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祖先造字的时候,可以说,每个字都是有⽬的的,不会随意臆造
⽐如说,榆树的\"榆\"字,⼀般说,⽊表意,俞表声。然,俞其实也表达\"逾越\"之意,就是说榆树的特点是未叶先花,是谓\"逾\"也。
再⽐如,江南的吴越之地,⽔道纵横,⾃然的很多地名就与⽔有关。有些地⽅,喜欢叫\"某某泾\"。\"泾\",谓河道之直也,泾,胫也,谓河道象有腿的⼈那样可以直⾏也。我在上海的时候,住在松江的⼩镇,名字叫\"泗泾\"。
(⼆)
我⼤学快毕业的时候,跟四、五交好的同学去⼭东沂蒙⽼区去写⽣。作品没有⼏幅,倒是⾛了不少路,看到了不少我见所未见的风光,后来咀嚼,印象深刻的,是⼏个地⽅。
⼀个是\"临沂\"市。这在当时周边城市是蛮有名的,以⼩商品批发⽽闻名。
还有⼀个是\"沂⽔\"县,还有⼀个是\"沂源\"县,还有⼀个叫沂南的地⽅,除了这些名字,其他的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江苏也有⼀个地⽅,名字叫\"新沂\"。
这些地⽅,都有个\"沂\"字,当时就⼼⽣奇怪,隐隐觉得其中定有道理,可囿于当时的知识有限,没有搞明⽩;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这些城市都是在\"沂河\"的沿岸,名字是依沂河⽽起的。
沂河名字很古⽼,在《尚书·禹贡》就有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义,蒙⽻其艺\"(意即望⾄海滨,北⾄泰⼭,南及淮河为徐州,其境内淮、沂⼆⽔已得到治理,蒙、⽻⼆⼭⼀带皆可耕耘)。
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呀。这样的命名规则,既区别的地域,⼜不忘其本。真是聪明!(三)
近⽇在利⽤国庆之暇,苏南苏北⾛了⼀圈,路上特别注意各地的地名,喜欢琢磨其中的含意,⾃得其乐。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今常州所辖的\"溧阳 \"市的天⽬湖风景区,还特别⾃讨苦吃地带全家⼈去爬其中的\"南⼭\"⽵海。
在登⼭览众的时候,我就在起,古⼈在造\"溧\"字时,⼀定也有⼀些所指吧,若不然,为什么⼀定是\"⽔\"+\"栗\"⽽不是\"⽔\"+ \"粟\"或其他什么呢?
再者,常州有\"溧阳\",南京有\"溧⽔\"两者有什么关系呢?(四)
《说⽂解字》说, \"溧,⽔。出丹阳溧阳县,从⽔粟声\"。
据溧阳县志载,秦时溧阳县治在古溧⽔之北,⽔北称阳,因名\"溧阳\"。那么,这个溧字,似乎和溧⽔有关了。
那么,溧⽔是什么样的河?他现在在哪⾥?为什么当时的先民称呼其为\"溧\"呢?
我猜想,\"溧\"的命名,会不会和\"栗\"有关呢?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在当时,还没有⼈命名这条河之前,河两边长满了栗树,栗树是这条河最独特的特征,后来⼈们为了⽣活⽅便,要称呼这条河,就依造字之法,以\"⽔\"+\"栗\"命名之,其⾳也同\"栗\"。
我们在游南⼭的时候,从⽵海下来,路过⼭下的⼩市集,就有很多⽼乡在卖当地的板栗;上⼭的路旁,也有⽼乡在为新采的板栗破壳。溧阳的丘陵⼭区,是板栗的适⽣地区。甚⾄,此地产的板栗以其果型⼤、适于菜⽤⽽被餐饮界称之谓\"溧阳⼤栗\",溧阳也被为江苏省列为⼲果⽣产基地。
这⼀说法,在⽂献⾥没有找到证据,不过却找到另⼀类似的说法:是说\"溧\"字源于粟⼭,谓知其⼭形如粟。以名⼭来命名⽔,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
那么粟⼭在哪⾥呢?我特别⽤bing找了⼀下。图中标号为4的地⽅即为粟⼭,在南京⾼淳县固城镇境内,有两座,⼀谓北粟⼭,⼀谓南粟⼭。⾼不过百⽶,应该算不是上特别的吸引注⽬的名⼭。怪哉,潥阳的名字为什么穿越扯到⾼淳县境内呢?(五)要说这相\"溧\"字,要先说另⼀个 \"濑\"字。从前有条江,⽔很急,且常有沙积于河中,⼈们就称此⽔为\"濑⽔\",濑读\"赖\",其意⼀为⽔中之沙地,⼀为急流之⽔。春秋晚期\"濑⽔\"⼀带是吴、楚、越三国相争的热点地区,争夺⼀度⼗分激烈。 周景王四年(前1),为加强对楚国的防御,吴王\"余祭\"在\"濑⽔\"的⼀个⽐较⼤的濑渚上(濑指⽔中沙地,渚指⽔中⼩陆地,意⼏同)筑城,谓之\"濑渚⾢\",据宋时⽅志所载,濑渚⾢城分内外两重,⾼1丈5尺,外城⼜称岁城,\"周回七⾥⼆百三⼗步\":内城⼜称⼦城,\"长⼀⾥九⼗步\"。濑渚⾢城系夯⼟筑成,因其城池坚固,⼜名固城。此遗址在今⾼淳县固城湖北岸的固城镇新建村(上图标注3)。⾄于是先有\"濑⽔\"之名,还是先有\"濑渚⾢\"之名,我觉得倒不必计较,因为这两个名词,也许在当时都不是专指,凡是⽔中常⽤沙濑的江,如果没有其他特征来名之的话,也都可以称之为\"濑⽔\";\"凡在江之\"濑渚\"上建⾢的,都可以称之为\"濑渚⾢\",不过⾃从吴国在此建⾢设御后,随着这个战略据点的重要性突显,这条江和这个城的名字就越来越变成专指了。由于濑渚⾢地位重要,楚国对其极为重视,3年后,周景王七年(前538)楚借\"朱⽅之役\"将其占领。楚平王为太⼦时据守濑渚⾢,后⼈⼜把濑渚⾢叫做\"楚王城\"。⽽吴国被迫迁⾢于陵平⼭(今江苏溧阳西),改名陵平。再9年后,周景王⼗六年(前529),楚国⼜攻打吴国,并占领陵平,更名平陵。23年后,周敬王⼗四年(前506),吴国攻下濑渚⾢。进城后,伍⼦胥下令烧毁城内所有殿宇楼阁。史载:\"吴伐楚烧固城,⼤⽕逾⽉未熄。\"固城成了⼀⽚焦⼟。后其地⼜想继被越、楚所夺。刚才说,濑读\"赖\",其实这个\"濑\"字古代还有⼀个读⾳,宋⼈的《韵补》云:\"叶⼒制切,⾳利\"。特别是吴越之地也\"濑\"多读作\"li\",\"濑⽔\"⾃然也常唤作\"li⽔\"。秦始皇统⼀中国后,实⾏郡县制,(前221)改濑渚⾢为溧阳县,因地处濑⽔的北岸粟⼭的南⾯,\"濑\"与\"溧\"古⾳相通,古⼈⼜习惯以⽔之北⼭之南为\"阳\"。其县治今在固城镇。这样,经过长期的演变,就完成了由\"濑\"到\"溧\"的复杂转变。(六)秦初到东汉四百多年间,固城是今⾼淳县、溧阳市、溧⽔县南境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三国吴时,废溧阳县建制,作为屯⽥之⽤,在原县境东部置永平县,治今溧阳市城南古县村附近(标注5),是今溧阳市内设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除永世县地外,⼜恢复设⽴溧阳县,属丹阳郡。隋开皇⼗⼋年(598年)全国重定郡名时,废永世县并⼊古溧阳县,不久溧阳县并(古)丹阳县(县治在今江宁⼩丹阳镇)东部区域,改称溧⽔县(因为县治仅在溧⽔之北,⽽已经不在栗⼭之阳了,故不能称之为\"阳\"了。),最初县治改在今⾼淳开化(⾼淳顾陇乡南城村附近,标注1),后迁⾄今溧⽔县永阳镇(此今溧⽔县之所以得名也);此时的溧⽔县辖区除了包括秦置溧阳县整个区域外,还包括(古)丹阳县东部地区。⾄此固城(原濑渚⾢所在)使⽤长达810年的溧阳县之名终结。唐武德三年(620年)分溧⽔县东部地区异地置溧阳县,即今溧阳市的前⾝,县治初在今溧阳市旧县村。(标注6)
唐天复三年(903年) 溧阳县治迁今溧城镇所在地,⾄今已有1100多年。(标注7)明朝弘治年间从溧⽔县分出置⾼淳县⾄今。(七)
周景王⼆⼗三年(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楚平王杀死⼤⾂伍奢及其长⼦伍尚,次⼦伍员(⼦胥)逃往吴国,经过濑⽔,遇见在⽔边浣纱的⼥⼦,向她讨⾷。她把浆纱的半桶⾯糊给他吃了。伍⼦胥临⾛时再三叮嘱不要讲出他到过这⾥,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处向。⼥⼦为了使伍⼦胥放⼼并保全⾃⼰的贞节,⽴即抱起⼀块⼤⽯头,投⽔⾝亡。她的⼫体浮⾄上游三⾥的⽊杓兜村(今溧阳南渡镇),由村民捞起安葬。
后来伍⼦胥率领吴国兵马打败楚国,报了⼤仇。在返吴途中,到濑⽔边凭吊该⼥,在她投⽔处(今溧阳旧县中桥村)和上吴村建祠,在⽊杓兜村修墓(墓后亦有祠)。
这就是在溧阳有名的《史贞义⼥》的故事。
唐⾄德元年(公元756年),李⽩游溧阳,应县令郑晏等的请求,撰写《溧阳濑⽔贞⼥碑铭并序》,由李⽩的族叔、著名书法家、当涂县令李阳冰书写。
皇唐叶有六圣,再造⼋极度,镜照万⽅,幽明咸熙,天秩有礼,⾃太古及今,君君⾂⾂,烈⼠贞⼥,采其名节尤彰,可激清颓俗者,皆扫地⽽祠之,兰蒸椒浆,岁祀罔缺。⽽兹⾢贞义⼥,光灵翳然,埋冥古远,琬琰不刻,岂前修博达者为邦之意乎。贞义⼥者,溧阳黄⼭⾥史⽒之⼥也。以家溧阳,史阙书之。岁三⼗弗移天于⼈,清英洁⽩,事母纯孝,⼿柔荑⽽不龟,⾝击漂以⾃业。当楚平王时,平王虐忠助谗,苛虐厥政,芟于尚,斩于奢,⾎流于朝,⾚族伍⽒,怨毒于⼈,何其深哉。⼦胥始东奔勾吴,⽉涉星遁,或七⽇不⽕,伤⼸于飞,逼迫于昭关,匍匐于濑渚,舍车⽽徙,告穷此⼥,⽬⾊以臆,授之壶浆,全⼈⾃沉,形与⼝灭,卓绝千古,声凌浮云,激节必报之仇,雪诚⽆疑之地,难乎哉。借如曹娥潜波,理贯于孝道,聂姐殒肆,概动于天伦,鲁姑弃⼦,以却三军之众,漂母进饭,没受千⾦之恩,⽅之于此,彼或易⽿。卒使伍君开张阖闾,倾荡鄢郢,吴师鞭⼫于楚国,申胥泣⾎于秦庭,我亡尔存,亦各壮志,张英风于古今,雪⼤愤于天地,微此⼥之⼒,虽云为之⼠,焉能咆哮煊赫,施于后世也。望其溺所,怆然低?⽽不能去,每风号吴天,⽉若荆⽔,响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有泉,⽽刻⽯⽆主,哀哉。⾢宰荥阳郑公名晏,家康成之学,世⼦产之才,琴清⼼闲,百⾥⼤化,有若主簿扶风窦嘉宾,县尉⼴平宋涉、丹阳李济、南郡陈然、清河张昭,皆有卿才霸略,同事相协,缅纪英淑,勒铭道周,虽陵颓海竭,⽂或不死。其辞⽈:粲粲贞⼥,孤⽣寒门,上⽆所天,下报母恩。春风三⼗,花落⽆⾔,乃如之⼈,激漂清源。碧流素⼿,萦波潺?,求思不可,秉节⽽存。伍胥东奔,乞⾷于此,⼥分壶浆,灭⼝⽽死。声动列国,义形壮⼠,⼊郢鞭⼫,还吴雪耻。投⾦濑,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在⽔。
现在溧阳市南渡镇上吴村史⽒宗祠园内。李⽩所撰的《溧阳濑⽔贞义⼥碑铭并序》。此碑原⽴于投⾦处,后倒地,\"⽂化⼤⾰命\"间为宜兴农民所得,现存嵌于宜兴周处祠(周王庙)碑廊中。20世纪90年代初,整修贞⼥祠时曾仿刻⼀块,嵌于贞⼥祠⽉洞⼤门东侧。南渡镇在古濑⽔河畔,相传春秋战国时,此地是濑江中游,为南来北往的重要渡⼝,谓之\"濑渡\",民间取其⾳相近,称为南渡。
(⼋)
除了《史贞义⼥》的故事,再谈⼀下关(濑)溧⽔的其他的命运。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益强盛,当时楚国是吴国的⼀个主要敌国,两国常有战事。但吴国⽔师赴前线路途遥远,⽽且要绕道,劳师远征,将疲兵乏。为了减少军⼒消耗,发挥吴国⽔军优势,出奇制胜,于是吴王阖闾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06年)初,命伍⼦胥督役开凿胥溪。胥溪起⾃胥门,⼊太湖(即我们称的胥江),经宜兴、溧阳、⾼淳,在安徽南部的芜湖注⼊长江,全长约225公⾥。通航后,吴国六万⽔军在阖闾亲⾃指挥下,悄悄西进,⼗⼀天⾏军350公⾥,突然出现在楚军⾯前,五战五捷,楚都郢被攻破(这不是郢第⼀次被破,也不是最后⼀次,⼤约100年后,郢⼜被秦所破,屈⼦忧愤,投汩罗江⽽亡),楚昭王外逃,伍⼦胥则对楚平王掘墓鞭⼫,以报满门抄斩之恨。
这⾥所说的胥溪,就是上⽂谈的濑⽔。当时,应该已经有濑⽔等⽔系存在,但濑⽔本⾝没有连通长江与太湖,所以吴国(都城在今苏州)要进攻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的话,要从海上进⼊长江,这样是⾛很多冤枉路。伍⼦胥的⼯作,就是利⽤、疏通原有河道或新挖运河,将太湖与长江南岸⽀流的⽔阳江、青⼷江勾连起来,使其可⾏兵船。故后⼈将此⼈⼯连起
的⾃然河道⼜称为\"胥溪\"、\"胥江\"。因此江的下游近现溧⽔附近有三条⽀流可⾏,⽽主要使⽤的为中间的⽀流,故汉书⼜称之为中江(这是我臆估,关于中⼼的命名,有很多争论。现溧阳市有凤凰公园,其名字是根据\"三⽔会合凤凰栖\"的传说⽽得来的,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胥溪、濑⽔和中江的会合处。)
胥溪开通之后,带来了⼀个问题,因其横穿茅⼭⼭脉西南丘陵地带,跨越分⽔岭(岭脊在今上坝附近,⾼程为吴淞零点以上20⽶左右。河道分别向东西倾斜,⽽⽔位则西⾼东低,⼀般相差五、六⽶左右),每到汛期,宁镇⼭地和皖南⼭区的洪⽔直泻太湖,西⽔东注,泛滥成灾,冬季溪⽔⼲涸,不能通航。针对这⼀地形特征,唐以来屡有改进,先是在今东坝镇⾄定埠间河段上,修筑⼟堰五道,古称\"五堰\",藉以蓄⽔通⾈,并节制西⽔东流。唐末废去五堰,北宋在五堰东西两端建东西两坝。到明初复浚胥溪,改建⼴通镇闸。永乐初,改闸为坝,⼜称上坝,即东坝。嘉靖时,在坝东再筑⼀坝,称为下坝,⾃此⽔道隔绝。新中国成⽴后,对胥溪全线整治,去除江坝,使之成为沟通皖南、浙北、苏南及上海的\"芜申运河\",成为苏浙皖沪的繁忙的⽔上运输线,古⽼的胥溪⼜焕发了青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