游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一个新兴的、活跃的学科分支,是计算机游戏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游戏人工智能》课程将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设计智能游戏,创造具有学习和反应能力的角色,提高角色的智能水平,以及研究如何开发适用于计算机游戏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本课程系统论述“游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容,包括:智能游戏角色的行动、感知、反应、记忆、搜索与学习的理论和技术,重点研究如何提高“非玩家角色”的智能水平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熟悉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相关理论。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典型的游戏人工智能的方法,学会设计使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导论(2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人工智能的概念,游戏系统结构,智能游戏架构与设计。 2.角色追逐、闪躲与移动(4学时) 重点内容:实例、模型与策略分析。 3.群聚行动(2学时) 重点内容:实例、模型与算法。 4.路径搜索与运动(4学时)
重点内容:A*路径搜索,路径搜索体系结构与设计。 5.规则AI与概率(4学时)
重点内容:规则系统基础,游戏中的概率规则。 6. 有限状态机(2学时) 重点内容:状态机基本模型。 7.贝叶斯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贝叶斯网络模型。 8.游戏神经网络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神经网络运行机制,游戏实例分析。 9.遗传算法(4学时)
重点内容:遗传算法的运行机制与游戏开发。
10.游戏人工智能技术专题(2学时) 重点内容:典型课题分析与研讨。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6次课题作业。
五、建议教材
无
六、参考资料:
[1] D. M. Bourg, G. Seemann, AI for Game Developers (英文版,影印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戴志强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戴志强,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游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0602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6
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Game Design 授课对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 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游戏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游戏设计与游戏开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讲解、分析游戏设计与开发所涉及的各方面概念及原理,包括:游戏设计的要素,游戏关卡,游戏可玩性与游戏平衡性分析,游戏数学与游戏物理的基本内容,游戏美术与游戏音效,游戏编程基础与开发环境,游戏引擎,游戏创意与策划以及游戏开发与团队构建。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熟悉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相关理。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典型的游戏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导论(2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发展历程与产业现状,游戏设计要素与设计流程分析。 2.游戏类型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RPG类、动作类、运动类、模拟类、益智类等游戏的特点与架构。 3.游戏可玩性与游戏平衡性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可玩性特点,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4.游戏数学(4学时)
重点内容:2D基本算法与3D基本算法。 5.游戏物理(4学时)
重点内容:碰撞检测与光照模型,线性物理运动与旋转物理运动。 6.游戏美术与游戏音效(2学时)
重点内容: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界面设计、动画设计、音效设计。 7.游戏编程基础(4学时)
重点内容:程序语言与开发环境,OpenGL与DirectX 简介。 8.游戏引擎(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引擎构成与开发。 9. 游戏关卡与互动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关卡元素与组成分析,关卡流程,互动要素分析。 10. 游戏情感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情感工程技术分析。 11. 游戏创意与策划(2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内容设计,游戏策划文档的撰写。 12. 游戏开发与团队构建(2学时) 重点内容:实例分析与研讨。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8次课题作业。
五、建议教材
无
六、参考资料
1.E.Adams,A.Rollings, 游戏设计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A.Rollings, D.Morris, 游戏架构与设计.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3. D.Freeman, 游戏情感设计.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执笔人:戴志强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戴志强,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游戏音效技术》教学大纲(10602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7
英文名称:Game Audio Technique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游戏设计基础(106026)、游戏引擎原理(106030)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 音效模块是现代游戏软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音乐及音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游戏体验和游戏的整体水平,因而游戏中的音效技术已经成为游戏开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微软公司所推出的主要用于游戏开发的工具箱DirectX SDK中,就专门包含了一个DirectX Audio模块用于游戏音效的制作和开发。同样在各个主流的游戏引擎中,音效模块同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即对游戏开发中的主要音效技术及相关的程序开发技术进行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游戏音效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游戏音效包含的主要技术;DirectX Audio的使用;以及对游戏引擎中音效模块学习和使用等。该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了解游戏音效技术的概念、作用、发展历史; 2、了解和游戏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音频编码技术; 3、了解主要的游戏音效开发工具和技术;
4、掌握使用DirectX Audio进行游戏音效制作和编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5、了解使用游戏引擎中的音效模块部分进行音效开发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使用DirectX Audio进行游戏音效制作和编程开发的基本方法,了解使用游戏引擎中的音效模块部分进行音效开发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游戏音效技术概论(2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音效的基本概念,在游戏开发中的主要作用,发展历程。 2、主要的游戏音效技术(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对游戏音效技术所包含的音频编码,虚拟声场,声音追踪等重点技术进行基本的介绍。 3、游戏音效中的音频编码技术(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音效开发中使用的主要音频格式,相关的编码技术。 4、游戏中的音频编码(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中的音频编码技术,DirectX Audio中的音频编码模块的基本组成和层次,各模块的具体功能,不同模块的API的使用方法。
5、多平台音频制作工具(XACT)的使用(讲授6学时)
重点内容:DirectX Audio中的XACT3模块中用于游戏音频音效的制作者/开发者的一系列工具以及相应的API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学习使用XACT3中提供的音频音效制作工具。以及如何在程序中使用其中的API来进行相应的音效编程,并添加至已有的框架程序。 6、游戏音效底层编程技术(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DirectX Audio中的XAudio2模块中用于游戏音频的信号处理,混音等相对而言更为底层的功能的实现方法。
7、游戏中的3D音效(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中3D音效的基本原理和算法,Direct Audio中专门用于产生3D音效的X3DAudio模块的使用方法。
8、游戏引擎中的音效模块(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引擎中的音效模块的主要功能,涉及的主要技术,音效程序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调用方法。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结合每次上机实验内容,要求对课堂完成的程序做一定的功能扩展。 实践环节: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安排针对性的上机编程实验。
五、建议教材
[1] 麦卡斯基 .游戏音效编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六、参考资料
[1] 芬尼. 3D游戏开发大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张岳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戴志强,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教学大纲(10602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8
英文名称:Intelligent Video Analysis Technolog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2.5学分/32+16学时(课内32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103003)、模式识别A(102001)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课,本课程的先期课程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它为本课程提供了交互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内容是智能视频过滤、智能视频分析概述、智能监控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及上述技术的应用实例。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智能视频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认知为同学们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提高同学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智能视频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可独立开发、设计简单的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视频监控模块。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2学时)
第一章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概述(4学时)
重点内容:智能视频分析简介,包括概念、发展历史与现状;智能视频分析中的关键技术概述。 第二章 智能视频分析的基础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相关发展概况;视频过滤的基础知识,如肤色建模、统计学习等。 第三章 智能视频内容过滤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智能视频内容过滤发展概况:智能视频内容过滤概念及发展;智能视频内容过滤技术。 第四章 智能监控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智能监控技术的概述;智能监控技术;结合在VSAM系统介绍智能监控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五章 智能交通技术(6学时)
重点内容:智能交通技术的概述:智能交通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智能交通技术的关键技术。 第六章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结合某一实例,给出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设计框架、系统设计原理、步骤,辅以实际效果说明等。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应用实例技术方案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列举出一个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出大致的技术方案。或阅读并概述指定的最新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综述性论文。
2. 智能视频过滤系统实验(6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智能视频过滤系统,如基于肤色检测的视频分析系统;并给出详细的系统技术方案。 3. 视频监控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根据学习的某种分析技术,设计实现智能房间的某模块,并给出详细的技术方案。 4. 智能交通分析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实现智能交通系统某方面的程序设计,如基于车道图像处理的车辆偏航检测、基于视频的乘客计数等,基于视频的违章行为分析等。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6次课题作业。 实验:课内安排16学时实验。
实践:课外完成基于运动检测等某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简单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五、建议教材
[1] 崔之祜,江春, 陈丽鑫 数字视频处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六、参考资料
[1] 李玉山,数字视觉视频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网上参考资料:
计算机视觉的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ICCV(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CVPR(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ECCV(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JC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及《中国图像图形学报》的最新技术论文。
执笔人:杨磊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磊,吴晓雨,杨成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教学大纲(106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29
英文名称:Natur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ve Technolog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24+16学时(课内24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103003)、模式识别A(102001)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课程简介:《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是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课,本课程的先期课程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它为本课程提供了交互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内容是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方法及在娱乐计算中的应用。授课内容涵盖了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绪论、运动检测技术、人脸检测与识别等交互技术、手势交互技术、人体交互技术、及上述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自然人机交互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史,建立对目前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方法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人机交互界面理论和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基础。此外之外,在介绍领域知识、研究方法的同时,希望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同学们的科研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基本要求:
1. 掌握了解人机交互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2. 了解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
3. 理解运动检测技术、人脸交互技术、手势交互技术及人体交互技术等最新的自然人机交互技术。 4. 通过对技术的理解,可以动手实践交互技术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24学时)
第一章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绪论(4学时)
重点内容:人机交互简介,包括概念、发展历史与现状;自然人机交互概念、发展及关键技术。 第二章 运动检测及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运动检测基本概念、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发展概况;关键技术及应用实例。 第三章 人脸交互技术及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人脸交互的概述;人脸交互的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实例。 第四章 手势交互及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手势交互的概述,手势交互的具体化介绍;手势交互的关键技术;结合实例介绍手势交互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五章 人体交互及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人体交互的形式、发展现状概述;人体交互的关键技术;结合实例介绍人体交互技术在虚拟演播室等实际中的应用。
第六章 多通道融合的人机交互及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多通道融合的人机交互技术介绍;结合实例介绍多通道融合的交互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某一实例,系统讲解完整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方法及实现原理、步骤等。
(二)实验教学(16学时)
1. 自然交互技术的应用实例实验(2学时)
重点内容:举例或者构想一个自然交互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出大致的技术方案,鼓励编程实现。 2. 运动检测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在指定视频测试序列中,实现运动检测程序设计。 3. 人脸检测实验(4学时)
重点内容:在图像或者视频中,实现人脸自动检测程序设计,并说明详细的设计方案。 4. 手势或人体检测实验检测(6学时)
重点内容:手势或人体检测程序任选其一:给定手势的测试视频,设计手势检测程序;或给定单色背景下的测试视频,设计背景自动替换的虚拟视频程序。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每章授课后,布置大作业,以巩固所学习的内容; 实验:课内安排16学时实验;
实践:课外完成基于某种自然交互技术的简单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五、建议教材
张有为. 人机自然交互.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六、参考资料
[1] 董士海,王衡. 人机交互.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汪成为,高文,王行仁.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刘瑞祯,于仕琪. OpenCV教程基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4] 网上参考资料:CMU/MIT/ Stanford等著名的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及国内论坛,如 (a) http://www-2.cs.cmu.edu/afs/cs/project/cil/ftp/html/vision.html
(b) 模式识别爱好者论坛:http://74.220.203.186/forum/index.php
执笔人:吴晓雨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吴晓雨 专业负责人:杨磊,杨成
系主任:杨磊
《游戏引擎原理》教学大纲(10603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30
英文名称:Game Engine Technique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游戏设计基础(106026),Direct3D编程(106001)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课程简介: 在现代游戏程序开发,尤其是中大型游戏开发中,游戏引擎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游戏程序的运行而言,作为管理、协调整个游戏各个部分工作的核心,游戏引擎已经包含了一个游戏的图像模块、音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人工智能模块、动画模块、物理模块、网络模块等几乎全部模块的工作。而对于游戏的开发而言,游戏引擎不仅提供了程序编写所需要的各种类库及函数库,同时完善的游戏引擎还提供了便于开发工作的各种游戏元素编辑工具。因此,游戏引擎已成为游戏开发技术中整体技术含量和重要性最高的内容。
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游戏引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游戏引擎的主要组成;游戏引擎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游戏引擎中各个主要部分的学习和使用等。该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了解游戏引擎的概念、作用、发展历史及主要代表; 2、掌握游戏引擎中的各个模块的主要作用; 3、掌握使用游戏引擎进行游戏开发的基本方法; 4、掌握游戏引擎中提供的游戏元素编辑工具的使用。 基本要求:
掌握游戏引擎中的主要模块的作用、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游戏引擎概论(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引擎的基本概念,作用,发展历程,目前主要的游戏引擎。 2、游戏引擎的主要组成(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引擎所包含的各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作用方式。 3、游戏引擎的程序结构及运行机制(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游戏引擎的主要类库,函数库的组成,引擎程序的基本框架以及调用方法。 4、游戏引擎中的图像模块(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引擎中的图像模块的主要功能,图像引擎的基本发展历史,主要的技术,2D及3D图像模块的主要特点,图像程序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调用方法。
5、引擎中的音效模块(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引擎中的音效模块的主要功能,涉及的主要技术,音效程序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调用方法。编程实验内容:学习使用引擎中的音效模块提供的基本音效处理功能,并添加至已有的框架程序。
6、游戏引擎中的人工智能模块(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引擎中的人工智能模块的主要功能,涉及的主要算法,人工智能程序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调用方法。
7、游戏引擎中的人机交互模块(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引擎中的人机交互模块的主要功能,涉及的主要控制设备,控制机理,以及人机交互程序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调用方法。
8、游戏引擎中的动画模块(讲授4学时)
重点内容:引擎中的动画模块的主要功能,涉及的主要技术,对不同类型对象的动作控制方式,以及动画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调用方法。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结合每次上机实验内容,要求对课堂完成的程序做一定的功能扩展。 实践环节: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安排针对性的上机编程实验。
五、建议教材
[1] 耿卫东 陈凯 等.三维游戏引擎设计与实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1] 瓦特 (英). 3D游戏 .机械工业版社,2005
执笔人:张岳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戴志强,张岳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教学大纲(10603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31
英文名称: E-Commerce & Information Security 授课对象: 电气信息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131001)、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106004)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介绍电子商务和Web安全技术的课程,集中讲述了什么是电子商务,如何开展和管理电子商务,以及电子商务与Web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本课程在介绍电子商务技术的同时,更着重于探讨数据加密、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身份认证、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介绍在电子商务与Web安全中的用户安全、服务器安全、内容提供商安全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介绍最新的电子商务和Web安全的实现技术、解决方案及商业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知识结构,掌握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技能。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的基本构架;掌握Web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要求、电子商务中数据加密、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身份认证、安全协议常用的安全技术及其应用;了解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在线销售等电子商务应用,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方案、电子商务技术解决方案、国内外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等。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Web结构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Web网络的基本结构,域名服务、包交换的概念,Web网络中的角色和互联方法。 第二章Web与电子商务安全初探(2学时)
重点内容:Web安全的重要性,Web安全存在的问题,Web安全的一般解决方法,电子商务的一般过程及其涉及的实体。
第三章 密码学基础(2学时)
重点内容:密码系统的两种技术,密码系统的基本架构,对称密码系统和非对称密码系统的区别,密码系统实现加密保护、签名认证的方法,对称密码系统的攻击方法,消息摘要函数的作用和应具有的特性。
第四章 密码学在Web安全与电子商务中的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密码技术在Web和电子商务系统中的作用,密码系统和密码协议的概念,SET、SSL、Kerberos、PGP、SSH、S/MIME等常用在线密码系统与协议的基本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 电子商务中的安全协议及其应用(4学时)
重点内容:SSL/TLS在TCP/IP协议层次中的位置,SSL/TLS实现安全信息传输的原理,SSL/TLS的作用,SSL/TLS的性能问题,Kerberos的基本过程,Kerberos域的概念,Kerberos中交互域认证的方法。
第六章 基本的数字标识与认证(2学时)
重点内容:识别、认证、授权的区别,密码系统的作用、问题、解决方法,物理令牌的方法和问题,双因子认证,重放攻击,离线认证系统中避免重放攻击的基本方法,在线认证系统中避免重放攻击的基本方法,私钥的安全性问题,私钥创建和存储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高级的数字标识与认证(2学时)
重点内容:PGP中的数字证书,授权中心的概念,X.509证书格式,数字证书分类、生存期与撤销列表,公钥基础设施的概念、组成、及其在浏览器中的应用,单一CA中的多证书问题,CA之间的信任问题,公钥基础设施的缺陷。
第八章 用户安全、Web服务安全、内容提供者安全(8学时)
重点内容:保护用户隐私的主要技术与技巧,移动代码的安全性问题,保护Web服务器、Web应用、Web系统安全的主要方法,知识产权保护与不良用户问题,微软的代码认证策略,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第九章 国内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解决方案(2学时)
重点内容:IBM、Microsoft、Oracle等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介绍。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课外每2学时布置2~4题。 实践:课后实践搭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
五、建议教材
Simson Garfinkel. “Web security, privacy & commerce” (2nd edition). O’Reilly,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
六、参考资料
[1] 卢开澄. 计算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保密与安全(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牛少彰.信息安全概论.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3] Mohan著,贺军译. 数字签名.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执笔人:杨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杨成,张宜春
专业负责人:杨磊
系主任:杨磊
《现代电视技术》教学大纲(10603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32
英文名称:Modern Television Technology
授课对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广播电视自动化方向专业核心课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秋季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56学时(课内40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A(105002)、模拟电子技术(105004)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验 课程简介:
“现代电视技术”是广播电视领域、数字媒体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现代电视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内容包括电视传像、显示的基本原理、数字电视信源和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教学内容体现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的结合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能及时反映电视技术最新的科技成果。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教学目的
“现代电视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处理、传输和显示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视音频信号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和标准,了解国内外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新技术。
2. 教学要求
(1)了解现代电视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
(2)掌握电视扫描参数、同步信号、黑白全电视信号、电视信号频谱; (3)了解三基色原理、电视三基色系统和摄像器件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彩色信号的产生、彩条信号的产生、PAL制全电视信号的产生原理。 (5)了解模拟电视信号高频调制和传输方式、电视频道划分、模拟电视接收等; (6)了解CRT、液晶及LED大屏等显示器件原理;
(7)掌握电视信号数字化参数和色度格式,了解SDTV和HDTV数字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和接口标准; (8)了解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基本原理、视频和音频压缩编码标准和应用;
(9)了解数字有线、卫星、地面、移动电视广播传输系统以及网络电视系统原理与标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共40学时) 1. 电视传像基础(3学时)
重点内容:人眼视觉特性、电视扫描原理、全电视信号的构成。 2. 彩色电视摄像原理(3学时)
重点内容:三基色原理、彩色电视中的三基色、CCD 固体摄像器件、三基色信号的产生与校正。 3. 模拟电视制式(3学时)
重点内容:彩色电视制式概述、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PAL制彩色电视制式介绍。 4. 模拟电视的传输和接收(3学时)
重点内容: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的调制方式、电视频道和电视制式、模拟电视接收基本原理。 5. 电视图像的显示(4学时)
重点内容:自会聚彩色显像管、PDP与LCD显示器件、DLP显示器件、LED大屏幕显示。 6. 电视信号数字化基础(4学时)
重点内容:电视信号数字化参数选择、数字电视色度格式、数字标清电视演播室标准和接口、数字
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标准和接口。
7. 虚拟演播室技术(2学时)
重点内容:色键、摄像机运动参数传感。 8. 数字视音频压缩原理(4学时)
重点内容:JPEG、MPEG-2、H.264视音频压缩编码标准介绍。 9. 有线和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4学时)
重点内容:DVB-C、DVB-S、DVB-S2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机顶盒介绍。 10.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4学时)
重点内容:ATSC、DVB-T、DTMB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介绍。 11.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CMMB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12. 网络电视技术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网络电视台体系结构、节目内容管理与分发。 13. 立体电视与超高清电视简介(2学时) 重点内容:立体显示原理、超高清原理及实现。
(二)实验教学(共16学时)
1. 模拟彩色全电视信号实验(4学时)
主要内容:模拟电视信号波形、矢量图显示、电视接收机电路各节点的波形测量等实验。 2.数字电视基础与压缩编码实验(4学时)
主要内容:数字电视编码参数改变对数字图像的影响实验、不同压缩码率视频图像质量的损伤实验。 3. 数字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调制与接收实验(4学时) 主要内容:数字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实验。 4. 数字地面电视和移动电视调制与接收实验(4学时) 主要内容:DTMB、CMMB电视调制与接收实验。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结合各章教学内容,每次课布置3-5个作业题目; 实践环节:实验课随理论课程进度开始相应的实验。
五、建议教材
[1] 姜秀华 柴剑平等. 现代电视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六、参考资料
[1] 俞斯乐等. 电视原理.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执笔人:杨磊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杨磊、吕朝辉、于瀛、白石磊
李传珍、蓝善祯、牛亚青
专业负责人: 杨磊
系主任: 杨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