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贵妃的传说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
民间传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反映的人、事曾经如此这般的发生过,而在于保存于民间记忆中的东西隐含着某种暗示,即该民族历史命运的象征物,对认识历史的内在含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
可见,史籍有史籍的真实,而传说也有它真实(艺术的真实),二者是可以互补的。
搞清楚了民间传说的性质,我们再来看一看关于杨贵妃的传说故事。
在关于杨贵妃的所有传说故事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要数《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衣冠家”的由来》《贵妃指甲痕与开元通宝》《马嵬四郎泉》、《贵妃魂魄游东瀛》等几篇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的:
“关中一带,埋葬着多少帝王将相,但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宝的帝陵,还是贤相、名将、妃子的墓葬,或大或小都是一堆封土,唯有唐杨贵妃墓从上到下都全用砖砌,包得严严实实。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传说,杨贵妃死后,不知过了多久,在离马嵬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张员外。老两口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丑。夫人怕断了香烟,劝员外纳妾育子,张员外执意不允,他一心想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老两口有人养老送终,家业有人继承也就心满意足了。但偏偏女儿生得丑陋,说了好几家,人家都不愿意,后来连说媒的也没有了。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大了,这事直熬煎得老两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女儿也自惭形秽,不愿见人。几次想寻自尽,但心里又丢不下二老,只是一个人在绣房里暗处啼哭。
天明了,员外夫妇发现大门虚掩,一看女儿不见了,大惊失色,急急忙忙四处寻找。忽然听到从贵妃墓那个方向隐隐约约传来哭声,赶到跟前一看,正是女儿趴在坟上抽泣,只见她蓬头垢面,有气无力。夫妇俩老泪纵横,千劝万劝,搀着女儿回到家。母亲给女儿洗了脸,梳了头。这一洗,老两口欣喜若狂,只见女儿又白又净,如花似玉,好看极了。再把脏衣服一换,更是艳丽异常,十分俊俏。
丑女变美好的消息,象风一样,很快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越传越奇。有人说,杨贵妃长得洁白漂亮,生前“伸手笑雪黑”,死后墓上的土变成粉,丑女搽了变美女,美女搽了更美丽。有人说,妇女脸上的黑斑点,用它一搽就不见了。贵妃墓上的土被称为“贵妃粉”,附近的人纷纷来这里取土,外地游人也要带一包墓土回去,这就使墓堆越来越小。守墓的人给上面添土。这样堆起来,拿走了;拿走了又堆起来,反反复复,墓土很难保住。后来人们为了保护贵妃墓,便用青砖把墓包起来,后人再无法取土了。
这就是杨贵妃墓用青砖包裹的缘由。”
马嵬坡杨贵妃墓的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黄土,“能悦颜色”之说纯粹无稽之谈。虽然如此,老百姓却津津乐道,谈之不疲。从中可以看出杨贵妃之美对后世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多么深远。
众所周知,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为什么是衣冠冢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贵妃“衣冠冢”》:
“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处死后,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军收复了长安,唐玄宗便从成都回到了长安。据文献记载,他曾密令中官将杨贵妃迁葬,但是现在的杨贵妃墓到底是原来的墓地,还是迁葬后的墓地,至今均无确证。关于此事,马嵬当地是这样流传的:
中官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他找来老太太,出高价买了靴子和袜子,然后郑重其事地埋在了现在贵妃墓这个地方,并修建了一座简单的墓园,回京向唐玄宗复命交差去了。
所以说,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
从上述文史记载来看,杨贵妃被埋葬前遗失鞋袜和“衣冠冢”之说,是有联系的。
和杨贵妃之死相关的,还有一个《马嵬四郎泉》的传说:
在兴平西的马嵬坡,有好几眼清泉,其中一眼名叫“四郎泉”。
传说很早以前,马嵬驿西门外有一座佛殿。佛殿大门外有石虎守门,二门口有金刚护殿,再往里走就是佛殿正堂,一尊佛爷端坐中央。可是,“马嵬兵变”以后,这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她拖着沉重的步子,怀着一肚子的委屈,一步一跌。一步一哭,来到了佛殿门外。猛抬头,见两只石虎龇牙咧嘴,恶狠狠地瞪着她。她猛然想到,真是“伴君如伴虎”,那宠爱过自己的君王,不也和这石虎一样无情无义吗?她哭着对石虎说:“你不要这样瞪着我,难道你也相信我玉环是误国的千古罪人,真的该杀该绞?你忍心看到我含冤而死吗?”石虎听了这话,忽然不知去向。此后,当地就有了“常从马嵬过,不知石虎哪里卧”的民谣。
玉环又从二门一直哭到佛殿上,只见油灯闪烁,跳动着不安的火焰,现出一片阴森凄凉的气象。玉环对着佛爷哭诉着:“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人世间有多少不公平的事情啊!想我杨玉环十八岁进宫伴君王,君王高兴时也曾在长生殿上盟誓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事到临头,只顾他自己活命,竟要玉环一死。难道说贼子造反,玉环就该丧生。老天若有灵,就让风为我致哀,云为我戴孝,雷为我鸣冤,电为了雪恨吧!”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阵阵,电光闪闪,风鸣咽,云压顶,哗啦啦下起雨来。高力士早已在院中梨树上系好了白绫,沉着面孔喊道:“天下雨了,请贵妃娘娘早早升天。”玉环仰天长叹:“我玉环死得冤啊!”说罢,含恨与世长辞。
这个传说悲苦而凄凉,通过杨贵妃声声怨,句句苦的控诉,以及石虎、四大金刚的消失和雷、电、云、雨的骤然而至,表达了民间或者老百姓的意愿,即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遣责和对杨贵妃罪不当死的无限同情。
杨贵妃传说故事的内十分广泛,从她少年到死后都有涉及。如《贵妃杏》、《玉环戏师》、《落妃池的传说》《凤栖窝》《梳妆台的传说》等等这些,讲的都是杨玉环童年、少年时代,也就是进宫前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杨玉环的性格,容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杨玉环进宫,被册封为贵妃后,在民间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著名的有《贵妃甲痕》、《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来》《杨贵妃与含羞草》《杨贵妃与“如意”》等。
我们先来看一看《贵妃甲痕》说的是什么故事:
据说唐朝铸造得最多的铜钱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大多数是光背的,只有少量背面有一弯月牙痕,传说这是杨贵妃留下的指甲痕。那杨贵妃怎么会在这些铜钱上留下她的甲痕呢?
事情还得从唐玄宗说起。
开元年间一个初秋的晚上,长安内苑紫烟阁灯烛辉煌。唐玄宗伴奏,杨贵妃起舞,善通道人和知内省事的高力士陪坐观看,侍候的宫女、太监也跑拢来凑热闹。接连演了三遍,杨贵妃香汗淋淋,她倚着白玉栏杆喘息,双眼无神地凝视着即将附落的一弯新月。突然,她指着西方惊呼:“失火!失火!”
大家注目一望,在新月之下,果然有一片红光,而且越来越亮,但不象起火,没有浓烟,宫内外更鼓不惊,也无骚动。
高力士奏道:“让臣派人去查询一下。”
“且慢!”善通道人早知此事,故意挥手阻拦,“不防让贫道前去查看。”说罢,即装模作样地闭目端坐。约一盅杯功夫,善通起立整衣,笑道:“此乃户部在加紧熔铜铸造开元通宝。近日有几只海船将开往日本,急需大量开元通宝铜钱,所以户部连夜赶铸。”
唐玄宗和杨贵妃将信将疑,问他何以知道,善通道人说:“这是贫道刚才施展神游之术。”
为了证实道士的话是否可信,杨玉环提出要看“开元通宝”的样品。唐玄宗便命人去取。不多时,铸钱官即用银盘托了一个“开元通宝”腊样上来,并奏明确实是在连夜熔铜。对此,唐玄宗和杨贵妃惊喜万分,称赞善通道人确是神通广大。
人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某某某拜倒在谁谁谁的石榴裙下”,那么,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也和杨贵妃有关。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怎样说的:
“一天杨贵妃兴浴罢,换上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来见唐明皇。这时皇上正设宴和几位文臣武将同乐,见杨玉环换了新装,更加妩媚艳丽,即要求她弹奏一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弹到高潮时,有意弄断了一根弦,皇上问何故?杨贵妃趁机说,因听曲之臣对她不恭敬、不施礼,因而曲神歌仙为她鸣不平而断弦。唐明皇信以为真,龙颜大怒,遂即降旨:以后
无论朝臣边将,见了贵妃娘娘不跪者,斩。
从此以后,这位风流宠妃,无论走到何处,文臣武将统皆跪倒在贵妃脚下。因为杨贵妃爱绣有石榴花的彩裙,故不少朝臣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语自我嘲讽。”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许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封建帝王的名字,却对杨贵妃之名清清楚楚,甚至对她的事都能说出一二来。可见这个人物的影响之大。
杨贵妃的传说故事也不例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