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第2期 JoURNAL OF QINGHAI NA11oNAU1'l咂S INSTITUTE VoL.34 NO.2 21308年4月 (social sdenees) Apr.21308 青海省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卓玛措 罗正霞 马占杰 李春花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青海省空间发展战略应采取优区位发展,空间组织形式为点轴渐进扩散模式。青海东部河湟地区采用点轴式与 网络式结合的发展模式;西部柴达木地区采用点轴式与据点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中部环湖地区采用据点式与点轴式相结合 的发展模式:南部三江源地区实施据点式发展模式 关键词:区域发展;点轴渐进扩散模式;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8)02-0095—06 一、青海省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及空间 (一)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发展理论的选择 青海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客观上存在 青海省经过十个五年计划的发展,社会经济得 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得以提高,凭借省 第一,集中程度的差异。这可以通过集中指数 内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化开始兴起,到 公式c=(1一g/p)×100%反映出来。 \ 2005年,青海省工业总产值达203.9亿元,年均增 上式中c为集中指数,g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 长2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力发电业、有 省半数的某一区域范围的人口数,P为全省人口数。 色金属业、盐化工业成为省内的支柱产业,冶金业、 以西宁市附近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半数的 医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也有一定的规 地区为集中区域,2005年该地区人口数约为204万 模。三产结构演化为11.6:48.7 i39.7。而工业的 人,由此计算出集中指数为63.21。 发展,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青海城市化 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小区单位,考察各区人口与 水平达39.25%,逐渐形成了西宁、格尔木、德令哈3 国内生产总值间的不平衡关系。2005年青海省各 个城市,116个城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四大区域 地市区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数值(分别 分工显现端倪:即东部河湟地区综合发展区、中部环 以yi,xi表示,见表1)。由表1可计算出不平衡指 湖地区牧业生态保护区、西部柴达木地区资源开发 数为70.94,说明青海省区域发展的差异显著。 区、南部三江源地区生态牧业保护区。聚集态的空 表1:青海省各市区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数值表 间结构在区内局部地区形成。但青海经济总量小 小区 西宁市 海东区 海北州 海南州 黄南州 果洛州 玉树州 海西州 (2005年全省GDP543.32亿元,排在全国第30 Yi 0.386 O.301 0.054 O.08O O.05O 0.028 O.056 O.O69 位),区域内发展差异明显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基 Xi 0.371 0.147 O.041 O.052 O.042 0.017 O.O24 0.212 本特征。现阶段青海区域发展处于成长的初始阶 注:表中数据按《青海统计年鉴2006)推算 段,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从分散均匀的无序状态,演 第二,点、轴的区域差异明显。从区域发展的 变为局部聚集,不平衡发展的低级有序状态。 点、轴、面这个特殊角度研究,可以发现两个具有普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12)、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602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7—05—28 作者简介:卓玛措(1966一),女、藏族,青海门源人,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罗正霞(1967一),女,四川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 马占杰(1964一),男,青海湟中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李春花(1976一),女,青海西宁人,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4卷 卓玛措罗正霞马占杰 李春花:青海省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遍意义的差异规律:一是极点区域与点间区域的差 青海的省会,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 中心,是青海最主要的增长极。格尔木市是青海第 二大城市,是柴达木地区资源开发基地。青海省的 许多城镇主要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农 牧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城镇职能类型主 要以资源开发型、交通运输型和农牧区行政管理型 为主。综合性的城镇除西宁市、格尔木外,有6个自 治州首府即隆务镇、大武镇、西海镇、德令哈市、恰b 恰镇、结古镇和海东行署驻地平安镇,它们既是行政 异。青海省城市化水平不高,但城乡间经济发展水 平的差异非常显著。据《青海统计年鉴2006))统计, 2005年青海3个城市的市区人口110.24万人,占 全省539万人的20.6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661089万元,占全省1026614万元的64.2%,职工 工资总额349509万元,占全省634734.70万元的 55.1%。二是轴线区域与轴间区域的差异。兰青线 和青藏线在青海境内形成一级交通干线轴(包括紧 靠此轴线的湟水和109、315国道),沿线的1个省辖 市和2个县级市以及10个县的国内生产总值252.9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4.61%。工业总产值约 110亿元,占全省158.64亿元的70%。第三产业 120.52亿元,占全省180.80亿元的66.65%。而人 口为27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0.10%。这个轴线 区域不但集中了青海省现有生产力的主体,而且成 为未来吸收人口、产业和资金的集聚热线。 (二)空间发展理论的选择 根据青海省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现阶 段青海区域发展处于成长的初始阶段,区域发展的空 间结构,从分散均匀的无序状态,演变为局部聚集,不 平衡发展的低级有序状态。据区域发展理论,青海省 空间发展战略应采取优区位发展,空间组织形式为点 轴渐进扩散模式,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区 域,其区域发展的方式与空间组织形式也不相同,落 后地区一般采用增长极点模式,一般地区采用点轴发 展模式,发达地区则采用网络发展模式。 二、区域发展的点轴系统分析 确定青海省点轴渐进扩散的空间组织形式,需 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确定青海省点轴发展 的增长点;二是选择好重点发展轴线。这里的“点” 指各级居民点和城镇(本文中主要指各级县城以上 的城镇);“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 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下面就青海省的 “点”和“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一)点、轴的定性分析 首先,进行点的分析。到2005年底,青海省有 西宁、格尔木、德令哈3个城市,116个城镇。其中 县城37个、行委驻地3个,县以下建制镇76个。城 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独特,城市首位度高达9,城 镇规模结构比例为1:0:2:38(大、中、小、镇),大都 沿109、315、214国道、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分布。 城镇密度为1.6个/万km ,且空间分布差异大,河 湟地区城镇密度19.5个/万km ,柴达木盆地0.5 个/万km ,三江源地区0.7个/万km 。西宁市是 96 中心,也是各州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是青海重点发展 的增长极;东部农业区的各县城,如民和县川口镇、 湟源县城关镇、化隆县巴燕镇、贵德县河阴镇等,这 些城镇在历史上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往往成为农业 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一定的农副产品加工能力, 交通较为便利,成为县域经济、物资贸易、文化教育 和科技交流的中心,也是连接省会西宁市和农村城 镇的纽带,成为青海次级发展的增长点。广大牧区 的县域城镇,如囊谦县香达、乌兰县希里沟、久治县 智青松多、兴海县子科滩、祁连八宝、达日的吉迈、玛 多的查玛理等主要是以行政职能为主,由于基础设 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发展 县域经济,逐步成为县域增长极点。矿业发展型城 镇大都是伴随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 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功能单一,但发展迅 速,潜力大,通过进一步的发展,能成为区域性的发 展极。这些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各级城镇是区域发 展的增长点,它们综合实力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 等级层次为青海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基 本轮廓。 其次,轴线的分析结果。在选择发展轴线时,按 照国内外实践经验,主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要以 交通运输干线作依托,使产业布局能和交通运输网 实现最佳区域组合;第二,沿线工业和城镇发展具有 一定基础,并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第三,沿线拥 有丰富的资源,农牧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水平,使沿 轴线集中发展工业和城镇具有必要的基础;最后,还 处于一个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环境,也就是 提高投资回报率。依据上述要求,对本省主要交通 干线的运输能力、沿线工业和城镇发展水平和发展 潜力以及沿线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表明,兰青一青藏线、109、315、215、227国道以及部 分省道可作为目前青海省不同等级的轴线系统。 兰青线由兰青铁路、湟水和109国道、兰西高速 公路组成,沿途联接川口镇、平安镇、碾伯镇、西宁市 等城镇。兰青铁路横穿湟水谷地,成为青海东部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月 业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干线,也是青海省最主要的 了沿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崛起了像龙羊峡、坎布 物资输出、输入通道,境内长121.14km。与兰青铁 拉等小城镇,成为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带。平大线 路基本平行的109国道(北京一拉萨),在省境内长 和阿赛线是青海东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两条重 1498km。湟水以及兰州到西宁的高速公路也基本 要省道,沿线的巴燕、积石、街子、隆务等小镇有一定 与兰青铁路平行。此线不仅集中了青海现有生产力 的基础,成为地方的发展极。 的主体,而且对全省空间格局和阶段式发展产生重 此外,东北沿大通河的岗青一峨祁线横穿门源 大影响,是全省空间发展的“重中之重”。 盆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油菜籽基地的建 青藏线由青藏铁路、315国道(西宁一喀什)、 立,有望成为一条较重要的轴线。 109国道、215国道组成,沿途沟通了西宁、城关、海 基于青海省的具体情况,青海省轴线发展系统 晏、沙柳滩、新源、西里沟、察汗乌苏、德令哈、格尔 主要指青海境内的交通运输线和沿线的各级城镇, 木、大柴旦、芒崖等城镇,是连接甘肃、新疆、西藏的 更确切地说以铁路干线为主轴,以国道和省道为轴 主要交通干线,80%的进藏物资由此通过,省内此线 线,这主要是由于湟水、黄河和干线公路多与铁路并 连接东部河湟地区、中部环湖地区和柴达木资源开 行,机场主要位于西宁和格尔木。鉴于此,可确定青 发区,是青海东西向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和柴达木资 海省区域发展的现状轴线系统,一级轴线主要由国 源开发的命脉线。 家铁路、国道、高等级公路、航空线组成,二、三级轴 倒淌河至格尔木段的109国道,沿途经过环湖 线主要由国道和省道组成。 地区、察汗乌苏镇,到达格尔木,是柴达木地区又一 (二)点、轴的定量分析 条重要的轴线。 为了综合评价上述发展轴线级别和确定中心城 214国道(青康公路)起于西宁,经城关、倒淌 镇,从而为轴线地区发展投资的大小和先后次序提 河、查里玛、结古、香达到西藏,省内长1084km,其中 供科学依据,据青海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选择 西宁至倒淌河段102km与青藏公路共线,青康公路 19个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城镇规模、发展条件的指 是省内南北向的一条公路干线,大都在海拔4200m 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轴线上的城市进行定 以上,是西宁联接青南的重要通道,是青海进入西藏 量分析,求得主成分的特征值、相应的方差所占比重 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 和方差累积百分比(见表2)。 宁张线(227国道)起于西宁,北经桥头、青石咀 表2:总方差分解 至甘肃,境内长245.5kin,其中西宁至大通段承担着 主成分 初始特征值 繁重的运煤任务,是青海省混合运量最大的路段之 特征值 特征值方差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一,是青海东北部主要的交通轴线。 l l1.94 59.7O 59.7O 西久公路(省道)起于西宁,经湟中、贵德、贵 2 3.9l l9.58 79.28 南、泽库、同德、大武、甘德、达日、久治至四川省,全 3 1.64 8.24 87.53 长869km,该公路是青海东部地区直通东南部的一 由此可见,前三个主成分相应方差累积贡献率 条重要交通干线,对三江源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为87.53%,因此在评价中只需取前三个主成分即 义。随着黄河水电的发展(龙羊峡至寺沟峡),带动 可,由此可以计算各城镇的主成分得分值(见表3)。 表3:青海省城镇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 城镇 主成分值 城镇 主成分值 城镇 主成分值 城镇 主成分值 西宁 36.1 恰h恰 一O.8O 新源 一1.6 茫拉 一2.2 格尔木 9.9 马克塘 一O.9O 沙柳滩 一1.6 子科滩 一2.3 桥头 7.4 隆务 一1.0o 玛查里 一1.7 智青松多 一2.3 德令哈 1.4 巴燕 一1.3O 八宝 一1.9 约改滩 一2.3 碾伯 O.4 积石 一1.3O 赛来塘 一2.0o 吉迈 一2.4 鲁沙尔 O.3 大武 一1.35 察汗乌苏 一2.0o 加吉博洛格 一2.5 JIf口 一O.2 结古 一1.4 吾勒 一2.1O 萨呼腾 一2.5 平安 一O.3 希里沟 一1.5 香达 一2.2 优干宁 一2.5 威远 一O.3 河阴 一1.5 周筠 一2.2 尕巴松多 一2.5 城关 一O.4 浩门 一1.5 大柴旦 一2.2 乃亥 一2.7 西海 一0.45 三角城 一1.6 茫崖 一2.2 冷湖 一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4卷 卓玛措罗正霞马占杰李春花:青海省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根据城镇主成分得分轴向排序图的离散程度, 以主成分0和一1为界线,将以上44城镇分为三大 类,各类又分为二个亚类: 第1类(6个):(1)西宁市、格尔木;(2)桥头 镇、德令哈、碾伯镇、鲁沙尔。 第Ⅱ类(8个):(1)川口镇、平安镇、威远镇、城 第Ⅲ(3O个):(1)巴燕镇、积石镇、大武、结古、 希里沟、河阴、浩门、三角城、新源、沙柳滩、玛查里、 八宝;(2)赛来塘、察汗乌苏、吾勒、香达、周筠、大柴 旦、茫崖、茫曲、子科滩、智青松多、约改滩、吉迈、加 吉博洛格、萨呼腾、优干宁、尕巴松多、乃亥、冷湖。 综上所述,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可将青 关镇、西海镇、恰卜恰、马克塘、隆务。 海省发展轴线分为三级,增长极分为五级(见表4)。 表4:青海省空间发展的现状点轴系统 级别 发展轴线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兰青线 西宁 碾伯镇 川口、平安 沙柳滩、三角城 大柴旦、茫崖、冷湖 一级 青藏线 西宁 德令哈 西海、城关 新源 格尔木 227国道 西宁 周筠、香达、子科滩 二级 214国道 西宁 桥头 城关、恰b恰 结古 查玛理加吉博洛格 109国道 格尔木 约改滩、萨呼腾 (倒淌河至格尔木段) 察汗乌苏 沿黄线 西宁 马克塘 积石、河阴 西互线 威远 平大线 平安 巴燕、积石 阿赛线 隆务 优干宁、乃亥 三级 西久线 西宁 鲁沙尔 河阴 大武 芒拉、尕巴松多 吉迈赛来塘 吾勒、智青松多 岗青一峨祁线 浩门 八宝 三、青海四大区域发展空间模式选择 该区包括西宁市及辖区的大通县、湟中县和湟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河湟地区点轴密度最大, 源县,海东地区的平安县、互助县、民和县、乐都县、 其次是环湖和柴达木盆地,再次是三江源地区,这与 循化县、化隆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黄南藏 青海省的自然条件和各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尖扎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 大体吻合。青海河湟地区是青海区域发展较好的地 德县。该区是青海省区位和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经 区。点轴发展系统中的一级增长极和一级发展轴线 济较发达,点轴密度最大,轴线系统比较完整的地 大都位于此带,绝大部分二级、三级增长极和二级、 区。以西宁市为中心,铁路和公路干线呈辐射状分 三级发展轴线也位于此带。由此可知,东部的河湟 布。不同级别的经济增长极分布于这些交通干线上, 地区为青海省点轴发展的关键地带。柴达木盆地有 其中兰青线、青藏线为一级发展轴线,227国道、214 一个一级增长级。一个二级增长级,数个四、五级增 国道成为二级发展轴线,沿黄(河)线、西互线、平大 长级,是青海点轴发展的次关键地带。环湖地区,处 线、阿赛(到隆务段)、西久(到河阴段)、岗青线为三 在过渡地带,各有一条一级轴线和二级轴线通过,有 级发展轴线。由此可知,这一地区的点轴系统比较 两个三级增长极,数个四、五级增长极,是青海重要 完整,地区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尤其是湟水流域,点 的发展区,也是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广大的三江源 轴系统成网状分布,因此,选择点轴发展模式和网络 地区只有两个三级增长级,多个四、五级增长极,沿 式发展模式比较适合。 轴线还没有形成产业密集带。点轴发展理论认为, (二)西部柴达木地区——点轴式与据点式相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模 结合 式,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 此区包括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以外的 发展布局问题。笔者认为,青海省空间开发应选择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此区的城镇基本上是 下述几种模式: 工矿型,加之荒漠化,过密布局增长极和轴线难度 (一)东部河湟地区——点轴式与网络式结合 大。现阶段拥有一个一级增长极格尔木、二级增长 9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月 极德令哈,四、五级增长点数个,一级发展轴青藏线 区的结古镇和大武镇有望成为重要的增长极。 (包括青藏铁路、315、109、215国道),不同级别的增 四、展望 长极基本分布在发展轴两侧,点轴体系相对完整。 根据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各个地区的空间组织 目前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处于极化阶段,其它的小 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着各级增长极(点)和 城镇,处于极化的初始阶段,所以此区现阶段宜采用 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完善,各区域都将向更高层次发 据点式与点轴发展相结合的模式。 展模式演化。根据青海省城市规划,2015年左右城 (三)中部环湖地区——据点发展与点轴发展 镇体系形成1:1:4:9(特大:大:中:小)结构,县域中 相结合 心城镇和一批小型工矿业镇得以发展。根据国家铁 此区包括门源县、贵德县以外的海北藏族自治 路网发展规划和本省国民经济对铁路运输的要求, 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海西的天峻县。目前本区 建成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气化工程。 拥有两个三级增长极、四个四级增长极和一个五级 规划以西宁为中心修建西(宁)成(都)铁路、西 增长极,由青藏铁路、315、109国道组成的一级轴线 (宁)张(掖)铁路、青康(沿青康公路)铁路,以格尔 横穿中部,三角城、西海镇、沙柳滩、恰b恰、新源分 木为中心修建青新铁路、格柳铁路,使格尔木成为青 布于轴线上,本区中部(135国道和109国道之间) 藏高原腹地以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主的交 经济发展较快,发展的潜力较大;南北两侧发展较 通运输枢纽地。提高原有公路等级,以“东部成网、 慢,以牧业为主,且位于生态敏感区,因此,本区中部 西部便捷、青南通畅,构筑一个内联外通、四通八达、 采取点轴发展模式,南北两侧以据点发展为主。 便捷、通畅、安全、舒适、高效的公路运输网络”为总 (四)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据点式 体目标,全面建设青海省“二横三纵三条路”主骨架 此区包括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 公路网。扩建西宁机场,开辟结古、大武、花土沟的 自治州南部的河南县和泽库县,海西州格尔木市的 支航。此外,随着青海湖旅游管理委员会的成立,集 唐古拉山乡。目前拥有两个四级增长点和数十个五 中将青海湖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以利用,为此, 极增长点、一条二级发展轴(214国道)和一条三级 周边的基础设施将得以大幅度提升,规划修建到西 发展轴。本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主要 海镇高速公路,改建环湖109(从青海南山南面经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域缺乏集聚中 过,穿过恰b恰镇)、135国道。同时,随着三江源工 心,轴线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培 程的继续实施,三江源地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几个 育对区域发展起带头作用的增长极点尤为重要,本 主要城镇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据此可以确定青海 区采取据点发展模式,从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看,本 区域发展的未来点轴系统(见表5)。 表5:青海省空间发展的未来.董轴系统 级别 发展轴线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兰青线 西宁、碾伯镇 JiI口、平安 城关、沙柳滩 大柴旦 一级 青藏线 西宁格匀 恰b恰 新源、三角城 冷湖、芒崖 德令哈 西海 察汗乌苏 宁张线 西宁 桥头 西成线 青康线 西宁 西宁 恰b恰 平安 积石、巴燕 结古 香达子科滩、查玛理 、二级 周筠 加吉博洛格、 109国道 格尔木 恰b恰 察汗乌苏 萨呼腾、约改滩 (倒淌河至格尔木段) 沿黄线 西宁 河阴 马克塘 西互线 威远 泽曲优干宁 阿赛线 西宁 隆务 三级 西久线 鲁沙尔、河阴 大武 芒曲、尕巴松多 吉迈赛来塘 吾勒、智青松多 岗青一峨祁线 浩门 八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4卷 卓玛措罗正霞马占杰李春花:青海省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依据上表,我们认为,未来青海省发展空间格局 古和大武为主要极点,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手工 框架大致如下: 业,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成为全国重 1、河湟地区为全省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应以 要的生态功能区。 兰青铁路、西成铁路、西张铁路、109国道和兰西高 速公路为发展轴,以西宁市为中心,各县城为发展 参考文献: 极,实施点轴网络式发展。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区 [1]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 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辐射带动作 教育出版社,1999:234—243. 用更加明显。随着工业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得 [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 以提高,各县城成为县域发展的基地。通过大力发 京:科学出版社,1995:308—331. 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河湟地区将成为青海省农 [3]陆大道.论区域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J]. 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 地理学报,2oo1,(2). 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 [4]陆大道.关于“点一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 2、柴达木地区,要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基础,以 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 [5]朱翔,谢炳庚,等.区域综合发展示理论与 创造高原地区循环经济的中国模式。形成以格尔 实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9— 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为中心,以青 3l1. 藏线和109国道、青新铁路、格柳铁路为轴线的开放 [6]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 环型空间格局。 出版社,2005:55—64. 3、环湖地区,以135国道、青藏铁路、109国道 [7]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6年 以及其它高等级公路为轴线,以西海镇、恰卜恰为主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要极点,成为青海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4、三江源地区,以青康线和西久线为轴线,以结 (责任编辑陈柏萍) Study on Spatial Mod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Zhuomacuo LUO Zheng——xi MA Zhan——ife LI Chun——hua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age and status in Qinghal Province,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patila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should take optimal lo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and the spatial or— ganization should be point—axis gradual diffusion mode1.By mean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present and future point—axis syste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is determined.According to point—axis distribution density,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1)Hehuang areas in East Qinghai should combine point—axis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1.(2)Western Qaidam Basin combine point—axis and stronghold de— velopment mode1.(3)The region around Qinghai Lake combine stronghold and point—axis development mode1. (4)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s take stronghold development mode1. Key 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spatial model;Qinghai Province 1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