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坛 科学港獬 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李倩夫 (郑州大学) 自隋朝创制以来,历经唐朝的完备、宋朝的改革、元朝的停滞,科举制 度就如同一个雏儿,不断在朝代的兴衰更替中融入中国的封建社会体制之 中,商至在明朝成长到壮年,蹦跳出强劲的脉搏。而后,在清朝科举制度伴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完结。 在长达1300多年的存在后,“科举”早已深埋于中华子孙之心。简言 之,“科举”即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以 儒学、经义为主,考试分科目,成绩分等级。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 黄金屋’’这句规劝人们读书的话就可以感知到,科举考试不仅推动了民间 读书风气的普及,营造了文化氛围,还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权力的垄断,使许 多出身低微但身怀真才实学的人通过其进入到国家管理者行列,加强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也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 上科举制度教化了百姓,赋予了他们“英雄梦想”。 遭受了元朝游牧民族的闲置,科举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建 立明朝政权后备受重视。设学校、选生员,由于明朝的学校制度已经与科举 制度捆绑在一起,人们已经习惯地将选拔生员的童试视为科举考试的第一 个阶梯,而第二、三、四阶梯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殿试由天子亲自主持 考试,例不淘汰只定名次,殿试录取称为“甲榜”或“甲科”,名次分为三甲, 甲前三名即为人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在此就不再一一一赘述。就 这样在制度的不断完恢复、完善、发展中,科举的生命脉搏在明朝重新恢复 强有力的跳动。 明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形式不再拘泥于背诵,而 一刺了科举制度长期固化所带来的热衷功名富贵,以及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 风习,发出了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毒害的呐喊 清代的科举制度,作为 这个朝代整体体制的一部分与整个社会一起面临着变则强,不变则亡的境 遇。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狂妄自大、固步自封,以及王权与封建统治的空前 强化,科举制度还是迎来了与封建社会制度一同终结生命脉搏的悲惨结 局。 美国汉学家 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人赠 与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亦被科举所体现出 的平的和公平原则所惊叹与折服,但是亦有人说科举制度只是统治者维护 封建统治的工具,取尽庸才。其实,纵观将优越性与弊端集中体现的明清时 期的科举制度,并非独有愚化百姓,取尽庸才,其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 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 了人才,并且带动了学校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礼义、知识 的文化氛围:作为文化体制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的进步,以及 社会阶层的交流与更新;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它帮助统治者扩大了统治 基础,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对于其弊端我们并不 能视而不见。除刚刚在上文提到的诸多方面之外,其为国民性格的塑造所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当其自身的弊端远远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有 益影响时,遭遇批判、甚至走向终结是无法避免的。 是沿用从宋朝王安石变法后开始采用的对经义的阐发,这种对经义的阐发 在日后的发展中日趋形式化,发展成为八股文。随着朝代的兴衰更迭,社会 的发展,对作文技巧要求甚高,但大都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遂成为 清朝时期科举制的代名词,也是最受诟病的地方之一。八股文不仅禁锢了 知识分子们的思想,而且对于那些长期演练八股文的人来说,做到安分守 己、逢迎圣意早已不在话下。但是从考试的技术层面来看,八股文的出现也 有它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评卷的主观性,成功地将阅卷人对文章 的主观感受转移到对文字的技巧和作文范式上去,这些都有助于考试的公 平性。 制度之长短就好比人们身体中的养分与垃圾,决定了一个生命体能否 生生不息。继承优良的传统,剔除落后的、固化的弊端才是一种制度源远流 长地发挥效用和存在下去的法则。一个制度的产生与存在一定是出于社会 的某种需要,是一种社会制度发展的使然。由昨日之科举制度,我们很容易 联想到今日之高考、公务员考试制度。无论是高考还是国考,它们都和科举 制度一样,以一一种制度硬性的方式督促着人们学习许多知识,推动了社会 文明的进步,扩大了国家的政治基础,并为我国建设人才大国,并且向人才 强国转变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近些年对高考以及国考的批判之声, 渴望改革之声也曰益强烈。诚然,这些制度都不是绝对完善的,但是正是因 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才突显出迫切需要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的动力潜在。 八股文的固化使清朝的科举取士亦可以称为八股取士,在与这个封建 社会共同经历了最后一个高潮——康乾盛世之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亦 同那个朝代一样面临着声势日益浩大的口诛笔伐。更有小说家吴敬梓以一 部《儒林外史》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以小说中以范进等鲜活的人物,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所真心期望的 是国家、政府,制度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的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制 度的制定要以史为鉴,客观地看待一切制度,并在今后制度的制定与改革 完善过程中与时俱进、扬长避短,让制度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为当 今乃至未来社会更好地服务。■ (含性能图、表等)、原理图类等;后者只是分为船体组立图、船体加工图、船 现有的编码标准主要在9O年代编制,今年的修订中没有进行结构性 体套料图、舾装安装图、舾装制作图、舾装单元图。 f)前者没有提供设计单位信息,后者三种类型的图纸全部提供了设计 单位信息。 的修改。为了今后的发展需要,需要先期研究,探讨修订方向,使其更好的 适用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现有编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a.中间产品描述不足。缺少舾装单元、模块、舾装件等中间产品的编 码。 5编码工作中的问题 目前,对照以中间产品为导向船舶建造编码系统,有大量标准标准需 要制定: b.成组加工信息分类不方便。部件、组合件加工成组、管子零件成组加 工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c.加工工艺信息编码不足,尤其缺乏生产作业信息编码。 d.序号资源有限,大量出图时,图号紧张。 6结束语 a)综合管理编码中缺少质量管理编码: b)设计管理编码中缺少生产设计过程管理编码; c)生产管理方面缺少工程计划管理方面、设计过程控制管理的编码: d)物资方面缺少舾装件管理编码; e)产品成本管理编码缺少。 上述编码标准缺少,需要制定,但是,这些编码标准中大部分的制定有 定的难度,需要分阶段进行,因为编码标准的编制需要一定的基础,它是 对信息的分类归纳,因此,制定上述编码标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 一从信息化的角度而言,船舶企业应该以“规范管理、标准设计、信息集 成共享”为标志,运用信息技术,以生产计划和成本控制为主线,通过“统一 管理标准,统一管理流程,统一数据处理,统一资源平衡”,将造船过程中所 需的人、财、物、设汁及制造等信息融于一・套系统中。一 对于物资、设计的一些基础信息现阶段可以制定标准,比如:场内机器设备 的编码、设计中的三维模式等编码。 88 参考文献 熊杰.基于并行工程模式的船舶建造编码系统的分析与研究