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来源:爱go旅游网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是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2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您下载次,受欢送程度为级。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学生的鉴赏才能。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第 1 页 共 22 页

1、老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鉴赏才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提醒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搜集到的材料,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第 2 页 共 22 页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忆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老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第 3 页 共 22 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友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友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单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第 4 页 共 22 页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慨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沉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3 【教学目的】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风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络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第 5 页 共 22 页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考虑。

一、提醒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着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第 6 页 共 22 页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____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拟复杂的事物,假如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展分析^p 就可能被部分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刚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第 7 页 共 22 页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4 [预习提示]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根底达标]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腊 莫 朴 浑

p“( ) m?( ) n?( ) h‘n( ) b“( ) m?( ) l?( ) h’n( ) 二、组词。

莫( ) 腊( ) 疑( ) 浑( ) 漠( ) 蜡( ) 凝( ) 晖( ) 三、补充成语。

( )精会神 自相( )盾 舍( )为人 ( )盆大雨 守( )待( ) 波( )壮阔

第 8 页 共 22 页

四、以下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 香蕉 梨 哈密瓜 ( ) 2、赤 橙 黄 绿 青 蓝( ) 3、风衣 衬衫 夹克 羊毛衫( ) 4、碗橱 方桌 床 梳妆台( )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A、不相信 B、疑心 C、以为 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风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拓展运用] 梅 花 绝 句

第 9 页 共 22 页

宋陆游

闻到梅花坼(ch?)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1、诗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是: 2、诗中作者联想句子是: 3、全诗抒发了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5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庄严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表达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建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开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施行过于强调承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建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第 10 页 共 22 页

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p 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和交流与合作的才能。”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老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考虑的根底上进展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展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亲密的联络。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第 11 页 共 22 页

这种感情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是可以有所体会的,但假设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间隔 。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老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久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承受和表达才能的整体进步。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可以承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拟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

第 12 页 共 22 页

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才能,当然学不好语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6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根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活力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第 13 页 共 22 页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风光,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假设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开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 详细操作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那么。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来进步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将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老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藏、艺术修养、阅读经历等〕进展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第 14 页 共 22 页

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别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读,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那么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化,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根底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p 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才能,教诲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第 15 页 共 22 页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7 师:听,〔课件出问题〕好,没关系,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师唱送别〕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生:赠汪伦——。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深吗? 生:桃花潭尺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怎样能表现出友谊深。 生读。 师范读。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师:真好。还有吗?还有想起的古诗吗? 生:我想起了《送友人》——

师: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写送词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风俗。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翻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假如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

生书空。

第 16 页 共 22 页

板书课题。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 生:能。

师: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送的是哪些内容。 生:是从黄鹤楼送走的。 师:告诉我们送的地点。 生:送孟浩然去杨州 师:送的目的地。 生: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理解吗?说说看。 生:三大名楼之一。

生:我来补充一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生:它分古楼和现楼。古楼是三十多米,现楼是五十多米。

生:在武汉。

师:知道了地点,而且在长江边上。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下。〔课件出了问题〕

师:不要紧,看来这天下名楼是一时看不见,没有关系,我们来说说广陵

生:广陵

师:是的,广陵天下三清楚月夜,二分无

第 17 页 共 22 页

师:黄鹤楼也好,杨州也罢,我们所说的黄鹤楼就在长江与武汉的交口处。假如地理位置我们理解了,学习古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假如了

生:孟比李大十二岁。

师:不仅仅是大了十二岁,而且名气也很大,李白当时还是新秀。

生:孟浩然送了李白一幅画。

师:古诗的【关键词】:^p 我们都知道了。能说说诗的意思

生:李白送孟浩然去杨州

师:下面我们从详细的诗句当中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真挚的感情。读得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读。

师: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的,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名读。

师:真了不起,这么大一个场合他第一次读就都读准了,给他掌声。谁再读。

生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不错,一起来。 生读。

第 18 页 共 22 页

师: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同学们可以看看注释,问问同学查查资料,开场

生自学。 师:你来说说。 生说古诗大意。 师:你再说。 生2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我不懂西辞。 师:谁来帮帮他。 生:西边的黄鹤楼

师:大家不妨看看图,黄鹤楼 生:我想知道诗有什么内涵。 生:烟花的烟。 生:天际流。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8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第 19 页 共 22 页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拟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9 一、默写《游山西村》 , 。 , 。 , 。 , 。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第 20 页 共 22 页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考虑。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p 。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第 21 页 共 22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0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横线。

乃(nǎilǎi)潜(qiǎnqián)润(rùnyùn) 眠(miá____án)随(suíshuí)晓(qiǎoxiǎo) 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处_____觉_____ __________ 落_____少_____ __________

三、将诗中的词和它的正确解释连起来。 乃晓无眠闻啼

天亮听到鸣叫没有睡觉就

第 22 页 共 2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