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教育随笔 孩子捣乱行为的背后
孩子的精力总是很旺盛,他们时不时会突发奇想地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给大人\"捣乱\",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气。然而孩子做出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在\"捣乱\"吗?这些\"捣乱\"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小秘密呢?我们一起走到\"捣乱\"行为背后去看看吧!
有趣的撕纸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位号称\"火大了\"的妈妈发上来两幅非常有趣的图片:第一幅照片里,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地面上,有许多又细又长的卫生纸条,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另一幅照片里,宝宝满眼泪光地坐在沙发上,显然他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指责。而妈妈还用文字控诉着宝宝的捣蛋行为:\"一整卷的卫生纸,5分钟的时间就被4岁的捣蛋鬼撕成这样!\"
后来与宝宝妈见面时,我问起当时的情况,妈妈余怒未消地指责宝宝的调皮捣蛋行为;而宝宝嘴里形容的事情却是这样的:\"我能把纸撕得又细又长,像面条一样,老师你说我多厉害!\"
\"撕纸\"在宝妈看来是不听话、贪玩的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他在\"鼓捣\"日用品的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
对于3、4岁的宝贝而言,\"撕\"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通过\"撕\"的动作,感受纸的形状变化,感受纸条的长短不一,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改变了纸的原样,有了新的成果,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
我搜集了有关撕纸的资料跟宝妈共享。宝妈有所感悟,但还是很烦恼:撕纸好,也不
能乱撕呀,我得想个办法……
多日后再次与我提起\"撕纸事件\"时,宝妈兴奋地说:\"废旧报纸、包装纸、广告纸都成为了宝儿的最爱,同时,宝儿还有了自己专用的'工作台'、专用的'原料盒'、专用的'作品盒',玩得很专注!\"
撕纸让宝儿的手指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宝妈的一句话说:\"这么好的游戏,何乐而不为呢!\"她还正计划为宝儿买一本《撕纸大全》,陪伴孩子一起把撕纸进行到底!
奇妙的刮画
轩轩妈曾经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我带孩子在兴趣班学习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一一刮画。
其他孩子都在专注地画着,有的画小花,有的画小草,有的画太阳……轩轩开始也在认真地画着,可是不一会儿,轩轩刚刚画好的小房子不见了,他把刮画纸的大部分遮盖色都刮掉,露出底板五彩的颜色,并且全然不顾伙伴们的劝阻,还是使劲地刮呀刮。
\"轩轩,你到底要刮什么图案?\"我压住火,问轩轩。
\"妈妈,你看底下的颜色更漂亮,整张纸都有这些颜色吗?\"轩轩反问我。
我明白了,第一次接触刮画,小家伙一定被这神奇的画纸吸引了,想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我顺着轩轩说:\"妈妈也不知道底色什么样,要不咱们刮出来看看?\"为了弄明白,
轩轩刮得更起劲了,我也在一旁帮忙!终于,答案揭晓了!
轩轩拿着自己的\"杰作\"给同伴们看,也解开了其他孩子心中的疑问。张贴完作品,孩子们互相讨论着作品,我知道,孩子们更加喜欢轩轩那幅\"特别的画\"。
\"没有破坏欲就没有创造力,对待孩子,要给予他们三权一一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过度限制孩子思维,管束孩子行为,只会培养出一批批没有自主思维的\"机器人\"。给予孩子探索机会,让孩子自我发现、主动探索,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自我感知、快乐学习!
百变皱纹纸
陪孩子做完《葡萄熟了》的小手工后,凯凯妈把剩余的活动材料放在了他的玩具筐里,有旧报纸、彩色皱纹纸、胶水、白纸等,并告知凯凯可以试着把彩色皱纹纸揉成小纸球,适量涂抹胶水,粘贴在纸上组合成一串葡萄。
不一会儿,凯凯妈发现凯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这份材料,拿出一卷紫色皱纹纸。本以为他要做一串紫色葡萄,但是,他并没有将皱纹纸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样子,而是用剪刀将整卷皱纹纸剪开,然后将剪下的皱纹纸打开,自言自语道:\"哇,好长啊!\"说着又把皱纹纸贴到自己的头发上比划着,\"比我的头发还要长啊!\"凯凯惊讶地叫着,用皱纹纸量了量桌子的短边,又量了量长边,然后又起身跑到床边,测量床的长度。转身发现妈妈在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又跃跃欲试:\"来量量妈妈有多高。\"说着跑到妈妈身边测量,够不着妈妈头顶时,很机智地让妈妈拿着皱纹纸的一端,他拿另一端进行测量。看着凯凯认真的样子,
妈妈忍不住笑了,不但没有因为凯凯的调皮捣蛋而生气,反而为他想到的好办法送他一个\"大拇指\"。凯凯更来劲了,一会儿量小椅子,一会儿量钢琴……整个下午,凯凯都在拿着长长的彩色皱纹纸不停地忙碌着。
凯凯虽然没有按照妈妈原来预想的那样粘贴一串葡萄,但是却开始了另外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他把长条皱纹纸当成尺子,不停地探索周围事物的长短。妈妈没有强行让凯凯停下这种\"捣乱行为\",因为\"这种自我的探索和操作,更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孩子这种自主自发的创作探索,没有成人的提前预设,没有妈妈的强制干预,没有固定的规则要求,完全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捣乱\",通过自发的游戏而获取经验,此时的孩子最专注又最开心!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孩子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的游戏行为可能是激发孩子探索欲望的\"按钮\"。
争抢玩具的背后
插塑玩具一直吸引着大大小小孩子的目光,让他们百玩不厌。今天周末,小晨家里来了一群\"常客\"--邻居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又热火朝天地玩了起来。小晨家里有很多插塑玩具,孩子们都在专注地拼插自己的作品。
只听\"哇\"的一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手,寻找哭声的:只见小云正满脸委屈地哭着,而旁边的小晨却若无其事地拿着拼好的飞机在空中模拟飞行盘旋……
经过了解,几个家长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小晨抢走了小云一块绿色的小插塑,小晨妈让小晨将玩具还给小云,并向小云道歉。
本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然而在小晨妈妈转身离开时,小晨却哭了,边哭边说:\"我的飞机怎么办?我也想要一块绿色的插塑……\"这时,才看到小晨手中的小飞机,从机身、机翼、机尾每个部位都由若干种颜色组成,这些插塑颜色是左右对称的,唯独机翼处少了一块绿色。
小晨妈顿时明白小晨\"捣乱\"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始引导小晨学会处理同伴纠纷:比如,可以和小云商量,征得小云同意再拿绿色插塑;可以用其他颜色跟小朋友交换绿色插塑;实在换不到绿色插塑也可以把机翼的颜色更换一下……
听了妈妈的一连串\"可以\",小晨连连点头,并和伙伴友好协商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绿色插塑。
面对孩子的\"捣乱\"行为,小晨妈妈机智地教会了孩子具体正确的沟通方法,让孩子学会了同伴间交往的技巧。
毕竟,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规则、要求理解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捣乱行为\"。而孩子们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可能正是某种个人能力提升发展的契机。家长要站在孩子角度,深入幼儿内心,了解幼儿需求,倾听孩子心声,适当地介入,适时地帮助,给予他们更多积极、正面、有效的语言引导,孩子们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