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供水发展有关问题探讨
根据我国城市供水的现状,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城市供水设施、供水能力、城市年用水量及用水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城市生活用水目前是城市供水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城市用水人口的增加,亦使得城市供水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也让人们渐渐感觉到供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城市供水系统将如何发展下去,将是供水问题的主要矛盾。
标签:供水设施;供水能力;年供水量;用水结构
1 引 言
我国城市供水发展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日益加大,但是日益短缺的水源和城市脆弱的供水系统却给城市化的发展带来阻碍。脆弱的城市供水系统有待改善,这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研究城市的供水特征,结合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即城市的供水设施落后、供水能力不足、城市年用水量较大、城市用水浪费严重、二次供水率偏低等问题。提出有效提高城市供水效率,降低城市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有效地提高城市供水能力,使得我国城市的供水能力能更好的匹配我国日益发展的城市化步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
2 我国城市的供水现状
我国的城市的供水系统,即先取得原水,并输送到当地的自来水厂,进行一些净化处理。再通过输配水系统将水输送到各个用户的工程。整个过程可简单分成取水工程、水处理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三个部分。笔者将从净水工艺和管网建设等方面考察供水系统的特征与现状。
2.1 水源短缺及污染
近年来,我国水源短缺问题又在不断地出现,并有从地域性向全国性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根据国家水利部的统计,在全国669个城市中有大约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個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中,将近有30个长期缺水。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有45.6%水质较差。其中,京津冀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尽管城市的供水能力总体充足,但由于我国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以及洪涝灾害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我国城市的供水环节日益薄弱。
除却这些自然因素,水源污染也成为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标明:我国七大水系总体上污染程度为轻度,地表水污染较严重,据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有65.4%的人口正饮用着不合标准的水。根据国家环保局1989年的调查,发现有48%的地表水、20%的地下水不达标。与此
同时,水源地污染也会引起某些突出的社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大约10年前,淮河干流流域发生的严重水污染事故。在此期间,淮南、蚌埠等市县超过百万人没水喝,在当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群众怨声载道。近年来太湖的蓝藻频发,由于取水困难,无锡当地部分水厂停产。在天津,海河流域也有不少地区成为臭名昭著的“污水县”,“污水乡”,造成当地居民饮水困难。水源污染问题正成为水质型缺水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矛盾。
2.2 水质净化工艺亟需改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对水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城市在寻找大量的水源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水质的提高。然而,一般的净水工艺已无法满足安全饮用水的要求。据了解,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净水工艺仍以简单的沉淀、过滤和消毒为主导,虽然能去除浊度以及细菌,却无法有效地去除病原微生物以及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水厂使用液氯消毒,这不仅增加了液氯的消耗,也会影响消毒效果,并在消毒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对人体不利的有毒副产物。因此,近些年来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正变得越来越严格。综上这些因素都敦促着水厂和自来水公司采用更高等级的净水工艺。
2.3 供水漏损率偏高
城市供水漏损率即为漏损水量与城市供水总量的比值。漏损水量主要指:未授权用水、计量误差和漏耗损失等。近年来,我国城市供水的漏损率总体偏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管道老化、材质不达标和管道安装工艺不合格;另一方面,水表记录出错、管理不善导致部分居民盗用水,造成水量计量出现误差。这种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也成为城市缺水的一大原因,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管网损耗。同时也增加了供水企业的制水成本和制水企业的投资费用。
2.4 二次供水缺乏监管
二次供水即公共供水在水源入户以前经过二度存储、消毒和深度处理之后,利用容器或管道输送到用户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了解决高地住宅、高层楼宇和多层住宅水压、水量不足的问题。通常二次供水的日常消毒是由物业公司来负责的,其产权主体是小区业主。但由于缺乏管理,相关规定不明确并且物业一般缺乏相关的配套设备,从而造成监管缺失、体制不顺等严重问题。现阶段,相当一部分二次供水设备正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的状态。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若不解决,供水的二次污染将无法避免,供水水质也会得不到保证。
2.5 城市供水固定投资持续增长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1998年供水固定投资额共160.99亿元。如此大的投资增长幅度为建国以来最大的幅度。而这一幅度却仍低于我国同时段市政建设投资费用的增长幅度。这种现状实际上是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与调配的。而城市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情况也日渐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城市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力度。而良好的水资源监管环境也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调配城市水资源。
从而更好地发挥市政供水设施的利用率,达成规模效益。
2.6 供水企业连年亏损
我国城市水价长期秉行低价政策,有相当多的供水企业需要政府每年的财政补贴。虽然我国曾经进行过水价的调整,但目前仍有全行业亏损的的现状存在,总体来说,全行业亏损的现状并不是无法更改,有效地分时段、分行业、分区域计费手段也许能成为整个行业转亏为盈的有效手段。但水价的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与研究,更需要从各个方面来验证。争取在减少亏损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供水环境和售水环境,有效地提高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3 供水发展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城市用水供水系统现状的分析和特征考察来看:我国的城市供水能力在近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供水量和用水量正在向一个动态平衡的方向发展。然而水质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现实问题的存在正迫切要求着城市加大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并将加强水资源保护措施。需要在改善输配水管网、防止二次污染和加强二次供水监管的力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3.1 设立水资源保护区
我国水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划定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治水体污染及水源枯竭,以保障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防护隔离工程以及警示设施、标志。尽可能快的整治已受污染的水源,重点治理区域或流域污染,关闭并全面清拆保护区内的排污企业、如何排污口和违法建筑;控制保护区周遭污水的排放,大力推崇清洁生产以及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回用技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污染等。
3.2 建设多水源体系
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城市近郊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各大城市需要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同时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通过对污水的深度处理,从而加强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和中水的回用等非传统性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或者是建设大规模的跨区域引水工程、设置应急水源以备用、建设多水源体系,以保证城市的供水量。例如临海城市发挥临海优势,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天津,天津市利用地下水、引栾水源和于桥水库水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水源体系。这一措施不仅减轻了供水压力,也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海水资源的利用率。
3.3 提高净水工艺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水质污染现状,需要提高或改善水厂落后的净水工艺,以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质,与此同时也应当在运行管理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各个供水企业在综合现阶段经济条件和净水工艺的基础上,可优先强化对常规净水工
艺的改造,同时根据需求对净水设施进行更新;在对城市供水二次污染的防治过程中,使用生物处理给水的时候存在很多的优点,可以有效的去除微生物污染,减少氯的使用量,抑制细菌的再生长。除此之外,一些结果表明,氯胺在控制生物膜上面比一些自由氯更加有效果,它能够穿透生物膜层,使附着的微生物失活,但是自由氯反映速度较快,它可以穿过生物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消耗极大一部分,由此可见,氯胺的消毒效果比自由氯好。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对水源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污染物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出最适合最具可持续性发展趋势的净水工艺。
3.4 进一步改造管网
进一步的改造管网是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网的漏损以保证管网水的水质。出现供水二次污染的一大原因是给水环节过于冗长,造成水流在给水系统中停留时间长久,从而形成了死水区,污染了水质。因此,只有优化给水系统设计运行,减少供水环节才能有效保障供水水质。为了构建更为安全可靠的管网系统,首先,需要更新破损、材料低劣和老化的管道,同时改造管道的消火栓、监测设施和控制阀门。加大对内防腐材质和新型优质管材推广力度,进一步的提高管道的抗腐蚀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在管网建设的过程中合理选材,规范安装工艺;其次,采用变频给水设备来调节从自来水厂到居民用户这一全过程的水箱,避免使用屋顶水箱,减少污染环节。经常性的开展检漏、巡线、探漏工作,进一步规范水表的管理和用户管理,从而降低管网的漏损率。有效地监管管网的水质,在适当的区域进行加氯。为防止爆管事故,应定时对管网的压力进行测试,以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4 结 语
本文基于对城市供水系统的讨论,深入的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供水的特性,并对城市供水系统的改善提出了多方位建设性的意见。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市供水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能够看到整个供水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做到对水资源更高效、更环保的利用,这些问题都在本文中一一作了解答。当然,这更需要每一个用水的居民和供水企业在未来的日子里加强节水意识,为我国水资源更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8.
[2]宋序彤.我国城市用水发展和用水效率分析[M].中国水利,2005,(13):40~43.
[3]國家环保部.2009年环境状况公报[R].2010-06-03.
[4]张国辉,孙守智,鲁秀霞.二次供水管理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2006,22(10):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